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习知识练习总结复习资料.doc
,.第四章1试述政府必须干预卫生医疗事业的理由和范围。答:以下就是世界银行提出的政府要对卫生事业进行干预的三条理由:“第一,减少贫困是在医疗卫生方面进行干预的最直接的理论基础;第二,许多与医疗卫生有关的服务是公共物品,其作用具有外部性;第三,疾病风险的不确定性和保险市场的缺陷是政府行为的第三个理论基础。”卫生医疗领域中的公共服务范围:政府需要和能够对卫生医疗领域提供的服务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1)公共卫生服务。(2)基本医疗服务。2第五章一、名词解释1BOT投资方式:指政府将一些拟建设基础设施项目通过招商转让给某一财团或公司,组建项目经营公司进行建设经营,并在双方协定的一定时期内,由项目经营公司通过经营,偿还债务,收回投资并盈利,协议期满,项目产权收归政府。2财政投融资:以特定的财政资金,对指定的特别会计、政府关系机关和各种特殊法人进行投机和借贷,以促进社会资本的形成。3基础设施:是支撑一国经济运行的基础部门,它决定着工业、农业、商业等直接生产活动的发展水平。二、复习与思考1试述政府财政投资的特点和范围。(简述) 答:在任何社会中,社会总投资都可以分为政府投资和非政府投资两大部分。一般来说,财政投资即为政府投资。财政投资包括生产性投资和非生产性投资。生产性投资按财政支出项目划分,包括基本建设支出、增拨流动资金、挖潜改造资金和科技三项费用以及支援农村生产支出。非生产性支出主要用于国家党政机关、社会团体、文教、科学、卫生等部门的办公用房建设。财政投资的特点是:(1)政府投资是由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或个人从事的投资,作为商品生产者,它们的目标是追求盈利,而且它们的盈利是根据自身所能感受到的微观效益和微观成本计算的。政府投资可以微利甚至不盈利,但是政府投资建成的项目,如社会基础设施等,可以极大地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效益。(2)政府财力雄厚,而且资金来源多半是无偿的,可以投资于大型项目和长期项目。(3)政府由于在国民经济中居于特殊地位,可以从事社会效益好而经济效益一般的投资,可以而且应该将自己的投资集中于那些“外部效应”较大的公用设施、能源、通信、交通、农业以及治理大江大河和治理污染等有关国计民生的产业和领域。2试述基础设施投资的属性(必要性)。 答:基础设施是支撑一国经济运行的基础部门,它决定着工业、农业、商业等直接生产活动的发展水平。一国的基础设施越发达,该国的国民经济运行就越顺畅、越有效,人民的生活也越便利,生活质量相对来说也就越高。狭义的基础产业是指经济社会活动的公共设施,主要包括交通运输、通信、水利、供电、机场、港口、桥梁和城市供排水、供气等。广义的基础设施还包括提供无形产品或服务的科学、文化、教育、卫生等部门。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基础设施与其他产业相比,具有不同的特征。基础设施特别是大型基础设施,大都属于资本密集型行业,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而且它们的建设周期比较长,投资形成生产能力和回收投资的时间往往需要许多年,这些特点决定了大型的基础设施很难由个别企业的独立投资来完成,尤其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没有政府的强有力支持,很难有效地推动基础设施的发展。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各国政府均对基础设施实行强有力地干预政策,不过干预的程度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有较大的差别。由于经济发达的国家经历了工业化的发展过程,基础设施已有了相当的基础,因而政府的干预程度相对较弱。3试述基础设施投资的提供方式。(一般掌握) (1)政府筹资建设,或免费提供,或收取使用费。 (2)私人出资、定期收费补偿成本并适当盈利,或地方主管部门筹资、定期收费补偿成本。 (3)政府与民间共同投资的提供方式。 (4)政府投资,法人团体经营运作。 (5)BOT投资方式(建设经营转让投资方式)4试述政府投资的决策标准。(了解)(1)资本产出比率最小化标准,又称稀缺要素标准,是指政府在确定投资项目时,应当选择单位资本投入产出最大的投资项目。(2)资本劳动力最大化标准,是指政府投资应选择使边际人均投资额最大化的投资项目。(3)就业创造标准,是指政府应当选择单位投资额能够动员最大数量劳动力的项目5试述国家对“三农”投入的基本政策和财政采取的措施。(论述) (我国三农投入存在的问题、现状、对策) 基本政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曾规定,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如确保财政的农业投入的增幅高于经常性收入的增幅,从预算内外筹集资金建立农业发展基金、水利建设基金等专项基金,并对专项资金使用实施配套政策,鼓励和支持引进国外贷款用于发展农业,通过财政支出引导农民、农村经济组织和社会其他方面增加对农业的投入等。 