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育教程教案资料汇总.doc

收藏

编号:2626428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3.07MB    格式:DOC    上传时间:2020-04-25
20
金币
关 键 词:
西师版 三年级 上册 数学 教育 教程 教案 资料 汇总
资源描述:
\\ 第一单元 克、千克、吨 单元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加深对质量单位的理解。 2.应用克与千克、千克与吨的进率进行单位间的换算。 过程与方法目标 应用单位换算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教学重点: 单位间的换算。 教学难点: 千克、千克与吨的进率掌握。 课时安排:(共9课时) 1、认识克……………………………………1课时 2、认识千克…………………………………1课时 3、认识吨……………………………………1课时 4、整理与提高………………………………1课时 5、综合与实践 称体重……………………1课时 6、考试与讲评………………………………4课时 教学内容 认识克 编者 甘利娟 上课时间 课时 第一次备课 第二次备课 教学 目标 1. 在具体的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初步建立1克质量的概念,知道用字母 g表示克。 2. 认识常见的秤,知道用天平秤称量物体质量的方法。 3.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估量意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 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初步建立1克的概念。 教学 难点 了解用天平称称量物体的方法。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一、情境引入 1.多媒体播放课件 教师:请大家看老师收集的这些场景,说说你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学生1:张阿姨用电子秤称出500克茄子,1千克白菜。 学生2:王叔叔用磅秤称出一筐鱼重45千克。 学生3:张大妈在菜市场买了2斤西红柿,1斤3两黄瓜。 …… 2、小结:同学们现在已知道称量物品质量的工具和物品质量的常用单位,其中公斤、斤、两种都是中国传统的计量单位,克、千克、吨都是国际通用单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克。(板书:认识克) 二、探究新知 1.认识称物品质量的工具——秤。 教师:想要知道物品有多重,怎么办呢?(用秤称) 教师:同学们说得对,要想准确知道物品有多重,我们就要用到计量物品轻重的工具——秤,我们先来认识几种常见的秤(课件出示),你们认识这些不同的秤吗?谁来介绍一下? 学生1:依次介绍课件上秤的名称(磅秤、台秤、盘秤,天平秤、电子秤)。 学生2:介绍各种秤的使用方法。 教师补充 2、认识克 (1)称一称 教师:我们认识了各种秤,请同学们用天秤称一称,物品有多重,下面各小组在组长的组织下,从老师给你们准备的白砂糖中,分别秤出1g、2g、3g、4g糖,看哪个小组操作有序。动作快?按要求称出糖后,观察各份糖的多少 学生操作称糖,教师巡视指导。 活动小结:大家观察了称出的1g、2g、3g、4g糖,有什么感受?引导学生感受1g糖看上去很少,感觉很轻。 (2)掂一掂 教师,我们身边有很多物品都很轻,比如这枚硬币(呈现1角硬币,介绍1角硬币重1g),让学生用手掂一掂自己手中的1角硬币的质量和1克糖的质量谈谈感受,(物品放在手中很轻)。 活动小结:计得较轻的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克作单位,克用字母g表示(板书:克—g) (3)议一议 教师:生活中计量哪些物品的轻重可以用克作单位? 先小组内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学生1:一个纽扣的质量可以用克作单位。 学生2:一颗草莓,一支铅笔的质量可以用克作单位。 学生3:一个苹果,一袋薯条…… 学生交流后,课件出示克作单位的实物图片(如:一个纽扣、一个乒乓球、一枚回形针、一个粉笔头)。 教师:你见到的哪些物品 包装上用到了“克”。 三、巩固练习 1、填一填 学生独立完成教科书第2页“填一填”完成后汇报。 教师:你是怎样确实读数和读数单位的 小结:秤上的标注是g,读数就以克作单位,指针指着多少就是多少克。 2、填空题 (1)计量较轻的物品有多重,通常用( )作单位,克用字母( )表示。 (2)1枚1角硬币大约重( ),1个鸡蛋约重( ),1个梨约重150( )。 ①学生独立完成②集体订正。 3、判断对(√)错() (1)100g糖比100 g方面重。( )。 (2)要想知道物品的轻重,可以用工具来秤( )。 (3)数量多的物品就比少的重( )。 ①学生独立完成②师点拨。 四、课堂小结 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克是计量物品较轻的单位。 