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系语言学本科毕业论文.docx
《英语系语言学本科毕业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英语系语言学本科毕业论文.docx(2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英语系语言学本科毕业论文英语系语言学本科毕业论文语言学是以人类语言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探索范围包括语言的性质、功能、构造、运用和历史发展,以及其他与语言有关的问题。下文是学习啦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英语系语言学本科毕业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浏览参考!英语系语言学本科毕业论文篇1简论经济语言学摘要:在语言学的框架下,从语用层面上将已有的语言经济原则重新界定为经济语言学。经济语言学不是语言经济学,经济语言学被语言经济学包含,经济语言学承栽语言经济学。经济语言学是研究言语优化配置,实现效用最大化的科学。它遵循认识支配言语配置的基本规律,详细研究怎样使语言经济的一般平衡性、前提共鸣性、择近性、从众性以及言语生
2、效性。关键词:言语配置;语言经济学;经济语言学一、引言经济语言学不是语言经济学,但二者之间又有着密切的联络。经济语言学被语言经济学包含,经济语言学承载语言经济学(袁俏玲2006)。语言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人力资本学讲和教育经济学。它是一门语言学和经济学穿插相融的边缘学科。一方面,它一直是语言学隐型或显型的一个分支;另一方面,它是非常年轻的经济学分支。语言经济学所涵盖的主要内容为:1)语言本身是一种人力资本,语言作为人力资本能够用来补充和取代其它类型的人力资本。2)学习母语、第二语言、外语是对人力资本生产的一种经济投资,它能够产生学会语言后的投资预期效益。3)语言的经济价值有高低之分;语言有经济价
3、值高低之分。学习和把握不同语言,语言学习和把握的程度不同,而赋予语言学习者高低有分的经济效益。4)语言的经济效用受众多因素的影响。(黄知常2002)某一语言的经济效用由该语言在不同市场上的使用程度所决定,因国家、民族、地区、社会环境、语言政策因素的不同而不同。值得强调的是,这里所讲的经济语言学不是有关经济方面语言的学讲。所谓经济语言是人们理解经济问题、进行经济联络的工具。(周冰1994)语言学层面上语用经济概念最早是相对冗赘(un-dancy)提出的。国内外学者对此已有论及,郭秀梅(1985)以为经济即指假如一个词足够的话,决不用第二个Leech(1983)将语言经济原则理解为快速(quick
4、andeasy)。他从语音和句法两个层次对语言怎样经济进行了阐述。陈新仁(1994)又在Leech的基础上将语言怎样经济充实为逻辑缩约、语法省略和语音简单。不过,仅局限在语言系统内部词汇、语音和语法层面上的片面、静态、即时性的经济思想,无法有效地指导和解释综合、动态、阶段性的言语交际活动。确定话语经济与否决不能仅以用词多寡为根据。言语行为中,经过优化配置的言语才称得上经济。沿着这一经济理念,笔者以为有必要构建基于传统语言经济原则(Leech1983;Zipt1949:Kasher1986)的、能有效指导言语优化配置的经济语言学。本文旨在厘定经济语言学,说明经济语言学的若干属性,并说明其互相关系
5、。二、经济语言学的若干属性经济语言学的相关属性主要表如今言语配置优化与否,效用能否最大化。向明友(1998)指出人类的言语生活受行事能量恒定规律、追求言语效用最大化规律以及言语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支配。正是有这三条规律的存在,人们才去追求言语的优化配置,并使言语的优化配置成为可能。在语用行为中,语言经济与否,其优化配置表现为下列五种属性:一般平衡性,前提共鸣性,择近性、从众性以及言语生效性。这五种属性总括,可称为经济语言学的属性,其表象和目的为言语配置的经济与否。将其称为经济语言学的属性是由于沿着这些属性来配置言语,言语的效用就能实现最大化,言语的配置就能到达最优化。优化配置的,实现效用最大化的言