2006年又通过下达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明确了“三农”投入的基本政策,要求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重在“多予”上下工夫,调整国民收入格局,国家财政支出、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资,按照存量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扩大国家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 2006年,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要高于上年,并逐步形成新农村建设稳定的资金来源。要把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重点转向农村。提高耕地占用税税率,新增税收应主要用于“三农”。抓紧制定将土地出让金的一部分收入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管理和监督办法,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主要措施:1)深化以农村税费改革为中心的农村综合改革。(2)从2004年起,调整粮食风险基金使用结构,实行“三补贴”政策(3)大力支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增大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科技进步、综合开发等方面的投入。(4)着力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全部免除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生学杂费。(5)加大农村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和社会保障投入,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探索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各级财政积极筹措资金,支持建立各种形式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6)大力推进农村综合开发投资参股经营试点,带动社会资金投入农业和农村综合开发。第六章一、名词解释1社会保障制度:指法律规定了的、按照某种确定的规则实施的社会保障政策和措施体系。2现收现付式:指当期的缴费收入全部用于支付当期的养老保险开支,不留或只留很少的储备金。3财政补贴:一种影响相对价格结构,从而可以改变资源配置结构、供机结构和需求结构的政府无偿支出。4财政贴息:执政府提供的一种较为隐蔽的补贴形式,即政府代企业支付部分或全部贷款利息,其实是质向企业成本价格提供补贴。5税收支出:以特殊的法律条款规定的、给予特定类型的活动或纳税人以各种税收优惠待遇而形成的税收损失或放弃的收入。6基金式:二、复习与思考1试述财政补贴的性质和分类。 1)财政补贴的性质作为一种转移性支出,财政补贴支出同社会保障支出有很多相似性。从政府角度看,无论是以补贴形式还是以社会保障形式拨付支出,都不能换回任何东西,支付都是无偿的。在我国政府的财政统计中,财政补贴主要有物价补贴(在现行财政科目中称为“政策性补贴”)和企业亏损补贴两大类,每一类补贴又都含若干项目。除了物价补贴和企业亏损补贴以外,政府还提供某些专项补贴、财政贴息,还有税收支出实际上也是一种财政补贴形式。2)财政补贴的分类从补贴同社会经济运行过程的关系来看,可以区分出生产环节补贴、流通环节补贴和消费环节补贴;从政府是否明确地安排支出来分,补贴可有明补与暗补之分;从补贴资金的接受主体来做区分,可有企业补贴和居民补贴两类;从补贴对经济活动的影响来看,可分为对生产的补贴和对消费的补贴;从补贴是否与具体的购买活动相联系来分析,又有实物补贴与现金补贴。2税收支出及其主要形式。 税收支出:以特殊的法律条款规定的、给予特定类型的活动或纳税人以各种税收优惠待遇 主要形式:1)税收豁免 2)纳税扣除 3)税收抵免 4)优惠税率 5)延期纳税 6)盈亏相抵 7)加速折旧 8)退税3西方社保的特点1)保障项目名目繁多2)社会保险资金有确定的来源。用于提供社会保险的资金主要来自社会保险税。3)社会保险支出依法由政府集中安排4)西方国家的社会保险制度是全社会化的,是全社会统一实施的,没有城乡之别,没有地区之别,也没有公务员与一般居民之别。5)社会保险资金的运作有现金收付式和基金式两种模式。4试述社会保险支出的性质及其社会意义 (1)性质:社会保险支出在财政支出项目中的属性是转移性支出,也是一项民生支出第七章一、名词解释了解二、复习与思考1为什么说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进步对财政收入规模起决定作用?(简述和论述) 答:财政收入规模大小和财政收入增长速度是由经济、政治、社会以及历史文化传统等多种因素综合决定的,但从根本上说,首先还是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和影响。经济发展水平反映一个国家的社会产品的丰富程度和经济效益的高低。经济发展水平高,社会产品就比较丰富而且其净值国民生产总值就多,一般来说,则该国的财政收入总额较大,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也较高。经济决定财政,没有经济不发达而财源可以丰裕的。生产技术水平也是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重要因素,但生产技术水平是内含于经济发展水平之中的,因为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总是与一定的生产技术水平相适应,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往往是以较高的生产技术水平为支柱。