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中学数学必修1教案设计.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高级中学数学必修1教案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级中学数学必修1教案设计.doc(4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一章 集合与函数概念1.1 集合1.1.1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课标三维定向知识与技能1、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2、掌握集合中元素的特性。3、能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从集合中的元素入手,正确表示集合,结合集合中元素的特性,学会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领悟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运用集合语言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养成实事求是、扎实严谨的科学态度,学会用数学思维方法解决问题。重点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方法。难点集合表示方法的恰当选择及应用。教学过程设计一、阅读
2、课本:P26(10分钟)(学生课前预习)二、核心内容整合1、为什么要学习集合现代数学的基础(数学分支)2、集合的含义:把研究对象称为元素,把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做集合。3、集合的特性(1)确定性。问题:“高个子”能不能构成集合?我国的小河流呢?知识链接模糊数学(“模糊数学简介”、“浅谈模糊数学”)(2)互异性:集合中的元素不重复出现。如1,1,2不能构成集合(3)无序性相等集合,如1,2 = 2,14、元素与集合之间的“属于”关系:5、一些常用数集的记法:N(N*,N+),Z,Q,R。如:R+表示什么?6、集合的表示法:(1)列举法:把集合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并用花括号“括起来。例1、用列举法
3、表示下列集合:(1)小于10的所有自然数组成的集合;0,1,2,3,4,5,6,7,8,9(2)方程的所有实数根组成的集合;(0,1)(3)由1 20以内的所有质数组成的集合。(难点:质数的概念)2,3,5,7,11,13,17,19(2)描述法:用集合所含元素的共同特征表示。例2、试分别用列举法和描述法表示下列集合:(1)方程的所有实数根组成的集合;列举法:;描述法:。(2)由大于10小于20的所有整数组成的集合。列举法:11,12,13,14,15,16,17,18,19;描述法:。知识链接代表元素:如(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函数值的取值范围),(平面上在抛物线上的点)各代表的意义。三、迁
4、移应用1、已知,求实数a的值。2、已知是单元素集合,求实数a的值。思路探求:(1)对a讨论;(2)方程仅一根。四、学习水平反馈:P6,练习;P13,习题11,A组,1、2。五、三维体系构建六、课后作业:P13,习题11,A组,3、4。补充:已知,若,求实数a的值。1.1.2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课标三维定向知识与技能1、理解集合之间包含与相等的含义,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2、在具体情景中,了解空集的含义。过程与方法从类比两个实数之间的关系入手,联想两个集合之间的关系,从中学会观察、类比、概括和思维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直观感知、类比联想和抽象概括,让学生体会数学上的规定要讲逻辑顺序,培养学生
5、有条理地思考的习惯和积极探索创新的意识。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子集、真子集、集合相等等。难点子集、空集、集合间的关系及应用。教学过程设计一、问题情境设疑类比引入问题:实数有相等关系、大小关系,可否拓展到集合之间的关系?引例:观察下面几个例子,你能发现两个集合之间的关系吗?(1)A = 1,2,3,B = 1,2,3,4,5;(2)设A为新华中学高一(2)班全体女生组成的集合,B为这个班全体学生组成的集合;(3)设C = x | x是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D = x | x是等腰三角形。二、核心内容整合1、子集的概念集合A中任意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记作或。图示如下符号语言:任意,都有。2、集合
6、相等类比:实数:且集合:且3、真子集的概念集合,但存在元素,且,记作或。(A B)说明:从自然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三个方面加以描述。4、空集的概念: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记作 规定: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知识链接比较计算机“我的文档”的“文件夹”与子集的关系。如何体现“集合相等”?5、包含关系与属于关系有什么区别?如0,0,。注意区分元素与集合,集合与集合之间的符号表示。6、集合的性质(1)反身性:(2)传递性:课堂练习:判断集合A是否为集合B的子集,若是打“”,若不是打“”。(1)A = 1,3,5,B = 1,2,3,4,5,6 ( )(2)A = 1,3,5,B = 1,3,6,9 (
7、 )(3)A = 0,B = ( )(4)A = a,b,c,d,B = d,b,c,a ( )三、例题分析示例例1、写出集合a , b的所有子集,并指出哪些是它的真子集。,a,b,a,b。探究拓展练习:P8,练习1。探究:集合A中有n个元素,请总结出它的子集、真子集的个数与n的关系。子集的个数:2 n,真子集的个数:2 n 1。与杨辉三角形比较。例2、设,且A = B,求实数x,y的值。例3、若,当时,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四、学习水平反馈:P8,练习2,3;P14,1,2。五、三维体系构建集合间的基本关系:子集,集合相等,真子集,空集。六、课后作业1、已知a , xR,集合A = 2 , 4
8、 , x 2 5x + 9 , B = 3 , x 2 + ax + a,(1)若A = 2 , 3 , 4,求x的值;(2)若,求a , x的值。2、已知A = x | x 2 , B = x | 4x + p 0,且,求实数p的取值范围。1.1.3 集合的基本运算知识与技能1、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并集与交集。2、理解在给定集合中一个子集的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3、能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过程与方法通过类比实数的运算,得到集合间的运算:并、交、补,在正确理解并集、交集、补集概念的基础上学会求集合的并集、交
