《2022年环境生态学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环境生态学复习资料.docx(3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读书之法 ,在循序而渐进 ,熟读而精思环境生态学复习资料环境生态学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其次章生物与环境.第三章生物圈中的生命系统(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第四章生态系统生态学.第五章生态系统服务.第六章退化生态系统及其修复、生态工程(教材中第六、八章合并,课外内容).第七章生物毒理与生物富集(教材中第七章部分内容).第八章生态治理、生态影响评判、生态规划、生态监测(教材中第九章、第七章部分).第九章全球环境变化与可连续进展(教材中第十章、课外内容)把握内容 第一章 绪论 1 生态学概念及讨论对象;生态学定义:讨论生物与四周环境(生物、非环境
2、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讨论对象:生物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生命支持系统:是指地球上生命系统生存所需要的某些必要的条件,主要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能量;2. 生态圈:生物圈与生命支持系统的统一体, 是地球上全部生物和与之发生相互作用的环境的总和,包括生物圈和生命支持系统两大部分;3. 人类社会的进展与环境问题的产生及演化:人类社会初期阶段的人与环境:人类进化过程中的重要大事:700 万年前人科的起源 两足行走的猿类物种“ 适应辐射”250 万年前人属的起源和现代人的起源现代人的进化活动可能发生在50 万年到 3.4 万年前之间标志现代文明的文字显现在大约 6000 年前 农
3、业社会与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开发 现代工业文明对环境的冲击与破坏4. 环境生态学的概念;定义:讨论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 态系统复原、重建和爱护计策的科学;是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的交叉学科;5. 环境科学的讨论内容; 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基本关系; 污染物在自然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循环和积存的过程及规律;名师归纳总结 环境污染的危害;环境质量的调查、评判和猜测;第 1 页,共 19 页 环境污染的掌握与防治;自然资源的爱护与合理使用; 环境质量的监测、分析技术和预报;环境规划;环境治理;- - - - - -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4、- 读书之法 ,在循序而渐进 ,熟读而精思其次章 生物与环境 1. 物种(种)的概念,其内在因素;生物种(种) :概念:形状相像的个体之集合;内在因素:生殖、遗传、生理、生态、行为;2. 生物协同进化,相关例子;(1)概念:一个物种的进化必定会转变作用于其他生物的挑选压力,引起其他生物也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反过来又会引起相关物种的进一步变化,进展的相互适应的共同进化过程称为协同进化(2)例子:捕食者和猎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两个相互作用的物种在进化过程中3. 生物多样性: “ 生物类群层次结构和功能的多样性”;一般包括四个层次:遗传多样性:又称为基因多样性,指种内不同种群间或同种群内不同个体的遗传变
5、异总和;物种多样性:指物种水平的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指生境的多样性、生物群落的多样性、生态过程的多样性;景观多样性:指不同类型的景观在空间结构、功能机制和时间动态方面的多样性和变异性;4.Gaia 假说的主要论点:1、地球上全部生物都起着调控作用 2 、地球生态系统具有稳固性 3 、地球本身是进化系统 4 、地球系统是有机整体 5 、地球生理学是地球进化的方式5. 环境: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 以及直接、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环境由很多环境要素构成,这些环境要素称环境因子;环境因子作用的一般特点综合作用: 环境中各种因子不是孤立存在的,而