因此,对生产技术水平制约财政收入规模的分析,事实上是对经济发展水平制约财政收入规模的研究的深化。因此,促进技术进步,提高经济效益,是增加财政收入的首要的有效途径,在我国更是如此。2试述收费不同于税收的特殊作用。(收费与税收的主要区别) 答:首先是收取使用费在弥补市场失灵方面,如矫正私人物品的外部效应上有特殊的作用。其次是收取使用费有利于提高公共物品的配置效率。那么,当某一项收入既可以采取税收形式也可以采取收费形式时,如何合理选择呢?这可以根据政策目标和效率原则进行抉择。比如:如果公路使用费不是在全国统一征收,即有的公路收取使用费,有的公路不收取使用费,就会产生车主选择不收费的公路,甚至绕道而行,在这种情况下,则选择征收燃油税更有效率;如果财政收入奉行受益原则,则选择使用费更为公平,如果奉行支付能力原则,则选择燃油税更为公平;如果为了防止诱发滥收费现象,无疑,多采取税收形式更为恰当,等等。3价格对财政收入的影响 价格变动对财政收入的影响,首先表现在价格总水平升降的影响。在价格波动较大的年份,就会出现财政收入名义增长和实际增长的背离。只有因物价上升形成名义增长而无实际增长的情况下,财政收入的增长才是通过价格再分配机制实现的。因此,这时的财政收入的增量通常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GDP正常增量的分配所得;二是价格再分配所得。决定价格对财政收入影响的另一个因素是现行税收制度。价格总水平的变动往往是和产品比价的变动同时发生的,而产品比价关系变动以另一种形式影响财政收入4如何评价“土地财政”问题(论述或案例分析)第八章一、名词解释1纳税人:又称纳税主体。是指税法规定的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2课税对象:又称税收客体,它是指税法规定的征税的目的物,是征税的根据。3比例税率:是对同一课税对象,不论其数额大小,统一按一个比例征税。4累进税率:按课税对象数额的大小,划分若干等级,每个等级由低到高规定相应的税率,课税对象数额越大,税率越高,数额越小,税率越低。5起征点和免征额:起征点是指税法规定的对课税对象开始征税的最低界限。免征额是指对税法规定的课税对象全部数额中免予征税的数额。6商品课税:包括所有以商品为课税对象的税种。7所得课税:以纳税额人的净所得(纯收益或收入)为课税对象的税种。8财产课税:指以各类动产和不动产为课税对象的税收。9税负转嫁:是和商品经济相伴随的一种经济现象,是通过价格升降而实现的税负转移。10课税基础:二、复习与思考1试分析税负转嫁与归宿的一般规律。(影响因素,条件) (1)商品课税较易转嫁,所得课税一般不易转嫁。从前边的讨论中可以看出,税负转嫁的最主要方式是变动商品的价格,因而以商品为课税对象,与商品价格关系密切的增值税、消费税、关税等比较容易转嫁是明显的。(2)供给弹性较大、需求弹性较小的商品课税较易转嫁,供给弹性较小、需求弹性较大的商品课税不易转嫁。(3)课税范围宽广的商品较易转嫁,课税范围狭窄的难以转嫁。(4)对垄断性商品课征的税容易转嫁,对竞争性商品课征的税较难转嫁。(5)从价课税的税负容易转嫁,从量课税的税负不容易转嫁。2简述税收及其特征(P137 )第十一章二、复习与思考1试述商品课税的一般特征和功能2试述所得课税的一般特征和功能第十二章一、名词解释1国债:是整个社会债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是指中央政府在国内外发行债券或向外国政府和银行借款所形成的国家债务。2国债负担率:又称国民经济承受能力,指国债累计余额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3国债依存度:是说明财政支出中有多大比例是依靠国债来支付的。4国债市场:在证券市场中进行的国债交易即为国债市场。5政府偿债率:二、复习与思考1简述国债负担2简述国债市场及其功能第十三章一、名词解释1国家预算:是政府的基本财政收支计划,是政府集中分配资金、调节社会经济生活的主要财政机制,是国家的重要立法文件2增量预算:只计划财政年度的预算分项支出数是以上年度各该项支出数作为基数,考虑新的财政年度的经济发展情况加以调整之后确定的。3零基预算:计划财政年度预算分项支出指标的确定,只以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预算和对当年各部门新增任务的审核为依据,不考虑以前财政年度各项支出的基数。二、复习与思考1何谓国家预算?国家预算有哪些类别? 答:国家预算是政府的基本财政收支计划,它的功能首先是反映政府的财政收支状况。国家预算反映了政府活动的范围、方向和国家政策。体现国家权力机构和全体公民对政府财政活动的监督。以预算形式的差别为依据,国家预算可分为单式预算和复式预算。应当说明,国家预算的划分,在总体上只包括上述的两种类别。至于其他各种预算名称,有些属于政府预算政策的代名词,有些是某项或某几项财政收支指标的测定方法,有些则是预算执行情况的考核方法。如中长期预算实际是政府的中长期财政状况的预测,项目预算、行动预算和绩效预算是某些建设项目或某些行政支出的安排和核算方法,属于工程预算或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的范畴;而国民经济预算和充分就业预算事实上是一种预算政策,如充分就业预算就是政府按照凯恩斯主义财政思想设计的以实现充分就业为政策目标的一种财政政策。2.试述国家预算的主要原则。 答:国家预算原则是指国家选择预算形式和体系应遵循的指导思想,也就是制定政府财政收支计划的方针。原则主要有下述五条。(1)公开性。(2)可靠性。(3)完整性。(4)统一性。(5)年度性。上述预算原则是就一般意义而言的,不是绝对的。