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物理勘探试汇总题库.doc
!-一、填空题 (37道) 1、用于石油和天然气勘探的物探方法,主要有_勘探,_勘探,_勘探和_勘探。其中是有效的物探方法是地震勘探。答:地震;重力;电法;磁法。2、用_方法(如爆炸,敲击等)产生振动,研究振动在_的传播规律,进一步查明_地质构造和有用矿藏的一种_方法,叫地震勘探。答:人工;地下;地下;物探。3、地震勘探分_地震法、_地震法和_地震法三种。用于石油和天然气勘探主要是_地震法,其它两方法用的较少。答:反射波;折射波;透射波;反射波。4、反射波地震勘探,首先用人工方法使_产生振动,振动在地下_形成地震波,地震波遇到岩层_时,会产生_成反射波。答:地层;传播;分界面;反射。5、反射波到达地表时,引起地表的_。检波器把地表的_转换成_,通过电缆把电振动输送到数字地震仪器里,记录在磁带上的,这就成为_地震记录。答:振动; 机械振动;电振动;数字磁带。6、 对数字磁带地震记录,用电子计算机进行地震资料_,得到各种时间剖面,再对时间剖面进行地震资料_,做出地震_,并提出_进行钻探,这样就完成了地震勘探工作。答:处理;解释;构造图;井位。7、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发生了_,当外力去掉以后,物体能立刻_层状,这样的特性称为_。具有这种性能的物体叫_。答:形变;恢复;弹性;弹性体。8、物体在作用下,弹性体_所发生的_或_的变化,就叫做_形变。答:外力;体积;形状;弹性。9、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发生了_,若去掉外力以后,物体仍旧_其受外力时的形状,这样的特性称为_。这种物体称为_。答:形变;保持;塑性;塑性体。10、弹性和塑性是物质具有两种互相_的特性,自然界大多数物质都_具有这两种特性,在外力作用下既产生_形变。也产生_形变。答:对立;同时;弹性;塑性。11、弹性和塑性物体在外力作用下主要表现为_形变或_形变。这取决于物质本身的_物质,作用其上的外力_作用力延续时间的_,变化快慢,以及物体所处_、压力等外界条件。答:弹性;塑性;物理;大小;长短;温度。12、当外力作用_,而且作用时间又_,大部分物质主表现为弹性性质。答:很小;很短。13、当外力作用_,且作用时间_时, 所有物质都表现为塑性性质。答:大;长。14、当采用炸药震源激发地震波时,在药包附近爆炸产生的_热气球,爆炸前沿_,经测定达几十万个大气压,大大超过岩石的_温度,岩石遭到破坏,炸成空穴叫_空答:高压;压强;抗压;实际。15、远离爆炸中心,压力_,小于岩石的_强度,但仍超过岩石的_强度,此时岩石虽不遭受破坏,但产生_形变,形成一个等效空穴。答:减小;抗压;弹性;塑性。16、在等效空穴以外的区域,爆炸压力降低到岩石的_强度以内,由于爆炸产生的作用力的延续时间_,一般只有几百个微秒。因此对于_震源的地层来说,完全可以看成是近似的_介质。答:弹性;很短;远离;弹性。17、弹性体受体_作用发生形变时,在弹性体内部便产生一_形变的力,这个力叫弹力。答:外力;反抗。18、被拉长的弹簧,在弹簧_便产生一个_拉长的弹力在外力_时,这个弹力使弹性体_原状。答:内部;反抗;取消;恢复。19、形变越大,产生的弹力_,形变消失,弹力也就_了。可见弹力与形变之间是互相_又互相_。答:越大;不存在;联系;依存。20、弹性体在_作用下,由于外力对弹性体的作用力_和_不同,弹性体发生的_也是多种多样的。答:外力;方向;作用点;形变。21、在外力作用下,弹性体发生的形变,只改变物体的_,而它的_保持不变,这种形变叫_形变,简称_。(见图08A.A.-1)答:体积;形状;体积;体变。22、在外力作用下,弹性体发生的形变只改变_,而它的_不变,这种形变叫_形变,简称_(图08A.A.-2)答:形状;体积;形状;切变。23、形变类型不同,产生的_类型也不一样。_形变产生的弹力方向,必然_于岩石体的各个面,这种弹力称为_弹力。答:弹力;体积;垂直;法向。24、形状形变产生的弹力方向,必然和六面体的某两个面_,这种弹力称为_弹力。不同类型的_和弹力,将产生不同类型的_。答:相切;切向;形变;地震波。25、地震勘探中,爆药在岩层中_,使岩层_发生振动振动通过岩层_出去形成_。答:爆炸;质点;传播;地震波。26、地震波属于_波的一种,振动只有在弹性_中,才能传播出去而形成波。答:弹性;介质。27、形变和弹力_的过程,是振动在弹性介质中的_过程,也就是地震波的形成过程。答:相互作用;传播。28、由于A.点在振动过程中,与机邻质点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_,就必然引起相_邻_的振动。相邻_的振动又引更远一些的振动。因此,在弹性介质中,振动就以质点A.为中心,由近及远按一定速度传播出去而形成波。答:弹力;质点;质点;质点。29、地球是由若干个_组成的,其中外部圈层包括_、_。答: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30、地球内部圈层包括_、 _和_。软法圈以上的地幔部分和地壳合称为_。答:地壳;地幔;地核;岩石圈。31、地壳是地球最外部的一个_圈层,平均厚度_。在大陆部分较厚,一般_;在大洋部分较薄,一般_。答:固体;15-17公里;30-40公里;6-16公里。32、大陆型地壳具有双重结构,上部为_,下部为_大洋型地壳只有_。地壳的下界石称为。答:硅铝层;硅镁层;硅镁层;莫霍面。33、在地表环境的常温常压条件下,由于_的变化, 以及大气水和生物的作用,岩石发生崩裂,分解等一系物理的和化学的变化,成为_、_和_的作用,称风化作用。答:温度;碎屑物质;溶解物质;残余物质。34、岩浆岩按其形成_分为_、_和_。答:深度;深成岩;浅成岩;喷出岩。35、在图08A.A.-3中,M为岩层层面,L为假想水平面;岩层层面M的产状要素是:_A.B的两端延伸的方向为走向,OC的水平投影OD.为_,它的指向为倾向,为_。答:走向线;倾斜线;倾向线;真倾角。36、根据炮点_和地下反射点三者之间的关系,要_追踪反射波,炮点和接收点之间需要保持一定的_关系。这种系称为_。答:接收点;连续;相互位置;观测系统。37、根据炮点和接收点的相对位置,地震测线分为_和_两大类。答:纵测线;非纵测线。选择题一(40道) 1、用于石油和天然气勘探最有效的物探方法是_勘探。A.地震;B.重力;C.电法;D.磁法。答:A.地震。2、地震勘探最主要的是_地震法。A.折射波;B.透射波;C.反射波。答:C.反射波。3、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遇到两种地层的分界面时,一部分能量返回原地层形成_。A.透射波;B.反射波;C.滑行波。答:B.反射波。4、在反射波地震法勘探中,_就是有效波。A.多次波;B.反射波。答:B.反射波。5、共反射点记录反映的是地下界面上_。A.一个点;B.许多点。答:A.一个点。6、在同一反射界面条件下,多次反射波比一次反射波_。A.传播时间长;B.反射能量强。答:A.传播时间长。7、面波的传播速度比折射波的传播速度_。A.低;B.高;C.相等。答:A.低。8、接收点与炮点之间的距离叫_。A.道距;B.炮检距;C.偏移距。答:B.炮检距。9、当炮点位于排列左侧时就叫_。A.小号放炮;B.大号放炮;C.中间放炮。答:A.小号放炮。10、若地下界面有倾角,且地层倾向指向大桩号方向,就采用_进行观测。A.小号放炮;B.大号放炮;C.中间放炮。答:B.大号放炮。11、若组合检波器都采用串联,这时的到的记录能量_,但是干扰背景_。A.强,大;B.弱,小;C.强,小;D.弱,大。答:A.强,大。12、为了得到理想的记录,一般组合检波器都要用 _的连接方式。A.串联;B.并联;C.先串后并。答:C.先串后并。13、对共反射点道集记录,经过动校正后,各道反射波的传播时间,都校正成_反射时间。A.