6、是彼此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任何一个单因子的变化, 必将引起其他因子不同程度的变化及其反作用;在肯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主导因子作用: 在诸多环境因子中往往会有一个或两个因子,生态因子作用的重要程度在肯定条件下, 对生物起打算性作用, 被称为主导因子; 主导因子发生变化时会引起其他因子发生变化或使生物的生长发育发生明显变化;直接作用 (地势坡向 海拔) 和间接作用 (寄生共生)阶段性作用: 生物的生长具有阶段性造成的不行代替性和补偿作用:作为主导作用的因子,一般是不行替代的,但有时可以用非主导因子的作用进行补偿;补偿作用只能在肯定范畴内实现;6. 环境因子与生态因子的区分点;环境因子:指人
7、之外的全部环境要素; 环境因子环境要素, 如水、大气、土壤、声 生态因子:对生物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起作用的环境因子;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 页,共 19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读书之法 ,在循序而渐进 ,熟读而精思生态因子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分 环境因子具有综合性和可调剂性,包括生物有机体以外全部的环境要素;生态因子更侧重于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部分;7. 生态因子空间分布特点;1、纬度地带性 2 、垂直地带性 3 、经度地带性8. 生境概念、生态幅的概念;生境:一个生物体或生物体组成的群落所栖息的地方称为
8、生境,包括四周环境中一切生物 和非生物的因素或条件;生态幅: 每种生物对一种生态因子都有耐受的最低点和最高点,9. Liebig最小因子定律、Shelford耐受性定律;其范畴即生态幅或生态价;“ 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低量的养分元素,这些处于最低量的养分元素称最小因子;“ 耐受性定律”:每种生物对一种生态因子都有耐受的最低点和最高点,其范畴即生态幅;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就会使该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10. 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的概念、示意 图;1)光饱和点: 光合作用随光强的增加而 增加,当光照强度达到肯定水平后,光 合产物不再增加或增加得很少,该处的
9、 光强度即为光饱和点;2)光补偿点:光合作用强度和呼吸作 用强度相平稳之处为光补偿点;是植物 开头生长和进行净生产所需要的最小光 照强度;A. 限制因子: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靠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但是其中必有一种和 少数几种因子是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这些关键性的因子就是限制因子;限制因子的价值:某种生物的限制因子就是其生存的关键;找到了限制因子就意味着把握了某种生物与环境复杂关系的钥匙;B. 生物对生态因子耐受限度的调整内稳态:生物系统通过内在的调剂机制使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固; 通过形状、行为和生理适应实现;大多数内稳态机制依靠于负反馈过程;C. 生态因子的空间分布特点(植物):
