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文本(资产减值会计研究).doc
-!继续教育毕业论文题 目 资产减值会计研究 姓 名 赵婷婷 学 号 5009140152002 专 业 财务管理 导师姓名、职称 冯晓慧 、副教授 论文提交日期: 2016年4月1日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继续教育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函授站名瑞德教育专 业财务管理姓 名赵婷婷学 号5009140152002指导教师冯晓慧职 称副教授题 目资产减值会计研究任 务 与 要 求运用所学知识,明确题目提出的背景、研究的意义、研究途径和方法。对题目所给出的各项现状进行调研,发现其存在的问题,运用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解决问题,并最终提出其改进的措施,写出规范的毕业论文。要求: 1、阅读相关书籍,掌握相关的文献资料。 2、积极开展课题调研,广泛搜集相关的资料,并对其进行分析。 3、撰写大纲,初稿,进行修改,直至定稿。 4、论文要求观点正确,结构合理,论证充分,字数不少于1万字。 5、在写作的过程中,与导师及时联系。 6、参加论文答辩。开始日期: 2015年12月01日完成日期:2016年3月14日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继续教育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计划函授站名瑞德教育专 业财务管理姓 名赵婷婷学 号5009140152002指导教师冯晓慧职 称副教授题 目资产减值会计研究工 作 进 程起止时间工作内容2015.12.01-2015.12.07与指导教师研讨题目内涵,对所选题目进行确认或提出修改、调整意见。2015.12.082015.12.30收集资料,分析课题要求,熟悉本课题要用到的相关知识,对具体工作内容进行研究,制定详细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计划。2016.01.012016.02.30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2016.03.012016.04.01整理资料、撰写论文、交导师审阅,准备答辩。主要参考书目:1周忠惠,罗世全上市公司资产减值会计研究J会计研究2007年,第3期.2 朱炜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情况的统计分析J.财会通讯.2008,(3)3 袁国红资产减值计量基础探讨J财会通讯2007,(2)主要仪器设备:硬件:计算机、局域网、等。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继续教育毕业论文(设计)评审表答辩人赵婷婷答辩时间答辩 地点E教室答辩小组人数3组长冯晓慧记录人王晓凤论文题目资产减值会计研究毕业论文评语本文从资产减值会计的理论问题入手,对其相关概念、理论基础进行探讨,并对新会计准则在资产减值确认、计量和信息披露等方面的规定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可能会影响新会计准则实施的一些问题该同学在毕业设计期间,能按指导教师的要求认真开展工作,独立完成了毕业设计。论文书写认真,格式规范,条理清晰,本论文完成了毕业设计任务书的要求。建议成绩评定为: 导师签名 年 月 日答辩小组意见该生陈述思路基本清晰,语言流畅,逻辑性强,能较为准确地回答答辩老师所提问题.评议论文成绩为:组长签名 年 月 日评审组意见 同意答辩小组意见,评议论文成绩为:组长签名 年 月 日-!摘 要当今,企业面临的经济环境复杂多变,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企业普遍存在高估资产价值的现象,财务报告中的资产泡沫严重影响了信息使用者的正确决策,降低了公司的可信度,同时给经济发展带来了许多不利的影响。为了公允地反映企业的资产状况,向现实和潜在的投资者提供决策相关信息,资产减值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资产减值会计成为当前各国会计的热点问题之一。我国财政部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并在上市公司中实施。拟从资产减值会计的理论问题入手,对其相关概念、理论基础进行探讨,并对新会计准则在资产减值确认、计量和信息披露等方面的规定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可能会影响新会计准则实施的一些问题。最后提出了如何健全我国资产减值会计的几点建议。关键词:会计准则 资产减值 资产减值会计目 录第1章 绪 论11.1 研究背景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21.3 国内外研究现状21.4 研究内容和方法4第2章 资产减值会计概述52.1 资产减值会计相关概念52.2 资产减值会计的理论基础6第3章 资产减值会计的确认及存在的问题93.1 资产减值会计的确认93.2 资产减值会计的确认存在的问题11第4章 资产减值会计的计量及存在的问题134.1 资产减值会计的计量134.2 资产减值会计的计量存在的问题15第5章 资产减值会计的信息披露及存在的问题175.1 资产减值会计的信息披露175.2 资产减值会计的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18第6章 资产减值会计的改进建议196.1 促进相关的政策法规的建设196.2 完善信息价格市场体系196.3 完善公司的治理机构206.4 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素质21第7章 结 论23致 谢25参考文献27-!第1章 绪 论1.1 研究背景为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需要,2005年7月19日财政部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征求意见稿)。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以下简称新准则)的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由此,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正式形成,并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实质性趋同。2006年10月30日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2007年11月26日发布了解释公告第1号。这样,我国会计准则体系在框架结构上也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规定:资产减值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以前期间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需要等到资产处置时才能转出。主要是考虑到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股权投资等长期资产发生减值后,一方面价值回升的可能性比较小,通常属于永久性减值;另一方面有利于抑制上市公司利用长期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与转回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众多学者的实证检验让我们相信中国的上市公司很可能存在着较为严重的盈余管理的行为(这里特指利用资产减值),如陆建桥(1999)、赵春光(2007)、王建新(2007)等。新准则颁布和实施后,很多人认为一些利用资产减值的计提与转回进行盈余管理的公司在2006年底会有特殊行动。准则制定者也预期到了这种状况,在2006年末2007年初接连发布了关于做好与新会计准则相关财务会计信息披露工作的通知和关于证券公司2006年年报审计及信息披露有关事宜的通知,要求企业不得在2006年年底前转回巨额减值准备,也不得随意变更资产减值计提方法,要求审计人员要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警惕企业利用新旧准则的过渡期进行盈余操纵。1.2 研究目的和意义1.2.1 研究目的合理计提资产减值,对于企业规避风险、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有着重要作用。但资产减值会计在我国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无论是在理论研究、具体规范还是在实际操作方面都很不完善。很多上市公司利用减值准备操控利润,发布虚假的会计信息,其报表信息缺乏可信度,致使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不能做出正确决策。基于上述考虑,本文选择资产减值会计研究为题,拟就资产减值会计的相关理论问题进行探讨,并对新颁布的资产减值会计准则如何在实务中得到有效实施进行评价,进而提出改进建议,以期对我国进一步完善资产减值会计规范有所借鉴。1.2.2 研究意义我国于2006年初正式公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并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正式实施。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针对一些上市公司利用计提巨额准备而后转回来操纵利润的问题,从2007年开始,“存货跌价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后不能中途转回,而只能在处置相关资产后,再进行会计处理。这主要是为了防止企业利用减值准备的计提和冲回来调节账面利润。而资产减值会计在现实应用中存在着很多问题,因此,对资产减值会计应用问题进行研究,既对进一步完善我国的财务会计理论具有一定的意义,又对指导资产减值会计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有积极的现实意义。