垂直;B.标准。答:A.垂直。14、水平迭加能使多波受到压制,反射波得到_。A.突出;B.增强;C.压制;D.变化不明显。答:B.增强。15、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发生了形变,当外力去掉后, 物体立刻恢复原状,这种特性叫_。A.塑性;B.弹性。答:B.弹性。16、物体的弹性和塑性主要取决于物质本身的_性质。A.物理;B.化学。答:A.物理。17、物质的弹性和塑性是相对的_。A.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B.是不变的。答:A.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18、纵波的特点是质点振动方向与波传播方向_。A.垂直;B.不垂直;C.一 致;D.不一致。答:C.一致。19、横波的特点是质点振动方向与波传播方向_。A.垂直;B.不垂直;C.相同;D.不相同。答:A.垂直。20、地壳的平均厚度为_。A.6-16公里;B.15-17公里;C.30-40公里。答:B.15-17公里。21、地壳的下界面称为_。A.硅铝层;B.硅镁层;C.莫霍面。答:C.莫霍面。22、质点振动一次所_叫振动周期。A.行的距离;B.需的时间。答:B.需的时间。23、质点在一秒钟内_叫振动频率。A.行的距离;B.振动次数。答:B.振动次数。24、质点振动时偏离平衡位置的_,叫振幅。A.时间;B.最大位移。答:最大位移。25、波在_里传播的距离,叫波长。A.一定时间;B.一个周期;C.一种介质。答:B.一个周期。26、射线和波前的关系是_。A.相互平行;B.相互斜交;C.相互垂直;D.无关联。答:C.相互垂直。27、以下几种只有_才是内力地质作用。A.剥蚀作用;B.沉积作用;C.岩浆活动;D.成岩作用。答:C.岩浆活动。28、下列几种不属于沉积岩的是_。A.碎屑岩;B.变质岩;C.粘土岩;D.碳酸盐岩。答:B.变质岩。29、费玛原理为地震波沿射线传播的时间与沿其它任何路程传播的时间比较_。A.为最小;A.为最大;C.不一定;D.都相同。答:A.为最小。30、在反射定律中,入射角_反射角。A.大于;B.等于;C.小于;D.无关系。答:B.等于。31、当入射角增大到i,透射角增加到90时,这时的透射波叫_。A.面波;B.多次波;C.折射波;D.滑行波。答:D.滑行波。32、地震波沿测线传播的速度,称为_。A.真速度;B.视速度。答:B.视速度33、由视速度定理可知,真速度_视速度。A.不大于;B.不小于;C.永远等于。答:A.不大于。34、直达波就是从震源_到达检波器的波。A.反射;B.折射;C.滑行;D.直接。答:D.直接。35、共炮点反射波时距曲线反映的是反射界面上的_。A.一点;B.一段。答:B.一段。36、在炮点附近,观测不到_。A.直达波;B.折射波;C.反射波。答:B.折射波。37、常见多次反射波共有_种。A.2;B.3;C.4;D.5答:C.438、自然界中形成不同种类沉积岩的主要原因有_个。A.2;B.3;C.4;D.5答:A.239、沉积岩层状构造中的块状构造是指单层厚度大于_米。A.1;B.2;C.5;D.10。答:B.240、炮点与_之间需要保持一定的相互位置关系,这种关系称为观测系统。A.炮点;B.接收点。答:B.接收点。选择题二(18道)1、速度最大的岩石是A.花岗岩 B.变质岩 C.粘土 D.页岩答:A.2、岩石的孔隙度越大,一般有A.地震波传播速度越大 B.岩石密度越大 C.岩石密度越小 D.有效孔隙度一定大答:C.3、岩石埋深越大,其A.密度越大 B.密度越小 C.孔隙度增大 D.孔隙度不变答:A.4、用作盖层最好的是A.砂岩 B.泥岩 C.碳酸盐岩 D.砾岩答:B.5、连续介质中,地震波传播速度与深度Z关系是A.V=Vo(1+Z) B.V=Vo(1+Z) C.V=VoZ D.V=(1+2Z)。Vo答:A.6、连续介质地震波射线为A.直线 B.曲射线 C.双曲线 D.抛物线答:B.7、动校正是为了压制A.面波 B.折射波 C.反射波 D.多次波答:D.8、水平迭加能使A.反射波能量增强 B.多次波能量增强 C.干扰波能量增强 D.面波能量增强答:A.9、费马原理认为,地震波沿A.最大路径传播 B.最小路径传播 C.二次抛物线路径传播 C.双曲线路径传播答:B.10、物理地震学认为,地震波是A.一条条射线 B.沿射线路径在介质中传播 C.一种波动 D.面波答:C.11、油气运移的总趋势是A.从高压区向低压区运移 B.从高处向低处运移 C.从低压区向高压区运移 D.在等压条件下运移答:D.12、在平面图上,断层常组合成A.阶梯状 B.迭瓦状 C.Y字形 D.平行式答:D.13、油气二次运移是A.从生油岩中向外排出 B.石油脱离母岩后在储集岩内部或其它各种通道中的传导过程C.从低压区向高压区运移 D.向泥岩中运移答:B.14、最有利的储集体是A.砾岩 B.泥岩 C.砂岩 D.粘土答:C.15、聚集型凹界面反射波在水平迭加时间剖面上表现为A.一段凹型反射同相轴 B.一段凸型反射同相轴 C.一段直反射同相轴 D.一个点答:D.16、下列说法不对的是A.有构造就会有油气 B.有构造就会有一定圈闭面积C.有构造就会有一定幅度 D.有圈闭不一定有油答:A.1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具有生,储,盖条件就会有油 B.构造中的油气一定是原生油气C. 构造中的油气一定是后生油气 D.只有生、储、盖、运、圈,保条件具备才会有油答:D.1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面波不是波 B.地震波是波 C.直达波波不是波 D.多次波是有效波答:B.选择题三(25道)1、当不整合面以下地层褶皱而以上地层不褶皱时,下层褶皱形成于该褶皱的最新地层( )A.之前 B;之后 C.同期形成。答:B.2、根据反射波和干扰波频率上的差别采用( )。滤波的方法,压制干扰波。突出反射波。A.褶积 B.二维 C.频率。答:C.3、一个地震信号,用它的振幅值随时间变化的关系表示出来这种表示叫做( )表示。A.波数域 B.频率域 C.时间域:答:C.4、数字滤波有两个特点一是( ),二是有限性。A.连续性 B.离散理 C.可控性。答:B.5、产生伪门原因,是同( )离散采样造成的。A.滤波因子 B.输入信号 C.连续信号。答:A.6、吉布斯现象的存在,对数字滤波是不利的,在通放带,由于Hn(f)曲线的振荡变化,将使反射波的波形( )。A.子波延长 B.产生畸变 C.滤不干净。答:B.7、一个单界面反射波称为( )。A.尖脉冲 B.混合波 C.地震子波。答:C.8、实际地震子波的波形,是由( )决定的。A.地质结构 B.地层序列 C.激发岩性。答:A.9、地震子波的能量延迟特性分( )种。A.一种 B.二种 C.三种。答:C.10、用反子波和地震记录作褶积,就得到( )。A.波阻抗 B.地震子波 C.反射系数。答:C.11、地震记录上首先接收到的是直达波和( )A.声波 B.反射波 C.浅层折射波。答:C.12、当地形高差比较大时,一般要作( )校正。A.井口 B.低降速带 C.基准面。答:C.13、 因为地震波的能量差异很大,一般浅层能量强,深层能量弱,小炮检距的振幅大,大炮检距的( )振幅控制就是要把这种差别很大的振幅控制在某一范围内。A.振幅小 B.振幅大。答:A.14、当地下界面有倾角时。水平选加存在着反射层的( )问题。A.选加 B.偏移 C.干涉。答:B.15、为了解决水平选加存在的问题,可进行( )处理。A.偏移归位 B.动校正 C.相干加强。答:A.16、在偏移归位中如偏移速度小于地震波速度,这时归位后,反射层深度变浅倾角变缓界面位置( )。A.向下倾方向位移 B.向上倾方向位置 C.不变。答:A.17、层拉平后的振幅切片技术有助于对细微的( ),沉积环境进行研并进行砂体预测。A.沉积相 B.地震相 C.滨海相、D.:前积相。答:B.18、平界面反射波的t0时距曲线是一条( )。