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中学历史一轮复习资料先秦史.doc

收藏

编号:2630192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99KB    格式:DOC    上传时间:2020-04-25
8
金币
关 键 词:
高级 高档 中学历史 一轮 复习资料 先秦
资源描述:
.\ 历史一轮复习---通史体系 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 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 历史阶段特征: l 专题一: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先秦 l 专题二: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秦汉 l 专题三:中国古代文明的曲折与发展——魏晋至隋唐 l 专题四:中国古代文明的进一步发展——宋元 l 专题五:中国古代文明的迟滞与彷徨——明清(1840年前) 专题一 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先秦 l 考纲: l 政治: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l 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l (1)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l (2) 手工业的发展 l (3) 商业的发展 l 思想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l (1)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l 先秦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勃兴 --阶段特征:先秦是指我国秦统一以前的历史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它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课程链接 l 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一节《中国早期政治制度》 l 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l 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l 选修一《商鞅变法》、选修四《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 l 中国古代史 ——先秦时期 先秦,指我国秦统一以前的漫长历史时期 l 第一阶段:原始社会:(公元前21世纪以前) l 第二阶段:奴隶社会:夏、商、西周和春秋时期。(约2070年—公元前771年)。 l 第三阶段: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春秋战国(东周约771年—公元前476年) l第一阶段:原始社会:(公元前21世纪以前) 1、社会组织:从原始人群到氏族公社,氏族内没有贫富贵贱之分,氏族成员共同劳动和消费,距今约五千年前开始迈入早期国家起源的历史阶段(地点: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炎帝、黄帝和尧舜禹传说 2、经济:原始农业产生(“神农“的传说;耕作技术:刀耕火种;生产工具:石器,耒耜等,生产力低下;土地制度:氏族公社所有;耕作方式:集体劳作),原始手工业出现(纺织和制陶等),出现了早期的商品交换。 3、文化:彩陶画《鹳鱼石斧图》;原始歌舞;歌谣《弹歌》 第二阶段:奴隶社会:夏、商、西周(约2070年—公元前771年)。 【阶段特征】 奠基时期 1.政治上:国家产生,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确立,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经济上:奠定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 3.思想文化上:中华文明的勃兴时期,为中国文化奠定基础。 中国古代史——先秦时期 l 第二阶段:奴隶社会:夏、商、西周(约2070年—公元前771年)。 一、朝代更替: 夏:公元前21C--17C,起于启,亡于桀。夏朝的建立,中国进入了奴隶社会。 商:公元前17C--11C年,起于汤,亡于纣。前14C,盘庚迁都于殷(今河南),商朝也称殷朝 ◎内服与外服制度:内服是商人本族的活动区域,外服是商族以外的附属国,商王通过两种不同的管理制度来处理本族和臣服的外族的事务。由此,商王控制着联盟的实际权力(商王为盟主),与各附属国形成了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 西周:公元前11C--8C,起于武王(武王伐纣),止于幽王。都城设于镐京(今陕西)。 ◎国人暴动 是公元前841年发生在西周首都镐京的以平民为主体的暴动。公元前841年,从这一年开始,中国历史才有了确切的年份记载。从此之后,中国历史就进入了完全信史时代 ◎国野,周代王都城郭以内称“国中”,距城百里之内称“郊”,“郊”以外称“野”。一般说,“国”包括都城中及四郊之地,其居民称“国人”。“野”的居民称“野人”,或成“氓”、“野民”。<国野制> 二、经济: (1)农业: ①土地制度:实行井田制(土地国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周王分封土地,受田者只能世代享用,不得转让与买卖,并要向周王交纳一定的贡赋。土地沟洫纵横,如同井字,称为井田。奴隶主强迫奴隶在井田上集体耕种 ②农作物:“五谷”已种植;南稻北粟。 ③生产工具:耒耜(松土)耕作,石器为主,金石并用;生产力低下,奴隶和庶民集体耕作。 ④生产技术:除草培土、施肥、治虫灭害; ⑤水利工程:大禹治水,发展了以灌溉为主的水利工程。 ⑥耕作技术:石器锄耕 (2)手工业: ①冶铜:商周青铜冶铸繁荣,司母戊鼎最为著名——商周为“青铜时代”;西周晚期,已有铁器。 ②商代养蚕缫丝(织机),西周出现斜纹提花织物。 ③商朝发明原始瓷器,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 (我国是世界上用漆历史最悠久的国家。原始社会河姆渡遗址,就出土过红漆碗。商周漆器制造已达到较高水平) (3) 商业:商朝重视商业和交通运输业,商代商业有了初步发展,以贝作为货币;       西周实行工商食官制度(政府垄断工商业) ◎工商食官是周朝的官营手工业制度,指当时的手工业者和商贾都是官府管的奴仆,他们必须按照官府的规定和要求从事生产和贸易 三、政治:形成了以王权为核心的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 (1)内容: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和宗法制、 (2)特点:神权与王权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的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四、文化: ①汉字的起源与发展:商代甲骨文(甲骨文因镌刻、书写于龟甲与兽骨上而得名,为殷商流传之书迹)和金文(金文是指铸造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 ◎我国的汉字至今还是世界上广泛使用的唯一古老文字。汉字约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至奴隶社会早期,到商代的甲骨文已经成为比较成熟的文字 ②礼乐制度(周代统治阶级维护宗法制、分封制的工具); ③历法:夏朝历法《夏小正》;干支记日法是商朝历法的最大成就,它是世界上延续至今的最长纪日方法 ④ 重点突破:一、西周的分封制 l 含义:又称封邦建国,周天子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l 目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l 对象:同姓王族(主体,如鲁、燕)异姓功臣(姜尙,齐)先代贵族(微子,宋) l 内容①权力: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用人权、行政权、财政权、军事权)②义务: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 (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l 分封制破坏(春秋战国时期)的原因 l a.主要原因:分封制下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 l b. 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西周后期,王权衰落,分封制遭到破坏,“礼崩乐坏”、“楚王问鼎”是其表现) l 影响: l 1、积极方面: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形成对周王室的拱卫,扩大统治区域,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 l 2、消极方面:分封制容易导致地方分裂割据。 思考:分封制和井田制及生产力发展的关系: l ①分封制是西周的政治制度,井田制是其经济制度;分封制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之上,没有井田制就没有分封制。 ②井田制是经济基础,分封制是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 ③两种制度都适应了锄耕时代的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使西周走向强盛。 总结:分封制的特点 l 分封对象:多元化,同姓为主 l 分封地区: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同姓亲族居富庶或战略要地 l 纵向联系:明确周王权力和诸侯义务,形成严格的等级序列,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纵向联系 l 横向联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国家的政治,加强了诸侯国间的横向联系。 重点突破:二、西周的宗法制 l 概念和实质:按血缘亲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政治制度 l 目的:维护周王朝的统治和政权的稳定 l 最大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l 宗法等级: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l ( 世 卿 世 禄 ) l “大宗”和“小宗”既是一种家族等级关系又是一种政治隶属关系。 l 作用:(1)凝聚宗族; l (2)既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l (3)宗法制成为我国数千年来封建统治者享受特权的依据; l (4)对中国现实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积极(注重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强调认祖归宗,易于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消极(强调家庭本位,长幼有序,家长制抹杀人的个性;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使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力受到约束,有悖于现代社会的平等与法治意识)。 