用字母g表示。 板书设计 认识克 计量较轻的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克作单位,克用字母g表示。 教 后 记 课题 认识千克  编者 甘利娟 上课时间 课时 第一次备课 第二次备课 教学 目标 1. 认识质量单位千克,感知1千克物品有多重,建立千克的概念。 2. 掌握克与千克的进率,能进行简单换算。 3. 培养学生对物品质量的估量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质量单位千克,感知1千克与1克的质量概念。 教学难点 1.能根据千克与克之间的进率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能根据具体的物品选择恰当的质量单位来表示。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一、激趣引入 谈话:昨天,老师让大家称一称自己的体重并记录下来,现在谁来告诉老师自己的体重是多少? 学生发言:(30千克、32千克、35千克、43千克……)。 教师:老师注意到同学们在说自己的体重的时候所用的单位都是千克,那么质量单位千克与我们上一节课所学的克有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千克(教师板书:认识千克)。 二、探究新知 1.认识盘秤。 (1)谈话:同学们认识它吗?(盘秤)上面的盘子叫托盘,把要称量的物体都在放在托盘里,下面的圆盘叫做刻度盘,上面的刻度用来表示物体的质量,仔细观察刻度盘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观察后回答:有10个数字,一根指针,字母kg。 (2)讲解:称物品的质量,常用千克作单位,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叫公斤,称物品的时候,指针指到1就是1千克,指到2就是2千克,指到几就是几千克。 2.建立千克的概念。 (1)称一称 教师:1袋盐重多少?2袋盐呢? 学生观察后知道1袋盐理500g,2袋盐是500g+500g=1000g。 教师:请大家把2袋盐放在盘秤上称一称,告诉老师2袋盐有多重?你是怎样知道的? 学生观察后发现指针指着1。2袋盐重1kg 教师: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得出:1 kg和1000 g都同样表示2袋盐的轻重,因此1kg和1000g一样重,1kg等于1000g(板书:1000g =1kg) (2)掂一掂 教师:请大家把重1kg的盐放在手里掂一掂,说说你的感受,学生操作并交流感受。 教师:先掂一掂1kg的盐,再掂一掂1枚1角的硬币,有什么感受?并在小组讨论,在什么情况下要用千克作单位? 小结:计量较重的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千克(也叫公斤)作单位,千克用字母kg表示(板书:千克—1kg)。 (3)估一估。 教师:你能估一估多少梨重1kg吗? 引导学生用手掂一掂一个梨有多重,再想1kg重的物品在手里是怎样的感受,然后估计几个梨重1kg,组内先交流,然后让学生用盘秤验证估算结果(4个梨大约重1kg)。 教师:你能估一估多少个鸡蛋重1kg吗? 教师用盘秤称出1kg鸡蛋,验证学生的估算结果(18个鸡蛋大约重1kg)。 (4)称一称 ①小组合作用盘秤称出1kg大豆。 让学生先将大豆放入袋中,先用手掂一掂,估一估,再称出1kg大豆。 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小组给予指导,让学生再掂一掂。 ②小组合作用盘秤称出2kg大米,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小组给予指导。 ③让学生先掂一掂,估一估,各小组再分别称出8个苹果和3个萝卜有多重,教师巡视 (5)完成教第2页“填一填” (1)学生独立完成,并填空 (2)让学生说一说,想的过程,教师强调1千克=1000克。 教师小结:千克与克的进率是1000,把用克作单位的数换算成用千克用单位的数,末尾要去掉3个0;把千克作单位的数换成克作单位的数,末尾要加上3个0。 三、巩固练习 1.教科书第4页课堂活动第1题 教师:比一比看谁拿得准? 学生分组完成后相互着交流。 2.教科羽第4页练习一第1题 投影仪展示学生完成情况,师生共同评析 3.拓展练习 在○>里填上“>”“<”或“=” 2千克○2000克 5千克○4900克 800克○1千克 100千克○1000克 (1)学生独立完成 (2)让学生说一说,想的过程,教师强调,左右两边的单位要化成相同。 四、课堂小结 教师: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克和千克都是计量物品轻重的单位,计量较轻的物品有多重用克作单们,计量较重的物品有多重用千克作单位,以及1kg=1000g 板书设计 认识千克 1千克=1000克 千克用kg表示 计量较重的物品用千克(也叫公斤)作单位 教 后 记 课题 认识吨  编者 甘利娟 上课时间 课时 第一次备课 第二次备课 教学 目标 1. 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吨”的概念。 