A.直线 B.双曲线 C.任意曲线。答:A.19、沉积地层中,相似的岩性组合有规律的( )出现称为旋回性。A.单独 B.重复。答:B.20、 与一定的地质构造及气候环境相联系,在广泛的地区稳定形成的岩相,称为( )。A.沉积旋回 B.沉积建造 C.共生组合、D.:层层超复。答:B.21、喜山构造运动期西部主要以( )运动为主。A.掀斜 B.造山 C.夷平。答:B.22、喜山晚期,我国东部主要以( )为主。A.造山运动 B.断陷下沉答:B.23、埋藏在地层中,并经过( )的地史时期生物的遗迹叫化石。A.有机质分解 B.高压高温作用 C.石化。答:C.24、能够指示生物( )特征的化石称为指相化石。A.生活环境 B.石化 C.向有机质转化。答:A.25、背斜的最高构造等高线或最高点的标高称为( )A.地层深度 B.构造高点 C.岩层厚度。选择题四(36道) 1、野外放炮记录,一般都是。( )A.共中心点 B.共反射点 C.共炮点。答:C.2、把记录道按反射点进行组合,就可得到( )道集记录。A.共中心点 B.共炮点 C.共反射点。答:C.3、共反射点道集记录,把每一道反射波的传播时间减去它的正常时差这就叫做。( )A.动校正 B.静校正 C.相位校正。答:A.4、所谓多次复盖,就是对地下每一个共反射点都要进行( )观测。A.一次 B.四次 C.多次。答:C.5、如果在同一点放炮和接收,就会得到地下反射界面的( )反射波。A.垂直 B;铅直 C.断面、D.:多次。答:A.6、地震波纵波的传播方向与质点的振动方向( )。A.垂直 B;一致 C.相同 D.:相反。答:C.7、质点振动时偏离平衡位置的最大( ),叫做振动的振幅。A.位移 B.时差 C.轨迹。答:A.8、描述质点位移与空间位置关系的图形叫做( )A.振动 B.切片 C.波剖面。答:C.9、波的传播方向上,单位长度内的波长数目,叫做( )。A.波长 B.周期 C.波数。答:C.10、波在介质中传播时,如果在某一时刻把空间中所有刚刚开始振动的点连成曲面,这个曲面就称为该时刻。( )A.基准面 B.反射面 C.波前面、D.:波尾面。答:C.11、主要造岩矿物是组成( )的主要矿物。A.地层 B.岩石。答:B.12、所谓射线就是地震波从一点到另一点的( )。A.直线距离 B.传播路径 C.传播速度。答:C.13、地壳表层及浅部,由原岩经过风化剥蚀作用,搬运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形成的层状岩石,称为( )A.;沉积岩 B.变质岩 C.岩浆岩。答:A.14、促使地壳的物质成分,内部结构和表面形态等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各种自然作用,统称为( )。A.地质作用 B.构造作用 C.沉积作用。答:A.15、( )是沉积岩的一种,主要由碎屑物质和胶结物组成。A.火成岩 B.玄武岩 C.碎屑岩。答:C.16、碳酸盐岩是属于( )成因的一类沉积岩。A.化学生物化学 B.沉积作用 C.构造运动。答:A.17、沉积岩的粒度和成分是由于搬动过程中的( )作用决定的。A.地质 B.搬运距离 C.分选。答:C.18、费马原理认为波前面地震波沿射线传抑的时间与沿其它任何路程传播的时间比较为( )A.最大 B.最小 C.一样。答:B.19、迭加速度( )均方根速度。A.大于或等于 B.小于 C.等于。答:A.20、迭加速度转化为均方根速必须进行( )。A.动校正 B.静校正 C.倾角校正。答:C.21、平均速度把地层假设成为( )A.均匀介质 B.连续介质 C.水平介质。答:A.22、野外记录中最先到达接收点的波称为( )A.直达波 B.有效波 C.透射波。答:A.23、由炮点传播到地面再到界面再到检波点这样的波称为( )。A.绕射波 B.层间多次波 C.虚反射波。答:C.24、岩石的( )特征包括岩石的颜色成分结构和构造。A.地震 B.岩性 C.运动学。答:B.25、层面与水平面有一定交角的岩层称为( )A.水平岩层 B.倾斜岩层 C.沉积岩层。答:B.26、( )是指沉积岩和其它层状岩石在力的作用下所形成的波状起伏的连续弯曲。A.褶皱 B.褶曲。答:A.27、褶曲的基本类型有( )。A.五种 B.一种 C.两种。答:C.28、回转型反射波在水平迭加时间剖面上表现为A.一段凹反射同相轴 B.一个点 C.一段凸反射同相轴 D.一段直反射同相轴答:C.29、平缓型反射波在水平迭加时间剖面上表现为A.反映界面的范围增大 B.反映界面的范围不变 C.反映界面的范围减小 D.一段直反射波答:C.30、下面那个因素不能为对比时间剖面的三个标志之一A.振幅 B.波形 C.相位 D.波组答:D.31、 一般对相位闭合差要求是满足 (t为闭合差,T*为该反射层反射波视周期)A.tT*/3 B.tT*/2 C.tT* D.tT*答:B.32、凹界面反射一般在深层为A.平缓型 B.聚焦型 C.回转型 D.直线型答:C.33、通过测线,我们一定能观测到地层的A.真倾角 B.视倾角 C.走向 D.倾向答:B.34、下列说法不对的是A.有构造就会有油气 B.有构造就会有一定圈闭面积C.有构造就会有一定幅度 D.有圈闭不一定有油答:A.3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具有生,储,盖条件就会有油 B.构造中的油气一定是原生油气C. 构造中的油气一定是后生油气 D.只有生,储,盖,运,圈,保条件具备才会有油答:D.3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面波不是波 B.地震波是波 C.直达波波不是波 D.多次波是有效波答:B.判断题(112道) 1、 地震波的速度是指地震波在岩层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地震速度。( )答:2、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仅与岩石的密度有关。( )答:3、其它条件相同时,变质岩和火成岩的地震波速度小于沉积岩的地震波速度。( )答:4、孔隙度越大,地震波的速度就越小,反之则越大。( )答:5、岩石的密度与孔隙度成反比。( )答:6、当岩石密度增加时,地震速度不变。( )答:7、地震速度随岩石埋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 )答:8、岩石的结构单元是岩石骨架和充填物。( )答:9、当地下界面倾角较大时,由速度谱求的平均速度为等效速度。( )答:10、断层走向与岩层走向相同,称为走向断层。( )答:11、断层走向与褶曲轴向相交,称为斜断层。( )答:12、剖面是共反射点道集记录,经过数字处理后得到的。( )答:13、水平迭加剖面实质上就是反射时间剖面。( )答:14、水平迭加剖面记录的是反射界面的垂直反射时间。( )答:15、油气主要在浮力和水动力的驱动下进行二次运移。( )答:16、石油从生油岩中向外排出的过程叫初次运移。( )答:17、油气藏是在圈闭内,具有压力系统的油气聚集。( )答:18、地槽是地壳上活动性不太强烈的地区。( )答:19、地台是地表上相对稳定的地区。( )答:20、反射系数有突变的界面,在突变点上不会产生绕射波。( )答:21、平界面反射波的t0(X)曲线为一条抛物线。 ( )答:22、水平长反射段的反射波,具有一个主体四个尾巴。( )答:23、不同波的迭加叫做波的干涉,迭加部分叫做干涉带。( )答:24、背斜是褶皱构造中,岩层向上弯起的部分。( )答:25、向斜是褶皱构造中,岩层向上弯曲的部分。( )答:26、断层是发生明显相对移动的一种断裂构造现象。( )答:27、不整合是地壳运动引起的,它不一定有沉积间断。( )答:28、沿测线方向反射界面的倾角,叫视倾角。( )答:29、界面与地面的夹角,叫真倾角。( )答:30、在一个油气藏中,气位于最顶部,油居中,水在最下部。( )答:31、振动在介质中传播就形成波。