1.3 国内外研究现状1.3.1 国外研究现状20世纪80年代以后,美国会计学术界开始利用资本市场的有关数据得出一些关于资产减值的实证研究结论。Zukav和Campbell(2003)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以下现象:首先,提取减值的公司大多属于制造业;其次,确认资产减值损失主要集中在第四季度;第三,大多数减值发生在盈利低于正常水平的期间;第四,在大多数情况下,管理层希望突出计提减值具有不寻常或偶然发生性的特点;第五,自行计提减值的公司的财务状况不如同行业中没有确认减值的公司的财务状况。这些结果显示了减值有被用于操纵盈利的迹象。SFAS121长期资产的减值、处置的会计处理(2005)出台以后,会计学者们开始从不同角度入手研究SFAS 121所造成的影响、优点和不足。Resave、Smith和Linden在2006年指出,人们对资产减值的关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减值会对企业的财务造成巨大影响,而且对不同行业的企业财务状况影响也有很大的不同,建议在研究资产减值时要区分不同的行业。Radcliffe和Monte在2007年指出,虽然SFAS 121要求考虑资产减值应按个别资产进行,但实际操作中几乎不可能预计一项资产在使用中所产生的经济利益流入,因为大多数企业不可能追踪现金流量到如此程度。Bark在2007年经过研究指出,SFAS 121有利于促使企业管理层定期去评价资产价值,增强了企业间信息的可比性,另外在财务报告中包含了更多未来的预测性信息,从而提高了报告的有用性。著名会计学家Mc Nichols和Wilson也发现,当企业的利润非常大或非常小时,企业都倾向于提取较高的资产减值准备,这意味着企业管理人员有利用减值政策进行利润平滑和大清理的盈余管理行为。1.3.2 国内研究现状近年来,我国国内对资产减值准备问题的研究现状可以概括如下:(1)周忠惠、罗世全在上市公司资产减值会计研究(2007年)一文中主要探讨了资产减值会计的理论起点为决策有用观、资产减值会计的实质是对资产定义的角度、资产减值会计的确认标准即永久性标准、可能性标准和经济性标准,资产减值计量的主要标准为:现行成本或重置成本、现行市价、销售净价、可变现净值、未来现金流量折现值(在用价值)、公允价值、可收回金额。从货币性资产、存货、固定资产、权益投资四方面论述了资产减值的计量标准。(2)朱炜在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情况的统计分析(2008年)一文中通过分析2007年度160家上市公司的会计报表,从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范围和程度两个方面来考察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情况,得出如下结论:上市公司能够按照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但由于企业会计制度的疏漏,给予上市公司在运用资产减值会计政策时有较大的选择空间,使各上市公司在计提与否、训提比例等诸多方面不统一:上市公司在享有资产减值准备会计政策选择权时,更倾向于不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即使选择了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比例也偏低;盈利公司比亏损公司能更好地按照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执行资产减值准备会计政策,但有些公司的盈利有可能是通过冲回当期资产减值准备来实现的;亏损的公司更倾向于在当期多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以便下期冲抵资产减值准备,扭亏为盈,避免被ST或PT。也就是说利用资产减值会计政策操纵利润的现象比较严重,给予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权并没有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1.4 研究内容和方法1.4.1 研究内容本文从资产减值会计的理论问题入手,对其相关概念、理论基础进行探讨,并对会计准则在资产减值确认、计量和信息披露等方面的规定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可能会影响会计准则实施的一些问题。最后提出了如何健全我国资产减值会计的几点建议。1.4.2 研究方法本文主要采用的是规范研究的方法研究资产减值会计问题,在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资产减值会计理论的探讨,明确资产减值会计的相关理论问题。通过资产减值准则与企业会计制度及相关国际准则的差异比较,分析资产减值准则实施的经济后果,进而提出资产减值准则实务操作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和进一步健全我国资产减值会计的建议。本文试图通过对资产减值会计的理论问题及实际应用情况进行分析,一方面分析资产减值会计在确认、计量、披露方面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结合资产减值准则实务操作和实施环境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进一步健全我国资产减值会计的建议。-!第2章 资产减值会计概述2.1 资产减值会计相关概念2.1.1 资产减值的涵义国际会计准则第36号资产减值中规定:如果资产的账面价值超过通过使用或销售而收回的价值,该资产就是按超过其可收回价值计量的,如果是这样,该资产应视为己经减值,企业应当确认资产减值损失。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第121号准则公告也做出类似的规定。我国财政部2006年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中规定:资产减值是资产的账面价值超过其可收回金额的差额。从实质内容上看,我国会计准则对资产减值的规定保持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一致性。从理论的角度讲,如果将资产定义为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那么当企业资产的账面价值高于该资产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时,会计记录和反映这一笔资产减值就是合理的。2.1.2 资产减值会计的涵义会计实务中上对资产的减值情况进行确认、计量、披露,这就是资产减值会计。从财务会计目标出发(反映受托责任,有助经济决策),资产减值会计就是将资产可收回金额与历史成本、账面成本进行比较、修正的会计处理过程。正确计量企业资产的账面价值,确认资产未来实现经济利益是资产减值会计的根本目标与任务。资产减值会计并不涉及物价变动等特殊业务,而大多是在企业正常可持经营情况下,对企业资产价值的重新估计。它不否定历史成本原则,却超出历史成本这一传统模式。即在资产负债表上反映的资产金额不高于其现时价值时(现时价值一般是指资产的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变现净值、未来金流入量现值等),以历史成本列示;当现时价值低于历史成本时则不再采用历史成本,而是直接按现时价值列示。这样不仅有利于外部利害关系人掌握企业的真实的财务状况,也说明了管理当局己对经营环境的变化做出了相应的调整。2.2 资产减值会计的理论基础2.2.1 资产减值会计符合资产计量理论会计计量是财务会计的一个基本环节,会计的许多理论和方法都会涉及到会计计量。对于会计计量,它是“对某会计主体在一定时期所控制的资源及其变化的计量”。按照现代资产计量理论的要求,应从完整的时空观来反映企业资产的价值状况,在选用资产的计量标准时不应是单一的,而应当是多重的。单一的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它无法做到全面、完整地反映企业资产价值状况。历史成本不具有贴现价值的特征,其相关性最差,但历史成本的确具有客观性,因此其可靠性较强。“也许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财务报表比以施加现值为基础的财务报表更为可靠,但这种可靠性将逐渐削弱,因为管理当局会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对不同的历史成本会计政策做出选择以操纵净收益,换句话说,虽然历史成本会计比其他计价方法更为可靠,但它绝不是完全可靠的”。在价格变动情况下,单一的历史成本属性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表现在:(l)基于各个交易时点的历史成本代表不同的价值量,它们没有可比性;(2)以历史成本计量的费用与以现时价格计量的收入之间缺乏逻辑上的统一性;(3)无法区分管理者的经营业绩和外在价格变动引起的持有利得;(4)在价格下跌时忽视资产的减值问题,从而虚增资产,无法揭示实际的财务状况。只有采用多重计量属性对资产进行计价,才能全面反映企业资产价值状况,而资产减值会计正是满足了现代资产计量理论这一要求,它是在历史成本下,采用多种计量属性对单一的历史成本计量属性进行修正。资产减值会计选择改变计量属性但不改变计量单位的方式来计量资产减值的数额,它通常涉及的计量的主要标准有现行成本、现行市价、销售净价、可变现净值、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等。其主要计量属性见如下主要资产计量属性比较如表:2.1 计量属性 时态 类型 交易 可靠性表2.1 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资产减值会计2.2.2 资产减值会计符合资产谨慎性原则谨慎性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实质是指在不确定条件下选择最不可能高估资产和收益的方法。亨德里克森对此做了进一步的揭示,“会计师对于资产和收益具有几种可能的价值的话,应按其最低的价值来呈报,而对于负债和费用具有几种可能的价值的话,则应按其最高的价值来呈报,它意味着对于费用与其迟确认不如早确认,而对于收入与其早确认不如迟确认”。