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名词解释(汇总整编版).doc
《经济学名词解释(汇总整编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学名词解释(汇总整编版).doc(3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通货膨胀税:政府因向银行透支、增发纸币来弥补财政赤字,降低人们手中货币的购买力。它一般是市场经济国家政府执行经济政策的一种工具。2、财富效应(也称庇古效应或实际余额效应):认为如果人们手中所持有的货币及公债等资产的实际价值增加而导致财富增加,人们更加富裕,就会增加消费支出,因而将进一步增加消费品的生产和增加就业。3、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衡量单位总投入的总产量的生产率指标。分子是总产出(即,CDP),分母是资本、劳动和资源的加权平均数。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常常被视为科技进步的指标。全要素生产率的来源包括技术进步、组织创新、专业化和生产创新等
2、。产出增长率超出要素投入增长率的部分为全要素生产率(TFP,也称总和要素生产率)增长率。 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首先,经济增长是构成生产能力的诸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决定生产能力的各种因素都影响着经济增长;其次,经济增长是整个社会发展过程的一部分,对社会发展有影响的因素也会影响到经济增长。美国经济学家丹尼森将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分为两大类:总投入量(即劳动和资本的要素投入量)以及单位投入量的产出量(即全要素生产率),其他(诸如土地、非正常因素、农业气候、劳动争议、需求强度)可以略而不计。由于全部要素生产率可以全面反映生产效率的变化,体现了技术进步的作用,因此,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常被用以表示
3、技术进步的速度,而且在分析经济增长因素时,也常常用技术进步替换全部要素生产率这一概念。3、流动性偏好陷阱或凯恩斯陷阱(Keynes trap):当利率极低,人们会认为这种利率不大可能再降,或者说有价证券市场价格不大可能上升而只会跌落时,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在手中,这种情况被称为“凯恩斯陷阱”或“流动偏好陷阱”。4、挤出效应(Crowing out):“挤出效应”是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作用。5、理性预期:经济当事人为避免损失和谋取最大利益,会设法利用一切可以取得的信息,对所关心的经济变量在未来的变动状况作出尽可能准确的估计。6、基础货币:也称货币基数(Monetary
4、 Base),因其具有使货币供应总量成倍放大或收缩的能力,又被称为高能货币(High-powered Money)。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货币与金融统计手册(2000年版)的定义,基础货币包括中央银行为广义货币和信贷扩张提供支持的各种负债,主要指银行持有的货币(库存现金)和银行外的货币(流通中的现金),以及银行与非银行在货币当局的存款。7、适应性预期(Adaptive expectations),在经济学中是指人们在对未来会发生的预期是基于过去(历史)的。例如,如果过去的通货膨胀是高的,那么人们就会预期它在将来仍然会高。8、比较静态分析:比较分析不同静态均衡状态的方法。当一个经济模型的外生变量发
5、生变化时将对内生变量均衡数值产生影响,比较静态分析考察这种影响的程度和方向。与动态分析不同,比较静态分析忽略内生变量的变动过程,而只考察当原有的条件发生变化时,新的均衡与原有均衡之间的差异。9、不可能性定理:在非独裁的情况下,不可能存在有适用于所有个人偏好类型的社会福利函数。因为任何一个合理的社会福利函数起码必须满足如下要求:第一,其定义域不受限制,即它适用于所有可能的个人偏好类型;第二,非独裁,即社会偏好不以一个人或少数人的偏好来决定;第三,帕累托原则,即如果所有个人都偏好a甚于b,则社会偏好a甚于b;第四,无关变化的独立性。这一要求可简单理解为:只要所有个人对a与b的偏好不变,则社会对a与
6、b的偏好不变。阿罗证明了,满足上述四个条件且具有传递性偏好次序的社会福利不存在。10、平衡预算乘数:指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小时国民收入变动对政府收支变动的比率。它描述的是当同时增加或者减少政府的收入和支出,政府的预算保持不变的时候,国民收入的变化情况。政府的收入主要来源于税收,而政府的支出主要是指政府购买。增加或者减少政府的收入和支出等于同时增加(或减少)税收和增加(或减少)政府购买。国民收入的变动是这两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11、菲利普斯曲线:1958年,菲利普斯发表了有关失业与货币工资变动率间关系的英国实例研究,得出结论:在失业率和物价上涨率之间存在着此消彼长的替换关系。他