( )答:32、地震实质上就是一种在岩层中传播的波。( )答:33、描述质点位移随时间和空间位置变化的叫做波形。( )答:34、任意一个振动的波形,无论怎样复杂,都可以看成是许多正弦(或余弦)波,迭加而成。 ( )答:35、反射系数不能说明反射波的强度。( )答:36、反射波的振幅与反射界面的反射系数无关。( )答:37、当条件相同时,反射波振幅越强,反射波的振幅就越强。( )答:38、地震波的振幅是由激发条件确定的。( )答:39、在频率域,用频率响应可以描述滤波器的特征。( )答:40、石油勘探中,主要是地震法。( )答:41、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遇到两种地层的分界面时,便会产生波的反射。( )答:42、反射界面倾角越大,记录点与反射点位置偏移越大。( )答:43、有波阻抗就会产生反射波。( )答:44、在平面图上,断层常组合有阶梯状形态。( )答:45、腐泥型干胳根生油潜力最大。( )答:46、过渡型干胳根生油能力量最差。( )答:47、腐植型干胳根,主要靠藻类堆积而成。( )答:48、油气二次运移主要传浮力和水动力的驱动下进行。( )答:49、油往高处走,气向低处流。( )答:50、当构造中储有油、气时,最先开采到的是油。( )答:51、油气运移从低压区到高压区。( )答:52、沉积旋回是在连续沉积的剖面上,岩性由粗到细。( )答:53、石油的二次运移是石油从生油岩向外排出的过程。( )答:54、砂岩体以砂质为主要成分。( )答:55、地槽是地壳上活动校稳定的地区。( )答:56、地槽内接收区厚沉积。( )答:57、地台是相对稳定的地区。( )答:58、反射波时距曲线为双曲线,绕射波时距曲线也称为双曲线。( )答:59、折射波时距曲线为双曲线。( )答:60、水平迭加时间剖面上,断层的表现形式是层断波不断。( )答:61、向斜在水平迭加时间剖面上一定表现为一向斜。( )答:62、一个反射界面的终断点上,将产生左、 右两支相位相关180的绕射波。( )答:63、水平迭加剖面与迭加偏移时间剖面一一对应。( )答:64、静校正是消除地层地形影响地震记录的过程。( )答:65、水平迭加时间剖面上,凸界面反射波的能量较弱,振幅变化不大。( )答:66、凸型反射界面反射波在水平迭加时间剖面上形态扩大。( )答:67、当凹界面园半径R大于其底点埋深H时,所产生的反射波属回转型反射波。( )答:68、当凹界面曲率半径R等于其底点埋深H时,所产生的反射波为一凹型形态。( )答:69、野外放炮记录,一般都是共中心点记录。( )答:70、把记录道按反射点进行组合,就可得到共反射点道集记录。( )答:71、对共反射点道集记录,把每一道反射波的传播时间减去它的正常时差叫静校正。( )答:72、共反射点道集记录时间,经过动校正后都校正成为垂直反射时间。( )答:73、反射波经动校正后,记录道之间没有时差,迭加后反射波就会增强。( )答:74、如果在O点放炮,在同一点接收,就会得到地下反射界面的铅直反射波。( )答:75、水体相对稳定,水动力条件较弱的沉积环境称为底能环境。( )答:76、利用平均振幅能量准则计算出来的速度谱称为相关速度谱。( )答:77、相关速度谱的灵敏度较高,迭加速度谱抗干扰能力较强。( )答:78、矿物是在地质作用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单质和化合物,它们一般具有稳定的组成和物理化学性质。( )答:79、沉积岩是由地下深处高温高压岩浆上升到地壳中或喷出地表,冷疑结晶而形成的岩石。( )答:80、外力地质作用包括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地震。( )答:81、在大陆地壳表面,由风化残积物和土壤构成的松散薄壳称为古风化壳。( )答:82、碳酸盐岩是属于化学-生化学成因的一类沉积岩。( )答:83、碳酸盐岩的次生孔隙一般叫裂缝,溶洞为主。( )答:84、费与原理为波前面上的每一点,都又叫看成是新的震源。这些小震源发出的子波前包络面,就是新的波前面。( )答:85、滑行波也称全反射波。( )
收藏
编号:2639964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295.52KB
格式:DOC
上传时间:2020-04-25
8
金币
- 关 键 词:
-
地球物理
勘探
汇总
题库
- 资源描述:
-
!-
一、填空题 (37道)
1、用于石油和天然气勘探的物探方法,主要有_______勘探,_________勘探,__________勘探和_________勘探。其中是有效的物探方法是地震勘探。
答:地震;重力;电法;磁法。
2、用_________方法(如爆炸,敲击等)产生振动,研究振动在_________的传播规律,进一步查明________地质构造和有用矿藏的一种_______方法,叫地震勘探。
答:人工;地下;地下;物探。
3、地震勘探分__________地震法、__________地震法和____________地震法三种。用于石油和天然气勘探主要是_________地震法,其它两方法用的较少。
答:反射波;折射波;透射波;反射波。
4、反射波地震勘探,首先用人工方法使__________产生振动,振动在地下________形成地震波,地震波遇到岩层_________时,会产生______成反射波。
答:地层;传播;分界面;反射。
5、反射波到达地表时,引起地表的_________。检波器把地表的_________转换成___________,通过电缆把电振动输送到数字地震仪器里,记录在磁带上的,这就成为_______________地震记录。
答:振动; 机械振动;电振动;数字磁带。
6、 对数字磁带地震记录,用电子计算机进行地震资料___________,得到各种时间剖面,再对时间剖面进行地震资料__________,做出地震____________,并提出____________进行钻探,这样就完成了地震勘探工作。
答:处理;解释;构造图;井位。
7、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发生了____________,当外力去掉以后,物体能立刻_________层状,这样的特性称为___________。具有这种性能的物体叫____________。
答:形变;恢复;弹性;弹性体。
8、物体在作用下,弹性体____________所发生的_________或________的变化,就叫做_____________形变。
答:外力;体积;形状;弹性。
9、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发生了__________,若去掉外力以后,物体仍旧__________其受外力时的形状,这样的特性称为_________。这种物体称为____________。
答:形变;保持;塑性;塑性体。
10、弹性和塑性是物质具有两种互相___________的特性,自然界大多数物质都___________具有这两种特性,在外力作用下既产生__________形变。也产生___________形变。
答:对立;同时;弹性;塑性。
11、弹性和塑性物体在外力作用下主要表现为____________形变或___________形变。这取决于物质本身的__________物质,作用其上的外力________作用力延续时间的_____________,变化快慢,以及物体所处____________、压力等外界条件。
答:弹性;塑性;物理;大小;长短;温度。
12、当外力作用_________,而且作用时间又_________,大部分物质主
表现为弹性性质。
答:很小;很短。
13、当外力作用__________,且作用时间__________时, 所有物质都表现为塑性性质。
答:大;长。
