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第20课六国论 .ppt
《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第20课六国论 .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第20课六国论 .ppt(4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20课六国论,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赏析】杜牧前期颇为关心政治,对当时百孔千疮的唐王朝表示忧虑。当他来到当时还是一片繁华的秦淮河上,听到酒家歌女演唱后庭花曲,便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诗。诗中说,金陵歌女“不知亡国恨”,还唱着那后庭花曲。其实,这是诗人借陈后主(陈叔宝)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致亡国的历史,讽刺晚唐那帮醉生梦死的统治者不从中汲取教训,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作者介绍,北宋建国后100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军队大小战争60余场,败多胜少。到北宋中期,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社会矛盾尖锐,政治上专制腐败,军事
2、上骄惰无能,外交上极端软弱。1004年,契丹大举攻宋,直逼黄河北岸的澶州城下,威胁宋都,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宋打了胜仗,但北宋最高统治者面对有利的形势却屈辱求和,与契丹订立“澶渊之盟”,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20万两,绢30万匹;向西夏纳银10万两,绢10万匹,茶3万斤。,背景解读,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北宋的这种输币、纳贡求和的办法,与“六国”赂秦而求一夕安寝的政策极为相似。所以,苏洵写了六国论,以“六国破灭之道”来进行讽谏,希望北宋统治者改弦更张,勿蹈覆辙。,论论是一种论文文体,按韵术:“论者,议也。”昭明文选所载:“论有
3、两体,一曰史论,乃忠臣于传末作议论,以断其人之善恶。如史记后的太史公曰二曰政论,则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正其谬误。”如六国论过秦论等。,知识链接,通“曝”,冒着,通“倘”,如果,通“毋”,不要,泛指祖辈、父辈,父亲的父亲,灭亡,翻倒,智慧与力量,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先例,旧例,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动词,不是,形容词,错误的,动词,无,没有,副词,或许,代词,有人,副词,有时,动词,得到,形容词,适宜,得当,副词,互相,代词,偏指动作一方,相当于“他”,动词,亲自观看,动词,亲附,亲近,连词,和,同,介词,跟,同,表示比较的对象,
4、动词,想,想要,名词,欲望,动词,侍奉,名词,事情,副词,终于,动词,坚持到底,副词,起初,副词,才,连词,假如,动词,对着,这里是对付的意思,形容词,旧的,过去的,连词,所以,名词,有旧,有交情,动词,治理,动词,作为,动词,成为,名词,兵器,武器,名词,军队,名词,战争,武力,形容词作动词,完整地存在,动词作名词,攻战的方法,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受贿;大的受贿,名词作动词,侍奉,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名词作动词,以礼相待,形容词作动词,坚持到底,名词作状语,一天一天地;一月一月地,5文言句式(1)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_)(2)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_)(3)后秦击赵者再(_)(4)
5、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_)(5)苟以天下之大(_),判断句,省略句,“举”后省略宾语“之”,状语后置句,应为“后秦再击赵者”,被动句,“为所”表被动,定语后置句,应为“苟以大之天下”,1如果说文章第一段是提出论点,一总(“弊在赂秦”)二分(“赂秦而力亏”,“不赂者以赂者丧”),那么下面的论据是如何围绕它们展开的?_【答案】第一段是总纲,展开了两个分论点,二、三两段是论据,分别围绕这两个分论点进行论证。第二段申述“赂秦而力亏”,第三段申述“不赂者以赂者丧”。全文脉络清晰,结构严谨,论证透辟。,2有人说,前三段已将论点阐述透彻,后两段完全可以不要或者简化,你同意这种看法吗?_【答案】不同意。作
6、者写作此文时,北宋王朝对强敌辽、西夏奉行以贿赂来苟安的政策,苏洵对此极为不满,深感忧虑。文章本意不在研究六国历史,而是借古讽今,指出北宋国策之误,给北宋统治者敲响警钟。开头从论古入,收尾以慨今出,表面上是历史论文,实际上是以古为鉴,议当前政治,现实针对性很强。,1结构图示论点分论点论据反证结论,2主旨归纳本文着重论述了六国破灭的原因,但作者并非为论史而论史,而是以此为立论的依据,借古讽今,批评北宋王朝对辽、西夏的军事侵略采取以赂求和、苟且偷安的退让政策,劝谏北宋王朝以六国为鉴,不被“积威之所劫”,而要奋起御侮以维护其统治。,1第一段中,哪一句是本文的中心论点?在提出自己的论点之前,作者先否定了
7、历史上的哪两种看法?对应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提示:结合文章第一段内容作答。_【答案】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六国破灭弊在赂秦也”。这个观点,是在否定了“兵不利”“战不善”两个普遍观点的基础上提出来的。,2作者在第一段中说“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课文第二段是怎样来证明这个分论点的?对应考点:理解文章内容,鉴赏文章的论证手法。提示:结合文章的论证手法及第二段内容作答。_,【答案】通过对比进行论证。先以秦“攻取”获得土地与受赂所得土地进行对比,再以诸侯赂秦所亡与“战败而亡”作对比,说明“赂秦”造成的严重后果;接着以六国先祖创业的艰辛与子孙的无能作对比,说明割地赂秦是有愧祖先的事,同时也反映了诸侯中以
8、地事秦的情况;接着以“诸侯之地有限”与“暴秦之欲无厌”作对比,以“奉之弥繁”与“侵之愈急”作对比,说明以地赂秦对国家安危没有什么好处。这段论述,从情与理两个方面证明了赂秦是不可取的。,3从文中的分析看,“赂秦而力亏”表现在哪些方面?“暴秦之欲无厌”又表现在什么地方?对应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提示:结合文章的第二段作答。_【答案】(1)概括地说,赂秦使诸侯的土地急剧减少,国力迅速衰弱,秦的土地急剧增加,国力迅速增强。(2)从“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奉之弥繁,侵之愈急”中可以看出秦的无厌。,4作者在本文中引用古语“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的作用是什么?对应考点:分析
9、引用的作用。提示:结合古语内容及引用的作用作答。_【答案】这句古语形象地反映了割地事秦的严重后果。作者引用古语,使自己的见解更有说服力。,文言文阅读“分析综合”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筛选文中的信息”,就是要求考生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能够对命题者所筛选提取的信息进行甄别、判断。一般侧重于文中重要的人、事、理。,考点透视,筛选文中的信息,筛选文中的信息的文言文客观选择题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和重点题,题目要求“选是”或“选非”,选项内容多是命题者对原文的概括、转述和分析,据此,命题者会有意设置错误陷阱,干扰考生的判断。,考查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第20课六国论 2019 2020 学年 语文 人教版 选修 中国古代 诗歌散文 欣赏 课件 20 课六国论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