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病理学重点总结.docx





《2022年病理学重点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病理学重点总结.docx(1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读书之法 ,在循序而渐进 ,熟读而精思植物病理学水稻真菌病害 :如稻瘟病、纹枯病细菌病害 :水稻白叶枯病稻瘟病(气传)稻瘟病 可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谷粒瘟;危害最严峻的是叶瘟、穗颈瘟;叶瘟分为四种类型 :慢性型(三部一线:中毒部、坏死部、崩溃部 和分生孢子梗组成的灰色霉层,最常见)急性型(无中毒部坏死部,代表流行前兆)+坏死线;潮湿可产生由分生孢子白点型(白色小斑点,中间型,条件相宜变急性,不适变慢性)褐点型(褐色小斑点,不传病,代表品种抗病)节瘟 多在抽穗后发生;初在稻节上产生褐色小点,后环绕节部扩展,使整个节 部变黑腐烂,干燥时
2、病部易横裂折断;穗颈瘟 在穗颈上初生褐色小点,扩展后可使穗颈成段变褐色或黑褐色;谷粒瘟 颖壳变成灰白色或产生褐色椭圆形或不规章形病斑,可造成种子带病;湿度大时,病部均可产生灰色霉层;病原物:稻瘟病病原 无性态 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有性态(少见)子囊壳 生理特性 菌丝生长、分生孢子形成、孢子萌发,适温均 2528,湿度 90%+ 发病条件:1 主栽品种抗病性丢失(品种抗病基因与病菌无毒基因的互作)缘由:生理小种变异;产生了新的小种;稀有小种上升为优势小种 水稻的抗病性 :直接影响到稻瘟病的危害程度;最易感病:四叶期、分蘖盛期、抽穗初期2气象因素 3. 栽培治理 病害循环高温高湿阴雨天气易发,温
3、度湿度影响最大,其次是光和风;以施肥和灌水尤为重要;氮肥不过量,灌水不宜久1越冬: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谷、病稻草上越冬,是初侵染源 2传播与再侵染 分生孢子借气流、雨水传播;引起四周秧苗或早插本田的稻 苗发病,造成再侵染;防治 :应采纳以选育和利用抗病丰产优质良种为中心,以适时施药爱护的综合防治措施;防病栽培措施为基础, 辅1、 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因地制宜巧布局,多种搭配防单一 2、加强水肥治理 肥:氮、磷、钾协作,有机肥和化肥协作, 适当施用含硅酸的肥料 (草木灰等) ;水:浅水勤灌、适度晒田3、药剂防治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 页,共 10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4、 - - - - - - - 读书之法 ,在循序而渐进 ,熟读而精思1)种子消毒 :与浸种催芽结合使用 2)秧苗带药移栽:秧田喷药或药剂浸秧;3 喷药爱护:适时施药防治;三片叶片病叶率 3%时首次施药掌握叶瘟;穗颈瘟的防治应在破口至始穗期喷一 次药,然后依据天气情形在齐穗时喷其次次;常用药剂: 75%的三环唑可湿性粉剂、 40%的富士 1 号,春雷霉素,稻瘟灵可湿 性粉剂等;水稻纹枯病 发病时期:纹枯病在水稻整个生育期都可发生,喜高温高湿在 6、7、8 月或抽穗 期发病最盛;危害部位:主要危害水稻叶鞘、叶片,引起鞘枯和叶枯,严峻时易造成倒伏,降 低牢固率和粒重;病状:云纹状病斑,可以产生菌核;