14、当采用炸药震源激发地震波时,在药包附近爆炸产生的___________热气球,爆炸前沿____________,经测定达几十万个大气压,大大超过岩石的_____________温度,岩石遭到破坏,炸成空穴叫__________空
答:高压;压强;抗压;实际。
15、远离爆炸中心,压力________,小于岩石的________强度,但仍超过岩石的_________强度,此时岩石虽不遭受破坏,但产生______形变,形成一个等效空穴。
答:减小;抗压;弹性;塑性。
16、在等效空穴以外的区域,爆炸压力降低到岩石的________强度以内,由于爆炸产生的作用力的延续时间_________,一般只有几百个微秒。因此对于_________震源的地层来说,完全可以看成是近似的_______介质。
答:弹性;很短;远离;弹性。
17、弹性体受体____________作用发生形变时,在弹性体内部便产生一_________形变的力,这个力叫弹力。
答:外力;反抗。
18、被拉长的弹簧,在弹簧__________便产生一个_________拉长的弹力在外力___________时,这个弹力使弹性体_________原状。
答:内部;反抗;取消;恢复。
19、形变越大,产生的弹力______,形变消失,弹力也就________了。可见弹力与形变之间是互相__________又互相____________。
答:越大;不存在;联系;依存。
20、弹性体在_________作用下,由于外力对弹性体的作用力_______和________不同,弹性体发生的_________也是多种多样的。
答:外力;方向;作用点;形变。
21、在外力作用下,弹性体发生的形变,只改变物体的_______,而它的________保持不变,这种形变叫_________形变,简称_________。(见图08A.A.-1)
答:体积;形状;体积;体变。
22、在外力作用下,弹性体发生的形变只改变____,而它的______不变,这种形变叫_______形变,简称_________(图08A.A.-2)
答:形状;体积;形状;切变。
23、形变类型不同,产生的_________类型也不一样。________形变产生的弹力方向,必然________于岩石体的各个面,这种弹力称为_______弹力。
答:弹力;体积;垂直;法向。
24、形状形变产生的弹力方向,必然和六面体的某两个面__________,这种弹力称为___________弹力。不同类型的___________和弹力,将产生不同类型的______________。
答:相切;切向;形变;地震波。
25、地震勘探中,爆药在岩层中__________,使岩层__________发生振动振动通过岩层___________出去形成__________。
答:爆炸;质点;传播;地震波。
26、地震波属于_________波的一种,振动只有在弹性__________中,才能传播出去而形成波。
答:弹性;介质。
27、形变和弹力_____________的过程,是振动在弹性介质中的________过程,也就是地震波的形成过程。
答:相互作用;传播。
28、由于A.点在振动过程中,与机邻质点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_________,就必然引起相________邻_______的振动。相邻____________的振动又引更远一些的振动。因此,在弹性介质中,振动就以质点A.为中心,由近及远按一定速度传播出去而形成波。
答:弹力;质点;质点;质点。
29、地球是由若干个_________组成的,其中外部圈层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30、地球内部圈层包括___________、 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软法圈以上的地幔部分和地壳合称为________________。
答:地壳;地幔;地核;岩石圈。
31、地壳是地球最外部的一个_________圈层,平均厚度_____________。在大陆部分较厚,一般__________________;在大洋部分较薄,一般________________。
答:固体;15--17公里;30--40公里;6--16公里。
32、大陆型地壳具有双重结构,上部为____________,下部为__________大洋型地壳只有________________。地壳的下界石称为。
答:硅铝层;硅镁层;硅镁层;莫霍面。
33、在地表环境的常温常压条件下,由于__________的变化, 以及大气水和生物的作用,岩石发生崩裂,分解等一系物理的和化学的变化,成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称风化作用。
答:温度;碎屑物质;溶解物质;残余物质。
34、岩浆岩按其形成_____________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答:深度;深成岩;浅成岩;喷出岩。
35、在图08A.A.-3中,M为岩层层面,L为假想水平面;岩层层面M的产状要素是:____________A.B的两端延伸的方向为走向,OC的水平投影OD.为_____________,它的指向为倾向,<α为_______________。
答:走向线;倾斜线;倾向线;真倾角。
36、根据炮点___________和地下反射点三者之间的关系,要__________追踪反
射波,炮点和接收点之间需要保持一定的_______________关系。这种系称为_________________。
答:接收点;连续;相互位置;观测系统。
37、根据炮点和接收点的相对位置,地震测线分为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两大类。
答:纵测线;非纵测线。
选择题一(40道)
1、用于石油和天然气勘探最有效的物探方法是_______________勘探。
A.地震;B.重力;C.电法;D.磁法。
答:A.地震。
2、地震勘探最主要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震法。
A.折射波;B.透射波;C.反射波。
答:C.反射波。
3、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遇到两种地层的分界面时,一部分能量返回
原地层形成________。
A.透射波;B.反射波;C.滑行波。
答:B.反射波。
4、在反射波地震法勘探中,_____________就是有效波。
A.多次波;B.反射波。
答:B.反射波。
5、共反射点记录反映的是地下界面上_____________。
A.一个点;B.许多点。
答:A.一个点。
6、在同一反射界面条件下,多次反射波比一次反射波_____________。
A.传播时间长;B.反射能量强。
答:A.传播时间长。
7、面波的传播速度比折射波的传播速度__________________。
A.低;B.高;C.相等。
答:A.低。
8、接收点与炮点之间的距离叫________________。
A.道距;B.炮检距;C.偏移距。
答:B.炮检距。
9、当炮点位于排列左侧时就叫____________________。
A.小号放炮;B.大号放炮;C.中间放炮。
答:A.小号放炮。
10、若地下界面有倾角,且地层倾向指向大桩号方向,就采用_________进行观测。
A.小号放炮;B.大号放炮;C.中间放炮。
答:B.大号放炮。
11、若组合检波器都采用串联,这时的到的记录能量______________,但是干扰背景______。
A.强,大;B.弱,小;C.强,小;D.弱,大。
答:A.强,大。
12、为了得到理想的记录,一般组合检波器都要用 _____________的连接方式。
A.串联;B.并联;C.先串后并。
答:C.先串后并。