这一思想形成一种惯例,一直延续到现行财务会计模式下,对资产计价和收益确定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当20世纪初期的会计人员按成本与市价孰低法对存货进行计价时,与其说是为了正确的资产计价,不如说是谨慎性要求运用的结果。因而从历史角度来看,资产减值会计实务源于谨慎性要求的应用。正如葛家澎教授所论述的,“只要会计对象包括着不确定性,只要人们还找不到唯一科学的估计标准,而需要从几个不同的计价方法中加以选择,就不能排除稳妥的原则,那就是:宁可低估,不可高估”。谨慎性要求报告提供者尽可能提供可能发生的风险损失信息。在这些信息中,资产减值会计信息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资产减值会计是谨慎性要求的重要体现。经济环境越复杂,不确定性因素越多,经营风险越大,应用谨慎性要求的范围就越广,程度就越深,与此相对应,资产减值会计便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资产减值会计源于谨慎性要求的应用,但仅用谨慎性要求来规范与指导资产减值会计实务是不够的。因为在非专业人员的眼中,谨慎是“任意低估”的代名词;即使对专业人员而言,运用谨慎性来考虑资产减值,也存在着较大的随意性。谨慎性要求的运用较大程度上要靠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色彩,如果在应用中没有把握好尺度,极端的谨慎就会导致“秘密准备”和“隐匿资产”的出现,从而使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得不到应有的披露,进而损害信息使用者的利益。2.2.3 资产减值会计符合相关性和可靠性原则信息是否对决策具有有用性主要取决于信息是否具有相关性和可靠性,资产减值会计符合相关性和可靠性的原则,更好地实现了会计目标的要求。(1)资产减值会计符合会计信息的相关性。相关性是资产减值会计的最主要的质量要求。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FAS)第2号将相关性的信息描述为“能帮助用户预测过去、现在和将来事项的结局,或者去证实或纠正以往的预期情况,从而影响其决策”。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对相关性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做出评价或者预测”。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应该使会计信息同决策相联系,从而有助于提高使用者的决策能力,其通常由预测价值、反馈价值和及时性三个要素组成。预测价值。SFAS将预测价值定义为“信息的质量有助于使用者增加或纠正过去或现在事项的预测结果的可能性”。反馈价值。反馈价值是指会计信息能够帮助使用者证实或更正过去决策时的预期结果。预测价值和反馈价值往往同时存在并相互影响,反馈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预测。及时性。及时性要求会计应尽可能在使用者做出决策之前提供与之有关的信息。历史成本具有明显的“滞后性”,资产的减损情况通常只有在对资产进行处置时才进行披露,而资产减值会计正是针对这种缺陷,在资产发生减值时就及时地确认、计量和报告资产减值方面的信息,较好地满足了及时性的要求。(2)资产减值会计符合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资产减值会计存在着大量的估计和预测,涉及到多方面的不确定性因素,使得资产减值的确认和计量充满了不确定性,这也是资产减值会计面临的难题之一。SFAS NO.2指出,“一个指标的可靠性,以真实地反映它意在反映的情况为基础,同时又通过核实向用户保证,它具有这种反映情况的质量。当然,必须承认可靠性有程度之分。它几乎从来不是一个或黑或白的问题,而是一个可靠性更强或更弱的问题”。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明确规定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第一条就是可靠性,要求“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可靠性通常包括如实反映、可验证性和中立性三个部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可以确保信息免于错误及偏差,并能真实反映它意欲反映的现象或状况,即会计信息能如实表达所要反映的对象。资产减值会计虽然极大地增强了信息的相关性,却在可靠性方面具有两面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如实反映。如实反映是指一项计量或描述与其所要表达的现象或状况应一致或吻合。可验证性远不如历史成本。可验证性是指独立的计量人员采用相同的计量方法会得出高度一致的结论,即对同一会计事项,由不同的人依据相同的方法和程序,应当得出相同或基本相同的结论。中立性有所削弱。中立性是指会计人员在根据会计准则选择会计方法和程序时,要站在客观的立场上,不偏不倚,提供的信息不偏袒任何一方,不追求预定的结果。-!第3章 资产减值会计的确认及存在的问题3.1 资产减值会计的确认3.1.1 资产减值会计的确认时间对于资产价值损失的确认时间,从理论上来看,应当在资产发生减值的当期就予以确认,但这在实务中是不可行的,也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国际会计准则第36号资产减值指出:在每一资产负债表日,企业应核查是否存在资产可能减值的迹象,如果存在这样的迹象,企业应估计资产的可收回金额。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对计提时间作了明确说明,规定在会计期末,企业应核查是否存在资产可能己经减值的迹象。如果资产不存在减值迹象,则既不必估计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也不必确认减值损失。资产只有在存在减值迹象的情况下,才要求估计其可收回金额。对比我国会资产减值会计相关问题研究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显然,我国确认资产减值的时点早于国际会计准则,也就是说,我国确认资产减值的及时性要好一些。企业对外报送季报、半年报时均应该按照准则判断是否存在减值的迹象,以便确定是否计提减值损失,这样可以有效遏制上市公司季报、半年报不计提而在年底一次计提减值损失的现象,有利于投资者根据季报、半年报判断上市公司的年度经营情况。因为资产减值确认、计量等工作比较复杂,企业计量时要为此付出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所以企业不宜频繁确认资产减值。同时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估计资产是否存在减值的迹象,并据以估计可收回价值,确认资产减值准备,做好估计事项的质量一记录,以保证会计报告的相关性和可靠性。3.1.2 资产减值会计的确认标准当前会计界关于资产减值准备的确认主要有三种标准,即永久性标准、可能性标准和经济性标准。(1)永久性标准。这种观点要求只对永久性(即在可预见的未来不可能恢复)的资产减值部分进行确认。这种确认标准较为严格,可以防止管理当局或会计人员的滥用或利用它来操纵盈利,而且还可以避免确认暂时性减值损失。但是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主要是这种标准要求太高,是否属于永久性减值需要靠管理人员或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有可能促使管理当局故意延迟减值损失的确认,这种标准遭到了越来越多的批评。(2)可能性标准。可能性标准是指在资产的账面价值可能无法足额收回时确认减值损失。可能性标准依据的是谨慎性原则,多数人认为,可能性标准强调企业当局对未来的预测,充分发挥管理当局的信息优势,从而使得企业的会计记录更加接近经济现实。然而,这一标准在运用时选用的确认和计量基础可能不一致,比如美国,确认时使用未来现金流量的折现值,计量时使用公允价值。这样,如果资产所带来的未来现金流量的折贴现值大于资产的账面价值,即使公允价值低于账面价值也不确认资产减值损失,因此,可能导致资产价值的高估。同时,可能性确认标准提出的限制条件不高,从而使资产减值的确认带来较大的随意性。(3)经济性标准。这种观点要求在资产负债表日,只要某项资产的账面金额大于其可收回金额即确认减值损失。它是建立在资产计量的基础上,确认与计量采用统一量度以保证相同情况下取得一致的结果,计量结果成为减值损失确认的原因。国际会计准则第36号资产减值准则广泛采用了这一标准。在会计实务中,资产减值会计的确认标准可能是三种确认标准的任意组合。各国在资产减值确认原则上也有不同的取舍。美国资产减值会计准则要求企业对资产减值予以确认和计量,遵循的是可能性原则,而减值损失禁止恢复又是依据永久性标准进行处理的。英国等一些国家采用永久性标准,我国在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规定,当存货、金融资产等有客观证据表明该资产价值己恢复时,原确认的减值损失应当予以转回,计入当期损益。从这一方面看,这些资产的减值损失当具备一定条件时是可以转回的,这就遵循了经济性标准。同时,适用该准则的其他资产,其减值损失的确认都采用了永久性确认标准。可以说,这是我国资产减值具体会计准则出台后,较之过去企业会计制度对资产减值相关规定的最大不同,也是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最大差异。3.1.3 资产减值会计的确认基础资产减值的确认,可以按单项资产、资产类别和资产总体、资产组合(或现金产出单元)等基础来进行。资产类别是指某一类资产内的各种具有相同性质和相同经济内容的各项具体资产的组合,如存货中的原材料、半成品和产成品。短期投资中的股票投资、债券投资,固定资产中的房屋建筑物、运输工具等。资产总体是指某一类资产内各项具体资产的全体,如企业的所有应收账款、所有短期投资等。IAS No.36规定,如果存在资产可能减值的迹象,应估计单个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如果不能估计单个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则企业应确定资产所属的现金产出单元的可收回金额。