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内容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内容分析.docx(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内容分析摘要: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以知识的教授和语言能力的培养为主要任务。也提倡“文以载道和文道结合,用今天的话来讲:“道就是道理和思想,即写文章要有思想感情,不能是空洞的。既是要将学生的社会发展规律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道德教育、劳动教育、民主法治教育等进行德育浸透,进而达成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教书育人。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德育浸透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一般来讲是以知识的教授和语言能力的培养为主要任务。但唐代大文学家韩愈的文学理论和主张却提倡“文以载道和文道结合,而语文学科文章所具有的“道,就决定了语文教学经过中必须注重“育人的思想性,即教学中要进行德育浸透,
2、这就是“教书育人的原则。中学德育大纲于1988年8月20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委公布,规定中学德育的主要内容:社会发展规律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道德教育、劳动教育、民主法治教育等1。而初中、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也明确了语文教学的德育目的,是要进行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道德品质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2。作为中学语文老师,在德育教学方面更是任重而道远,在二十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积累了一些经历,下面试用中学语文课本中的文章为例,谈一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浸透的基本内容。一.社会发展规律教育的浸透社会发展规律教育是让学生初步了解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认识社会客观存在与社会意识的概念及关
3、系,学会分析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规律,最终懂得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选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为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必修二第四单元第13课。恩格斯用英语发表的这篇讲话,代表全世界无产阶级对于马克思的逝世表示深切的悲悼,对马克思一生为无产阶级事业所作的伟大奉献作了崇高的评价和热情的赞颂。让学生知道马克作为思想家的理论奉献:一是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二是发现了剩余价值规律。马克思作为革命家的实践功绩:创办报纸杂志,组织各种工人活动,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等。那么学生自然而然会考虑,为什么英国著名的广播公司BBC举办了一次千年最伟大思想家评选活
4、动,结果马克思位居爱因斯坦、牛顿、达尔文等巨人之前,被评为过去千年最伟大的思想家?为什么他会获得如此高的评价呢?由于他是一位时代的巨人,他总结了资本主义社会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规律,推动了无产阶级的革命进程,创立了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影响了20世纪的人类生活,并继续推动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这篇高中课文虽是一篇悼词,但不是普通悼词,是一位革命家对另一位革命家的悼念。恩格斯作为马克思的好朋友,面对他的逝世,沉痛悲戚在所难免。但是作为无产阶级的革命战友,代表整个无产阶级表达对马克思的悼念,他把悲哀体现得含蓄而深沉,努力用对马克思思想和事业的赞颂来鼓舞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继续战斗,为共产主
5、义事业奋斗终生。二.爱国主义教育的浸透在现阶段,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热爱祖国的壮丽河山、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关心祖国的前途和命运,热爱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当代化建设事业,热爱中国共产党和各族人民,维护祖国的独立和统一。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就是要从学习历史入手,十分是要学习近代史和当代史,使人们了解祖国的历史和现状,引导人民群众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自信心,树立对本人祖国的高度责任感和祖国利益高于切的思想,树立为祖国、为人民勇于献身的精神,把爱国之心、报国之志转化为爱国行动,为实现四化建设的宏伟目的,建设有中华特点的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的理想而努力奋斗。中学语文教材以爱国主义为题材的文章,