10、光合作用率在光补偿点邻近与光强度成正比,但达光饱和点后,不随光强增加;名师归纳总结 D. 光合作用的光谱范畴只是可见光区,其中红、 橙光主要被叶绿素吸取,对叶绿素的形成第 3 页,共 19 页有促进作用;蓝紫光也能被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所吸取,将这部分辐射称为生理有效辐射 ;- - - - - -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读书之法 ,在循序而渐进 ,熟读而精思而绿光就很少被吸取利用,称为 生理无效辐射;E. 光周期现象 photoperiodism:Garner 等人 1920 发觉明暗交替与长短对植物的开花牢固有很大的影响;这种植物对自然界昼夜长短规律性变化的反应,
11、称 光周期现象 ;F. 植物光周期现象对繁殖 开花 的影响, 区分为 长日照植物和短日照植物;日照超过一定数值才开花的植物称 长日照植物 ;短日照短于肯定数值才开花的植物称 短日照植物 ,一般需要较长的黑暗才能开花;前者如小麦、油菜,后者如苍耳、水稻;南方,长日照植物起源于北方;一般短日照植物起源于G.参加生命活动的各种酶都有其最低、最适和最高温度,即三基点温度 ;高温使蛋白质凝固,酶系统失活;低温引起细胞膜系统渗透性转变、脱水、蛋白质沉淀以及其他不行逆转的 化学变化;一般,生长在低纬度的生物高温阈值偏高,生长在高纬度的生物低温阈值偏低;外温的季节性变化引起植物和变温动物生长加速和减弱的交替,
12、如形成年轮;H. 有效积温法就: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从环境中摄取肯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 段的发育,而且各发育阶段所需要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称总积温或有效积温;KN(TC)其中, N为发育历期,即生长发育所需时间,T 为发育期间的平均温度,C是发育起点温 度,又称生物学零度,K 是总积温(常数) ;生物学零度:生物的生长和发育有一个温度的下限值,低于这个下限值,生物就停止生 长和发育,只有高于这个温度时,生物才开头生长发育,此温度称之为生物学零度;I. 有效积温意义: 猜测生物发生的世代数;猜测生物地理分布的北界;猜测害虫来年的发生程历;制定农业气候区划,合理支配作物;应用积温预报农时;贝
13、格曼规律:个体大的动物,其单位体重散热量相对较少;阿伦规律: 恒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势,这是削减散热的一种形状适应;尾巴和外耳等在低温环境中有变小变短的趋J 土壤是由固体、液体和气体组成的三相系统,固体占 85以上,依据 土粒 的直径大小,可将土粒分为:粗砂、细砂、粉砂和粘粒,其组合百分比称 土壤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第三章 生物圈中的生命系统土壤质地 ,依据土壤质地 , 可将1. 种群的概念;种群与种概念的区分;种群生态学的核心讨论内容;(1)种群:在肯定空间和肯定时间的同一物种个体的集合体;是构成物种的基本单位,也是构成群落的基本单位 组成成分 ;(2)区分种群和种 物种 的概念
14、:种是能够相互配育的自然种群的类群,不同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现象,是一个分类阶元;一个物种可以包括很多种群; 不同种群之间存在明显的地理隔离,长期隔离有可能进展为不同亚种,甚至产生新的物种;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4 页,共 19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读书之法 ,在循序而渐进 ,熟读而精思种群的基本特点 数量特点;种群的数量越多、密度越高,种群就越大,种群对生态系统功能的作用也就 越大,四个种群基本参数 诞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 空间分布特点: (分布格局 地理分布格局)遗传特点:种群具有肯定的遗传组成,是一个基因库;2. 年龄锥体图的类
15、型三种年龄锥体类型:增长型种群(金字塔型)型);、稳固型种群(子弹头型) 、下降型种群(衰老性比:性比是种群中雄性个体与雌性个体的数目比例,成为第一性比;幼体成长到性成熟阶段,由于各种缘由,雄性与雌性性比连续变化,到个体成熟为 止,雄性与雌性的比例称为其次性比;个体成熟后的性比称为第三性比3. 生命表的编制目的目的是讨论种群数量变动机制和制定数量猜测模型;最初用于人寿保险,对讨论人口现象和人口的生命过程有重要的意义;4. 三种群增长模型的公式及参数含义(与密度无关的2 种指数模型和密度有关的增长模型);种群增长模型包括:与密度无关的种群增长模型(指数增长模型)与密度有关的种群增长模型;(1)与