一种预算原则的确立,不仅要以预算本身的属性为依据,而且要与本国的经济实践相结合,要充分体现国家的政治、经济政策。一个国家的预算原则一般是通过制定国家预算法来体现的。第十四章一、名词解释1预算赤字:只在编制预算时在收支安排上就有赤字。2决算赤字:指预算执行过程中可以通过采取增收节支的措施,实现收支的平衡。3赤字政策:指国家有益识地运用赤字来调节经济的一种政策,亦即通过财政赤字扩大政府支出,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刺激社会有效需求的增长。4结构性赤字:是指发生在意给定的充分就业水平条件下的赤字,也称为充分就业赤字。5结构性赤字:是指发生在意给定的充分就业水平条件下的赤字,也称为充分就业赤字。二、复习与思考1如何理解财政收支平衡? (1)财政平衡不是绝对的,实际上不存在绝对的平衡。任何事务在运行中,不平衡是绝对的,而平衡是相对的,财政平衡也是如此,所谓平衡,不过是某个时点上的平衡。所谓赤字是和结余相对应的,而结余和赤字同财政平衡并不是绝对排斥的。在实际生活中,略有结余应属基本平衡,略有赤字也应视为基本平衡,两者都是财政平衡的表现形式,因而财政平衡追求的目标是基本平衡或大体平衡。(2)静态平衡与动态平衡。静态平衡的主要表现是不考虑时间因素,只考察一个财政年度内的收支对比状况。动态平衡则要引进时间因素,考虑年度之间的联系和衔接,研究未来财政收支的发展趋势,研究经济周期对财政的影响以及财政对经济周期的调节作用,以求得一个时期的内在平衡。同任何事物的发展一样,财政收支平衡是在收与支这对矛盾不断产生又不断解决的过程中实现的。实际上,在静态平衡中就包含着动态平衡的因素,因为平衡毕竟是某一时点上出现的瞬时现象,或者是在平衡表上的形式表现。(3)局部平衡与全局平衡。研究财政平衡还要有全局观点,不能就财政平衡论财政平衡。财政状况是国民经济运行的综合反映,财政收支是宏观经济的重要指标,财政政策又是宏观调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把财政部门看做国民经济的一个部门,那财政收支就是国民经济货币收支体系中的一类货币收支,它同其他货币收支,即同家庭部门、企业部门以及对外部门的货币收支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是相互交织、相互转化的,而且是互补余缺的。只有从国民经济全局出发研究财政平衡,才可能分析财政平衡状况的原因和后果,探求改善财政状况的对策,也才有可能运用财政政策有效地调节经济运行,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以及稳定和发展的目标。(4)中央预算平衡和地方预算平衡。根据我国过去的财政体制,一般是把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合到一起,从总体上进行考察。这种考察虽可反映国家财政收支的全貌,却不能反映中央与地方政府各自收支的对比情况。(5)预算赤字、决算赤字和赤字政策。预算赤字、决算赤字和赤字政策几个概念是有区别的。预算赤字是指在编制预算时在收支安排上就有赤字;但预算列有赤字,并不意味着预算执行的结果也一定有赤字,因为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可以通过采取增收节支的措施实现收支的平衡。决算赤字是指预算执行结果支大于收,出现赤字。决算有赤字,可能是因为预算编制时就有赤字,也可能是预算执行过程中出现新的减收增支的因素而导致赤字。对于预算赤字或决算赤字而言,从财政政策的指导思想上说,并不一定是有意识地安排赤字,也并非在每一个财政年度都出现,只是由于经济生活中的一些矛盾一时难以解决而导致个别年度或少数年度的赤字。赤字政策则完全不同。赤字政策是指国家有意识地运用赤字来调节经济的一种政策,亦即通过财政赤字扩大政府支出,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刺激社会有效需求的增长。因而赤字政策不是个别年度或少数年度存在赤字,它的主要标志是连续多年安排预算赤字,甚至是巨额赤字。赤字政策的基本思想是由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于1936年发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提出的,在西方市场经济国家曾被广泛地运用,作为调节经济运行的一种重要手段。(6)真实平衡与虚假平衡。我国的实践表明,研究财政平衡还必须密切注意财政平衡的真实性,有时也可能出现虚假的平衡,即假平衡(或虚结余)真赤字。虚假平衡是怎样发生的?在传统体制时期,主要是由于统购包销制度形成的。由于当时的统购包销体制在工商之间缺乏明确的权责关系,使质量不合格、品种不对路的商品由生产单位转移到商业部门,当商业部门向生产部门支付货款后,生产部门上缴了税收和利润,这种税利是一种没有物资保证的虚假收入,用虚假收入抵补真实的支出,就形成虚假的收支平衡。这种虚假平衡曾出现在1958年、1959年、1960年这三年。在当前体制下,这种虚假平衡主要表现为由隐性债务和或有债务形成的“财政性挂账”。比如,应补未补的企业亏损补贴、粮食亏损补贴、欠发公教人员工资、欠补社会保障缺口等,这些隐性债务和或有债务实际上构成隐性财政赤字,减少了当年的财政赤字。财政虚假平衡有较大的隐蔽性,会使人们产生一种错觉,即在实际上已存在赤字的情况下,还可能误认为财政状况良好,从而导致决策上的失误。从这一点看,虚假平衡比公开的赤字有更大的危害性。
收藏
编号:2627058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27.08KB
格式:DOC
上传时间:2020-04-25
8
金币
- 关 键 词:
-
财政
学习
知识
练习
总结
复习资料
- 资源描述:
-
,.