6、语当然就是真正意义上的最经济的言语。能实现言语最经济目的的属性当然优于传统的语言经济原则。为了将这种属性与传统的经济原则区别开来,笔者使用经济语言学冠其名。1、经济语言学的一般平衡性平衡(equilibrium)也叫平衡,本来是物理学中的概念,它表示当物体同时遭到方向相反、大小相等的两个外力作用时,该物体因受力平衡而处于一种静止状态。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最早把平衡引入经济学,研究商品的供求关系,构成了经济学中的局部平衡理论。后来法国经济学家提出了经济分析中的一般平衡理论,进而使平衡思想成为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分析工具和价值理论之一。笔者将平衡概念引入对言语投人量与需求量关系的分析中。在言语行为中,只
7、要实现发话人的言语供应和受话人言语需求的平衡,所供应言语的总效用才能到达最大化。言语投入少于平衡指标数时,其效用就得不到充分发挥;多于平衡指标数时,受言语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影响,多出的言语会产生负作用,进而抵消言语的部分效用,也就无法让投入言语的效用实现最大化。语用行为中的各变量互相制约,连锁反响,它们对言语配置的影响是有机的、综合的、多层次的。因而,就实现整个言语交际的效用最大化而言,不能把各局部的指标数进行简单地捆绑或叠加,必须把各变量放在一盘棋上进行综合分析。在考虑到各变量的综合作用后,力争使言语配置实现发话人的投入与受话人的心理需求达成平衡。此时的平衡便是语用行为中言语配置的一般平衡(
8、generalequilibrium)。在言语配置中只要实现言语投入与言语需求的一般平衡,言语配置才能优化,投入的言语的总效用才能实现最大化。这就是言语配置的一般平衡性。语用行为虽与人类的其他行为一样,都受追求效用最大化的规律支配,但它与其他行为明显不同。语用行为是听、言者双方的协作性行为。单就交际者一方而言,言语基本无效用可言。只要言者把想讲的话讲出来,听者把言者讲出的话也当成本人想听的话听进去,并解其意图。按照该意图行事,这样的言语才算有效用。言语的效用既然是经过多个环节,通过听者、言者的共同努力实现的。言语配置时言语投入的平衡问题就不能单由听者、言者某一方的需求决定,必须是听者、言者双方
9、需求的平衡。向明友(2001:8186)以为以言行事的能量源自言语能、社会能和经历能三大块。言语能主要是表达言者的主、次交际意图,并调节制约语用行为的各种变素的关系。单就意图表达而言,言语能要受经历能的制约,产生言语能的言语量与产生经历能的听者、言者的共知经历量成负相关。共知经历量影响听者对言语的需求。发话人的表述意图已定,两人共知的经历越多,听话人对用于承载表述意图的言语的需求量就越少;两人共知经历越少,听话人对用于承载表述意图的言语的需求量就越多。假如遵循言语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使言语的投入量与听者的心理需求量达成平衡,就不会有言语浪费。由于听者的心理需求决定于共知经历量,所以能够将上面这个
10、局部平衡看成言语投入与共知经历的平衡。暂且将这种平衡叫局部平衡性()。涉及用于调节的言语方面,局部平衡呈多样性。首先发话人要用言语调节交际动机。发话人要交际,他肯定首先具有一定强度的交际动机,但听话人未必就有现存的交际动机在等待发话人。就是受话人有一定的交际动机,在较长的交际经过中也会因疲惫等消极因素的影响而呈不断减弱的趋势。国外心理学家的实验证实,一个人完全集中在一件事上而不被其它思想干扰的时间只要11秒(朱智贤1989),也就是讲,听者每次兴奋的时间只能维持11秒。为了确保受话人能够保持一贯的动机去接码、译码,发话人要投入言语去启动和促进受话人的交际动机。此时的言语投入不能由发话人自行决定