16、密度无关的种群增长模型(指数增长模型):种群离散增长模型、种群连续增长模型;:环境中空间、食物等资源是无限的,增长率不受种群密度影响;种群增长曲线呈“J” 字型;(2)与密度有关的种群增长模型(规律斯谛增长):适应 : 世代重叠,连续性生长;在有限环境中的增长;繁殖速率不恒定;环境容纳量( K):由环境资源所能爱护的种群数量;“ S” 型曲线的 5 个时期;规律斯谛曲线(S 型)的 5 个时期:开头期,种群个体数很少,密度增长缓慢;加速期,随个体数增加,密度增长逐步加快;转折期,当个体数达到饱和密度的一半(即K/2 )时,密度增长最快;减速期,个体数超过 K/2 以后,密度增长逐步变慢;饱和期
17、,种群个体数达到 K 值而饱和;规律斯谛曲线的重要意义是: 它是两个相互作用种群增长模型的基础; 它也是渔业捕捞、林业、农业等实践领域中,用来确定最大连续产量的主要模型; 模型中两个参数 r 、 K,已成为生物进化计策理论中的重要概念;r 表示物种的潜在增值才能,而K 就表示环境容纳量,即物种在特定环境中的平均密度;种群数量具有两个重要的特点:第一是波动性;其次是稳固性;种群数量的波动依据是否为周期性变化,分为不规章波动和周期性波动;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5 页,共 19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读书之法 ,在循序而渐进 ,熟读而精思不规章波动
18、:周期性波动:是指种群数量变动随时间出现出有规律的、周而复始的波动现象;季节波动:是指种群数量在一年四季中的变化规律;种群的爆发: 种群的爆发可发生在种群数量的不规章或周期波动内,常见为蝗虫, 赤潮;生态入侵:某种外来生物进入新分布区定居胜利,并得到快速扩展扩散的现象 种群的衰落和灭亡:当种群长期处于不利条件下,其数量会显现长久性下降,即种群衰 落甚至灭亡;种群调剂理论:外源性种群调剂理论:气候学派生物学派食物因素内源性自动调剂假说:行为调剂内分泌调剂遗传调剂集群效应:同一种动物在一起生活所产生的有利作用称为集群效应;集群的生态学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集群有利于提高捕食效率 2、集群可以
19、共同防备敌害 3、集群有利于转变小生境 4、集群有利于某些动物种类提高学习效率 5、集群能够促进繁殖“ 最小种群原就”:对于一些集群生活的动物种类,假如数量太少,低于集群的临界下限,就该动物种群就不能正常生活,甚至不能生存;拥挤效应:随着群体中个体数的增加,密度过高时,由于食物和空间等资源缺乏,排泄 物的毒害以及心理和生理反应,就会对群体带来不利的影响,导致死亡率上升,抑制种群 的增长率,产生所谓的拥挤效应;拥挤效应是由于繁殖过剩、密度过高所产生的有害效应;竞争:同种或不同种生物因争夺食物、空间等资源而发生的负面影响被称为竞争;种内竞争是同种个体间利用同一资源而发生的相互阻碍作用;种间竞争是两
20、种或更多生物共同利用同一资源而产生的相互阻碍作用;竞争的主要方式有两类:资源利用性竞争(间接竞争)相互干涉性竞争(直接竞争)高斯假说认为,两个物种的生态习性越相像,种间竞争就越猛烈;竞争排斥原理:在一个稳固的环境内,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且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 式的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生态位理论:种群在时空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间的功能关系称为生态位;不同时期、不同学者赐予生态位不同的定义;基础生态位:在生物群落中,能够为某一物种所栖息的、理论上的最大空间;实际生态位:一个种实际占有的生态位空间为实际生态位;遗传漂:也称随机遗传漂变,是指对于全部有限大小的种群来说,由于小样本抽样的基因 数量
21、有限而导致种群的等位基因频率在世代间发生变化的现象;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6 页,共 19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读书之法 ,在循序而渐进 ,熟读而精思6. K 挑选理论的内容 ( 计策者、 K 计策者的主要特点、该理论的生态学意义) ;种群增长曲线图、 特点动植物、(1)K 挑选理论: 依据生物的进化环境和生态计策把生物分为 计策者和 K 计策者;(2) 计策者特点: 适应于不行猜测的多变环境(如干旱地区和寒带) ,是新生境的开拓者,但存活要靠机会,简洁显现“ 突然的暴发和猛烈的破产” ; 计策者具有能够将种群增长最大化的各种生物学特性,即