第四章
1.试述政府必须干预卫生医疗事业的理由和范围。
答:以下就是世界银行提出的政府要对卫生事业进行干预的三条理由:“
第一,减少贫困是在医疗卫生方面进行干预的最直接的理论基础;第二,许多与医疗卫生有关的服务是公共物品,其作用具有外部性;第三,疾病风险的不确定性和保险市场的缺陷是政府行为的第三个理论基础。”
卫生医疗领域中的公共服务范围:
政府需要和能够对卫生医疗领域提供的服务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1)公共卫生服务。(2)基本医疗服务。
2.
第五章
一、名词解释
1.BOT投资方式:指政府将一些拟建设基础设施项目通过招商转让给某一财团或公司,组建项目经营公司进行建设经营,并在双方协定的一定时期内,由项目经营公司通过经营,偿还债务,收回投资并盈利,协议期满,项目产权收归政府。
2.财政投融资:以特定的财政资金,对指定的特别会计、政府关系机关和各种特殊法人进行投机和借贷,以促进社会资本的形成。
3.基础设施:是支撑一国经济运行的基础部门,它决定着工业、农业、商业等直接生产活动的发展水平。
二、复习与思考
1.试述政府财政投资的特点和范围。(简述)
答:在任何社会中,社会总投资都可以分为政府投资和非政府投资两大部分。一般来说,财政投资即为政府投资。财政投资包括生产性投资和非生产性投资。生产性投资按财政支出项目划分,包括基本建设支出、增拨流动资金、挖潜改造资金和科技三项费用以及支援农村生产支出。非生产性支出主要用于国家党政机关、社会团体、文教、科学、卫生等部门的办公用房建设。财政投资的特点是:
(1)政府投资是由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或个人从事的投资,作为商品生产者,它们的目标是追求盈利,而且它们的盈利是根据自身所能感受到的微观效益和微观成本计算的。政府投资可以微利甚至不盈利,但是政府投资建成的项目,如社会基础设施等,可以极大地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效益。
(2)政府财力雄厚,而且资金来源多半是无偿的,可以投资于大型项目和长期项目。(3)政府由于在国民经济中居于特殊地位,可以从事社会效益好而经济效益一般的投资,可以而且应该将自己的投资集中于那些“外部效应”较大的公用设施、能源、通信、交通、农业以及治理大江大河和治理污染等有关国计民生的产业和领域。
2.试述基础设施投资的属性(必要性)。
答:基础设施是支撑一国经济运行的基础部门,它决定着工业、农业、商业等直接生产活动的发展水平。一国的基础设施越发达,该国的国民经济运行就越顺畅、越有效,人民的生活也越便利,生活质量相对来说也就越高。狭义的基础产业是指经济社会活动的公共设施,主要包括交通运输、通信、水利、供电、机场、港口、桥梁和城市供排水、供气等。广义的基础设施还包括提供无形产品或服务的科学、文化、教育、卫生等部门。
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基础设施与其他产业相比,具有不同的特征。基础设施特别是大型基础设施,大都属于资本密集型行业,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而且它们的建设周期比较长,投资形成生产能力和回收投资的时间往往需要许多年,这些特点决定了大型的基础设施很难
由个别企业的独立投资来完成,尤其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没有政府的强有力支持,很难有效地推动基础设施的发展。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各国政府均对基础设施实行强有力地干预政策,不过干预的程度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有较大的差别。由于经济发达的国家经历了工业化的发展过程,基础设施已有了相当的基础,因而政府的干预程度相对较弱。
3.试述基础设施投资的提供方式。(一般掌握)
(1)政府筹资建设,或免费提供,或收取使用费。
(2)私人出资、定期收费补偿成本并适当盈利,或地方主管部门筹资、定期收费补偿成本。
(3)政府与民间共同投资的提供方式。
(4)政府投资,法人团体经营运作。
(5)BOT投资方式(建设-经营-转让投资方式)
4.试述政府投资的决策标准。(了解)
(1)资本―产出比率最小化标准,又称稀缺要素标准,是指政府在确定投资项目时,应当选择单位资本投入产出最大的投资项目。
(2)资本―劳动力最大化标准,是指政府投资应选择使边际人均投资额最大化的投资项目。
(3)就业创造标准,是指政府应当选择单位投资额能够动员最大数量劳动力的项目
5.试述国家对“三农”投入的基本政策和财政采取的措施。(论述)
(我国三农投入存在的问题、现状、对策)
基本政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曾规定,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如确保财政的农业投入的增幅高于经常性收入的增幅,从预算内外筹集资金建立农业发展基金、水利建设基金等专项基金,并对专项资金使用实施配套政策,鼓励和支持引进国外贷款用于发展农业,通过财政支出引导农民、农村经济组织和社会其他方面增加对农业的投入等。
2006年又通过下达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明确了“三农”投入的基本政策,要求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重在“多予”上下工夫,调整国民收入格局,国家财政支出、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资,按照存量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扩大国家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