现金产出单元指从持续使用中产生的现金流入基本上独立于其他资产或资产组合所产生的现金流入,并且能认定是最小的资产组合。SFAS No.144在估计未来现金流量是否减值或决定预计未来现金流量是否用来计量减值的资产时,应将资产分组。对于为使用而持有的长期资产而言,其所属的资产组代表了该组合的可辨认现金流量基本上独立于其他资产及负债组合的现金流量的最低水平。在这一水平上,现金流量是可以辨认的,并且这些现金流量很大程度上独立于其他资产的现金流量。对于为使用而持有的长期资产而言,其所属的现金产出单元可能包含某些流动资产(如应收账款和存货)及负债(如应付账款和长期应付款)。目前的物流活动只关注从资源起始地到产品消费地的物流活动,并以尽可能高的效率来实现这一单向的物流活动。而对于资源供给及利用的效率以及产品消费后废弃物的处置效率则很少考虑。因此,在可持续发展观的指导下,以系统论为依据,我们应完善物流系统,改变以往单向物流的发展模式,建立正向物流和逆向物流共同发展的循环经济下的绿色物流体系。循环经济下的绿色物流是由正向物流和逆。3.2 资产减值会计的确认存在的问题3.2.1 资产减值损失的判断有难度资产减值确认的实质是资产价值的再确认。资产减值会计对于资产价值的确认是在资产持有过程中进行的。资产减值确认的标准有三种,我国采用较多的是经济性标准只要资产发生减值,即当资产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时,就予以确认。其确认不是交易而是事项,即使没有发生交易,只要造成资产价值减少的情况已经存在,资产价值的下降可以相对可靠地计算,就可以加以确认。然而,要合理确定各项资产的减值损失有较大的难度,且各个类型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不同,选用的会计估计、会计政策不同,加上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和企业内控制度的不健全,造成资产减值确认的内部信息来源困难,也使得会计从业人员无法正确、合理地判断资产是否发生减值。3.2.2 资产减值损失禁止转回存在不合理性在涉及资产减值的确认时,除资产减值的初次确认之外,还应考虑资产减值的再次确认,即“资产减值损失的转回”问题。我国资产减值准则中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其减值确定的标准采用了永久性标准。如果从防范公司舞弊的目的来看,此项规定尚可理解,但从会计的角度来看,这种做法缺乏理论依据和可操作性。若该项规定得以实行,则会计上面临的主要问题有:(1)不能如实反映企业的资产状况。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会计信息相关性要求,使调整后的资产价值更符合客观实际,但如果减值恢复时不转回已计提的减值准备,就不能如实反映企业的资产状况。使得账面价值既不等于该项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也不等于历史成本,因此这样处理的结果,只是满足了谨慎性的要求,并未反映出资产的真实价值。(2)资产变现时同样产生巨额收益。按照相关制度规定,资产实际变现时,其存有的减值准备必须同时转回,抵减当期成本,增加利润总额。因此,准则的做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防范公司操纵利润的随意性,但无法控制公司在资产实际变现当期获取高额利润。-!第4章 资产减值会计的计量及存在的问题4.1 资产减值会计的计量4.1.1 资产减值的计量属性任何客体都具有可以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计量的特性,会计作为被计量客体当然也不例外。因此可供选择的资产计量属性有很多,FASB在第5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企业财务报表的确认与计量中中列举了现行会计实务中采用的五种主要的计量属性和其他计量属性。(1)历史成本。历史成本也称原始成本,是指为取得一项资产所付出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2)现行成本。现行成本又称重置成本或现时投入成本,是指如果现实取得相同或同类资产或与其相当的资产时将支出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3)现行市价。现行市价是指在正常清算过程中,出售一项资产时所能获得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4)可变现净值。可变现净值是指在随后的交易中变现一项资产所收到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金额,减去必要的直接成本后的余额。(5)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是指在正常业务中,一项资产可望换得的未来现金流入量的现值或贴现值,减去为取得流入量所需的现金流出量的现值或贴现值后的余额。(6)其他计量属性。以上五种计量属性是资产减值计量的基本属性,其他的计量属性如销售净价、可收回金额和公允价值等只是由上述五种属性派生出来的计量属性。销售净价。销售净价是指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自愿交易的双方出售一项资产所得金额减去处置成本。可收回金额。国际上对于可收回金额定义并不一致,一种观点将可收回金额定义为未来预期将要收回的现金净流量,也有的国家将可收回金额笼统地定义为未来预期将要收回的金额。我国新会计准则定义是公允价值减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孰高。公允价值。公允价值并非是一种具体的计量属性,而是多种计量属性的统称,其运用必须以存在完善和活跃的市场前提。公允价值应当是属于现值范畴的概念,在不同的情况下,可能表现为历史成本、现行成本、现行市价、短期应收项目的可变现净值或者以公允价值为计量目的的未来现金流量的贴现值等。公允价值本质上是一种面向市场、强调公平的计量属性。对于存在活跃市场的非现金资产,通常将其市价视为公允价值;对于不存在活跃市场,但与其类似的资产存在活跃市场的非现金资产,可以比照相关类似资产的市价确定其公允价值;对于资产本身与其类似的资产均不存在活跃的市场的非现金资产,可以适当的贴现率贴现计算现值的方法确定其公允价值;存在合同或者协议价格的,合同价或协议也可以作为其公允价值。不同的计量属性反映了被计量对象的不同特征或方面,这些不同的特征或方面主要表现为时间的秩序、交易的性质、交换价值类型、信息的质量特征以及可操作性。各种计量属性特征的整体描述。4.1.2 资产减值计量方法的选择我国资产减值会计的计量主要采用现行市价、可变现净值和可收回金额等三种方法。对于长期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和委托贷款减值计量方法采用可收回金额。旧企业会计准则所规定的可收回金额,是指资产的销售净价与预期从该资产的持续使用和使用寿命结束时的处置中形成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中的较高者。由于企业会计制度没有对如何确定可收回金额给出详细的指南,可操作性较差,企业对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和销售净价的确定有较大的主观性,为利润操纵提供了空间。2006年2月财政部颁布的新准则采用了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新准则规定,资产可收回金额应当根据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其中所谓处置费用应该包括处置资产相关的法律费用、缴纳的各种税费、搬运费及为达到预期可销售状态的直接费用等。新准则对资产的销售协议价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以及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的计量提供了较为详细的应用指南,更便于实务操作。4.2 资产减值会计的计量存在的问题4.2.1 资产组的划分缺乏明确标准资产组的划分是资产减值准则能否有效实施的关键性因素之一。在实务中具体运用资产组的概念,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现金流量预算管理水平。然而,我国大部分上市公司没有编制长期现金流量的惯例,管理人员和会计人员对现金流量的测算也普遍缺乏经验。而且,资产组的划分缺乏明确的标准,划分方法不同,直接影响到资产减值准备应否计提及计提多少等问题,容易诱发盈余管理行为。这些都表明引人资产组概念在上市公司实施中存在一定的困难。在实务中,资产组的划分具体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随意性。由于资产减值准则对划分标准并未予以明确,因此会计人员在划分资产组的过程中主观随意性较强,容易诱发盈余管理行为。二是划分标准的模糊性。资产组的划分标准涉及是否计提减值准备以及计提多少的问题,划分标准的模糊性会导致不同的主体对同一项资产的处理方式的不同,从而影响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三是高难度。按资产减值准则的规定,即使是上市公司的专业技术人员也很难准确划分资产组,更不要说一般企业的会计人员了。4.2.2 可收回金额的计量有难度可收回金额的计量是资产减值计量的核心问题。由于目前我国的市场环境并不很健全和完善,相关资产的市场价格很难确定,因此要合理确定各项资产的可收回金额有较大的难度。“可变现净值”、“可收回金额”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其结果会因人而异,导致人为调整利润的行为频繁出现。关于“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的问题,要综合考虑企业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折现率的确定
收藏
编号:2626594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188.81KB
格式:DOC
上传时间:2020-04-25
10
金币
- 关 键 词:
-
规范
文本
资产
减值
会计
研究
钻研
- 资源描述:
-
-!