7、以一条曲线概括这种现象,即人们通称的“菲利普斯曲线”。*按照菲利普斯曲线,作为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只有根据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寻求物价上涨率和失业率之间的某一适当的组合点,而难以达到两全其美。可能面临的选择只有:失业率较高的物价稳定;通货膨胀率较高的充分就业;在物价上涨率和失业率两极之间进行权衡或抉择。12、自然失业率:指在劳动力市场和商品市场自发供求力量起作用时,总供给和总需求处于均衡状态时的失业率。失业处于这个比率时,价格与工资都处于一种平衡状态,没有通货膨胀加速或递减的趋势。从这个意义上说,自然失业率就是一个国家实现了潜在国民收入水平时的失业率,亦称充分就业失业率或称长期均衡失业率。
8、指在没有货币干扰的情况下,劳动力市场和商品市场的自发供求力量发挥作用时应有的、处于均衡状态下的失业率。13、国内生产总值(GDP):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运用国内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总和。GDP是一个市场价值概念,它测度的是最终产品而不包含中间产品价值,是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GDP是一个流量而不是存量,它通常用支出法和收入法来核算。14、国民生产总值(GNP):被定义为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它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衡量的是最终产品的价值;是一定时期内(往往是一年)所生产而不是所售卖掉的最终产品
9、价值;是计算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因而是流量而不是存量;一般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 国内生产总值(GDP):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国内生产总值折算指数(GDP implicit deflator):名义的GDP和实际的GDP的比率。 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Final goods and Intermediate goods):最终产品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其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中间产品是指用于再出售而供生产别种产品用的产品。 国内生产净值(Net Domestic Products):从GDP中扣除资本折
10、旧,就得到NDP。 国民收入(National Income):从国内生产净值中扣除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加政府补助金。 个人收入(Personal Income):从国民收入中减去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及社会保险税(费),加上政府给个人的转移支付。 个人可支配收入(Personal Disposable Income):个人收入减去个人所得税即为个人可支配收入。15、隐成本:指厂商本身自己所拥有的且被用于该企业生产过程的那些生产要素的总价格。 显成本:厂商在生产要素市场上用于购买或者租用生产要素的实际支出。 机会成本或选择成本(Alternative cost):是厂商利用同样的生产要素所
11、能生产的其它产品的最大价值。 16、需求弹性:需求的价格弹性的简称。它表示在一定时间内相应于商品价格的相对变动,一种商品需求量相对变动的反映程度。需求弹性的大小通常用需求弹性系数来表示,它被定义为商品需求量的变动率与价格的变动率之比。在实践中,可以由点弹性或弧弹性来衡量弹性系数的大小。供给弹性:供给的价格弹性的简称。它反映了相应于商品价格的变动,该商品供给量变动的敏感程度。供给弹性的大小通常用供给弹性系数来表示。它被定义为商品供给量的变动率与价格的变动率之比。供给弹性系数可以由弧弹性或点弹性系数加以衡量。17、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特定时期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保持不变的条件下,消费者不断地增加某种