6、比比皆是。如(出师表)的作者诸葛亮,他未出茅庐而知三分天下,在政治上,他严明法度,开疆拓土,注重农业,尤其擅于外交;在军事上,他出奇制胜、变幻莫测,运筹帷幄而决胜于千里之外。他的才干和智慧,是中国人民的骄傲。“表中向刘掸提出的开张圣听、严明法度、亲贤远佞的建议,教学论文都是治国安邦之本,直到今天仍然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又如(岳阳楼记)的作者范仲淹,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的政治抱负,体现了作者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感情。再如王昌龄的(出塞)、杜甫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等诗篇意境开阔,思想超前,气势恢宏,
7、诗分奔放豪迈而又痛切,反映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和以身报国的雄心壮志,充满了积极进取的奋斗精神。所以,在教学这类文章时,要引导学生去体会和领略那种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气魄,学习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宽广的襟怀,在崇敬与感慨的同时陶冶本人的情操,培养崇高的思想品德和爱国主义情感。三.理想教育的浸透理想,是对将来事物的美妙希望和憧憬。是人们在实践经过中构成的、有实现可能性的、对将来社会和本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在奋斗目的上的集中体现,它既能知足眼前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又能憧憬将来的生活目的。如流沙河的诗歌(理想),老师在教学经过中,要告诉学生,流沙河一生坎坷,历经共和国遭遇
8、重大事件,但仍坚持理想,并为之奋斗。但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1978年11届三中全会为他平反昭雪,重回文联工作,终于实现了理想。诗人所讲的“理想是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为社会进步,为多数人谋利益的理想。树立理想,坚定信念,拥有为理想而奋斗的幸福,是一种获得;而这一切有时是以牺牲个人利益为前提的,他要抛却黄金梦,要放弃于己有利的自私心,所以是一种牺牲。通过学习,学生得到的理想教育的德育浸透是积极的、健康的。四.道德教育的浸透道德教育即是对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以道德影响的活动。内容包括提高道德觉悟和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树立道德信念,培养道德品质,养成道德习惯。如韩愈的(师讲)一文告诉了我
9、们要尊师重教,谦虚请教;文天祥的(指南录后序)让我们看到了文天祥的那一身的坚强不屈和那满腔的炙热的爱国之心;方苞的(左忠毅公逸事)向我们呈现了一个忠于职守、为国忠实、耿直刚毅的左光斗;袁枚的(祭妹文)又让我们感遭到了什么是兄妹之情,什么是手足情深。欧阳修的(伶官传序)以生动的历史事实向我们传达了“满招损,谦得益和“忧劳能够兴国,逸豫能够亡身的亘古不变的道理。所有这些的道理将使我们学生一生受益,以德养性。五.劳动教育的浸透很多国家把生产劳动引进教育领域,以促进教育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我国的劳动教育,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养成劳动习惯的教育,是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
10、展的主要内容之一。初中语文课本中,有一篇文章(回忆我的母亲),是元帅深切悼念本人母亲的回忆性散文,文中的母亲是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劳动妇女的典型。元帅怀着真诚的深情,回忆了母亲勤劳、朴实的一生,歌颂了这位平凡而又伟大的劳动妇女勤劳聪慧、坚强不屈、顾大体、识大局的崇高品德,表达了本人将继续革命,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鞠躬尽瘁的坚定志向。六.民主法治教育的浸透民主与法制教育,是各国学校思想教育内容之一。用民主与法制的基础知识教育学生,加强他们的公民意识,使他们懂得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懂得与本人生活直接有关的法律,养成自觉遵守法律的行为习惯。初中语文课本节选了一篇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的文
11、章,其中第四幕第一场,是全剧的高潮。这场戏描写了威尼斯法庭审讯“割一磅肉的契约纠纷案件的经过,以鲍西娅上场为转机分为两部分,前半场主要是夏洛克的戏,后半场主要是鲍西娅的戏。这部分再现了西方法庭,对学生把握惩恶扬善的主旨鲍西亚欲擒故纵,扬善惩恶;夏洛克贪心不死,终遭报应,了解西方法律有着深入的意义。但长期以来,老师只把语文教学等同于语言,把学习语文当作是把握口头表述和书面表达的一种工具,而忽视了语文学科更重要的功能就是人文性,是用来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和生命价值的,是用来培植学生的民主与法制观念的的。所以这篇文章有更深层次作用,就是引导学生用人文目光,用人文情怀去体会那些心灵失落、灵魂暗淡、情绪悲哀的感情,那么语文课文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就会成为学生心目中永远的记忆。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讲“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能够总结在这一概念中-道德。道德普遍地被以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而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语文教学是承当学校德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在语文教学中浸透德育,是语文老师义不容辞的职责。新课标明确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构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经过之中。可见,中学语文教学与德育是相辅相成的。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