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唐宋两朝学校制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唐宋两朝学校制度.docx(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国古代唐宋两朝学校制度 中国古代唐宋两朝学校制度 参考元马端临文献通考等资料汇总整理而成 中文系09级3班周泓远 10090110330 据现有的历史文献和考古发掘的资料证明,我国学校教育诞生于夏、商时期,到西周时期就有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学校教育制度。封建制度建立后,学校教育制度逐步完备。综观我国古代的学校,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官立学校,二是书院,三是私学。在这三类学校中又分别设有程度不同、性质不同的各级各类学校。现列举中国古代历朝学校名称及作用如下: “校”:夏代学校的名称,举行祭祀礼仪和教习射御、传授书数的场所。 “庠”:殷商时代学校的名称。 “序”:周代学校的名称。古人常以庠序称地方学校,
2、或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 “国学”: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太学、小学教学内容都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小学尤以书、数为主。 “乡学”: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的学校。 “太学”: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 或设国子学(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但都是教授王公贵族子弟的最高学府,就学的生员皆称太学生、国子生。 “国子监”:汉魏设太学,西晋改称国子学,隋又称国子监,从此国子监与太学互称,都是最高学府兼有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 “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
3、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 “私学”:与官学相对,由于春秋时期由于官学衰落,统治阶级和庶民的子弟都要求入学受教育,而兴起发展起来的民间学校。 到了隋唐与两宋时期,我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进一步发展,生产力水平进一步提高,封建制度进一步巩固和发展。适应着这种需要,封建的学校教育制度也更加完善了。特别是为了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实科教育开始列入官学教育制度中。到唐末宋初,以研究学术,进行讲学为中心内容的书院逐渐兴起,从而使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制度,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这个学校教育体系包括:由官学到私学,再到书院;由初等教育到中等教育,再到高等教育;由普通教育到专业教育;由贵族教育到
4、庶民教育;由国内教育到留学生教育从而使封建的学校教育制度进一步系统化、定型化。现分别从“官学”、“书院”及“私学”三方面,并配合元马端临文献通考的部分引文(用表示引文),具体论述中国古代唐宋两朝的学校制度。 (一)官学(中央官立学校与地方官立学校): 隋唐的中央官学,设有国子监,作为管理全国学校的专门机构,下设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等不同类型的学校,称为“六学”。1之后,除设立国子学、太学之外,又设立了分科大学和修业时间短即可参加科举考试或委以一定官职的大学,便在“六学”之外出现了广文馆、医学、崇玄学等,另外还设有国立小学。2在这些学校中,以国子学地位最高,太学的规模最大。3国
5、子学吸收三品以上官员子弟入学,太学吸收五品以上官员子弟,而其余学校则吸收低级官员子弟,还可吸收一定数量的庶民子弟。太学里除我国的学生 1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四十一学校考二太学。 2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四十一学校考二太学。 3 外,还接收了由日本、朝鲜等邻国派遣来的留学生。4太学生们都食宿在太学里,再加上教职员,在公元七世纪,太学实际上已成为一所规模宏大的、包括了不少外国留学生的万人寄宿大学,这足见我国古代学校教育是十分兴盛的。另外,唐朝皇室子弟的教育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除皇室小学之外,还设置了皇室的高等教育机构弘文馆与崇文馆。5与此同时,唐朝对国子学中的教职人员、学生、学习内容、考试、升降学方面,
6、也都有一定的规章制度。在教职人员方面:6在学生方面:7在学习内容方面:【凡礼记、春秋左氏传为大经,诗、周4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四十一学校考二太学。 5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四十一学校考二太学。 6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四十一学校考二太学。 7 礼、仪礼为中经,易、尚书、春秋公羊传、榖梁传为小经。通二经者,大经、小经各一,若中经二。通三经者,大经、中经、小经各一。通五经者,大经皆通,馀经各一。孝经、论语皆兼通之。凡治孝经、论语,共限一岁;尚书、公羊传、榖梁传,各一岁半;易、诗、周礼、仪礼,各二岁;礼记、左氏传,各三岁。学书,日纸一幅,间习时务策,读国语、说文、字林、三苍、尔雅。凡书学,石经三体限三岁,说文