12、商品的消费量,随着该商品消费数量的增加,消费者每增加一单位该商品的消费所获得的效用增加量逐渐减少。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基数效用论的基本假设。导致边际效用递减的原因主要是随着商品数量的增加,商品对人们的刺激降低,并且重要程度也趋于下降。18、边际技术替代率是指在产量保持不变的前提条件下,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可以代替的另外一种要素的数量。通常,由于生产过程中投入的生产要素是不完全替代的,随着一种生产要素数量的增加,该要素对另外一种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是递减的。边际技术替代率之所以会出现递减趋势,是由于边际产量递减规律发生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知道,理性的生产厂商会把生产要素投入到使得等产量曲线递减
13、的区域内。这就意味着,在产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一种要素的增加,另一种要素会减少。其次,由于边际产量是递减的,当某种要素增加一单位时,所引起的产量增加量是逐渐减少的。在维持产量不变的条件下,该要素所替代的其他要素数量就会减少。因此,边际技术替代率是递减的。19、价格歧视:也称价格差别,指垄断企业为了榨取更多的消费者剩余,而就同一成本的产品对不同的消费者索取不同的价格,或者就不同成本的产品对不同的消费者索取同一价格以获得更大的利润。实行价格歧视必须在完全垄断的市场条件下方可进行,否则,竞争者会以竞争价格来破坏差别价格;同时,这种完全垄断市场还必须能够分割为许多相互独立的分市场。实行价格歧视的主
14、要依据是消费者和产品的不同特点。价格歧视一般分为三类:第一等级价格歧视,也称完全价格歧视;第二等级价格歧视;第三等级价格歧视。20、乘数加速原理相互作用引起经济周期的过程。 经济周期就是国内生产总值及经济活动的周期性波动。经济学家在解释这一定义时强调:第一,经济周期的中心是国内生产总值的波动。第二,经济周期是经济中不可避免的波动。第三,虽然每次经济周期并不完全相同,但它们却有共同之点,即每个周期都是繁荣与衰退的交替。乘数一加速原理相互作用理论把乘数原理和加速原理结合起来说明投资如何自发地引起周期性经济波动。乘数与加速原理相互作用引起经济周期的具体过程是,投资增加通过乘数效应引起国内生产总值的更
15、大增加,国内生产总值的更大增加又通过加速效应引起投资的更大增加,这样,经济就会出现繁荣。然而,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一定水平后由于社会需求与资源的限制无法再增加,这时就会由于加速原理的作用使投资减少,投资的减少又会由于乘数的作用使国内生产总值继续减少。这两者的共同作用又使经济进入衰退。衰退持续一定时期后由于国内生产总值回升又使投资增加,国内生产总值再增加,从而经济进入另一次繁荣。正是由于乘数与加速原理的共同作用,经济中就形成了由繁荣到衰退,又由衰退到繁荣的周期性运动。21、均衡产出或收入(Balanced-output and Balanced-input):均衡产出是指和总需求相一致的产出,也就是
16、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支出。9. 消费函数(Consumption function):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是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的多,消费和收入的这种关系被称为消费函数或消费倾向。公式表示为:c=c(y),即c=+y, 为自发消费部分,为边际消费倾向。10. 边际消费倾向(Marginal propensity to consume):增加的消费与增加的收入的比率,也就是增加一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部分的比率,称为边际消费倾向,即MPC=c/y。11. 边际储蓄倾向(Marginal propensity to save):增加的储蓄部分与增加的收入的比率
17、,也就是增加一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储蓄部分的比率,称为边际储蓄倾向,即MPS=s/y。12. 平均消费倾向(Average propensity to consume):指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在收入中的比率,公式:APC=c/y。13. 投资乘数(Investment multiplier):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即k=y/I。14. 政府支出乘数(Government expenditure multiplier):政府购买支出乘数是指收入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购买支出变动的比率。公式:kg=y/g。15. 资本的边际效率(Marginal Efficiency
18、 of Capital):是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正好使一项资本物品的使用期内各项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这项资本物品的供给价格或重置成本。16. 投资的边际效率(Marginal Efficiency of Investment):由于资本品的供给价格上涨而被缩小后的资本边际效率R,被称为投资的边际效率。17. IS曲线(IS curve):一条反映利率和收入间相互关系的曲线。这条曲线上任何一点都代表一定的利率和收入的组合,在这样组合下,投资和储蓄都是相等的,即i=s,从而产品市场是均衡的。因此该曲线称IS曲线。18. 灵活偏好(liquidity preference):人们在不同条件下出于