5、水稻白叶枯病 白叶枯病在水稻全生育期均可发生,主要危害叶片,叶鞘和主茎也可发病;由于环境条件、品种抗性和侵染部位的不同,病害症状有不同类型:叶枯型、急 性型、中脉型、凋萎型和黄叶型;小麦小 麦 锈 病共同特点: 前期夏孢子堆铁锈状,后期冬孢子堆黑色;“ 条锈成行、叶锈乱,秆锈是个大红斑” ;(夏孢子堆外形)小麦条锈病症状: 条锈主要危害叶片,也危害叶鞘、茎秆和穗部;夏孢子堆规章 成行 小麦叶锈病症状: 一般只发生与叶片上,有时也危害叶鞘,很少危害茎秆或穗;夏孢子堆散乱分布;小麦秆锈病症状: 主要危害叶鞘、 茎秆及叶片, 严峻时麦穗的颖片和芒上也有发 生;夏孢子堆较大,穿透力强 共同特性: 1
6、活体养分生物(专性寄生)2 在发病部位产生两种孢子 3 以夏孢子完成整个生活史,冬孢子在生活史中作用不明显 4 生理分化现象明显 病害循环 共同点 气孔侵入,吸器吸取养分 夏孢子是唯独的初侵染来源,冬孢子在侵染循环中作用未发觉 三种锈病均为高空远传病害,在距离上可传几百公里或上千公里 三种锈病均可在短期内流行,有多次再侵染(夏孢子)不同点名师归纳总结 条锈叶锈秆锈第 2 页,共 10 页喜低温,夏孢子的萌发和既耐低温,又耐高温,夏耐高温,夏孢子的萌发和侵入需饱和湿度或叶面孢子有水膜时即可萌发侵入需饱和湿度或叶面具水滴(水膜)具水滴(水膜)- - - - - - -精选学习资料 - - - -
7、- - - - - 读书之法 ,在循序而渐进 ,熟读而精思侵染小麦、大麦和黑麦只危害小麦危害小麦,仍可侵染大麦、燕麦、黑麦和一些禾 本科杂草;条锈病 :越夏 :条锈病是一种低温病害,不耐高温,高海拔冷凉地区越夏,引起秋苗发 病;越冬: 冬季当气温降至 12时,病菌以侵入叶组织的菌丝体休止越冬;冬季暖和潮湿, 小麦仍呈缓慢生长状态, 条锈菌可在冬季正常侵染, 不存在越冬 问题;在江淮、江汉和四川盆地等麦区,条锈菌可在冬季连续侵染扩散,成为来 年侵染北方麦田的菌源基地,这些地区也称为“ 冬繁区” ;叶锈病病害循环:叶锈菌在华北、西北、西南、中南等地自生麦苗上越夏,越夏后感染当地秋苗;在秋苗上越冬;
8、冬小麦播种越早,秋苗发病也越早、越重;秆锈病病害循环:秆锈菌夏孢子不耐冰冷, 在我国北方广大麦区不能安全越冬; 主要越冬区在福建、广东等东南沿海地区和西南局部地区;小麦秆锈菌是以夏孢子世代在南方危害秋苗并越冬, 通过菌源的远距离传播, 在北方春麦区引起春夏流行,构成周年侵染 循环;发病条件 小麦锈病的发生和流行主要取决于锈菌小种的变化、品种抗性以及环境条件;锈菌生理小种的变化:导致大批抗病品种抗锈性丢失使锈病大流行;20 世纪 50岁月,条中 1 号上升为优势小种,导致碧蚂 品种抗锈性:垂直抗性、水平抗性 菌源:1 号小麦品种丢失抗锈性;环境条件: 影响条锈病发生和流行的环境条件主要是雨水和结
9、露;夏秋多雨, 有 利于越夏菌源繁衍和秋苗发病;冬季暖和,有利于爱护菌源越冬;栽培治理:如播期、密度、水肥治理等;小麦锈病的综合治理 1.种植抗病品种:聚合品种(将多个抗病基因聚合在一个品种中)、多系品种(抗不同生理小种的 多个品系的组合)或多抗品种(抗多个小种,或兼抗其他病害的品种);2.实行抗锈基因合理布局:在小麦锈病的越夏区和越冬区分别种植不同抗源类型的小麦品种,削减锈菌优势小种形成的机会, 减缓小麦品种抗锈基因失效的速度;同一地区应实行抗源多样化;在品种的合理利用方面, 实行多品种分区布局, 另外仍要留意应用具有避病 性早熟 等特点的品种;3.栽培防治:停麦改种制度 越夏区要毁灭自生麦
10、苗,削减越夏菌源的积存和传播;适期播种,防止早播,减轻秋苗发病,削减秋季菌源;在土壤缺乏磷、 钾肥的地区, 应增施磷、 钾肥,增强植株抗病性, 削减锈病发生;合理浇灌,将病害的发生和产量缺失减轻到最低程度;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3 页,共 10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读书之法 ,在循序而渐进 ,熟读而精思4.药剂防治:目前可用粉锈宁、速保利等三唑类杀菌剂拌种或成株期喷雾;粉锈 宁可按麦种重量 0.03拌种,速保利可按种子量 0.01%拌种,持效期可达 50d 以上;成株期田间病叶率达2%4时,应进行叶面喷雾,每 hm2 用粉锈宁 75135g