继续教育毕业论文
题 目 资产减值会计研究
姓 名 赵婷婷
学 号 5009140152002
专 业 财务管理
导师姓名、职称 冯晓慧 、副教授
论文提交日期: 2016年4月1日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继续教育
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
函授站名
瑞德教育
专 业
财务管理
姓 名
赵婷婷
学 号
5009140152002
指导教师
冯晓慧
职 称
副教授
题 目
资产减值会计研究
任 务 与 要 求
运用所学知识,明确题目提出的背景、研究的意义、研究途径和方法。对题目所给出的各项现状进行调研,发现其存在的问题,运用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解决问题,并最终提出其改进的措施,写出规范的毕业论文。
要求: 1、阅读相关书籍,掌握相关的文献资料。
2、积极开展课题调研,广泛搜集相关的资料,并对其进行分析。
3、撰写大纲,初稿,进行修改,直至定稿。
4、论文要求观点正确,结构合理,论证充分,字数不少于1万字。
5、在写作的过程中,与导师及时联系。
6、参加论文答辩。
开始日期: 2015年12月01日
完成日期:2016年3月14日
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继续教育
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计划
函授站名
瑞德教育
专 业
财务管理
姓 名
赵婷婷
学 号
5009140152002
指导教师
冯晓慧
职 称
副教授
题 目
资产减值会计研究
工 作 进 程
起止时间
工作内容
2015.12.01-2015.12.07
与指导教师研讨题目内涵,对所选题目进行确认或提出修改、调整意见。
2015.12.08~2015.12.30
收集资料,分析课题要求,熟悉本课题要用到的相关知识,对具体工作内容进行研究,制定详细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计划。
2016.01.01~2016.02.30
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
2016.03.01~2016.04.01
整理资料、撰写论文、交导师审阅,准备答辩。
主要参考书目:
[1]周忠惠,罗世全.上市公司资产减值会计研究[J].会计研究.2007年,第3期.
[2] 朱炜.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情况的统计分析[J].财会通讯.2008,(3)
[3] 袁国红.资产减值计量基础探讨[J].财会通讯.2007,(2)
主要仪器设备:
硬件:计算机、局域网、等。
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继续教育
毕业论文(设计)评审表
答辩人
赵婷婷
答辩时间
答辩 地点
E教室
答辩小
组人数
3
组长
冯晓慧
记录人
王晓凤
论文题目
资产减值会计研究
毕业论文评语
本文从资产减值会计的理论问题入手,对其相关概念、理论基础进行探讨,并对新会计准则在资产减值确认、计量和信息披露等方面的规定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可能会影响新会计准则实施的一些问题
该同学在毕业设计期间,能按指导教师的要求认真开展工作,独立完成了毕业设计。论文书写认真,格式规范,条理清晰,本论文完成了毕业设计任务书的要求。
建议成绩评定为:
导师签名
年 月 日
答辩小组意见
该生陈述思路基本清晰,语言流畅,逻辑性强,能较为准确地回答答辩老师所提问题.
评议论文成绩为:
组长签名
年 月 日
评审组意见
同意答辩小组意见,评议论文成绩为:
组长签名
年 月 日
-!
摘 要
当今,企业面临的经济环境复杂多变,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企业普遍存在高估资产价值的现象,财务报告中的资产泡沫严重影响了信息使用者的正确决策,降低了公司的可信度,同时给经济发展带来了许多不利的影响。为了公允地反映企业的资产状况,向现实和潜在的投资者提供决策相关信息,资产减值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资产减值会计成为当前各国会计的热点问题之一。
我国财政部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并在上市公司中实施。拟从资产减值会计的理论问题入手,对其相关概念、理论基础进行探讨,并对新会计准则在资产减值确认、计量和信息披露等方面的规定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可能会影响新会计准则实施的一些问题。最后提出了如何健全我国资产减值会计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会计准则 资产减值 资产减值会计
目 录
第1章 绪 论 1
1.1 研究背景 1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2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4
第2章 资产减值会计概述 5
2.1 资产减值会计相关概念 5
2.2 资产减值会计的理论基础 6
第3章 资产减值会计的确认及存在的问题 9
3.1 资产减值会计的确认 9
3.2 资产减值会计的确认存在的问题 11
第4章 资产减值会计的计量及存在的问题 13
4.1 资产减值会计的计量 13
4.2 资产减值会计的计量存在的问题 15
第5章 资产减值会计的信息披露及存在的问题 17
5.1 资产减值会计的信息披露 17
5.2 资产减值会计的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18
第6章 资产减值会计的改进建议 19
6.1 促进相关的政策法规的建设 19
6.2 完善信息价格市场体系 19
6.3 完善公司的治理机构 20
6.4 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素质 21
第7章 结 论 23
致 谢 25
参考文献 27
-!
第1章 绪 论
1.1 研究背景
为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需要,2005年7月19日财政部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征求意见稿)。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以下简称新准则)的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由此,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正式形成,并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实质性趋同。2006年10月30日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2007年11月26日发布了解释公告第1号。这样,我国会计准则体系在框架结构上也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
《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规定:资产减值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以前期间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需要等到资产处置时才能转出。主要是考虑到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股权投资等长期资产发生减值后,一方面价值回升的可能性比较小,通常属于永久性减值;另一方面有利于抑制上市公司利用长期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与转回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
众多学者的实证检验让我们相信中国的上市公司很可能存在着较为严重的盈余管理的行为(这里特指利用资产减值),如陆建桥(1999)、赵春光(2007)、王建新(2007)等。新准则颁布和实施后,很多人认为一些利用资产减值的计提与转回进行盈余管理的公司在2006年底会有特殊行动。准则制定者也预期到了这种状况,在2006年末2007年初接连发布了《关于做好与新会计准则相关财务会计信息披露工作的通知》和《关于证券公司2006年年报审计及信息披露有关事宜的通知》,要求企业不得在2006年年底前转回巨额减值准备,也不得随意变更资产减值计提方法,要求审计人员要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警惕企业利用新旧准则的过渡期进行盈余操纵。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合理计提资产减值,对于企业规避风险、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有着重要作用。但资产减值会计在我国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无论是在理论研究、具体规范还是在实际操作方面都很不完善。很多上市公司利用减值准备操控利润,发布虚假的会计信息,其报表信息缺乏可信度,致使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不能做出正确决策。基于上述考虑,本文选择资产减值会计研究为题,拟就资产减值会计的相关理论问题进行探讨,并对新颁布的资产减值会计准则如何在实务中得到有效实施进行评价,进而提出改进建议,以期对我国进一步完善资产减值会计规范有所借鉴。
1.2.2 研究意义