19、各种考虑,偏好持有流动性、变现性较强的货币。19. 凯恩斯陷阱(Keynes trap):当利率极低,人们会认为这种利率不大可能再降,或者说有价证券市场价格不大可能上升而只会跌落时,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在手中,这种情况被称为“凯恩斯陷阱”或“流动偏好陷阱”。20. LM曲线(LM curve):是一条反映利率和收入间相互关系的曲线。这条曲线上的任何一点都代表一定的利率和收入的组合,在这样的组合下,货币市场上的需求与供给都是相等的,即L=m,(或L=M/p),从而货币市场达到均衡。因此这条曲线被称为LM曲线。21. IS-LM模型(IS-LM model):IS-LM模型是描述产品市场和货
20、币市场之间相互联系的理论结构。一方面货币市场上的供求情况决定利率,而利率又影响产品市场上的总需求,尤其是投资需求;另一方面,产品市场上所决定的国民收入,又影响到货币市场上的货币需求,进而影响到利率。由此可见,两个市场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而收入和利率也只能在这种作用和联系中被确定。22. 财政政策(Fiscal policy):财政政策是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23. 货币政策(Monetary policy):货币政策是政府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24. 凯恩斯主义极端(Keynesianism extreme
21、):财政政策十分有效,而货币政策完全无效的这种情况被称为凯恩斯主义极端。凯恩斯主义极端在以下三种情况下将会发生:(1)当垂直的IS曲线在凯恩斯陷阱同时发生时(即LM曲线水平);(2)当正常IS曲线和凯恩斯陷阱同时发生时;(3)当垂直IS曲线与LM曲线中间区域并存时。25. 古典主义极端(Classicalism extreme):财政政策完全无效,而货币政策十分有效的情况被称为古典主义极端。古典主义极端在一下三种情况下发生:(1)当水平的IS曲线与LM曲线中的古典区域并存时;(2)当正常的IS曲线与LM曲线中的古典区域并存时;(3)当水平的IS曲线与LM曲线中的中间区域并存时。26. 挤出效应
22、(Crowing out):“挤出效应”是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作用。27. 充分就业(Full employment):指一切生产要素(包含劳动)都有机会以自己意愿的报酬参加生产的状态。28. 自动稳定器(Automatic stabilizer):亦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需政府采取任何行动。29. 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Discretionary fiscal policy):为确保经济稳定,政府要审时度势主动采取一些财政措施,即变动支出水平或税收以稳定总需
23、求水平,使之接近物价稳定的充分就业水平。30. 功能财政(Functional finance):政府在财政方面的积极政策主要使为实现无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水平。当实现这一目标时预算可以是盈余的,也可以是赤字的。这样的财政为功能财政。31. 货币创造乘数(Money multiplier):即基础货币与非银行部门持有的通货、法定准备金与超额准备金之和的比率。32. 法定准备率(Required reserves or Legal reserves):是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中所存有的法定准备金与其各类存款的比值,它通常是由一国的中央银行所制定的。33. 贴现率(Discount rate):贴现率政
24、策是中央银行通过变动给商业银行及其他存款机构的贷款利率来调节货币供应量。34. 公开市场业务(Open market operation):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策行为。35. 经济增长(Economic growth):通常被规定为产量的增加,这里的产量既可以表示为经济的总产量,也可以表示为人均产量。36. 经济周期(Business cycle):又称商业循环,是指经济活动沿着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所经历的有规律的扩张和收缩。37. 通货膨胀(Inflation):当一个经济中的大多数商品和劳务的价格连续在一段时间内普遍上涨时,宏观经济学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经济学 名词解释 汇总 整编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