11、,用速保利 4560g,一次施药即可掌握成株期危害;小麦赤霉病症状 可在小麦各个生育阶段为害,扬花期易感病,主要发生在穗期,造成穗腐,也可 以于苗期引起苗枯、基腐等到症状;前期产生粉红色霉层 (菌丝及分生孢子) ,后期此处产生蓝黑色小颗粒 (子囊壳);生理特性: 高温高湿条件;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5-30 ,萌发的相对湿度分别为96%,90%以上;病害循环: 1、越夏与越冬 越夏: 腐生态 土壤的病残体 寄生态 危害棉花、玉米等寄主越夏;越冬:秋收后,以子囊壳,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各种寄主植物病残体上越冬;土 壤和带菌种子也是重要的越夏冬场所;2、初侵染源及其传播 病残体上产生的
12、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是主要初侵染源;发病因素1、品种抗病性和感病生育期 小麦品种间对赤霉病抗性有肯定差异,但尚未发觉免疫和高抗品种;目前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的主栽品种对赤霉病抗性均不太强;抽穗扬花期最易感病 抽穗期 乳熟期 糊熟期;2、菌源数量 越冬菌源量和孢子释放时间与发病程度的关系非常亲密;3、气象条件 温度: 发病起始温度 15 ,能满意 湿度:小麦抽穗扬花期的降雨量、降雨日数和相对湿度是病害流行的主导因素;4、栽培条件 地势低洼,排水不良,或开花期灌水过多,造成田间湿度较大,有利于发病; 麦田施氮肥较多 ,植株群体大,通风透光不良或造成贪青晚熟,加重病情;防治1.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 2.加强
13、农业防治 精选种子,削减种子带菌率;适时早播,躲开扬花期遇雨(避病)处理植株病残体,深耕灭茬,削减菌源 合理施肥 ,防止过量过迟施用氮肥:扬花期少灌水,多雨地区要留意排水降湿;3.药剂防治 种子处理:防治芽腐和苗枯的有效措施;可用50%多菌灵湿拌;喷雾防治: 防治穗腐的关键措施; 正确施药时期是扬花期, 扬花 10%-50%时用 药;边抽穗边扬花,提前至抽穗期;常用药剂有多菌灵和甲基硫菌灵等内吸杀菌剂;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4 页,共 10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读书之法 ,在循序而渐进 ,熟读而精思防治小麦赤霉病应实行以农业防治和削减初侵染
14、源为基础 时喷施化学药剂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小麦白粉病症状,充分利用抗病品种 ,及各生育期均可发生,主要危害叶片和叶鞘,严峻时也可危害茎杆和穗部;典型症状为病部表面附有一层白色粉状霉层(分生孢子和分生孢子梗) ,后期霉层变为灰色至灰褐色,上面散生黑色小颗粒(闭囊壳,有附属丝);霉层下面及四周寄主组织褪绿,病叶黄化、卷曲并枯死;侵染过程: 分生孢子落到寄主表面,在相对湿度65100%和气温 1722 ,约 4 小时就可以萌发; 产生芽管和附着胞; 进而形成侵入丝直接穿透寄主表面的 角质层,侵入寄主表皮细胞,形成吸器吸取寄主养料;分生孢子萌发对湿度的适应范畴较广(0100%),但在水滴中不萌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病理学 重点 总结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