22、高生育力、 快速发育、 早熟、 成年个体小及寿命短且单次生殖多而小的后代, 一旦环境条件好转, 就能以其高增长率 快速复原种群, 使物种能得以生存;(3)K 计策者特点 :适应于可猜测的稳固的环境;当生存环境发生灾变时很难快速复原,假如再有竞争者抑制,就可能趋向灭亡;在稳固的环境(如热带雨林)中,由于种群数量经常保持在环境容纳量K 水平上,因而竞争较为猛烈;K计策者具有成年个体大、发育慢、迟生殖、产仔(卵)少而大但多次生殖、寿命长、存活率高的生物学特性,以高竞争才能使自己能够在高密度条件下得以生存;(4) K 计策者的区分:在生存竞争中,K 计策者以“ 质” 取胜,大部分能量用于提高存活; 计
23、策者以“ 量” 取胜,大部分能量用于繁殖;(5) 计策者和 K 计策者的种群增长曲线的差别:在增长曲线上, 计策者和 K 计策者都有一个平稳点 S,种群数量的变化都趋向于平稳点, 计策者的数量变化幅度较大;对于 K计策者,其种群增长曲线上仍有一个灭亡点X;当 K 计策者的种群数量大于灭亡点,就种群增长;假如低于灭亡点,种群就会发生灭亡;(6)特点生物: 大部分昆虫和一年生植物是 计策者; 大部分脊椎动物和乔木是 K 计策者;在同一分类单元中,如哺乳类、啮齿类大部分是 计策者,而象、虎、熊猫就是 K 计策者;(7) 挑选和 K 挑选理论的意义:在有害动物防治方面,大部分有害动物属于 计策者,仅靠
24、一两次灭杀只能临时掌握其数量,一旦灭杀停止, 能快速增殖, 种群数量将很快复原到原有水平; 在濒危野生动物的爱护方面,大部分珍稀动物属于 K 计策者,繁殖才能低,一旦种群数量下降到肯定的下限灭亡点就难以自然地复原增长,因此应当不断地赐予爱护;7. 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的类型及概念;种内关系:种群内部的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包括:集群、种内竞争;种间关系:生活于同一生境中的不同种群之间 捕食;8. 竞争方式类型、种内竞争的意义;的关系;包括:寄生与共生、种间竞争、种群竞争分类:种内竞争 发生在同一物种个体之间 种间竞争 发生在不同物种的个体之间 ;种内竞争意义:可以导致物种分化、物种形成;9. 生
25、态位、栖息地、生境、生态幅的概念;生态位: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栖息地:生物所处的物理环境;生境:生物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生态幅:每种生物对一 种生态因子都有耐受的最低点和最高点,其范畴即生态幅或生态价;10. 两个种群的资源利用曲线示意图,曲线宽窄远近所反映的含义;名师归纳总结 资源利用曲线: 能表示不同物种的生态位分布,为正态曲线, 曲线的重叠度表示生态位的重第 7 页,共 19 页- - - - - -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读书之法 ,在循序而渐进 ,熟读而精思叠度,即对资源的竞争大小;资源利用曲线意义:
26、各物种的生态位窄,相互重叠少,表示物种之间的种间竞争小;各物种的生态位宽,相互重叠多,表示种间竞争大;如两个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完全分开,说明有些资源未被充分利用,扩充利用范畴的物种将在进化中获得好处;进化将导致两物种的生态位靠近、重叠, 种间竞争加剧, 将导致一个物种灭亡或通过生态 位的分化而得以彼此都能生存;因此, 种内竞争促使两物种的生态位接近,而种间竞争又促 使两物种的生态位分别;如物种的生态位狭,猛烈的种内竞争将促使其扩展资源利用范畴;11. 高斯假说两个物种越相像,它们的生态位重叠就越多,竞争也就越猛烈;即在一个稳固的环境内,两个以上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但受资源限制的种,不能长期共
27、存在一起;12. 捕食的生态意义 意义:往往在对猎物种群的数量和质量的调剂上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多食性的捕食者可 以挑选多种不同的食物给自身带来更多的生存机会,也具有阻挡被食者种群数量进一步下降 的重要作用;相反,就被食者而言,当它的密度上升较高时,可能会引来更多的捕食者,从 而阻挡其数量连续上升;13. 生物群落的概念 定义:一个生态系统中具生命的部分,是种群的集合体 14. 群落中种类成员的分类依据在群落中个体数量的多少和所起的作用大小划分: 优势种和建群种亚优势种 伴生种 偶见种或罕见种 15. 叶面积指数叶面积指数( leaf area index): LAI总叶面积(单面运算)/