7、二岁,字林一岁。凡算学,孙子、五曹共限一岁,九章、海岛共三岁,张邱建、夏侯阳各一岁,周髀、五经算共一岁,缀术四岁,缉古三岁,记遗、三等数皆兼习之。】8在考试、升降学等方面:【上元二年,加试贡士老子策,明经二条,进士三条。国子监置大成二十人,取已及第而聪明者为之。 8 试书日诵千言,并日试策,所业十通七,然後补其禄俸,同直官。通四经业成,上於尚书吏部试之,登第加一阶放选。其不第即习业如初,三岁而又试,三试而不中第,从常调。】9同时,唐朝的官学沿袭了我国历来浓厚的尊孔传统:10并且有着一套严格的繁琐的尊儒祭孔礼仪,需步步遵循而行: 9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四十一学校考二太学。 10 11至于起源于原始
8、社会末期、承于夏商两代、至于西周才臻于完善的幸学养老方面:12可见,在唐朝时期天子的幸学养老已经与讲经、释儒融为了一体,但其体制依旧存在:13 唐朝的地方官立学校也十分发达,主要设立在府、州和县两级地方政府所在地。据唐六典和唐书、新唐书及文献通考等典籍的记载:唐朝地方学校分为京都府学、大都督府学、中都督府学、下都督府学、上州府学、中州府学、下州府学、京县学、上县学、中县学、下县学。另外还有地方官立专业学校,其中有京都府医学、大都督府医学、中都督府医学、下都督府医学、上州医学、中州医学、下州医学,以及京都玄学,各州玄学。由此可见,唐朝的地方官学教育制度是十分完整的。 宋朝的中央官学,基本上沿用唐
9、朝的制度,设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广文馆、算学、律学、书学、医学等,在增修国子监学舍的同时,也添饰了先圣十哲像:【宋初,增修国子监学舍,修饰先圣十哲像,画七十二贤及先儒二十一人 11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四十四学校考五祠祭褒赠先圣先师录後。 12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四十五学校考六幸学养老。 13 像於东西廊之板壁。】14可见,在尊儒祭孔方面,宋朝较之于唐朝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15宋仁宗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创办武学;宋徽宗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创办画学。从而使中央官立分科大学又增加了两种。【算学。崇宁三年立。其业以九章、周髀及假设疑数为算问,仍兼海岛、孙子、五曹、张邱建、夏侯阳算法,并
10、历算、三式、天文书为本科。本科外,人占一小经,愿占大 14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四十二学校考三太学。 15 经者听。公私试、三舍法略如太学。上舍三等推恩,以通仕、登仕、将仕郎为次。】【宗学。绍兴十四年建於临安,学生以百员为额:太学生五十人,小学生四十人,职事各五人。置诸王宫大、小学教授一员。在学者皆南宫、北宅子孙,若亲贤宅近属,则别选馆职以教授焉。宁宗嘉定九年,诏诸王宫学改作宗学,参之国朝典故,仍隶宗正寺,以宫教授改 为博士、宗谕。】16宋朝皇室的皇宗学是大学与小学混合设置的,但设废无常。17另外在宋哲宗元赫六年(公元1091年),在诸宫院设国立小学,到徽宗时(公元1101年至1125年),小学生
11、达到一千人。在公 16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四十二学校考三太学。 17 元十一世纪,我国宋朝的京城开封就由国家办起了有一千人的小学,说明古代学校教育发展的规模。 宋朝的地方官学,仿照唐朝制度,主要设在府、州、军、监和县两级地方政府所在地。但宋朝初年还没有统一的政令,到宋仁宗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才正式通令府、州和县设立学校。18到宋徽宗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又下令州、县设立小学。规定十岁以上的儿童入学。并制订了通过考试逐级升学的办法,由县学升府学,由府学升入中央太学。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宋朝的有识之士十分重视学校教育,努力尝试将科举与学校结合起来。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王安石改革贡举,创立太学三舍法,将太学生分为上舍生、内舍生和外舍生三个等级。太学三舍法赋予学校直接向国家输送人才的职能,而无须通过科举选拔人才。此法的实行,对科举与学校相结合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并为后代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经验。【元丰二年,颁学令:太学置八十斋,斋容三十人。外舍生二千人,内舍生三百人,上舍生百人,总二千四百。月一私试,岁一公试,补内舍生;间岁一舍试,补上舍生。封弥、誊录如贡举法。而上舍试则学官不与考校。公试,外舍生入第一、第二等,参以所书行艺与籍者,升内舍;内舍试入优、平二等,参以行艺, 18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