重点突破:三、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的比较 分封制 宗法制 目的 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保证王权稳定 内容 特点 分封王族、功臣、先代贵族;诸侯服从周王、镇守边疆、随从作战、纳贡述职 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确定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大宗和小宗的关系不仅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 作用 加强了周王对地方的控制,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开拓了疆域 形成森严的等级制度,保障各级贵族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有利于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关系: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两者(礼乐制度)互为表里,相辅相成,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家国一体的统治制度。 中国古代史——先秦时期 l 第三阶段: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春秋战国(东周约公元前8C—3C) 西周 前1046—前771 镐京 陕西西安 春秋时代 战国时代 前770—前476 前475—前221 洛邑 河南洛阳 l 春秋(奴隶社会的逐渐瓦解时期)——因鲁史《春秋》而得名; 战国(封建社会的逐渐形成时期)——因诸侯争霸连年不断的阶段特征而得名,            也因西汉刘向作史书《战国策》而得名。 中国古代史——先秦时期 l 第三阶段: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春秋战国(东周约公元前8C—3C) 总的特点: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 ;大发展;民族融合 1、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发展的基本特征是: 王室衰微,大国争霸兼并,君主专制出现;军功爵制代替世官制 2、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是: 铁犁牛耕出现并推广;封建土地私有制代替井田制,封建赋税制度和剥削方式开始出现 3、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发展的基本特征是: 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反映新兴地主阶级要求的思想产生;私学兴起。 1、 经济: (1)农业: ①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铁犁牛耕形成,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耕地采用“垄作法”; ◎牛耕的运用,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②土地制度:井田制瓦解,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确立(原因和过程); ③水利工程:都江堰、郑国渠。 ④小农经济(含义、原因、特点、影响)--重点突破“小农经济” ◎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剥削方式出现:私田主人控制私田产品,不缴纳给国君,而且改变了对耕田者的剥削方式,即让劳动者交出大部分产品后,可以保留一部分产品(奴隶社会奴隶创造的全部劳动产品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奴隶只能得到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这样,耕种的人就转变为封建农民,私田主人成为封建地主,农民向地主缴纳地租。封建剥削方式相比奴隶社会剥削程度有所下降,劳动者生产积极性有较大提高。 (2)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出现,冶铸、纺织、漆器、造船成为主要手工业; (3)商业:◎私商的涌现打破了官府垄断商业的局面,商人地位提高,出现许多有名的大商人,如范蠡、吕不韦等;许多城市成为繁华的商业中心,如齐国临淄、赵国邯郸、楚国郢等;      ◎“重农抑商”政策出现 2、政治: (1)分封制崩溃;君主专制出现;个别地区设立郡县 (2)诸侯争霸,大国兼并战争加快了统一的步伐; (3)各诸侯国的变法:(商鞅变法) (4)秦王嬴政统一六国(条件、过程) 3、思想:“百家争鸣” 4、文化: (1)科技: 指南设备:战国时的指南仪器“司南”; ②天文:留下世界上最早的日食、哈雷彗星记录,战国时期的《甘石星经》(用赤道坐标记录恒星位置),是世界现存最古老的星表。 ③医学:编撰于战国,成书于西汉的《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理论的基础; 名医扁鹊“四诊法” (2)文学艺术: ①汉字:形成完整体系,主要是篆书。 ②文学:诗歌和楚辞 ③绘画:由萌芽走向成熟,盛行帛画、壁画《人物龙凤图》《人物驭龙图》。 ④戏曲:出现专业艺人(优伶) ⑤散文:庄子散文文字优美,想象丰富,《秋水》《逍遥游》是其代表;韩非子的论说文,善于用寓言比喻现实,最著名的是《五蠹》篇,守株待兔便出自于此篇。 ⑥音乐: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的全套青铜编钟和其它乐器,说明了音乐的发展 重点突破:一.小农经济 l 含义:小农经济是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农业经营模式,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l 特点: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②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③自给自足;④精耕细作;⑤具有不稳定性,易于两极分化。 