13、对共反射点道集记录,经过动校正后,各道反射波的传播时间,都校正成____________反射时间。
A.垂直;B.标准。
答:A.垂直。
14、水平迭加能使多波受到压制,反射波得到______________。
A.突出;B.增强;C.压制;D.变化不明显。
答:B.增强。
15、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发生了形变,当外力去掉后, 物体立刻恢复原状,这种特性叫_____________。
A.塑性;B.弹性。
答:B.弹性。
16、物体的弹性和塑性主要取决于物质本身的____________性质。
A.物理;B.化学。
答:A.物理。
17、物质的弹性和塑性是相对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B.是不变的。
答:A.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
18、纵波的特点是质点振动方向与波传播方向_______________。
A.垂直;B.不垂直;C.一 致;D.不一致。
答:C.一致。
19、横波的特点是质点振动方向与波传播方向__________________。
A.垂直;B.不垂直;C.相同;D.不相同。
答:A.垂直。
20、地壳的平均厚度为____________________。
A.6--16公里;B.15--17公里;C.30--40公里。
答:B.15--17公里。
21、地壳的下界面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
A.硅铝层;B.硅镁层;C.莫霍面。
答:C.莫霍面。
22、质点振动一次所__________________叫振动周期。
A.行的距离;B.需的时间。
答:B.需的时间。
23、质点在一秒钟内_____________叫振动频率。
A.行的距离;B.振动次数。
答:B.振动次数。
24、质点振动时偏离平衡位置的_____________,叫振幅。
A.时间;B.最大位移。
答:最大位移。
25、波在___________里传播的距离,叫波长。
A.一定时间;B.一个周期;C.一种介质。
答:B.一个周期。
26、射线和波前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相互平行;B.相互斜交;C.相互垂直;D.无关联。
答:C.相互垂直。
27、以下几种只有_________________才是内力地质作用。
A.剥蚀作用;B.沉积作用;C.岩浆活动;D.成岩作用。
答:C.岩浆活动。
28、下列几种不属于沉积岩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A.碎屑岩;B.变质岩;C.粘土岩;D.碳酸盐岩。
答:B.变质岩。
29、费玛原理为地震波沿射线传播的时间与沿其它任何路程传播的时间比较_________________。
A.为最小;A.为最大;C.不一定;D.都相同。
答:A.为最小。
30、在反射定律中,入射角___________________反射角。
A.大于;B.等于;C.小于;D.无关系。
答:B.等于。
31、当入射角增大到i,透射角增加到90时,这时的透射波叫_____。
A.面波;B.多次波;C.折射波;D.滑行波。
答:D.滑行波。
32、地震波沿测线传播的速度,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
A.真速度;B.视速度。
答:B.视速度
33、由视速度定理可知,真速度___________________视速度。
A.不大于;B.不小于;C.永远等于。
答:A.不大于。
34、直达波就是从震源______________到达检波器的波。
A.反射;B.折射;C.滑行;D.直接。
答:D.直接。
35、共炮点反射波时距曲线反映的是反射界面上的_______________。
A.一点;B.一段。
答:B.一段。
36、在炮点附近,观测不到______________。
A.直达波;B.折射波;C.反射波。
答:B.折射波。
37、常见多次反射波共有____________种。
A.2;B.3;C.4;D.5
答:C.4
38、自然界中形成不同种类沉积岩的主要原因有______________个。
A.2;B.3;C.4;D.5
答:A.2
39、沉积岩层状构造中的块状构造是指单层厚度大于___________米。
A.1;B.2;C.5;D.10。
答:B.2
40、炮点与_____________之间需要保持一定的相互位置关系,这种关
系称为观测系统。
A.炮点;B.接收点。
答:B.接收点。
选择题二(18道)
1、速度最大的岩石是
A.花岗岩 B.变质岩 C.粘土 D.页岩
答:A.
2、岩石的孔隙度越大,一般有
A.地震波传播速度越大 B.岩石密度越大 C.岩石密度越小 D.有效孔隙度一定大
答:C.
3、岩石埋深越大,其
A.密度越大 B.密度越小 C.孔隙度增大 D.孔隙度不变
答:A.
4、用作盖层最好的是
A.砂岩 B.泥岩 C.碳酸盐岩 D.砾岩
答:B.
5、连续介质中,地震波传播速度与深度Z关系是
A.V=Vo(1+βZ) B.V=Vo(1+β+Z) C.V=VoβZ D.V=(1+2βZ)。Vo
答:A.
6、连续介质地震波射线为
A.直线 B.曲射线 C.双曲线 D.抛物线
答:B.
7、动校正是为了压制
A.面波 B.折射波 C.反射波 D.多次波
答:D.
8、水平迭加能使
A.反射波能量增强 B.多次波能量增强 C.干扰波能量增强 D.面波能量增强
答:A.
9、费马原理认为,地震波沿
A.最大路径传播 B.最小路径传播 C.二次抛物线路径传播 C.双曲线路径传播
答:B.
10、物理地震学认为,地震波是
A.一条条射线 B.沿射线路径在介质中传播 C.一种波动 D.面波
答:C.
11、油气运移的总趋势是
A.从高压区向低压区运移 B.从高处向低处运移 C.从低压区向高压区运移 D.在等压条件下运移
答:D.
12、在平面图上,断层常组合成
A.阶梯状 B.迭瓦状 C.Y字形 D.平行式
答:D.
13、油气二次运移是
A.从生油岩中向外排出
B.石油脱离母岩后在储集岩内部或其它各种通道中的传导过程
C.从低压区向高压区运移 D.向泥岩中运移
答:B.
14、最有利的储集体是
A.砾岩 B.泥岩 C.砂岩 D.粘土
答:C.
15、聚集型凹界面反射波在水平迭加时间剖面上表现为
A.一段凹型反射同相轴 B.一段凸型反射同相轴 C.一段直反射同相轴 D.一个点
答:D.
16、下列说法不对的是
A.有构造就会有油气 B.有构造就会有一定圈闭面积
C.有构造就会有一定幅度 D.有圈闭不一定有油
答:A.
1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具有生,储,盖条件就会有油 B.构造中的油气一定是原生油气
C. 构造中的油气一定是后生油气 D.只有生、储、盖、运、圈,保条件具备才会有油
答:D.
1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面波不是波 B.地震波是波 C.直达波波不是波 D.多次波是有效波
答:B.
选择题三(25道)
1、当不整合面以下地层褶皱而以上地层不褶皱时,下层褶皱形成于该褶皱的最新地层( )
A.之前 B;之后 C.同期形成。
答:B.
2、根据反射波和干扰波频率上的差别采用( )。滤波的方法,压制干扰波。突出反射波。
A.褶积 B.二维 C.频率。
答:C.
3、一个地震信号,用它的振幅值随时间变化的关系表示出来这种表示叫做( )表示。
A.波数域 B.频率域 C.时间域:
答:C.
4、数字滤波有两个特点一是( ),二是有限性。
A.连续性 B.离散理 C.可控性。
答:B.
5、产生伪门原因,是同( )离散采样造成的。
A.滤波因子 B.输入信号 C.连续信号。
答:A.