我国于2006年初正式公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并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正式实施。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针对一些上市公司利用计提巨额准备而后转回来操纵利润的问题,从2007年开始,“存货跌价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后不能中途转回,而只能在处置相关资产后,再进行会计处理。这主要是为了防止企业利用减值准备的计提和冲回来调节账面利润。而资产减值会计在现实应用中存在着很多问题,因此,对资产减值会计应用问题进行研究,既对进一步完善我国的财务会计理论具有一定的意义,又对指导资产减值会计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20世纪80年代以后,美国会计学术界开始利用资本市场的有关数据得出一些关于资产减值的实证研究结论。Zukav和Campbell(2003)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以下现象:首先,提取减值的公司大多属于制造业;其次,确认资产减值损失主要集中在第四季度;第三,大多数减值发生在盈利低于正常水平的期间;第四,在大多数情况下,管理层希望突出计提减值具有不寻常或偶然发生性的特点;第五,自行计提减值的公司的财务状况不如同行业中没有确认减值的公司的财务状况。这些结果显示了减值有被用于操纵盈利的迹象。
SFAS121《长期资产的减值、处置的会计处理》(2005)出台以后,会计学者们开始从不同角度入手研究SFAS 121所造成的影响、优点和不足。
Resave、Smith和Linden在2006年指出,人们对资产减值的关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减值会对企业的财务造成巨大影响,而且对不同行业的企业财务状况影响也有很大的不同,建议在研究资产减值时要区分不同的行业。
Radcliffe和Monte在2007年指出,虽然SFAS 121要求考虑资产减值应按个别资产进行,但实际操作中几乎不可能预计一项资产在使用中所产生的经济利益流入,因为大多数企业不可能追踪现金流量到如此程度。
Bark在2007年经过研究指出,SFAS 121有利于促使企业管理层定期去评价资产价值,增强了企业间信息的可比性,另外在财务报告中包含了更多未来的预测性信息,从而提高了报告的有用性。
著名会计学家Mc Nichols和Wilson也发现,当企业的利润非常大或非常小时,企业都倾向于提取较高的资产减值准备,这意味着企业管理人员有利用减值政策进行利润平滑和大清理的盈余管理行为。
1.3.2 国内研究现状
近年来,我国国内对资产减值准备问题的研究现状可以概括如下:
(1)周忠惠、罗世全在《上市公司资产减值会计研究》(2007年)一文中主要探讨了资产减值会计的理论起点为决策有用观、资产减值会计的实质是对资产定义的角度、资产减值会计的确认标准即永久性标准、可能性标准和经济性标准,资产减值计量的主要标准为:现行成本或重置成本、现行市价、销售净价、可变现净值、未来现金流量折现值(在用价值)、公允价值、可收回金额。从货币性资产、存货、固定资产、权益投资四方面论述了资产减值的计量标准。
(2)朱炜在《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情况的统计分析》(2008年)一文中通过分析2007年度160家上市公司的会计报表,从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范围和程度两个方面来考察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情况,得出如下结论:上市公司能够按照《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但由于《企业会计制度》的疏漏,给予上市公司在运用资产减值会计政策时有较大的选择空间,使各上市公司在计提与否、训提比例等诸多方面不统一:上市公司在享有资产减值准备会计政策选择权时,更倾向于不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即使选择了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比例也偏低;盈利公司比亏损公司能更好地按照《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执行资产减值准备会计政策,但有些公司的盈利有可能是通过冲回当期资产减值准备来实现的;亏损的公司更倾向于在当期多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以便下期冲抵资产减值准备,扭亏为盈,避免被ST或PT。也就是说利用资产减值会计政策操纵利润的现象比较严重,给予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权并没有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本文从资产减值会计的理论问题入手,对其相关概念、理论基础进行探讨,并对会计准则在资产减值确认、计量和信息披露等方面的规定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可能会影响会计准则实施的一些问题。最后提出了如何健全我国资产减值会计的几点建议。
1.4.2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的是规范研究的方法研究资产减值会计问题,在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资产减值会计理论的探讨,明确资产减值会计的相关理论问题。通过资产减值准则与企业会计制度及相关国际准则的差异比较,分析资产减值准则实施的经济后果,进而提出资产减值准则实务操作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和进一步健全我国资产减值会计的建议。
本文试图通过对资产减值会计的理论问题及实际应用情况进行分析,一方面分析资产减值会计在确认、计量、披露方面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结合资产减值准则实务操作和实施环境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进一步健全我国资产减值会计的建议。
-!
第2章 资产减值会计概述
2.1 资产减值会计相关概念
2.1.1 资产减值的涵义
《国际会计准则第36号——资产减值》中规定:如果资产的账面价值超过通过使用或销售而收回的价值,该资产就是按超过其可收回价值计量的,如果是这样,该资产应视为己经减值,企业应当确认资产减值损失。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第121号准则公告也做出类似的规定。
我国财政部2006年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中规定:资产减值是资产的账面价值超过其可收回金额的差额。从实质内容上看,我国会计准则对资产减值的规定保持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一致性。从理论的角度讲,如果将资产定义为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那么当企业资产的账面价值高于该资产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时,会计记录和反映这一笔资产减值就是合理的。
2.1.2 资产减值会计的涵义
会计实务中上对资产的减值情况进行确认、计量、披露,这就是资产减值会计。从财务会计目标出发(反映受托责任,有助经济决策),资产减值会计就是将资产可收回金额与历史成本、账面成本进行比较、修正的会计处理过程。正确计量企业资产的账面价值,确认资产未来实现经济利益是资产减值会计的根本目标与任务。
资产减值会计并不涉及物价变动等特殊业务,而大多是在企业正常可持经营情况下,对企业资产价值的重新估计。它不否定历史成本原则,却超出历史成本这一传统模式。即在资产负债表上反映的资产金额不高于其现时价值时(现时价值一般是指资产的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变现净值、未来金流入量现值等),以历史成本列示;当现时价值低于历史成本时则不再采用历史成本,而是直接按现时价值列示。这样不仅有利于外部利害关系人掌握企业的真实的财务状况,也说明了管理当局己对经营环境的变化做出了相应的调整。
2.2 资产减值会计的理论基础
2.2.1 资产减值会计符合资产计量理论
会计计量是财务会计的一个基本环节,会计的许多理论和方法都会涉及到会计计量。对于会计计量,它是“对某会计主体在一定时期所控制的资源及其变化的计量”。按照现代资产计量理论的要求,应从完整的时空观来反映企业资产的价值状况,在选用资产的计量标准时不应是单一的,而应当是多重的。
单一的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它无法做到全面、完整地反映企业资产价值状况。历史成本不具有贴现价值的特征,其相关性最差,但历史成本的确具有客观性,因此其可靠性较强。“也许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财务报表比以施加现值为基础的财务报表更为可靠,但这种可靠性将逐渐削弱,因为管理当局会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对不同的历史成本会计政策做出选择以操纵净收益,换句话说,虽然历史成本会计比其他计价方法更为可靠,但它绝不是完全可靠的”。在价格变动情况下,单一的历史成本属性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表现在:(l)基于各个交易时点的历史成本代表不同的价值量,它们没有可比性;(2)以历史成本计量的费用与以现时价格计量的收入之间缺乏逻辑上的统一性;(3)无法区分管理者的经营业绩和外在价格变动引起的持有利得;(4)在价格下跌时忽视资产的减值问题,从而虚增资产,无法揭示实际的财务状况。只有采用多重计量属性对资产进行计价,才能全面反映企业资产价值状况,而资产减值会计正是满足了现代资产计量理论这一要求,它是在历史成本下,采用多种计量属性对单一的历史成本计量属性进行修正。资产减值会计选择改变计量属性但不改变计量单位的方式来计量资产减值的数额,它通常涉及的计量的主要标准有现行成本、现行市价、销售净价、可变现净值、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等。其主要计量属性见如下主要资产计量属性比较如表:2.1 计量属性 时态 类型 交易 可靠性
表2.1 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资产减值会计》
2.2.2 资产减值会计符合资产谨慎性原则