28、单位土地面积;LAI 越高该群落的光能利用效率也越高;16. 群落交叉区概念及其生态学意义群落交叉区(生态交叉区、生态过渡带):是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的过渡区域;交叉区含有两个重叠群落中的一些物种以及交叉区本身特有的物种,存在种群数目及一些种群的密度增 大的趋势,即边缘效应;17. 中度干扰假说 中度干扰假说:干扰频繁,物种更换太快,稳固度不够,多样性降低;干扰次数不够(干扰 间隔时间太长) ,物种演化到最终,优势种会占肯定的统治位置;只有中等程度的干扰才能 使多样性爱护在最高水平;18. 岛屿理论及其生态学意义(1)岛屿效应: 岛屿的面积越大物种数越多:也就是大岛能比小岛供养更多的种;ScA
29、z( S种数, A面积, z、 c常数);(2)岛屿理论的意义:岛屿生态理论对自然爱护区的设计具有指导意义;问:在相同的面积下,建立一个大爱护区仍是如干个小爱护区好?答: 大面积爱护区能供养的物种也多,小面积就能供养的物种少;建立爱护区就会显现边 缘效应(交叉效应) ,建立如干个小爱护区就会显现更多的边缘效应;况且对于某些种类来说,小爱护区可能比大爱护区更好;因此, 要取决于以下情形:如每一小爱护区的物种均相同,就应建立大爱护区;小爱护区可以防治传播疾病;在异质的空间里建立保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8 页,共 19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读书之
30、法 ,在循序而渐进 ,熟读而精思护区,小爱护区可以提高空间的异质性,有利于生物的多样性;对于大型动物,需大保 护区;19. 单元顶极论、多元顶极论的含义及相同点和不同点(1)单元顶极论 (气候顶级论) :开头演替的生境和先锋群落可能不同,但在演替过程中群 落间逐步趋向一样,达到和当地气候条件保持和谐和平稳的群落,即演替终点; 只有排水良 好、地势平缓、人为影响较小的地带性生境上才能显现气候顶极;(2)多元顶极论:认为假如一个群落在某种生境中基本稳固,能自行繁殖并终止它的演替 过程,就可看作顶极群落;在一个气候区域内,除了气候顶极之外,仍可有土壤演替顶极、地势顶极、 火烧顶极、动物顶极;同时仍存
31、在一些复合型的顶极等;一个植物群落只要在某 一种或几种环境因子的作用下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稳固状态,都可认为是顶极群落;(3)单元顶极和多元顶极论的相同和不同点 相同点: 承认顶极群落是经过单向变化而达到稳固状态的群落,是和生境相适应的;不同点: 单元顶极论认为,气候是演替的打算因素;多元顶极论认为,除气候以外的其他 因素, 也可以打算顶极的形成;单元顶极论认为,在一个气候区域内,全部群落都趋向形 成气候顶极;而多元顶极论不认为全部群落最终都会趋于一个顶极;A.种群的空间格局类型:匀称型,随机型,成群型;B.生态计策(生活史计策)的适应方式;:生物的生长和繁殖的策略,是生物对它所处环境条件下的不同
32、C.繁殖计策: 生物的繁殖问题始终是进化生态学的核心问题之一;Lack D(1954)提出动物 总是面对两种对立的进化挑选:一种是高生育力但无亲代抚育,一种是低生育力但有亲代抚 育;被称为 Lack D 法就; MacArthur R (1962)提出了 K 挑选的自然挑选理论,从而 推动了生活史策略讨论从定性描述走向定量分析的新阶段;D.玛他种群在物种爱护中的指导作用:玛他种群理论用来指导濒危动物的爱护;在野外, 要保持多少局部种群,每个局部种群要多大,种群之间的距离多远,才能保持肯定的迁移率,这些问题成了爱护生物学家要解决的主要问题;E.种的综合数量指标盖度:盖度是植物地上部分垂直投影面积
33、占样地面积的百分比,即投影盖度 ;F. Raunkiaer的生活型划分系统;陆生植物划分位5 类生活型: 高位芽植物(休眠芽离地面 25cm以上)地上芽植物(休眠芽离地面25cm以下,土面以上)地面芽植物(位于近地面土层内,冬季地上部分部分枯死,为多年生草本植物)隐芽植物(块茎类的植物,如土豆)一年生植物(以种子越冬);G. 顶极格局假说:在任何一个区域内,随着环境梯度的变化,气候顶极、土壤顶极、地 形顶极及火烧顶极等,是连续变化的, 构成一个顶极群落连续变化的格局;在这个格局中,分布最广泛且通常位于格局中心的顶极群落,叫做优势顶极,它是最能反映该地区气候特 征的顶极群落,相当于单元顶极论的气
