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怀宁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统编版高二.docx
《安徽省怀宁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统编版高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怀宁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统编版高二.docx(1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安徽省怀宁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 统编版高二 怀宁中学2021-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近年来,随着“国家艺术基金”的设立、“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的深入实施,民族歌剧与舞剧的创作理念不断丰富,创新方向日益多元,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创作局面。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歌剧舞剧院近几年平均每年演出超过300场,白毛女江姐等复排剧目反响热烈,同时每年推出5部以上新创剧目,一些原创作品的精彩段落网络点击量上亿这家国家级艺术院团坚持传承创新经典民族歌剧,坚持推
2、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弘扬民族文化、彰显中国风格,实现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生动呈现中国人置身和创造的历史和现实,真诚表达中国人的情感体验和精神世界,以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是民族歌剧与舞剧的立身之本。梳理中国歌剧舞剧院精品力作,不难发现传承革命文化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条清晰的创作脉络。 民族歌剧与舞剧甫一诞生,就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其发展繁荣与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革命史、艰苦卓绝的斗争史、可歌可泣的英雄史紧密相连。一部部红色经典,在继承中寻求创新,又在创新中获得提升。“当年创作时多希望在一些特定情绪中加入一段三弦,能有20把二胡的声音,能有一段
3、很强烈的琵琶轮指齐奏!”民族歌剧江姐作曲、93岁姜春阳的心愿,在2021年复排版江姐中实现了。如中国歌剧舞剧院院长陶诚所言,重排是向经典、向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革命历史致敬,也是以符合当代的创新表达激活年轻一代血脉中与生俱来的红色基因,让红色经典永葆青春。 奋斗的时代、火热的生活,给红色题材戏剧创作提供了广阔天地。创作者更加注重站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维度上,在把握历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找到交流互动、表情达意的方式,使作品真正发挥艺术媒介的功能。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民族歌剧舞剧的创作不仅有当代生活的底蕴,也有文化传统的血脉。从推动歌剧舞剧的民族化、本土化,到探索其现代化、当代性的审美风格,
4、无论表现方式怎样迭代、美学逻辑如何变迁,自成一体的文化理念、古今相通的中国精神,历久弥新,根脉不移。以艺术作品形塑历史人物,外在传递的是美的艺术感受与时代风尚,内在涵养的是民族精神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如何让传统经典更好地植入生活?“优秀的舞台作品要曲高也要和众,作品要引领大众审美,也要让大众喜爱和理解。艺术家绝不能以自己的评判来代替观众口碑。”陶诚认为,民族歌剧舞剧要用在实践中创造的艺术手段去表现生活,将中华美学精神与当代审美追求相结合,提升感染力。 从复排民族歌剧小二黑结婚使用的环形LED屏幕全新舞台到舞剧赵氏孤儿字体构成的空间舞美叙事,再到舞剧昭君出塞旅程的符号化这些民族歌舞剧
5、精品通过创新舞台语汇,有意识地对作品进行当代视听构建,在综合形态上进行当代审美的转化,进一步打开创作视野与跨界维度。 从复排到新创,坚定不移的精品意识、守正创新的创作理念、以观众为本的创作导向,是中国歌剧舞剧院实践的有益经验。中国民族歌剧舞剧艺术的发展,有赖于一代代艺术工作者薪火相传、接续创造。 (摘编自王瑨弘扬民族文化彰显中国风格)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以江姐小二黑结婚等复排剧目为例,探寻中国歌剧舞剧院“爆款”的创作密码,为文艺创作提供了有益启示。 B.坚持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中国歌剧舞剧院有了深厚的创作积淀,实现了社会和经济效
6、益的双丰收。 C.中国民族歌剧与舞剧的创作理念不断丰富,创新方向日益多元,有助于进一步打开创作视野与跨界维度。 D.中国歌剧舞剧院坚持传承创新经典民族歌剧,用文艺精品凝聚中国人的价值追求与理想信念,展现了历久弥新的中国精神。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二段通过概述中国歌剧舞剧院推出复排、新创剧目的情况,引出“弘扬民族文化、彰显中国风格”的论题。 B.文章在分析中国歌剧舞剧院精品力作的创作脉络时,采用了先总后分的论证结构,使行文脉络清晰。 C.文章采用引用论证,说明民族歌舞剧创作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提高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来引领大众审美。 D.文章运用举例论证,说明重排
7、经典获得成功,得益于创作者在继承中寻求创新、在创新中不断提升的努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民族歌剧舞剧的发展,必须坚持民族性,真诚表达中国人的情感体验,观照现实生活。 B.作者认为,民族歌剧舞剧要提升感染力,应该将中华美学精神与当代审美追求相结合。 C.重排红色经典,融入符合当代审美的艺术表达,有助于激活年轻一代血脉中的红色基因。 D.从复排到新创,民族歌剧舞剧的发展有赖于一代代艺术工作者的薪火相传、守正创新。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材料一: 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像镜花缘里所描写的君子国一般的社会。礼并
8、不带有“文明”或是“慈善”,或是“见了人点个头”、不穷凶极恶的意思。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比如在缅甸有些地方,一个人成年时,一定要去杀几个人头回来,才能完成为成年礼而举行的仪式。我们在旧小说里也常读到杀了人来祭旗,那是军礼。礼的内容以现代标准去看,可能是很残酷的。残酷与否并非合礼与否的问题。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这一点来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