谨慎性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实质是指在不确定条件下选择最不可能高估资产和收益的方法。亨德里克森对此做了进一步的揭示,“会计师对于资产和收益具有几种可能的价值的话,应按其最低的价值来呈报,而对于负债和费用具有几种可能的价值的话,则应按其最高的价值来呈报,它意味着对于费用与其迟确认不如早确认,而对于收入与其早确认不如迟确认”。
这一思想形成一种惯例,一直延续到现行财务会计模式下,对资产计价和收益确定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当20世纪初期的会计人员按成本与市价孰低法对存货进行计价时,与其说是为了正确的资产计价,不如说是谨慎性要求运用的结果。因而从历史角度来看,资产减值会计实务源于谨慎性要求的应用。正如葛家澎教授所论述的,“只要会计对象包括着不确定性,只要人们还找不到唯一科学的估计标准,而需要从几个不同的计价方法中加以选择,就不能排除‘稳妥’的原则,那就是:宁可低估,不可高估”。
谨慎性要求报告提供者尽可能提供可能发生的风险损失信息。在这些信息中,资产减值会计信息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资产减值会计是谨慎性要求的重要体现。经济环境越复杂,不确定性因素越多,经营风险越大,应用谨慎性要求的范围就越广,程度就越深,与此相对应,资产减值会计便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资产减值会计源于谨慎性要求的应用,但仅用谨慎性要求来规范与指导资产减值会计实务是不够的。因为在非专业人员的眼中,谨慎是“任意低估”的代名词;即使对专业人员而言,运用谨慎性来考虑资产减值,也存在着较大的随意性。谨慎性要求的运用较大程度上要靠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色彩,如果在应用中没有把握好尺度,极端的谨慎就会导致“秘密准备”和“隐匿资产”的出现,从而使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得不到应有的披露,进而损害信息使用者的利益。
2.2.3 资产减值会计符合相关性和可靠性原则
信息是否对决策具有有用性主要取决于信息是否具有相关性和可靠性,资产减值会计符合相关性和可靠性的原则,更好地实现了会计目标的要求。
(1)资产减值会计符合会计信息的相关性。相关性是资产减值会计的最主要的质量要求。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FAS)第2号将相关性的信息描述为“能帮助用户预测过去、现在和将来事项的结局,或者去证实或纠正以往的预期情况,从而影响其决策”。《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对相关性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做出评价或者预测”。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应该使会计信息同决策相联系,从而有助于提高使用者的决策能力,其通常由预测价值、反馈价值和及时性三个要素组成。①预测价值。SFAS将预测价值定义为“信息的质量有助于使用者增加或纠正过去或现在事项的预测结果的可能性”。②反馈价值。反馈价值是指会计信息能够帮助使用者证实或更正过去决策时的预期结果。预测价值和反馈价值往往同时存在并相互影响,反馈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预测。③及时性。及时性要求会计应尽可能在使用者做出决策之前提供与之有关的信息。历史成本具有明显的“滞后性”,资产的减损情况通常只有在对资产进行处置时才进行披露,而资产减值会计正是针对这种缺陷,在资产发生减值时就及时地确认、计量和报告资产减值方面的信息,较好地满足了及时性的要求。
(2)资产减值会计符合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资产减值会计存在着大量的估计和预测,涉及到多方面的不确定性因素,使得资产减值的确认和计量充满了不确定性,这也是资产减值会计面临的难题之一。SFAS NO.2指出,“一个指标的可靠性,以真实地反映它意在反映的情况为基础,同时又通过核实向用户保证,它具有这种反映情况的质量。当然,必须承认可靠性有程度之分。它几乎从来不是一个或黑或白的问题,而是一个可靠性更强或更弱的问题”。《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明确规定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第一条就是可靠性,要求“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可靠性通常包括如实反映、可验证性和中立性三个部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可以确保信息免于错误及偏差,并能真实反映它意欲反映的现象或状况,即会计信息能如实表达所要反映的对象。资产减值会计虽然极大地增强了信息的相关性,却在可靠性方面具有两面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如实反映。如实反映是指一项计量或描述与其所要表达的现象或状况应一致或吻合。②可验证性远不如历史成本。可验证性是指独立的计量人员采用相同的计量方法会得出高度一致的结论,即对同一会计事项,由不同的人依据相同的方法和程序,应当得出相同或基本相同的结论。③中立性有所削弱。中立性是指会计人员在根据会计准则选择会计方法和程序时,要站在客观的立场上,不偏不倚,提供的信息不偏袒任何一方,不追求预定的结果。
-!
第3章 资产减值会计的确认及存在的问题
3.1 资产减值会计的确认
3.1.1 资产减值会计的确认时间
对于资产价值损失的确认时间,从理论上来看,应当在资产发生减值的当期就予以确认,但这在实务中是不可行的,也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国际会计准则第36号——资产减值》指出:在每一资产负债表日,企业应核查是否存在资产可能减值的迹象,如果存在这样的迹象,企业应估计资产的可收回金额。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对计提时间作了明确说明,规定在会计期末,企业应核查是否存在资产可能己经减值的迹象。如果资产不存在减值迹象,则既不必估计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也不必确认减值损失。资产只有在存在减值迹象的情况下,才要求估计其可收回金额。对比我国会资产减值会计相关问题研究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显然,我国确认资产减值的时点早于国际会计准则,也就是说,我国确认资产减值的及时性要好一些。企业对外报送季报、半年报时均应该按照准则判断是否存在减值的迹象,以便确定是否计提减值损失,这样可以有效遏制上市公司季报、半年报不计提而在年底一次计提减值损失的现象,有利于投资者根据季报、半年报判断上市公司的年度经营情况。因为资产减值确认、计量等工作比较复杂,企业计量时要为此付出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所以企业不宜频繁确认资产减值。同时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估计资产是否存在减值的迹象,并据以估计可收回价值,确认资产减值准备,做好估计事项的质量一记录,以保证会计报告的相关性和可靠性。
3.1.2 资产减值会计的确认标准
当前会计界关于资产减值准备的确认主要有三种标准,即永久性标准、可能性标准和经济性标准。
(1)永久性标准。这种观点要求只对永久性(即在可预见的未来不可能恢复)的资产减值部分进行确认。这种确认标准较为严格,可以防止管理当局或会计人员的滥用或利用它来操纵盈利,而且还可以避免确认暂时性减值损失。但是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主要是这种标准要求太高,是否属于永久性减值需要靠管理人员或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有可能促使管理当局故意延迟减值损失的确认,这种标准遭到了越来越多的批评。
(2)可能性标准。可能性标准是指在资产的账面价值可能无法足额收回时确认减值损失。可能性标准依据的是谨慎性原则,多数人认为,可能性标准强调企业当局对未来的预测,充分发挥管理当局的信息优势,从而使得企业的会计记录更加接近经济现实。然而,这一标准在运用时选用的确认和计量基础可能不一致,比如美国,确认时使用未来现金流量的折现值,计量时使用公允价值。这样,如果资产所带来的未来现金流量的折贴现值大于资产的账面价值,即使公允价值低于账面价值也不确认资产减值损失,因此,可能导致资产价值的高估。同时,可能性确认标准提出的限制条件不高,从而使资产减值的确认带来较大的随意性。
(3)经济性标准。这种观点要求在资产负债表日,只要某项资产的账面金额大于其可收回金额即确认减值损失。它是建立在资产计量的基础上,确认与计量采用统一量度以保证相同情况下取得一致的结果,计量结果成为减值损失确认的原因。《国际会计准则第36号——资产减值》准则广泛采用了这一标准。在会计实务中,资产减值会计的确认标准可能是三种确认标准的任意组合。各国在资产减值确认原则上也有不同的取舍。美国资产减值会计准则要求企业对资产减值予以确认和计量,遵循的是可能性原则,而减值损失禁止恢复又是依据永久性标准进行处理的。英国等一些国家采用永久性标准,我国在《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规定,当存货、金融资产等有客观证据表明该资产价值己恢复时,原确认的减值损失应当予以转回,计入当期损益。从这一方面看,这些资产的减值损失当具备一定条件时是可以转回的,这就遵循了经济性标准。同时,适用该准则的其他资产,其减值损失的确认都采用了永久性确认标准。可以说,这是我国资产减值具体会计准则出台后,较之过去企业会计制度对资产减值相关规定的最大不同,也是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最大差异。
3.1.3 资产减值会计的确认基础
资产减值的确认,可以按单项资产、资产类别和资产总体、资产组合(或现金产出单元)等基础来进行。
资产类别是指某一类资产内的各种具有相同性质和相同经济内容的各项具体资产的组合,如存货中的原材料、半成品和产成品。短期投资中的股票投资、债券投资,固定资产中的房屋建筑物、运输工具等。
资产总体是指某一类资产内各项具体资产的全体,如企业的所有应收账款、所有短期投资等。