34、候顶极;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9 页,共 19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读书之法 ,在循序而渐进 ,熟读而精思第四章 生态系统生态学1. 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要素概念: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地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淌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组成要素: 非生物环境 生产者 消费者 分解者2. 食物网和养分级的含义,食物链的类型,食物网的“ 上行” 、“ 下行” 掌握理论(1)食物链 :指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在养分关系中形成的一环套一环似链条式的关系;分捕食食物链 (以绿色植物为起点)和碎屑食物链 (从死亡的有机体或腐屑开头)两大类型;(2)食
35、物网: 食物链交叉,形成复杂的网络式结构即食物网;(3)养分级:处食物链上的每一个环节称为养分阶层或养分级,指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的全部生物种的总和;同一养分级物种可能是一个生物物种,也可能是如干个物种;生产者属于第一养分级,草食动物是其次养分级,以草食动物为食的动物是第三养分级,仍有第四养分级、第五养分级等;杂食动物占有好几个养分级;(4)生态金字塔 / 锥体图: 能量锥体是金字塔形的,而生物量锥体有时是倒置的;(5)食物网的掌握机理:“ 自上而下” 是指较低养分阶层的种群结构依靠于较高养分阶层物种的影响, 称为下行效应; “ 自下而上” 是指较低养分阶层的种群结构打算较高养分阶层的种群结构
36、,称为上行效应;3. 画出海洋生物量椎体图,并说明其缘由4. 生态系统的 5 个基本功能(1)生态系统的生物质生产 无机 有机 . (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淌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生物 环境 .4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5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剂;5. 初级生产、总初级生产量、净初级生产量、次级生产、净次级生产量、生物量的概念初级生产(第一性生产) :自养生物的生产过程;初级生产量 / 力(第一性生产量/ 力):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或所制造的有机物质称为初级生产量或第一性生产量(PP);也叫总初级生产量(GPP);净初级生产量 / 力:在初级生产过程中, 植物固定的能量有一部
37、分被植物自己的呼吸消耗掉,剩下的可用于植物的生长和生殖,这部分生产量称为净初级生产量;(GPPNPP呼吸消耗量);生产量和生物量的不同:生产量指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的有机物质生产量;生物量是指在某肯定时刻调查时单位面积上积存的有机物质,单位是干重(次级生产(其次性生产) : 异养生物的再生产过程;g/m2)或( J/m2);次级生产量(其次性生产量):在被动物同化的能量中,除用于动物的呼吸代谢和生命爱护外,剩下用于动物生长和繁殖的能量就是次级生产量;6. 总初级生产量、净初级生产量、生物量随群落演替的时间变化规律随群落演替的时间变化:群落演替早期由于植物生物量很低,初级生产量不高; 随时间推移,
38、生物量慢慢增加,生产量也提高;一般森林在叶面积指数达到4 时,净初级生产量最高;但当生态系统发育成熟或演替达到顶极时,生物量经过最大略下降至较稳固,由于系统保持在动态平稳中,净生产量反而最小;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0 页,共 19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读书之法 ,在循序而渐进 ,熟读而精思7. 普适的次级生产过程一般模式8. 怎样估算次级生产量 次级生产量动物从外界摄食的能量粪、尿能量呼吸能量 次级生产量的测定方法: 按同化量和呼吸量估量生产量:P AR;按摄食量扣除粪尿量估量 A,即 A CFU(C动物从外界摄食的能量,A被同化的能量,