l 原因: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l 影响: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有利于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是中国二千多年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 l 重点突破:二.各诸侯国的变法 l 兴起的背景: l (1)经济:生产力发展 ,封建经济产生。 l (2)政治:新兴地主要求改革奴隶制度。 l (3)文化:百家争鸣,思想大解放(变法的理论基础——法家思想)。 l (4)军事:诸侯争霸,战争频繁   内容:A.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变法 l (1)表现:鲁国“初税亩”;齐国管仲改革“相地而衰征”;(实质:承认了土地私有) l (2)实质:奴隶主贵族(富国强兵)的改革 l (3)影响:客观上承认了土地私有,有利于封建生产关系的发展。 l 内容:B.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变法 l (1)表现:魏国李悝变法(“尽地力之教”;“平籴法”)、楚国吴起变法(改变世卿世禄制;法治)、商鞅变法等; l (2)性质:新兴地主阶级(确立封建制度和实现富国强兵)的改革; l (3)影响:封建制度得以确立,中央集权制开始形成(秦国商鞅变法最为深刻)。 重点突破:三.商鞅变法 l 背景: l A、客观原因(必然性):同上(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军事) l B、主观原因(可能性):(1)秦孝公支持 l (2)国君拥有比较集中的权力,守旧势力相对薄弱 l (3)法家学说受到秦国君臣民众的认同 l (4)当地民风质朴,具有尚武精神 l (5)各国变法为商鞅变法提供了经验和教训。   内容:特点(奖励耕战、法治) l A、经济(富国): l 1、废除井田制,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提高生产积极性,增强国家实力;推动封建经济发展) l 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稳定财政收入,提高生产积极性,增强经济实力) l 3、统一度量衡(有利于统一赋税消除割据势力,便利各地经济的交流和发展)   B、政治(强兵、加强集权): l 1、行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作用:打击了贵族的特权,树立地主阶级优势;提高军队战斗力;保证兵源强化对地方的统治。 l 2、建立严密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什伍连坐制)——作用:建立起基层管理体制,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为征收赋役创造条件 ;保证了兵源,强化了专制统治 l 3、废除分封制,推行县制——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   C、文化(文化专制):焚烧诗书,制定秦律 l (“燔诗书而明法令”) l ——作用:积极:有利于加强思想控制;用法律形式把改革的内容固定下来。 l 消极:压制了人民思想,摧残了文化,造成文化典籍的损失 l D、习俗: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强行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 l ——作用:造就个体小农家庭,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 l 变法的结果:“商君虽死,秦法未败”   作用: l A、积极: l 1、经济:废除旧的生产关系,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激发劳动者积极性,促进封建经济发展,增强了国力。 l 2、政治:打击了血缘宗法制度,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开创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l 3、军事: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l 4、文化习俗:加强思想文化统治;客观上改变了秦地的民风 l B、局限性:   1、轻视教化,轻罪重罚。   2、加重剥削压迫   3、改革不完全彻底 4、文化高压 压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开文化专制之先河,导致 民族创新意识窒息。 重点突破:四.商鞅变法——重农抑商政策 1、措施:商鞅变法首倡(“重本抑末”) (本,鼓励;末,限制) 2. “重农抑商”政策的目的 (1)护农:商业危害农业,保护小农经济 (直接) (2)便税:保证国家赋税收入 (3)固权:巩固封建专制统治(根本) 3. “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 ◆积极意义:①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②巩固了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 ③维护了封建国家的政治稳定。 ◆消极影响:①阻碍了工商业的正常发展,使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受到限制; ②强化了小农经济,使之迟迟难以瓦解; ③在封建社会晚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重点突破:五.百家争鸣 l 含义:道家(老子、庄子)、儒家(孔子、孟子、荀子)、墨家(墨子)、法家(李悝、吴起、商鞅、韩非子)等。 l 背景:社会大变革 l 经济:生产力发展,井田制崩溃 l 政治:周王室衰微、分封制瓦解,诸候争霸 l 阶级关系:“士”阶层崛起,受到各诸侯的重用 l 思想文化:私学兴起,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l 诸子百家 l 1.儒家:孔子、孟子、荀子 l ◆孔子(春秋,鲁国贵族): l 儒家创始人,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后世称为“圣人”。