11、,发话人不能由于本人的交际动机十分强烈,就滔滔不绝地讲个不停,他必须充分考虑受话人在这方面对言语的需求。受话人的交际动机越强,他对用于启动和促动的言语的需求就越少;受话人的交际动机越弱,他对用于启动和促动的言语的需求就越多。只要当用于启动和促动的言语量与受话人根据已有的交际动机强度决定的对言语的可能的需求量达成平衡时,这种促动的言语的效用才能实现最大化。暂且将这种平衡叫局部平衡性()。以言行事,行事的难度对言语的投入也有明显影响。行事难度增大,受话人绗事人)心理上的行事压力就会增加,因而用于除阻的言语也就相应增加;行事难度减少,受话人心理上的阻力就会减少,相应的用于除阻的言语就会减少。发话人的
12、言语投入必须与受话人可能的除阻需求构成平衡。暂且将这种平衡叫局部平衡性()。行事的内容对受话人的损益度也影响言语的投入。这里的损益是泛指意义上的,包括精神的或物质的两个方面。假如行事的内容给受话人带来的好处大、损失小,劝其行事的言语投入就相应减少;假如给受话人带来的损失大、好处小,劝其行事的言语投入就要增加。这里增加多少,减少多少也要视由行事的损益度所决定的受话人的心理需求而定。言语的投人必须与受话人的心理需求达成平衡。暂且将这种平衡叫局部平衡性()。由交际者双方的权利、权威、权利和社会距离等构成的权差对言语投入的影响更为明显。首先,四个变量在影响言语交际时,内部有其本身综合平衡的经过。四个变
13、量综合后构成的权差值有正、负和零三种情况。发话人的综合权量大于受话人的权量时,权差为正值;发话人的综合权量小于受话人权量时,权差为负值;两者权量相等时,权差为零。由于四种因素不可互相抵消,因而权差为零的情况较少。只要双方的四对权素分别相等,才会出现权差为零的现象。权差为正值时,受话人对言语的需求量小,言语的投入相应减少;权差为负值时,受话人对言语的需求量大,言语投入相应增加;权差为零时,对言语投入没有明显的直接影响。因而,言语投入的详细量要与由权差决定的受话人的心理需求达成平衡。暂且将这种平衡叫局部平衡性()。受话人对言语的心理需求受多种因素影响,这里仅归纳举要上述五种。在以后的研究中,可能还
14、会发现其它更多的因素。就这五种主要因素已能反映交际的复杂性。这五类因素不是以平行的方式而是以相交或相关联的方式影响着各种语用行为中言语的详细配置。在详细的言语交际中,知足某一平衡性的言语量不一定能知足另几项平衡性的要求。在言语交际中,这些由局部平衡性决定的言语量既不能简单相加,又不能抽样替代。要想实现言语效用最大化,必须对受制于多种语境因素的言语投入与言语需求关系进行全面综合考虑,使整个投入量能够知足全部五项局部平衡性的一致要求,使五项局部平衡中的话语的边际效用都为零。这时的言语投入就不存在浪费和欠缺,进而实现言语优化配置的目的。当然,由于受话人的心理要求有一定的回旋余地,发话人的言语投入允许
15、有一定的弹性。弹性幅度范围内的言语基本上不影响一般平衡性的实现。固然目前对弹性幅度尚处在感性的不准确的认识阶段,但在不久的将来,借助实验心理学和当代数理科学的研究成果,以及计算机处理等先进手段,应该完全有可能澄清言语投入的弹性幅度问题。2、经济语言学的前提共鸣性前提是语言哲学家(Frege1952)、语义学家(Lyons1977)、语用学家(Levinson1983;Gazdar1979;Green1989;Grundy1995)以及话语分析家(BrownYule1983)共同关注的课题之一。哲学和语义学从命题的语义关系角度关注前提问题。语用学研究突破命题范围,突出强调语用前提的重要性。语用学
16、家的研究固然拓宽了先前哲学家、语义学家对前提研究的视野,但他们仍与哲学家和语义学家一样,以分析者的身份探究已存在于话语之中的前提现象,并未站在发话人的角度来讨论言语交际中的前提运用问题。假如把分析的切入点移至发话人,人们会发现,所谓的话语前提就是发话人为了提高语言的效用,把本人估计的受话人可能已经了解或可能会基本认同的那部分信息视为当然,干脆不再使用言语重复描绘。这部分被发话人当作前提而从话语中舍去的信息就是本文所指的交际者共知经历里的一部分。对交际者来讲,其共知经历未必都针对某一详细的交际话题。能够左右言语投入量的共知经历必须与详细的交际话题相关。话语前提所承载的那部分信息正好就是介入言语交