2006年,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要高于上年,并逐步形成新农村建设稳定的资金来源。要把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重点转向农村。提高耕地占用税税率,新增税收应主要用于“三农”。抓紧制定将土地出让金的一部分收入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管理和监督办法,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主要措施:
1)深化以农村税费改革为中心的农村综合改革。
(2)从2004年起,调整粮食风险基金使用结构,实行“三补贴”政策
(3)大力支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增大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科技进步、综合开发等方面的投入。
(4)着力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全部免除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生学杂费。
(5)加大农村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和社会保障投入,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探索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各级财政积极筹措资金,支持建立各种形式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6)大力推进农村综合开发投资参股经营试点,带动社会资金投入农业和农村综合开发。
第六章
一、名词解释
1.社会保障制度:指法律规定了的、按照某种确定的规则实施的社会保障政策和措施体系。
2.现收现付式:指当期的缴费收入全部用于支付当期的养老保险开支,不留或只留很少的储备金。
3.财政补贴:一种影响相对价格结构,从而可以改变资源配置结构、供机结构和需求结构的政府无偿支出。
4.财政贴息:执政府提供的一种较为隐蔽的补贴形式,即政府代企业支付部分或全部贷款利息,其实是质向企业成本价格提供补贴。
5.税收支出:以特殊的法律条款规定的、给予特定类型的活动或纳税人以各种税收优惠待遇而形成的税收损失或放弃的收入。
6.基金式:
二、复习与思考
1.试述财政补贴的性质和分类。
1)财政补贴的性质
作为一种转移性支出,财政补贴支出同社会保障支出有很多相似性。从政府角度看,无论是以补贴形式还是以社会保障形式拨付支出,都不能换回任何东西,支付都是无偿的。在我国政府的财政统计中,财政补贴主要有物价补贴(在现行财政科目中称为“政策性补贴”)和企业亏损补贴两大类,每一类补贴又都含若干项目。除了物价补贴和企业亏损补贴以外,政府还提供某些专项补贴、财政贴息,还有税收支出实际上也是一种财政补贴形式。
2)财政补贴的分类
从补贴同社会经济运行过程的关系来看,可以区分出生产环节补贴、流通环节补贴和消费环节补贴;
从政府是否明确地安排支出来分,补贴可有明补与暗补之分;从补贴资金的接受主体来做区分,可有企业补贴和居民补贴两类;从补贴对经济活动的影响来看,可分为对生产的补贴和对消费的补贴;从补贴是否与具体的购买活动相联系来分析,又有实物补贴与现金补贴。
2.税收支出及其主要形式。
税收支出:以特殊的法律条款规定的、给予特定类型的活动或纳税人以各种税收优惠待遇
主要形式:1)税收豁免 2)纳税扣除 3)税收抵免 4)优惠税率 5)延期纳税 6)盈亏相抵 7)加速折旧 8)退税
3.西方社保的特点
1)保障项目名目繁多
2)社会保险资金有确定的来源。用于提供社会保险的资金主要来自社会保险税。
3)社会保险支出依法由政府集中安排
4)西方国家的社会保险制度是全社会化的,是全社会统一实施的,没有城乡之别,没有地区之别,也没有公务员与一般居民之别。
5)社会保险资金的运作有现金收付式和基金式两种模式。
4.试述社会保险支出的性质及其社会意义
(1)性质:社会保险支出在财政支出项目中的属性是转移性支出,也是一项民生支出
第七章
一、名词解释
了解
二、复习与思考
1.为什么说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进步对财政收入规模起决定作用?(简述和论述)
答:财政收入规模大小和财政收入增长速度是由经济、政治、社会以及历史文化传统等多种因素综合决定的,但从根本上说,首先还是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和影响。
经济发展水平反映一个国家的社会产品的丰富程度和经济效益的高低。经济发展水平高,社会产品就比较丰富而且其净值——国民生产总值就多,一般来说,则该国的财政收入总额较大,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也较高。经济决定财政,没有经济不发达而财源可以丰裕的。生产技术水平也是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重要因素,但生产技术水平是内含于经济发展水平之中的,因为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总是与一定的生产技术水平相适应,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往往是以较高的生产技术水平为支柱。因此,对生产技术水平制约财政收入规模的分析,事实上是对经济发展水平制约财政收入规模的研究的深化。因此,促进技术进步,提高经济效益,是增加财政收入的首要的有效途径,在我国更是如此。
2.试述收费不同于税收的特殊作用。(收费与税收的主要区别)
答:首先是收取使用费在弥补市场失灵方面,如矫正私人物品的外部效应上有特殊的作用。其次是收取使用费有利于提高公共物品的配置效率。