其思想后来成为中国古代传统主流思想 ,撰写的鲁国史书《春秋》与其他五部书《诗》《书》《礼》《乐》《易》并称“六经”。他死后,言论被编为《论语》。        思想主张: 思想主张: 1)政治上:提出“仁”(核心)与“礼”的学说;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德治);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2)教育上:开创了古代私人讲学之风;教学方法: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3)民本思想:“仁”(爱人,“已欲” 、“为政以德” ) 4)伦理观:性相近   ◆孟子(战国,新兴地主阶级): l 儒家的发展者,理想主义代表;被称为“亚圣”,后人把孔子和孟子并称为“孔孟”。 思想主张: 1)政治上: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 2)民本思想:“民贵君轻”思想 3)伦理观:性本善(中国古代第一个系统论述人性论的思想家)。    ◆荀子(战国,新兴地主阶级): l 儒家的总结者,现实主义代表;综合法、道思想,丰富早期儒学,战国后期,儒学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思想主张: 1)政治:“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 2)民本思想:“君舟民水”的观点 3)伦理观:“性恶论” 4)朴素的唯物主义: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 l 2.道家:老子、庄子(老庄) l ◆老子(春秋): l 道家创始人。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 l 思想主张:哲学思想:①“道”是为世界的根本(核心);②辨证法思想 l 政治思想:①主张“无为”而治;②理想社会是“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的社会。   ◆庄子(战国,新兴地主阶级): 思想主张:把“道”作为世界的最高原理,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的思想;提出“齐物”的观点,认为万物没有界限和差别。 l 3.法家:李悝、吴起、申不害、商鞅(前期)和韩非子(后期) l ◆政治实践:李悝、商鞅变法 l ◆主要特点:奖励耕战和严刑峻法。 l ◆历史作用: l (1)有利于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 l (2)为秦始皇统一全国奠定了理论基础。 l ◆思想主张(韩非子): l 韩非子的思想主张: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又吸收道家思想,将法治理论系统化。 l ①政治上:加强君主专制,厉行赏罚(以法治国),奖励耕战。(适应地主阶级建立新政权的需要,适应了地主阶级兼并战争的需要) l ②历史观:提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的主张,。(适应了社会大变革的需要) l ③哲学上:主张遵循客观规律行事,提出用“参验”的方法检验人的言行及知识的真伪(认识论)。 ◎从社会转型看商鞅变法: 分封制    中央集权制:废分封,行县制 井田制    土地私有制:废井田,开阡陌  世卿世禄制    职业官僚制:按军功授爵  l 4.墨家:墨子 l 墨家学派创始人。其思想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尤其是手工业者的利益。战国后该思想遭到冷遇不受重视了。 l 思想主张:提出非攻(爱是相互的) 、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等一系列主张,贯穿讲求实用的精神。 l 性质: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l 作用: l  1.儒家、道家和法家思想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l 2.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对当时及后世影响深远 l ①儒家思想孕育了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 l ②道家学说构成了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l ③法家思想成为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重点突破: 六.《诗经》:诗的经典,中国成熟诗歌形成的标志 l 时间: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 l 内容:《风》、《雅》、《颂》 l 特点:⑴句式:四言诗体或间以杂言⑵语言:丰富多彩,音节和谐,艺才感染力极强⑶创作风格:现实主义 l 地位:⑴是中国最古老诗歌总集,对文学的发展影响深广,奠定了中国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⑵被后世列为儒家经典。 重点突破: 七.楚辞 l 产生:继《诗经》后,在公元前4世纪产生于南方楚国的一种新的诗歌体裁,屈原创造。 l 特点:①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感情奔放。②句中使用楚国方言,在节奏和韵律上独具特色,更适于表现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 l 意义:风骚并称,对后世文学产生巨大的影响。 l 伟大的诗人屈原:战国时期楚国伟大政治家、外交家和思想家,是楚辞作者的杰出代表。代表作品:政治抒情长诗:《离骚》。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高级中学历史一轮复习资料先秦史.doc
链接地址:https://www.taowenge.com/p-2630192.html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