9、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就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 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人可以逃避法网,逃得脱还可以骄傲、得意。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而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是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即使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不会、不能自已。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
10、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 礼治从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孔子一再地用“克”字,用“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 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一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用礼来维持。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不管一种生活的方法在过去是怎样有效,如果环境一改变,谁也不能再依着老法子去应付新的问题了。所应付的问题如果需要团体合作的时候,就得有个大家都接受都同意的办法,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问题,就得有
11、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了。这其实就是法律,也就是所谓“法治”。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礼治秩序) 材料二: 客观地讲,“礼治秩序”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特定的环境下,对维持社会的稳定起过一定的作用,正如梁漱溟先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所说,“旧日中国文明最使人惊异者,即是其社会秩序恒自尔维持,若无假乎强制之力”。而且,礼的作用不仅在于提供给人们一些行为规范以维持社会秩序,更在于通过这些外部的规范来起到教化的作用,启发和涵养人们内在的理性自觉,不断培育人们的道德心,从而提高人们的道德境界。当道德境界提升到一定高度后,人们的行为就会由礼的约束进为道德自觉,由他律进为自律,达此道德境界,人的内心高度自由,行为则
12、于礼无不自然相合。在潜移默化中将人引向道德之途,于不知不觉中提高人的思想境界,培养人的道德自觉,这就是礼的教化之功,也是礼治所赖以运作的内在机制。正是这种代代相传的传统教化,使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精髓得以历经数千年而依然完好地保存流传下来,这是与中国同时代的其他文明古国无法做到的。而且,“礼”中的很多优秀合理的成分,如尊老爱幼、孝敬父母、谦虚礼让等好的传统直到今天依然对我们富有教育意义。这些都是“礼治秩序”的积极作用。但是,从整个历史发展、社会进化的角度来看,它的消极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它阻碍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尤其使中国近代科学的发展严重滞后。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古代科学曾
13、有过辉煌的成就,四大发明极大地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然而近四百年欧洲近代科学取得了辉煌成就,我们却远远落后了。其中有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过于崇拜、依赖传统,因循守旧,躺在老祖宗的成果上睡大觉。 其次,“礼治”往往被封建统治者利用,成为反对变革、维护封建制度的屏障。从汉武帝开始,历代的封建统治者都极力推崇儒学,提倡礼教,尤其是到了皇权专制空前强化的明清时代。 再次,乡土社会的礼治秩序在无形中扭曲了人格,压抑了人性,容易使人形成一种畸形心理。礼治社会的另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导致民主、法治意识的淡薄甚至可以说是缺失,人们只知道承担义务,不知道行使权利。 (摘编自张璐乡土中国“礼治秩序”浅析) 4.下列
14、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礼是从教化中养成的个人的敬畏之感,可以使人服膺;礼由社会舆论所维持,不需要借助外在的机构来维持。 B.一直以来,在乡土社会中,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中的问题,所以乡土社会的秩序主要依靠“礼”来维持。 C.礼可以通过外部的规范对人进行教化,启发人的道德自觉,当道德境界达到一定高度,人就能由他律变为自律。 D.礼治秩序在维持社会的稳定和教化百姓方面曾发生过积极的作用,但在社会进步与科学发展方面也有消极作用。 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只要是符合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哪怕它不“文明”或不“慈善”,显示出野蛮残
15、酷,也是符合礼的。 B.在乡土社会当中,因为礼不需要依靠外在的权力来推行,所以它是依靠本能或者天意而自动形成的秩序。 C.如果我们不过于崇拜、依赖传统,不躺在已有成果上睡大觉,我们中国近代科学的发展就不会严重滞后。 D.人们只知承担义务,不知行使权利的扭曲现象是因为礼治秩序无形中扭曲了人格,造成了人的畸形心理。 6.下列各项中,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未当过大夫的曾子在弥留之际发现自己躺在大夫专用的席子上,就命儿子换席子。 B.行人过斑马线是“红灯停,绿灯行”;机动车辆遇行人过斑马线,必须停车礼让。 C.封建社会里,帝王将相或普通百姓,在家族祭祀中都有着比较严
16、格的程序和要求。 D.印度的某些偏远地区,有这样的习俗:丈夫死后,妻子被要求在葬礼上用火烧死。 7.传统婚俗中,男方为了迎娶女方,要向女方家送彩礼(聘礼)。近些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些地方出现了索要“天价彩礼”的现象。为遏制此类现象,2020年5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里规定:“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请运用材料一中的知识,对上述现象及相应政策作简要分析。(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8-10题。 甲文 明天(节选) 鲁迅 原来鲁镇是僻静地方,还有些古风:不上一更,大家便都关门睡觉。深更半夜没有睡的只有两家:一家是咸亨酒店,几个酒肉朋友围着柜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安徽省怀宁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 统编版高二 安徽省 怀宁 中学 2021 2022 学年 下学 期中考试 语文 统编 版高二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