6、吉布斯现象的存在,对数字滤波是不利的,在通放带,由于Hn(f)曲线的振荡变化,将使反射波的波形( )。
A.子波延长 B.产生畸变 C.滤不干净。
答:B.
7、一个单界面反射波称为( )。
A.尖脉冲 B.混合波 C.地震子波。
答:C.
8、实际地震子波的波形,是由( )决定的。
A.地质结构 B.地层序列 C.激发岩性。
答:A.
9、地震子波的能量延迟特性分( )种。
A.一种 B.二种 C.三种。
答:C.
10、用反子波和地震记录作褶积,就得到( )。
A.波阻抗 B.地震子波 C.反射系数。
答:C.
11、地震记录上首先接收到的是直达波和( )
A.声波 B.反射波 C.浅层折射波。
答:C.
12、当地形高差比较大时,一般要作( )校正。
A.井口 B.低降速带 C.基准面。
答:C.
13、 因为地震波的能量差异很大,一般浅层能量强,深层能量弱,小炮检距的振幅大,大炮检距的( )振幅控制就是要把这种差别很大的振幅控制在某一范围内。
A.振幅小 B.振幅大。
答:A.
14、当地下界面有倾角时。水平选加存在着反射层的( )问题。
A.选加 B.偏移 C.干涉。
答:B.
15、为了解决水平选加存在的问题,可进行( )处理。
A.偏移归位 B.动校正 C.相干加强。
答:A.
16、在偏移归位中如偏移速度小于地震波速度,这时归位后,反射层深度变浅倾角变缓界面位置( )。
A.向下倾方向位移 B.向上倾方向位置 C.不变。
答:A.
17、层拉平后的振幅切片技术有助于对细微的( ),沉积环境进行研并进行砂体预测。
A.沉积相 B.地震相 C.滨海相、D.:前积相。
答:B.
18、平界面反射波的t0时距曲线是一条( )。
A.直线 B.双曲线 C.任意曲线。
答:A.
19、沉积地层中,相似的岩性组合有规律的( )出现称为旋回性。
A.单独 B.重复。
答:B.
20、 与一定的地质构造及气候环境相联系,在广泛的地区稳定形成的岩相,称为( )。
A.沉积旋回 B.沉积建造 C.共生组合、D.:层层超复。
答:B.
21、喜山构造运动期西部主要以( )运动为主。
A.掀斜 B.造山 C.夷平。
答:B.
22、喜山晚期,我国东部主要以( )为主。
A.造山运动 B.断陷下沉
答:B.
23、埋藏在地层中,并经过( )的地史时期生物的遗迹叫化石。
A.有机质分解 B.高压高温作用 C.石化。
答:C.
24、能够指示生物( )特征的化石称为指相化石。
A.生活环境 B.石化 C.向有机质转化。
答:A.
25、背斜的最高构造等高线或最高点的标高称为( )
A.地层深度 B.构造高点 C.岩层厚度。
选择题四(36道)
1、野外放炮记录,一般都是。( )
A.共中心点 B.共反射点 C.共炮点。
答:C.
2、把记录道按反射点进行组合,就可得到( )道集记录。
A.共中心点 B.共炮点 C.共反射点。
答:C.
3、共反射点道集记录,把每一道反射波的传播时间减去它的正常时差这就叫做。( )
A.动校正 B.静校正 C.相位校正。
答:A.
4、所谓多次复盖,就是对地下每一个共反射点都要进行( )观测。
A.一次 B.四次 C.多次。
答:C.
5、如果在同一点放炮和接收,就会得到地下反射界面的( )反射波。
A.垂直 B;铅直 C.断面、D.:多次。
答:A.
6、地震波纵波的传播方向与质点的振动方向( )。
A.垂直 B;一致 C.相同 D.:相反。
答:C.
7、质点振动时偏离平衡位置的最大( ),叫做振动的振幅。
A.位移 B.时差 C.轨迹。
答:A.
8、描述质点位移与空间位置关系的图形叫做( )
A.振动 B.切片 C.波剖面。
答:C.
9、波的传播方向上,单位长度内的波长数目,叫做( )。
A.波长 B.周期 C.波数。
答:C.
10、波在介质中传播时,如果在某一时刻把空间中所有刚刚开始振动
的点连成曲面,这个曲面就称为该时刻。( )
A.基准面 B.反射面 C.波前面、D.:波尾面。
答:C.
11、主要造岩矿物是组成( )的主要矿物。
A.地层 B.岩石。
答:B.
12、所谓射线就是地震波从一点到另一点的( )。
A.直线距离 B.传播路径 C.传播速度。
答:C.
13、地壳表层及浅部,由原岩经过风化剥蚀作用,搬运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形成的层状岩石,称为( )
A.;沉积岩 B.变质岩 C.岩浆岩。
答:A.
14、促使地壳的物质成分,内部结构和表面形态等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各种自然作用,统称为( )。
A.地质作用 B.构造作用 C.沉积作用。
答:A.
15、( )是沉积岩的一种,主要由碎屑物质和胶结物组成。
A.火成岩 B.玄武岩 C.碎屑岩。
答:C.
16、碳酸盐岩是属于( )成因的一类沉积岩。
A.化学生物化学 B.沉积作用 C.构造运动。
答:A.
17、沉积岩的粒度和成分是由于搬动过程中的( )作用决定的。
A.地质 B.搬运距离 C.分选。
答:C.
18、费马原理认为波前面地震波沿射线传抑的时间与沿其它任何路程传播的时间比较为( )
A.最大 B.最小 C.一样。
答:B.
19、迭加速度( )均方根速度。
A.大于或等于 B.小于 C.等于。
答:A.
20、迭加速度转化为均方根速必须进行( )。
A.动校正 B.静校正 C.倾角校正。
答:C.
21、平均速度把地层假设成为( )
A.均匀介质 B.连续介质 C.水平介质。
答:A.
22、野外记录中最先到达接收点的波称为( )
A.直达波 B.有效波 C.透射波。
答:A.
23、由炮点传播到地面再到界面再到检波点这样的波称为( )。
A.绕射波 B.层间多次波 C.虚反射波。
答:C.
24、岩石的( )特征包括岩石的颜色成分结构和构造。
A.地震 B.岩性 C.运动学。
答:B.
25、层面与水平面有一定交角的岩层称为( )
A.水平岩层 B.倾斜岩层 C.沉积岩层。
答:B.
26、( )是指沉积岩和其它层状岩石在力的作用下所形成的波状起伏的连续弯曲。
A.褶皱 B.褶曲。
答:A.
27、褶曲的基本类型有( )。
A.五种 B.一种 C.两种。
答:C.
28、回转型反射波在水平迭加时间剖面上表现为
A.一段凹反射同相轴 B.一个点 C.一段凸反射同相轴 D.一段直反射同相轴
答:C.
29、平缓型反射波在水平迭加时间剖面上表现为
A.反映界面的范围增大 B.反映界面的范围不变 C.反映界面的范围减小 D.一段直反射波
答:C.
30、下面那个因素不能为对比时间剖面的三个标志之一
A.振幅 B.波形 C.相位 D.波组
答:D.
31、 一般对相位闭合差要求是满足 (△t为闭合差,T*为该反射层反射波视周期)
A.△t≤T*/3 B.△t≤T*/2 C.△t≤T* D.△t≥T*
答:B.
32、凹界面反射一般在深层为
A.平缓型 B.聚焦型 C.回转型 D.直线型
答:C.