39、FU粪、尿能量,R呼吸量,P净次级生产量) ;测定通常是在个体水平上进行,因此,要与种群数量、性比、年龄结 构等特点结合起来,才能估量出动物种群的净生产量;按生殖后代的生产量和个体增重运算: P Pg 十 Pr,式中: Pr生殖后代的生产量,g;Pg个体增重, g;9. 生态效率的概念、林德曼效率 Le 生态效率概念:能量在养分级之间或养分级内部传递的比率 %;林德曼效率 Le :Le 大约是 10 20,即“ 非常之一” 法就;即每通过一个养分级,其 有效能量大约为前一养分级的 1/10 ;10. 分解过程的概念、分解过程的速率取决于哪些因素?分解过程:有机质分解时,无机元素从有机物质中释放
40、出来的过程,也称矿化作用;它与 光合作用时无机养分元素转变为有机物质正好相反;分解过程的制约因素:(1)分解者:包括细菌和真菌及动物;( 2)被分解物:有机物中各 化学成分的分解速率次序为:单糖、半纤维素、纤维素、木质素和酚;(3)环境条件:温 度高,湿度大的地带,土壤中有机物的分解速率很高,而低温顺干燥地带,分解速率低,而简洁积存有机质;11. 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流淌为什么是递减的缘由及其递减量 递减的缘由 :各养分级消费者不行能百分之百地利用前一养分级的生物量;各养分级 的同化作用也不是百分之百的,总有一部分不被同化;生物在爱护生命过程中进行新陈代谢总是 要消耗一部分能量;在生态系统能流过程
41、中,能量从一个养分级到另一个养分级的转化效率约 5% 30%;从植 物到植食动物的转化效率约 10%,从植食动物到肉食动物的转化效率约 15%;12. 画出普适的生态系统能流模型图(119)13.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概念 生态系统从大气、水体和土壤等环境中获得养分物质,通过绿色植物吸取,进入生态系统,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1 页,共 19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读书之法 ,在循序而渐进 ,熟读而精思被其他生物重复利用, 最终再归入环境中, 称为生物地球化学循环(biogeochemical cycle );14.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在生态系统
42、和生物圈层次上进行讨论的不同?在局部的生态系统中,可挑选一个特定的物种,讨论它在某种养分物质中的作用,在整个生态系统中,重点是讨论元素在整个生态系统中输入和输出以及在生态系统中主要生物和非生 物成分之间的交换过程;如在生产者、 消费者和分解者等各个养分级之间以及与环境的交换;生物圈水平上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主要讨论水、碳、氧、磷、氮等物质或元素的全球循环 过程;这类物质或元素对于生命的重要性,以及人类在生物圈水平上对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 影响,使这些讨论更为必要;这些物质受到干扰后,将会对人类本身产生深远的影响;5 类以上生态系统的碳循环 15. 从全球变化的角度,列出16. 以草和兔子为例,画
43、出反馈示意图17. 水平和垂直的植被带分布类型18. 湖泊的生产者类型?湿地的概念 生产者: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湿地:指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河流、湖泊、水库、稻田以及退潮时水位不超过 6m的沿 岸带水区;19. 什么是红树林生态系统?红树林的生境特点 红树林生态系统:是热带、亚热带河口海湾潮间带,以红树林为主的区域中动植物和微生 热带海区 60 70的岸滩有红树林成片或星散分布;常可沿河口海 物组成的一个整体;湾、三角洲地区或沿河口延长至内陆数公里;红树林大部分分布于潮间带;生境特点1、母岩: 花岗岩或玄武岩的风化产物比较细粘,河口污泥沉积,适于红树林生长;假如是砂岩或石灰岩,易形成沙滩,基本无红树林生长;2、土质: 在冲积平原和三角洲地带,土壤由粉粒和粘粒组成,含有大量有机质,适合于红 树林生长;土壤含盐量 0.2 2.5 , pH 4 8;3、温度:海水年均温度 2427,气温 2030;海口市海水年均温度 25左右,厦门 21.7 ,气温 20.9 ;后者红树林种类仅 5 种,前者红树植物种类 25 种;港年均水温为 4、海水和潮汐: 红树植物具有耐盐特性,在肯定盐度海水下才成为优势种;另一个重要条 件是 潮汐 ,没有潮间带的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