17、际的那部分共知经历。在言语交际中,与话题相关的共知经历以前提的形式省掉了言语的部分表达任务。请看语例:(3)TellTobyImallunch,要使这句话充分发挥交际作用,就必须知足下列三个条件:(a)发话人希望Toby马上出现;(b)交际者双方都知道Toby是谁;(c)发话人知道受话人乐于传递此信息。这三个条件就是这句话的前提,发话人用前提形式略去了这部分本该由言语承当的,但又为交际者所共知的表达任务。否则,这句话就得讲成:(3)ImexpectingTobysoon,AndsinceIknowthatyouknowwhathelookslikeandIknowthatyoualewilli
18、ngtopassonthemessagethatImatlunch,tellhimthatImallunch,通过两种表达式的比照,人们能够看出前提为发话人省去了大量表达任务。前提的运用其实是发话人受追求言语效用最大化规律和言语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支配而采用的一种语用策略。发话人通过对共知经历进行预设的策略,减轻言语交际中的言语表达负担。这种预设假如准确无误,其言语的投入量就也恰当无误;假如预设有误,把本人了解的信息当成受话人同样了解的东西,这时其投入的言语就肯定不够,交际很有可能出现阻塞;假如以为本人不知道的东西受话人也同样不了解,其投入的言语信息就会多余,多余的言语就会起负作用。因而,为了确
19、保发话人的言语投入与由交际者的共知经历决定的受话人的言语需求达成平衡,力争使投入言语的效用实现最大化,交际双方须具前提共鸣性,即由话语前提承载的那部分信息须为交际者双方所共知,决非听任发话人本人单方面去决定。3、经济语言学的择近性Zipf(1949)为了进一步阐述其提出的省力原则,做了一项木匠与斧子的实验。通过观察,他发现假如木匠的工作台上同时摆放几把斧子的话,距离木匠近期的那把斧子肯定是木匠最常用的,换句话讲,木匠总是把那把最常用的斧子放在距离本人近期的地方,由于这样能够节省来回取放斧子的力气。他将这一发现推广至人类的所有行为,并据此解释人类语言所固有的经济性。省力动机就是人类追求效用最大化
20、的典型范例。受省力动机的支配,人们在讲话时总是容易选择本人最熟悉、最了解的话题,在推定话语前提时,也最容易根据本人已有的经历下结论。三句话不离本行就是交际者的择近现象。择近并不是发话人的特权。受追求效用最大化动机的驱使,发话人能够选择本人熟悉的话题,设定距本人近期的前提,而受话人在解读话语时,也有省力的倾向,也容易根据已有的知识去推定话语的前提意义,去解读话语传递的交际意图。为了追求效用最大化,交际者双方在配置和解读言语时都从各自已有的经历出发去择近行动,这势必会造成交际出现阻塞或失误。就交际话题的选择而言,发话人从本人的已知经历出发选择最便当、最省力的话题A,而对受话人来讲,他可能对话题B最
21、熟悉,选择B对他来讲可能最省力。所以在日常言语生活中就有话不投机或没有共同语言的现象发生。交际者一旦没有共同话题,或者出现了话不投机,投入的言语也就无效用可言。另外,一则话语不仅有常规前提和语用前提,而且各类前提也都不止一个。由于有前提池(pre-suppesitionpool)的存在,又由于交际者各自的经历不同,储存在人脑内的经历也不尽一样,在择近心理的驱动下,各自从本人的经历出发,发话人将其话语的前提预设为A,但受话人很可能将发话人的话语前提理解为B,言语交际中的阻塞或误会也就因而产生了。莎士比亚的作品(奥赛罗)里有这样一段情节:Oth-ello早已怀疑妻子Desdemona不忠,与Cas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英语系 语言学 本科毕业 论文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