2. 理解吨与千克之间的关系,知道1吨=1000千克,会进行质量单位之间的换算与计算。 教学重点 建立“吨”的概念,明确“吨”的实际意义。 教学难点 1.能根据千克与克之间的进率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能根据具体的物品选择恰当的质量单位来表示。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一、引入新课 导语:克、千克是我们以前学过的质量单位,它们用来计量较轻或较重物品的质量,当计量很重物品的质量时就要用“吨”作单位。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认识“吨”。(板书:认识吨)。 二、初步了解“吨” (1)师:(出示教材例3前两幅情境图)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学生举手回答。(一辆大卡车准载25吨,一节集装箱可以装载60吨货物)。 (2)你能说说在生活中哪些地方见过用“吨”作单位的标志吗? 学生畅所欲言:卡车上、地磅上、轮船上、一节火车车厢上…… 2.认识千克与吨的关系 (1)推算吨与千克的进率。 课件出示1袋100kg玉米的图片 教师:100 kg给你的感受是什么?你能抱(背)得动吗? 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判断100 kg比较重,就算很用力也是抱不动(背不起)的 课件出示10 袋玉米的图片。 教师:10袋玉米我重呢? 学生通过观察认识到10袋玉米也就是10个100 kg,10个100 kg也就是1000 kg,揭示1000 kg就是1吨。(板书:1吨=1000 kg) (2)借助学生体重、体验、推想吨有多重。 教师:你们知道自己的体重吗?(班上多数人的体重在25 kg),让学生相互抱一抱,背一背,体会25 kg有多重,再说说感受。 教师:40个同学在一起大约重多少? 学生计算得出40个同学大约重1000 kg,也就是大约重1吨。 教师:你能谈谈对1吨的感受吗?学生交流。 (3)说一说 教师:计量哪些物品有多重用到了吨?请举例说明。 ①小组讨论,组长记录。②交流汇总,比比哪个小组知道得多。 a很重物体的质量。如:大象、鲸鱼、人造卫星、家里的用水量…… b运输工具载重量,如:汽车、轮船、火车、吊车…… (4)填一填 2000kg=( )吨 4吨=( )kg 教师巡视,对完成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 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第1小题:因为1000kg=1吨,2000kg里面有2个1000kg,也就是2吨,所以2000kg=2吨 第2小题,因为1吨=1000 kg,4吨里面有4个1000kg,也就是4个1000 kg,即4000 kg,因此,4吨=4000 kg。 教师:吨和千克之间的单位换算有怎样的规律,质量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指名学生说出:1吨=1000 kg 1kg=1000g 末尾添上3个0 教师:相邻质量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 板书: 吨 kg 末尾去掉3个0 教师:我们已经学了表示物品轻重的单位——吨、千克、克,它们分别在什么情况下用来表示物品的轻重。 学生总结:计量较轻的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克作单位,计量较重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千克作单位,计量很重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吨作单位 3.教学例4 课件出示教科书例4 让学生根据题目中的信息提出问题 还剩多少吨小麦? 教师:仔细观察题中的条件,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观察后发现5吨和2000 kg单位不同 教师:你有解决办法吗?独立解决试试 教师巡视学生独立完成情况 教师:你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 展示学生解决过程: ①2000 kg=2吨 5-2=3(吨)答:还剩3吨小麦; ②5吨=5000kg 5000-2000=3000kg 3000kg=3吨 答:还剩3吨 在展示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当单位不同时,要把单位化成相同后才能计算。 三、巩固练习 1.教科书第5页练习一第4题。 投影仪展示学生完成情况,请学生说一说思考过程。 2.教科书第5页练习一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对完成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 3.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一排 3吨 2千克 1吨 4000千克 300克 ( )>( )>( )>( )>( ) (1)说一说吨与千克,千克与克之间的关系 (2)学生独立填写。 (3)全班交流。 教师强调:1吨=1000 kg 1千克=1000克 4.一辆重2吨的货车,要装运5000千克的货物,货车和货物一共重多少吨? (1)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交流,订正,并说一说解题思路 教师强调:不同单位进行计算时,要先统一单位。 四、课堂小结 教师: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引导学生回忆吨是计量很重的物品有多重时用到的单位,吨和千克之间的进率是1000,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不同单位的数进行计算时,要先统一单位后再进行计算。 板书设计 认识吨 计量很得的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吨作单位 1吨=1000 kg 末尾添上3个0 末尾去掉3个0 吨 kg 教 后 记 课题 克、千克、吨的练习提高课 编者 甘利娟 上课时间 课时 第一次备课 第二次备课 教学 目标 1. 加深学生对克、千克、吨的认识,使学生对质量单位的知识进一步系统化。 2. 通过形式多样的练习,建立克、千克、吨的概念,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3. 运用克、千克、吨之间的进率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进一步加强克、千克和吨单位的概念的认识,掌握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 正确进行单位换算。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一、引入课题 教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表示物品轻重的单位? 教师:今天我们进行相关的练习,大家有信心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吗? 二、基本练习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一个鸡蛋重约50( ) 一袋盐重500( ) 4头牛重约( )小明的体重大约重35( ) 一座大桥可以承重约80( ) 一辆卡车可以载货4000( ) 2.1千克=1000( ) 吨=1000( ) 8吨=( )千克 7千克=( )克 53千克-45千克=( ) 81克-31克=( ) 6千克9=( ) 42千克7=( ) 3.从大到小排一排 3090千克 3900克 3吨900千克 9030克 ( )<( )<( )<( ) 4.在○>里填上“>”“<”或“=” 4千克○400克 2吨○3000克 600克○60千克 1吨○1000千克 36千克○4000克 2000kg○2吨 4200g○4kg 990g○1kg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三、拓展练习 1.商店运来1000千克苹果和3吨西瓜,卖出500千克西瓜和500千克苹果后,苹果和西瓜还剩多少千克? 2.采石厂原来有建筑用石10吨,上午运走了8000千克,下午又开采了3000千克,采石厂现在有建筑用石多少吨? 3.有一瓶水,连瓶共重900克,倒出一半水后还重500克,原来瓶中的水重多少克?瓶重多少克? 学生先独立完成,集体汇报,师点拨 4.小马虎日记 小马虎写了一篇数学日记,我们一起读一读(屏幕展示) 早晨起床,我拿起30kg重的牙刷,刷了刷牙,又洗了洗脸,喝了一杯250g的牛奶,吃了一个20kg的鸡蛋,和一个150吨的苹果,妈妈还往我的书包里放了一瓶重250kg的矿泉水。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计量较轻的物品用克作单位,计量较重的物品用千克单位,计量很重的物品用吨作单位,选用单位时还要考虑到数的大小,如果用错了单位,就会闹笑话. 教 后 记 课题 综合与实践 称体重 编者 甘利娟 上课时间 课时 第一次备课 第二次备课 教学 目标 1. 通过实际测量活动,加对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2. 使学生初步了解数据的收集,整理可以获得有用的信息,提高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会比较物体的轻重,建立质量。 教学难点 掌握数据收集,整理的方法,提高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活动 1.谈话:同学们,你们的体重是多少呢? 学生估一估自己的体重。 2.看来人的体重是有轻有重的,要想知道他们有多重,谁知道可以怎么办?(称)用什么称?(体重计),体重计该怎么用,刻度盘又该怎么看,你想知道吗?这节课我们就用体重来称体重(板书:称体重)。 二、组织活动,亲身体验 1、称一称,填一填 (1)演示称体重:大家看体重计上的刻度表,一大格为5千克,一小格为1千克,人站上去之后,我们要看指针不动之后所指的刻度 (2)问:谁能读出老师的体重数? 