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整理普外科护理学常规.doc
《资料整理普外科护理学常规.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资料整理普外科护理学常规.doc(12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普外科护理常规 第一节 外科疾病手术前后一般护理常规 17页 第二节 危重病人的护理常规 715页 第三节 腔镜手术护理常规 1520页 第四节 普外科常见疾病护理常规 2036页 第五节 普外科下肢疾病护理常规 3744页 第六节 胃肠道疾病护理常规 4456页 第七节 普外科腹腔疾病护理常规 5763页 第八节 肝胆外科护理常规 6373页 第九节 肛肠外科疾病护理常规 7379页 第十节 心胸外科护理常规 7988页 第十一节 破伤风的护理 8889页 第一节 外科疾病手术前后一般护理常规 【护理评估】 (一)术前评估 1.病人的心理状态,包括精神、情绪、应对能力、对手术有无心理准
2、备、有无顾虑和思想负担。 2.社会情况如环境影响,家庭态度及经济承受能力。 3.年龄、性别、病史、患者住院的主要原因和临床表现。4.既往健康史如患病史、过敏史、家族史。 5.对手术的耐受力如营养状况,重要脏器功能及各种检查结果。 (二)术后评估 1.手术名称、方式、过程、病变组织是否切除,出血部位是否妥善处理,术中出血、输液、输血情况,手术是否顺利,安置了什么引流管。 2.病人是否苏醒,麻醉过程是否平稳,术中生命体征是否平稳。 3.评估病人术后心理状况,身体有何不适。 4.术后生命体征的改变、切口情况、引流物的性状、颜色、量。 5.出院前的心理反应。 【护理问题】 (1) 术前护理问题 1.知
3、识缺乏:与对有关疾病知识认识不足有关。 2.焦虑、恐惧、绝望 :与对所患疾病不了解和对手术必要性认识不足有关。 (二)术后护理问题 1.舒适的改变:与疼痛、胃管、各种引流管剌激、恶心、呕吐、腹胀有关。 2.潜在并发症:出血、肺部感染、切口感染、脏器功能不全等。 3.营养失调:低于机体的需要量 与禁食、呕吐、进食困难、机体代谢率增高有关。4.自我形象紊乱:与失去身体某部分,如乳腺缺如、人工肛门等有关。 5.知识缺乏:与缺乏术后康复知识有关。 【护理措施】 (一)常规措施 1.心理护理:了解病人及其家属的心理活动,做好解释工作,尽量减轻他们不良的心理反应,使其保持最佳心理状态,配合治疗和护理。以保
4、证手术的顺利进行。2.了解病人的全身情况,协助病人做好各项术前检查及准备工作,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择期手术。 3.根据不同的疾病,手术种类及病人的情况,对其进行卫生宣教、术后注意事项及与医护配合等方面的指导。4.做好卫生处置工作(洗澡、更衣、理发、剪指甲等) ,根据手术部位的不同做好手术区的皮肤准备,根据医嘱给病人做交叉配血的准备。 5.根据手术种类、方式、部位、范围的不同,应给予不同饮食。术前12小时禁食,4 6小时禁水。 6.肠道准备: 除未明确诊断病人严禁灌肠外,根据手术情况给予肥皂水灌肠以清洁肠道。肠道手术病人术前23天给予少渣流食,口服肠道抑菌剂,术前晚清洁灌肠。必要时给予甘露醇进行
5、全肠道灌洗。 7.术前晚根据病人情况酌情使用镇静剂,保证其充分休息。 (二)手术日晨护理 1.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如有异常报告医生,决定是否延期手术。 2.嘱病人排尿,但是腹部手术时间超过4小时者应留置尿管,并妥善固定。3.检查手术区皮肤准备是否符合要求。 4.胃肠道手术及腹部大手术,应留置胃管。5.取下假牙、发夹、贵重物品交于家属或护士长保管。 6.准备手术室所需的物品如病例、X片、CT片、药品等一起带入手术室。7.病人进入手术室后根据手术麻醉情况准备病床及物品,停止执行术前医嘱。 (三)术后护理 1.了解病人术中情况,当病人回房后,通过了解病人的手术方式和术中病情变化,做了哪些相应