33、通过测线,我们一定能观测到地层的
A.真倾角 B.视倾角 C.走向 D.倾向
答:B.
34、下列说法不对的是
A.有构造就会有油气 B.有构造就会有一定圈闭面积
C.有构造就会有一定幅度 D.有圈闭不一定有油
答:A.
3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具有生,储,盖条件就会有油 B.构造中的油气一定是原生油气
C. 构造中的油气一定是后生油气 D.只有生,储,盖,运,圈,保条件具备才会有油
答:D.
3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面波不是波 B.地震波是波 C.直达波波不是波 D.多次波是有效波
答:B.
判断题(112道)
1、 地震波的速度是指地震波在岩层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地震速度。( )
答:√
2、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仅与岩石的密度有关。( )
答:
3、其它条件相同时,变质岩和火成岩的地震波速度小于沉积岩的地震波速度。( )
答:
4、孔隙度越大,地震波的速度就越小,反之则越大。( )
答:
5、岩石的密度与孔隙度成反比。( )
答:√
6、当岩石密度增加时,地震速度不变。( )
答:
7、地震速度随岩石埋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 )
答:
8、岩石的结构单元是岩石骨架和充填物。( )
答:
9、当地下界面倾角较大时,由速度谱求的平均速度为等效速度。( )
答:
10、断层走向与岩层走向相同,称为走向断层。( )
答:√
11、断层走向与褶曲轴向相交,称为斜断层。( )
答:
12、剖面是共反射点道集记录,经过数字处理后得到的。( )
答:
13、水平迭加剖面实质上就是反射时间剖面。( )
答:
14、水平迭加剖面记录的是反射界面的垂直反射时间。( )
答:√
15、油气主要在浮力和水动力的驱动下进行二次运移。( )
答:√
16、石油从生油岩中向外排出的过程叫初次运移。( )
答:√
17、油气藏是在圈闭内,具有压力系统的油气聚集。( )
答:
18、地槽是地壳上活动性不太强烈的地区。( )
答:
19、地台是地表上相对稳定的地区。( )
答:√
20、反射系数有突变的界面,在突变点上不会产生绕射波。( )
答:
21、平界面反射波的t0(X)曲线为一条抛物线。 ( )
答:
22、水平长反射段的反射波,具有一个主体四个尾巴。( )
答:
23、不同波的迭加叫做波的干涉,迭加部分叫做干涉带。( )
答:√
24、背斜是褶皱构造中,岩层向上弯起的部分。( )
答:√
25、向斜是褶皱构造中,岩层向上弯曲的部分。( )
答:
26、断层是发生明显相对移动的一种断裂构造现象。( )
答:
27、不整合是地壳运动引起的,它不一定有沉积间断。( )
答:
28、沿测线方向反射界面的倾角,叫视倾角。( )
答:√
29、界面与地面的夹角,叫真倾角。( )
答:√
30、在一个油气藏中,气位于最顶部,油居中,水在最下部。( )
答:√
31、振动在介质中传播就形成波。( )
答:√
32、地震实质上就是一种在岩层中传播的波。( )
答:
33、描述质点位移随时间和空间位置变化的叫做波形。( )
答:
34、任意一个振动的波形,无论怎样复杂,都可以看成是许多正弦(或
余弦)波,迭加而成。 ( )
答:
35、反射系数不能说明反射波的强度。( )
答:
36、反射波的振幅与反射界面的反射系数无关。( )
答:
37、当条件相同时,反射波振幅越强,反射波的振幅就越强。( )
答:
38、地震波的振幅是由激发条件确定的。( )
答:
39、在频率域,用频率响应可以描述滤波器的特征。( )
答:√
40、石油勘探中,主要是地震法。( )
答:
41、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遇到两种地层的分界面时,便会产生波的反射。( )
答:√
42、反射界面倾角越大,记录点与反射点位置偏移越大。( )
答:√
43、有波阻抗就会产生反射波。( )
答:
44、在平面图上,断层常组合有阶梯状形态。( )
答:
45、腐泥型干胳根生油潜力最大。( )
答:√
46、过渡型干胳根生油能力量最差。( )
答:
47、腐植型干胳根,主要靠藻类堆积而成。( )
答:
48、油气二次运移主要传浮力和水动力的驱动下进行。( )
答:√
49、油往高处走,气向低处流。( )
答:
50、当构造中储有油、气时,最先开采到的是油。( )
答:
51、油气运移从低压区到高压区。( )
答:
52、沉积旋回是在连续沉积的剖面上,岩性由粗到细。( )
答:
53、石油的二次运移是石油从生油岩向外排出的过程。( )
答:
54、砂岩体以砂质为主要成分。( )
答:√
55、地槽是地壳上活动校稳定的地区。( )
答:
56、地槽内接收区厚沉积。( )
答:√
57、地台是相对稳定的地区。( )
答:√
58、反射波时距曲线为双曲线,绕射波时距曲线也称为双曲线。( )
答:√
59、折射波时距曲线为双曲线。( )
答:
60、水平迭加时间剖面上,断层的表现形式是"层断波不断"。( )
答:√
61、向斜在水平迭加时间剖面上一定表现为一向斜。( )
答:
62、一个反射界面的终断点上,将产生左、 右两支相位相关180的绕射波。( )
答:√
63、水平迭加剖面与迭加偏移时间剖面一一对应。( )
答:
64、静校正是消除地层地形影响地震记录的过程。( )
答:
65、水平迭加时间剖面上,凸界面反射波的能量较弱,振幅变化不大。( )
答:√
66、凸型反射界面反射波在水平迭加时间剖面上形态扩大。( )
答:√
67、当凹界面园半径R大于其底点埋深H时,所产生的反射波属回转型反射波。( )
答:√
68、当凹界面曲率半径R等于其底点埋深H时,所产生的反射波为一凹型形态。( )
答:
69、野外放炮记录,一般都是共中心点记录。( )
答:
70、把记录道按反射点进行组合,就可得到共反射点道集记录。( )
答:√
71、对共反射点道集记录,把每一道反射波的传播时间减去它的正常时差叫静校正。( )
答:
72、共反射点道集记录时间,经过动校正后都校正成为垂直反射时间。( )
答:√
73、反射波经动校正后,记录道之间没有时差,迭加后反射波就会增强。( )
答:√
74、如果在O点放炮,在同一点接收,就会得到地下反射界面的铅直反射波。( )
答:
75、水体相对稳定,水动力条件较弱的沉积环境称为底能环境。( )
答:√
76、利用平均振幅能量准则计算出来的速度谱称为相关速度谱。( )
答:
77、相关速度谱的灵敏度较高,迭加速度谱抗干扰能力较强。( )
答:√
78、矿物是在地质作用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单质和化合物,它们一般具有稳定的组成和物理化学性质。( )
答:√
79、沉积岩是由地下深处高温高压岩浆上升到地壳中或喷出地表,冷疑结晶而形成的岩石。( )
答:
80、外力地质作用包括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地震。( )
答:
81、在大陆地壳表面,由风化残积物和土壤构成的松散薄壳称为古风化壳。( )
答:
82、碳酸盐岩是属于化学--生化学成因的一类沉积岩。( )
答:√
83、碳酸盐岩的次生孔隙一般叫裂缝,溶洞为主。( )
答:√
84、费与原理为波前面上的每一点,都又叫看成是新的震源。这些小震源发出的子波前包络面,就是新的波前面。( )
答:
85、滑行波也称全反射波。( )
展开阅读全文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