请多位学生读一读体重数,并及时表扬读得准的学生。 (3)想不想知道自己有多重?那么就快点来称一称吧! ①分小组活动,由每一个小组的组长给小组的其他学生称体重,称出一个人的体重,要读出重量数和单位,其他同学观察并作好记录,完成小组同学体重记录表。 ②教师巡视指导,了解学生是否会看体重表,是否会记录称体重结果。 ③各组代表汇报记录结果。 2.看一看,比一比 (1)用实际称出的体重验证自己估计的体重是否正确。 (2)出示“6-10岁儿童标准体重对照表”与自己小组同学体重记录表对照,说一说,发现了什么? ①小组讨讨。 ②指名汇报。 ③问:根据你们小组同学的体重情况,你想给同学们提点什么建议。 学生举手发言,教师适时进行健康,饮食等方面的教育。 (4)根据对照表,判断你的体重是否符合要求,并说说以后你会怎样做。 ①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说一说。 ②选(偏瘦的,健康的,偏胖的)几个有代表的同学在班内交流。 教师建议:希望瘦小的同学不要挑食,过胖的同学要科学饮食,争取人人有个健康的身体。 3.比一比,说一说 (1)把每个小组同学体重记录表收集起来,在投影仪上进行售中展示。 (2)观察这些记录表,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①学生独立观察,把自己的发现记录在答题纸上。 ②小组内交流 学生1:我的体重是31千克,比小英重一些。 学生2:我的体重是25千克,比王华轻2千克。 学生3:我发现了我们班最重的是,最轻的是。 (3)根据体重记录表提出问题。 小组合作完成,提出问题并解答。 三、巩固练习 1.连一连 书包 体重计 课本 天平 人体 电子秤 超市的货物 台秤 2.比较组内同学的书包重量。 (1)小组合作完成。 (2)组长汇报小组比较时采用的方法。 方法1:用手掂一掂就比较出了谁的书包重,谁的书包轻。 方法2:两个书包的重量差不多时,用秤称量后比较出轻重。 教师小结:在比较物品的质量时,能用手掂出来的用手直接掂一掂,不能用手掂出来的,我们再选用合适的秤来称一称。 四、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称体重”这一活动,学会了称重的方法并从中发现了许多数学知识,同学们,在课下可以多找一些身边的物品称一称,老师相信, 你一定会有新的收获与发现。 板书设计 综合与实践 称体重 体重 体重计 估 称 教 后 记 课题 第一单元检测题  编者 甘利娟 上课时间 课时 第一次备课 第二次备课 单 元 检 测 题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45分) 1、吨用符号( )表示,千克用符号( )表示,克用符号( )表示。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单位名称。 (1)一袋洗衣粉重800( )。(2)一包水泥重50( )。 (3)一根粉笔重约5( )。(4)一部电梯的最大载重约是1( )。 (5)一头大象约重2( )(6)一个鸵鸟蛋的重量约是1500( ) 3、2000g =( )kg 5000kg =( )t ( )千克=8吨 3t=( )kg ( )克=8千克 6000克=( )千克 3千米 =( )米 6500千克 =( )吨( )千克 6米 = ( )分米 45毫米 = ( )厘米( )毫米 3吨 = ( )千克 7000米 = ( )千米 120分 =( )时 5000千克+3000千克 = ( )吨 4、 种类 苹果 桃 草莓 上午 5000克 15千克 2400克 下午 9千克 ( )克 ( )克 合计 ( )千克 17千克 6千克 5、在○里填上“>“、“<”或“=”。 、4000克○40千克 ‚、805克○8千克500克 ƒ、75克○705克 ④、1千克30克○1030克 ⑤、6800克○6千克800克 6.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单位名称。 ① 一支牙膏长15( ) ② 一个苹果重120( ) ③ 一张床长2 ( ) ④ 火车每小时行180( ) ⑤ 一块橡皮重5 ( ) ⑥一袋面粉重25( ) ⑦买2( )苹果需要6元钱; 买1( )煤需要620元 ⑧火车每小时行150( );南京长江大桥长约7 ( ) ⑨一枚硬币厚约1( ) ; 一枝铅笔约重10( ) ⑩你平时上课用的课桌长为1( ),宽为60( ),高为7 ( )。 二、判断题(每空2分,共10分) 1、一根火腿肠的质量为100千克。( ) 2、一颗大白菜重4克。( ) 3、爸爸的体重是175cm。 ( ) 4、一瓶果汁重500.千克。 ( ) 5、举重冠军能举起250千克的杠铃。( ) 三、选择题.(每空2分,共10-分) 1、下列各重量中最重的是( ),最轻的是( )。 A.8吨 B.990千克 C.8560克 2、一瓶醋重500克,4瓶醋重( ) A、2千克 B、2000千克 C、200克 3、3盒草莓共重24千克,平均每盒重( ) A、800克 B、8000克 C、8000千克 4、1吨 880千克比 2 000 千克少( )。 A、120千克 B、80千克 C、220千克 5、北京牌载重汽车的载重量是 8000千克,合( )吨。 A.8000 B .80 C.8 四、解决问题:(每空5分,共35分) 1、妈妈买了350克白糖和260克红糖,买的白糖比红糖多多少克? 