IAS No.36规定,如果存在资产可能减值的迹象,应估计单个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如果不能估计单个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则企业应确定资产所属的现金产出单元的可收回金额。现金产出单元指从持续使用中产生的现金流入基本上独立于其他资产或资产组合所产生的现金流入,并且能认定是最小的资产组合。
SFAS No.144在估计未来现金流量是否减值或决定预计未来现金流量是否用来计量减值的资产时,应将资产分组。对于为使用而持有的长期资产而言,其所属的资产组代表了该组合的可辨认现金流量基本上独立于其他资产及负债组合的现金流量的最低水平。在这一水平上,现金流量是可以辨认的,并且这些现金流量很大程度上独立于其他资产的现金流量。对于为使用而持有的长期资产而言,其所属的现金产出单元可能包含某些流动资产(如应收账款和存货)及负债(如应付账款和长期应付款)。
目前的物流活动只关注从资源起始地到产品消费地的物流活动,并以尽可能高的效率来实现这一单向的物流活动。而对于资源供给及利用的效率以及产品消费后废弃物的处置效率则很少考虑。因此,在可持续发展观的指导下,以系统论为依据,我们应完善物流系统,改变以往单向物流的发展模式,建立正向物流和逆向物流共同发展的循环经济下的绿色物流体系。循环经济下的绿色物流是由正向物流和逆。
3.2 资产减值会计的确认存在的问题
3.2.1 资产减值损失的判断有难度
资产减值确认的实质是资产价值的再确认。资产减值会计对于资产价值的确认是在资产持有过程中进行的。资产减值确认的标准有三种,我国采用较多的是经济性标准——只要资产发生减值,即当资产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时,就予以确认。其确认不是交易而是事项,即使没有发生交易,只要造成资产价值减少的情况已经存在,资产价值的下降可以相对可靠地计算,就可以加以确认。然而,要合理确定各项资产的减值损失有较大的难度,且各个类型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不同,选用的会计估计、会计政策不同,加上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和企业内控制度的不健全,造成资产减值确认的内部信息来源困难,也使得会计从业人员无法正确、合理地判断资产是否发生减值。
3.2.2 资产减值损失禁止转回存在不合理性
在涉及资产减值的确认时,除资产减值的初次确认之外,还应考虑资产减值的再次确认,即“资产减值损失的转回”问题。我国资产减值准则中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其减值确定的标准采用了永久性标准。如果从防范公司舞弊的目的来看,此项规定尚可理解,但从会计的角度来看,这种做法缺乏理论依据和可操作性。若该项规定得以实行,则会计上面临的主要问题有:
(1)不能如实反映企业的资产状况。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会计信息相关性要求,使调整后的资产价值更符合客观实际,但如果减值恢复时不转回已计提的减值准备,就不能如实反映企业的资产状况。使得账面价值既不等于该项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也不等于历史成本,因此这样处理的结果,只是满足了谨慎性的要求,并未反映出资产的真实价值。
(2)资产变现时同样产生巨额收益。按照相关制度规定,资产实际变现时,其存有的减值准备必须同时转回,抵减当期成本,增加利润总额。因此,准则的做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防范公司操纵利润的随意性,但无法控制公司在资产实际变现当期获取高额利润。
-!
第4章 资产减值会计的计量及存在的问题
4.1 资产减值会计的计量
4.1.1 资产减值的计量属性
任何客体都具有可以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计量的特性,会计作为被计量客体当然也不例外。因此可供选择的资产计量属性有很多,FASB在第5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企业财务报表的确认与计量中》中列举了现行会计实务中采用的五种主要的计量属性和其他计量属性。
(1)历史成本。历史成本也称原始成本,是指为取得一项资产所付出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
(2)现行成本。现行成本又称重置成本或现时投入成本,是指如果现实取得相同或同类资产或与其相当的资产时将支出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
(3)现行市价。现行市价是指在正常清算过程中,出售一项资产时所能获得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
(4)可变现净值。可变现净值是指在随后的交易中变现一项资产所收到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金额,减去必要的直接成本后的余额。
(5)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是指在正常业务中,一项资产可望换得的未来现金流入量的现值或贴现值,减去为取得流入量所需的现金流出量的现值或贴现值后的余额。
(6)其他计量属性。以上五种计量属性是资产减值计量的基本属性,其他的计量属性如销售净价、可收回金额和公允价值等只是由上述五种属性派生出来的计量属性。
①销售净价。销售净价是指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自愿交易的双方出售一项资产所得金额减去处置成本。
②可收回金额。国际上对于可收回金额定义并不一致,一种观点将可收回金额定义为未来预期将要收回的现金净流量,也有的国家将可收回金额笼统地定义为未来预期将要收回的金额。我国新会计准则定义是公允价值减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孰高。
③公允价值。公允价值并非是一种具体的计量属性,而是多种计量属性的统称,其运用必须以存在完善和活跃的市场前提。公允价值应当是属于现值范畴的概念,在不同的情况下,可能表现为历史成本、现行成本、现行市价、短期应收项目的可变现净值或者以公允价值为计量目的的未来现金流量的贴现值等。
公允价值本质上是一种面向市场、强调公平的计量属性。对于存在活跃市场的非现金资产,通常将其市价视为公允价值;对于不存在活跃市场,但与其类似的资产存在活跃市场的非现金资产,可以比照相关类似资产的市价确定其公允价值;对于资产本身与其类似的资产均不存在活跃的市场的非现金资产,可以适当的贴现率贴现计算现值的方法确定其公允价值;存在合同或者协议价格的,合同价或协议也可以作为其公允价值。
不同的计量属性反映了被计量对象的不同特征或方面,这些不同的特征或方面主要表现为时间的秩序、交易的性质、交换价值类型、信息的质量特征以及可操作性。各种计量属性特征的整体描述。
4.1.2 资产减值计量方法的选择
我国资产减值会计的计量主要采用现行市价、可变现净值和可收回金额等三种方法。对于长期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和委托贷款减值计量方法采用可收回金额。旧《企业会计准则》所规定的可收回金额,是指资产的销售净价与预期从该资产的持续使用和使用寿命结束时的处置中形成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中的较高者。由于《企业会计制度》没有对如何确定可收回金额给出详细的指南,可操作性较差,企业对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和销售净价的确定有较大的主观性,为利润操纵提供了空间。2006年2月财政部颁布的新准则采用了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新准则规定,资产可收回金额应当根据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其中所谓处置费用应该包括处置资产相关的法律费用、缴纳的各种税费、搬运费及为达到预期可销售状态的直接费用等。新准则对资产的销售协议价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以及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的计量提供了较为详细的应用指南,更便于实务操作。
4.2 资产减值会计的计量存在的问题
4.2.1 资产组的划分缺乏明确标准
资产组的划分是资产减值准则能否有效实施的关键性因素之一。在实务中具体运用资产组的概念,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现金流量预算管理水平。然而,我国大部分上市公司没有编制长期现金流量的惯例,管理人员和会计人员对现金流量的测算也普遍缺乏经验。而且,资产组的划分缺乏明确的标准,划分方法不同,直接影响到资产减值准备应否计提及计提多少等问题,容易诱发盈余管理行为。这些都表明引人资产组概念在上市公司实施中存在一定的困难。在实务中,资产组的划分具体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随意性。由于资产减值准则对划分标准并未予以明确,因此会计人员在划分资产组的过程中主观随意性较强,容易诱发盈余管理行为。二是划分标准的模糊性。资产组的划分标准涉及是否计提减值准备以及计提多少的问题,划分标准的模糊性会导致不同的主体对同一项资产的处理方式的不同,从而影响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三是高难度。按资产减值准则的规定,即使是上市公司的专业技术人员也很难准确划分资产组,更不要说一般企业的会计人员了。
4.2.2 可收回金额的计量有难度
可收回金额的计量是资产减值计量的核心问题。由于目前我国的市场环境并不很健全和完善,相关资产的市场价格很难确定,因此要合理确定各项资产的可收回金额有较大的难度。“可变现净值”、“可收回金额”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其结果会因人而异,导致人为调整利润的行为频繁出现。关于“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的问题,要综合考虑企业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折现率的确定
展开阅读全文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