那么,当某一项收入既可以采取税收形式也可以采取收费形式时,如何合理选择呢?这可以根据政策目标和效率原则进行抉择。比如:如果公路使用费不是在全国统一征收,即有的公路收取使用费,有的公路不收取使用费,就会产生车主选择不收费的公路,甚至绕道而行,在这种情况下,则选择征收燃油税更有效率;如果财政收入奉行受益原则,则选择使用费更为公平,如果奉行支付能力原则,则选择燃油税更为公平;如果为了防止诱发滥收费现象,无疑,多采取税收形式更为恰当,等等。
3.价格对财政收入的影响
价格变动对财政收入的影响,首先表现在价格总水平升降的影响。在价格波动较大的年份,就会出现财政收入名义增长和实际增长的背离。
只有因物价上升形成名义增长而无实际增长的情况下,财政收入的增长才是通过价格再分配机制实现的。因此,这时的财政收入的增量通常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GDP正常增量的分配所得;二是价格再分配所得。
决定价格对财政收入影响的另一个因素是现行税收制度。
价格总水平的变动往往是和产品比价的变动同时发生的,而产品比价关系变动以另一种形式影响财政收入
4.如何评价“土地财政”问题(论述或案例分析)
第八章
一、名词解释
1.纳税人:又称纳税主体。是指税法规定的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2.课税对象:又称税收客体,它是指税法规定的征税的目的物,是征税的根据。
3.比例税率:是对同一课税对象,不论其数额大小,统一按一个比例征税。
4.累进税率:按课税对象数额的大小,划分若干等级,每个等级由低到高规定相应的税率,课税对象数额越大,税率越高,数额越小,税率越低。
5.起征点和免征额:起征点是指税法规定的对课税对象开始征税的最低界限。免征额是指对税法规定的课税对象全部数额中免予征税的数额。
6.商品课税:包括所有以商品为课税对象的税种。
7.所得课税:以纳税额人的净所得(纯收益或收入)为课税对象的税种。
8.财产课税:指以各类动产和不动产为课税对象的税收。
9.税负转嫁:是和商品经济相伴随的一种经济现象,是通过价格升降而实现的税负转移。
10.课税基础:
二、复习与思考
1.试分析税负转嫁与归宿的一般规律。(~影响因素,~条件)
(1)商品课税较易转嫁,所得课税一般不易转嫁。从前边的讨论中可以看出,税负转嫁的最主要方式是变动商品的价格,因而以商品为课税对象,与商品价格关系密切的增值税、消费税、关税等比较容易转嫁是明显的。
(2)供给弹性较大、需求弹性较小的商品课税较易转嫁,供给弹性较小、需求弹性较大的商品课税不易转嫁。
(3)课税范围宽广的商品较易转嫁,课税范围狭窄的难以转嫁。
(4)对垄断性商品课征的税容易转嫁,对竞争性商品课征的税较难转嫁。(5)从价课税的税负容易转嫁,从量课税的税负不容易转嫁。
2.简述税收及其特征(P137 )
第十一章
二、复习与思考
1.试述商品课税的一般特征和功能
2.试述所得课税的一般特征和功能
第十二章
一、名词解释
1.国债:是整个社会债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是指中央政府在国内外发行债券或向外国政府和银行借款所形成的国家债务。
2.国债负担率:又称国民经济承受能力,指国债累计余额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
3.国债依存度:是说明财政支出中有多大比例是依靠国债来支付的。
4.国债市场:在证券市场中进行的国债交易即为国债市场。
5.政府偿债率:
二、复习与思考
1.简述国债负担
2.简述国债市场及其功能
第十三章
一、名词解释
1.国家预算:是政府的基本财政收支计划,是政府集中分配资金、调节社会经济生活的主要财政机制,是国家的重要立法文件
2.增量预算:只计划财政年度的预算分项支出数是以上年度各该项支出数作为基数,考虑新的财政年度的经济发展情况加以调整之后确定的。
3.零基预算:计划财政年度预算分项支出指标的确定,只以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预算和对当年各部门新增任务的审核为依据,不考虑以前财政年度各项支出的基数。
二、复习与思考
1.何谓国家预算?国家预算有哪些类别?
答:国家预算是政府的基本财政收支计划,它的功能首先是反映政府的财政收支状况。国家预算反映了政府活动的范围、方向和国家政策。体现国家权力机构和全体公民对政府财政活动的监督。
以预算形式的差别为依据,国家预算可分为单式预算和复式预算。
应当说明,国家预算的划分,在总体上只包括上述的两种类别。至于其他各种预算名称,有些属于政府预算政策的代名词,有些是某项或某几项财政收支指标的测定方法,有些则是预算执行情况的考核方法。如中长期预算实际是政府的中长期财政状况的预测,项目预算、行动预算和绩效预算是某些建设项目或某些行政支出的安排和核算方法,属于工程预算或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的范畴;而国民经济预算和充分就业预算事实上是一种预算政策,如充分就业预算就是政府按照凯恩斯主义财政思想设计的以实现充分就业为政策目标的一种财政政策。
2.试述国家预算的主要原则。
答:国家预算原则是指国家选择预算形式和体系应遵循的指导思想,也就是制定政府财政收支计划的方针。原则主要有下述五条。
(1)公开性。(2)可靠性。(3)完整性。(4)统一性。(5)年度性。
上述预算原则是就一般意义而言的,不是绝对的。一种预算原则的确立,不仅要以预算本身的属性为依据,而且要与本国的经济实践相结合,要充分体现国家的政治、经济政策。一个国家的预算原则一般是通过制定国家预算法来体现的。
第十四章
一、名词解释
1.预算赤字:只在编制预算时在收支安排上就有赤字。
2.决算赤字:指预算执行过程中可以通过采取增收节支的措施,实现收支的平衡。
3.赤字政策:指国家有益识地运用赤字来调节经济的一种政策,亦即通过财政赤字扩大政府支出,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刺激社会有效需求的增长。
4.结构性赤字:是指发生在意给定的充分就业水平条件下的赤字,也称为充分就业赤字。
5.结构性赤字:是指发生在意给定的充分就业水平条件下的赤字,也称为充分就业赤字。
二、复习与思考
1.如何理解财政收支平衡?