2、一台笔记本电脑重2500克,4台笔记本电脑共重多少千克? 3、一瓶饮料连瓶重1千克,瓶重100克,请问饮料有多重? 4、用载重量是3吨的汽车将6100千克的沙子运走,至少需要多少次才能运完? 5、每千克草莓的价格是8元,买3千克500克的草莓应付多少钱? 6、小刚的体重为25千克,比爸爸少62千克,爷爷比爸爸少9000克,爸爸和爷爷的体重分别是多少千克? 7、果品公司收购苹果26吨,先运走6000千克,剩下的用载重为4吨的卡车一次运完,请问需要几辆这样的卡车? 教 后 记 课题 单元讲评 编者 甘利娟 上课时间 课时 第一次备课 第二次备课 教学 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 ,知道“1千 克=1000克” ,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2.了解 1 千克和 1 克的实际质量,能根据生活实际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 3. 能运用千克和克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质量单位 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自己进行错题分析。 教 学 过 程 一、 本单元测试总评 二、各大题完成情况及错题分析 1、填空题 2、判断题 3、选择题 4、解决问题 教 后 记 第二单元 一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的乘法 单元目标: 1.经历一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的计算过程,能熟练地计算一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能从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展用乘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结合具体情境,发展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4.体会乘法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乘法在生活中的作用。 重点: 1. 熟练计算一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的乘法。 2. 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估算。 难点: 在具体情境中用乘法解决相应的实际的问题。 课时安排:(共20课时) 1、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口算……………………1课时 2、一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2课时 3、一位数乘两、三位数的估算………………………1课时 4、一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3课时 5、一位数乘三位数的笔算……………………………4课时 6、解决问题……………………………………………3课时 7、整理与复习…………………………………………2课时 8、考试与讲评…………………………………………4课时 课题  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口算 编者 刘玲玲 上课时间 课时 第一次备课 第二次备课 教学 目标 1. 使学生学会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2.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3. 通过说算理使学生学会表达思考过程 教学重难点 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答 8个十是( ), 15个十是( ), 15个百是( ), 60是( )个十 , 240是( )个十, 2000是( )个百. 2.口算 32= 39= 63= 76= 42= 85= 二、学法指导 (一)整十数乘一位数 1.谈话引入新课 2.出示203,问:(1)会计算吗?(2)结果是几 (3)你是怎样算的? 3.抽生说算法 4.板书学生的算法 A 2 0 3 = 6 0 B 2 0 3 = 6个十 = 60 2个十 C、203 =20+20+20 = 60 5.优化算法:比较几种算法,小结方法 整十数乘一位数可以先用十位上的数与一位数相乘,再在乘得的积的后面添上1个“0” (二)整百数乘一位数 1.谈话引入 2.出示2003=? 3.抽生回答结果,并说算法,师板书算法 (可能) 2003= 600 4.抽生说不同算法,师板书,比较几种算法 5.小结方法 整百数乘一位数,可以先用百位上的数与一位数相乘,再在乘得的积的末尾添上两个“0” 三、及时训练 口算 24 52= 803 204 520= 2300 2004 5200= 640 四、自学例题 1.