9、集、补集的方法,并体会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学习集合运算的过程中,培养类比的思想及由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同时在利用数轴和Venn图解题的过程中,学会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数学问题。教学重、难点重点并集、交集、补集的概念及集合的运算。难点补集的意义及集合的应用,符号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并集与交集一、问题情境设疑类比:实数有加法运算,集合是否也可以“相加”呢?二、核心内容整合1、并集引例:考察下列各个集合,你能说出集合C与集合A、B之间的关系吗?(1)A = 1,3,5,B = 2,4,6,C = 1,2,3,4,5,6;(2)A = x | x是有理数,B
10、= x | x是无理数,C = x | x是实数。定义: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属于集合B的元素组成的集合,记作AB。AB = x | xA或xB,图示如右。性质:(1)AA = A;(2)。例1、设A = 4,5,6,8,B = 3,5,7,8,求AB。AB = 3,4,5,6,7,8例2、设集合A = x | 1 x 2,集合B = x | 1 x 0时,值域为;a 0时,求的值。注意: 研究一个函数一定在其定义域内研究,所以求定义域是研究任何函数的前提 函数的定义域常常由其实际背景决定,若只给出解析式时,定义域就是使这个式子有意义的实数x的集合。结论:(1)如果是整式,则定义域是实数集R;(2
11、)如果是分式,则定义域是使分母不等于0的实数的集合;(3)如果是二次根式,则定义域是使根号内的式子大于或等于0的实数的集合;(4)如果是由几个部分的式子构成,则定义域是使各部分都有意义的实数的集合(即各集合的交集);(5)如果是实际问题,则定义域是使实际问题有意义的实数的集合。练习4:P19练习1、2。四、三维体系构建1、函数的概念: 2、函数的三要素:定义域、值域、对应法则。3、会求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函数值。五、课后作业: P24,习题1.2,A组,1,3,4。第二课时 函数的定义域与值域三维目标构建知识与技能1、掌握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并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
12、值域。2、了解区间的意义,并进行区间、不等式与数轴表示的相互转化。过程与方法进一步体会集合与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明确函数定义域在三要素中的地位与作用。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重点熟练掌握一次、二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难点含字母参数与抽象函数的定义域的求解。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引入1、函数的概念:设A、B是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种确定的对应关系,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数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和它对应,那么就称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记作:。练习1:已知,求。2、函数的三要素:定义域、对应法则、值域。二、核心内容整
13、合1、区间的概念:设a,b是两个实数,而且a b,我们规定:(1)满足不等式a x b的实数x的集合叫做闭区间,表示为a,b;(2)满足不等式a x b的实数x的集合叫做开区间,表示为(a,b);(3)满足不等式a x b或a a,x b, x b的实数的集合分别表示为a,+)、(a,+)、(-,b、(-,b)。注意: 区间是一种表示连续性的数集; 定义域、值域经常用区间表示; 用实心点表示包括在区间内的端点,用空心点表示不包括在区间内的端点。练习2、试用区间表示下列实数集:(1)x |5 x 6; (2)x | x 9 ;(3)x | x -1 x | -5 x 2; 4)x | x -9x
14、 | 9 x 20。2、典型例题分析:例2、下列函数中哪个与函数y = x相等?(1); (2); (3); (4)。知识提炼两个函数相等当且仅当定义域与对应法则都相等。练习3:P19练习3。例3、已知。(1)求和的值;(2)求和的值。练习4:(1)已知,求;(2)已知,求。例4、(1)已知的定义域为1,4,求的定义域。分析:令,因为的定义域为1。4,所以,所以的定义域为 1,2。(2)已知的定义域为0,3,求的定义域。分析:令,因为,所以,所以的定义域为1,2,从而的定义域的定义域为 1,2三、归纳小结:1、区间的概念:能进行区间、不等式与数轴表示的相互转化。2、判断两个函数相等:两个函数相
15、等当且仅当定义域与对应法则都相等。3、求函数的解析式:换元法或整体代入(配凑法)。4、已知的定义域,求复合函数的定义域。四、布置作业:课本P24,习题1.2,A组第2、3题。补充:已知,(1)求的值;(2)求的值。1.2.2 函数的表示法第一课时 函数的表示法三维目标构建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并能进行简单应用。过程与方法通过现实生活丰富实例的探究过程,感受不同方法在具体问题中的应用,渗透数形结合思想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利用函数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数学活动,体验数学的应用意识,体会数学的价值。重点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难点利用列表、图象认识函数的意义,以及根据条
16、件,利用恰当方法表示函数及相互转化。教学过程设计一、核心内容整合函数的表示法:(1)解析法:用数学表达式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如实例1(炮弹发射)。(2)图象法:用图象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如实例2(南极臭氧空洞)。(3)列表法:列出表格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如实例3(恩格尔系数)。二、例题分析示例例1、某种笔记本的单价是5元,买x(x 1 , 2 , 3 , 4 , 5)个笔记本需要y元,试用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表示函数。分析:解析法:1,2,3,4,5;笔记本数x12345钱数y510152025列表法:图象法:三种表示方法的特点:解析法的特点:简明、全面地概括了变量间的关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级中学 数学 必修 教案设计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