(1)财政平衡不是绝对的,实际上不存在绝对的平衡。任何事务在运行中,不平衡是绝对的,而平衡是相对的,财政平衡也是如此,所谓平衡,不过是某个时点上的平衡。所谓赤字是和结余相对应的,而结余和赤字同财政平衡并不是绝对排斥的。在实际生活中,略有结余应属基本平衡,略有赤字也应视为基本平衡,两者都是财政平衡的表现形式,因而财政平衡追求的目标是基本平衡或大体平衡。
(2)静态平衡与动态平衡。静态平衡的主要表现是不考虑时间因素,只考察一个财政年度内的收支对比状况。动态平衡则要引进时间因素,考虑年度之间的联系和衔接,研究未来财政收支的发展趋势,研究经济周期对财政的影响以及财政对经济周期的调节作用,以求得一个时期的内在平衡。同任何事物的发展一样,财政收支平衡是在收与支这对矛盾不断产生又不断解决的过程中实现的。实际上,在静态平衡中就包含着动态平衡的因素,因为平衡毕竟是某一时点上出现的瞬时现象,或者是在平衡表上的形式表现。
(3)局部平衡与全局平衡。研究财政平衡还要有全局观点,不能就财政平衡论财政平衡。财政状况是国民经济运行的综合反映,财政收支是宏观经济的重要指标,财政政策又是宏观调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把财政部门看做国民经济的一个部门,那财政收支就是国民经济货币收支体系中的一类货币收支,它同其他货币收支,即同家庭部门、企业部门以及对外部门的货币收支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是相互交织、相互转化的,而且是互补余缺的。只有从国民经济全局出发研究财政平衡,才可能分析财政平衡状况的原因和后果,探求改善财政状况的对策,也才有可能运用财政政策有效地调节经济运行,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以及稳定和发展的目标。
(4)中央预算平衡和地方预算平衡。根据我国过去的财政体制,一般是把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合到一起,从总体上进行考察。这种考察虽可反映国家财政收支的全貌,却不能反映中央与地方政府各自收支的对比情况。
(5)预算赤字、决算赤字和赤字政策。预算赤字、决算赤字和赤字政策几个概念是有区别的。预算赤字是指在编制预算时在收支安排上就有赤字;但预算列有赤字,并不意味着预算执行的结果也一定有赤字,因为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可以通过采取增收节支的措施实现收支的平衡。决算赤字是指预算执行结果支大于收,出现赤字。决算有赤字,可能是因为预算编制时就有赤字,也可能是预算执行过程中出现新的减收增支的因素而导致赤字。对于预算赤字或决算赤字而言,从财政政策的指导思想上说,并不一定是有意识地安排赤字,也并非在每一个财政年度都出现,只是由于经济生活中的一些矛盾一时难以解决而导致个别年度或少数年度的赤字。赤字政策则完全不同。赤字政策是指国家有意识地运用赤字来调节经济的一种政策,亦即通过财政赤字扩大政府支出,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刺激社会有效需求的增长。因而赤字政策不是个别年度或少数年度存在赤字,它的主要标志是连续多年安排预算赤字,甚至是巨额赤字。赤字政策的基本思想是由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于1936年发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提出的,在西方市场经济国家曾被广泛地运用,作为调节经济运行的一种重要手段。
(6)真实平衡与虚假平衡。我国的实践表明,研究财政平衡还必须密切注意财政平衡的真实性,有时也可能出现虚假的平衡,即假平衡(或虚结余)真赤字。虚假平衡是怎样发生的?在传统体制时期,主要是由于统购包销制度形成的。由于当时的统购包销体制在工商之间缺乏明确的权责关系,使质量不合格、品种不对路的商品由生产单位转移到商业部门,当商业部门向生产部门支付货款后,生产部门上缴了税收和利润,这种税利是一种没有物资保证的虚假收入,用虚假收入抵补真实的支出,就形成虚假的收支平衡。这种虚假平衡曾出现在1958年、1959年、1960年这三年。在当前体制下,这种虚假平衡主要表现为由隐性债务和或有债务形成的“财政性挂账”。比如,应补未补的企业亏损补贴、粮食亏损补贴、欠发公教人员工资、欠补社会保障缺口等,这些隐性债务和或有债务实际上构成隐性财政赤字,减少了当年的财政赤字。财政虚假平衡有较大的隐蔽性,会使人们产生一种错觉,即在实际上已存在赤字的情况下,还可能误认为财政状况良好,从而导致决策上的失误。从这一点看,虚假平衡比公开的赤字有更大的危害性。
展开阅读全文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