生看P9例1, P18例1. 2.完成P9例 1, P18例1 及例题下面的“试一试” 3.抽生说P9例1,P18例2中的信息及问题 4.问:为什么都用乘法计算 5.说203, 3004的计算结果及计算方法 6.反馈学生完成情况 五、知识小结 1.本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 2.如何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 六、巩固练习 P11,练习二1.2 P19-20练习四1.2 课题  一位数乘两位数(不是整十数)的口算 编者 刘玲玲 上课时间 课时 第一次备课 第二次备课 教学 目标 1. 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一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2. 理解一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重难点 一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 902= 840= 4002= 1007= 6500= 503= 2.说一说,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计算方法 二、新课教学 1.谈话引入新课 2.(课件)出示例2 3.抽生找题中信息及问题 4.学生试列式计算。132=26 5.师用小棒演示132 共有26根 132=26 6.结合小棒演示过程,到数的组成进行计算 13 2 = 26 6 10 3 20 7.试一试 233= 322= 142= (1)生口算 (2)抽生说算法,师板书 60 4 8 233=69 322=64 142=28 9 60 20 (重点:强调十位上的数与一位数相乘是几十) 8、小结方法 一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先用一位数乘个位上的数,再用一位数乘十位上的数,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三、知识拓展 试口算 243 (1)生口算 (2)汇报结果 (3)说方法,师板书 12 243=72 60 (4)比较:243与233 312 142的异同 四、知识小结 (1)本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 (2)怎样口算一位数乘两位数 (3)口算一位数乘两位数时应注意什么? 五、巩固练习(p11第3题,p12第4.5题) 教 后 记 课题  一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练习课 编者 刘玲玲 上课时间 课时 第一次备课 第二次备课 教学 目标 1. 使生熟练掌握一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2.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 一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一、谈话引入课题 二、基础练习 1.P10课堂活动 (1)第1题生独立计算 (2)第2题 ①看图 ②口算 ③汇报 2.P19 课堂活动 (1)第1题 ①生口算 ②抽生说一说一位数乘整百数的口算方法 (2)第2题 ①生口算 ②对比第一组中的3个算式,让学生说一说发现了什么? 三、补充练习 1.抢答 406 520 133 323 903 7600 155 408 223 1004 262 2007 2.回忆一位数乘两位三数的口算方法 3.小组内(同桌)相互说一说一位数乘两三位数的口算方法 4.师引导学生回忆,复述一位乘两三位数的口算方法 ①一位数乘整十数,用…… ②一位数乘整百数,用…… ③一位数乘两位数,用…… 四、拓展训练 (一)判断正误,错的说明理由 1.506=30 ( ) 2.422=48 ( ) (二)猜猜下面每种图形各代表哪些整十数 1.□6=4□ □=( ) 2. 5=2 =( ) 五、知识小结 (1)怎样口算一位数乘两位数 (2)口算一位数乘两位数时应注意什么? 教 后 记 课题 一位数乘两、三位数的估算 P10例3 P18 例2 编者 刘玲玲 上课时间 课时 第一次备课 第二次备课 教学 目标 1. 使学生初步掌握一位数乘两、三位数的估算方法 2. 使学生初步形成良好的估算意识,会用估算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并掌握一位数乘两三位数的估算方法,能熟练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西师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育教程教案资料汇总.doc
链接地址:https://www.taowenge.com/p-2626428.html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