6、的处理,以便制定相应的术后护理措施。 2.体位:根据病情及病种改变体位。3.生命体征的监测:根据手术的大小及病情定时监测体温、血压、脉搏、呼吸,做好记录。 4.切口、引流物的观察:术后应观察切口有无出血、渗血、渗液、敷料脱落及感染的征象。对植皮区的病人应给予必要的制动措施,肢体手术应抬高患肢,促进静脉回流并观察患肢色泽、温度。引流管应保持通畅,防止阻塞、扭曲、折叠、脱落,严密观察并记录引流液的量、色及性状。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5.疼痛护理:麻醉作用消失后,病人会感到切口疼痛,24小时内较明显,遵医嘱使用止疼药物,并观察止疼药应用后的效果。6.恶心、呕吐、腹胀的护理:术后恶心、呕吐常为麻醉反应
7、,待麻醉作用消失后症状自行消失。若持续不止或反复发作,应根据病人的情况综合分析、对症处理。防止水、电解质紊乱。 7.术后68小时未排尿者,观察膀胱充盈程度,先诱导排尿,必要时给予留导尿管。 8.饮食和输液: 手术后病人的营养和水的摄入非常重要,它直接关系到病人的代谢功能和术后的康复。禁食期间,应经静脉补充水、电解质和营养。 9.基础护理:加强口腔、尿道、压疮护理,防止并发症发生。10.活动:术后无禁忌,应早期活动,包括深呼吸、咳嗽、翻身和活动非手术部位的肢体,但对休克,极度衰弱或手术本身需要限制活动者,则不宜早期活动。 11.向患者及家属交待疾病的转归及注意事项。 附1 :胃肠减压的护理【目的
8、】 胃肠减压是利用负压吸引原理,通过胃管将积聚于胃肠道内的气体和液体吸出,降低胃肠道内的压力,减轻胃肠道的张力,从而改善血液供应,有利于局限炎症,促进胃肠道蠕动功能恢复的一种治疗措施。 【胃肠减压的应用】 (一)解除或缓解机械性肠梗阻所致急性肠梗阻的症状。 (二)减轻由于肠麻痹引起的腹胀。 (三)术中减少胃肠胀气,利于手术操作。(四)术后降低胃肠道内压力,减少缝线张力和切口疼痛,减轻腹胀有利于切口愈合。 (五)有利于观察引流液的量和性状。【护理措施】 (一)向病人解释操作目的,以取得合作。(二)检查胃管是否通畅,减压装置是否有效,各管道连接是否正确。(三)清洁鼻腔,自病人鼻咽部插入胃内5060
9、cm,妥善固定。(四)行胃肠减压时必须保持有效的负压,负压维持在6. 6kPa( 50mmHg)并且要保持引流通畅,防止扭曲、堵塞,若有堵塞现象可用生理盐水冲洗导管。(五)减压期间应禁食、禁水,如须口服药时,需将药物碾碎调水后注入,并用温水冲洗胃管,夹管1小时。 (六)使用胃肠减压者,每日应给予静脉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记录引流液的量及性状并及时倾倒减压器。(七)做好口腔护理,可用雾化吸入以减少对咽喉部的剌激,鼓励病人作深呼吸,预防肺部并发症。 (八)拔管指征:病情好转、腹胀消失、肠鸣音恢复、肛门排气。 (九)拔管时先将减压装置与胃管分离,捏紧胃管末端,嘱病人屏气,先缓慢向
10、外拉,估计胃管接近咽喉部时,迅速将胃管拔出,然后清洁鼻腔。 附2:“T”型管引流护理【目的】 病人施行胆道手术后,由于手术创伤引起胆道水肿,缝合口胆汁外瘘可引起胆汁性腹膜炎、膈下脓肿等并发症。肿瘤或外伤造成的胆道狭窄需支持或置管溶石、排石,术后常规放置“T”型管引流。 【护理措施】 (一)妥善固定:“T”型管一端通向肝管,一端通向十二指肠,自腹壁穿出后用缝线固定于腹壁,下垫纱布,用胶布固定,“T”型管不宜太短,要尽可能不固定在床上,严防因翻身、搬动、起床活动时牵拉而脱落。 (二)引流通畅:鼓励病人下床活动。活动时引流袋的位置应低于腹部切口的高度, 平卧时不能高于腋中线,防止胆汁反流引起逆行感染
11、。应随时检查“T”型管是否通畅,避免受压、折叠、扭曲,应经常挤捏,术后57天内禁止冲洗引流管,如发生阻塞,术后一周可用生理盐水低压冲洗。(三)严格无菌操作,每日更换无菌引流袋。 (四)评估记录 1.胆汁引流液颜色、性质、量,有无鲜血或混浊、碎石、蛔虫及沉淀,必要时送检和细菌培养。 2.术后24小时胆汁引流量300500ml,色清亮,呈黄色或黄绿色,以后渐减至每天200ml左右。3.黄疸逐渐消退。若加重应疑胆汁引流不畅回流至肝或入血致胆红素上升。4.观察大小便颜色,送检胆红素含量,了解胆汁是否引流入十二指肠。 5.如有发热和严重腹痛,可能是胆汁渗漏致胆汁性腹膜炎,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6.拔管:“
12、T”型管放置1014天,如体温正常、黄疸消失、胆汁减少为200300ml/ 天,无残留结石可考虑拔管。拔管前应试行夹管,第一天夹管2小时,然后4小时、8小时,依次递增至全日夹管,夹管期间细心观察有无腹胀、腹痛、发热、黄疸出现,无不良反应,行“T”型管逆行胆道造影,造影后立即开放引流24小时以减少造影后反应和继发感染。造影后12日可拔管。7. 拔管后嘱病人平卧,观察切口渗出情况并观察有无发热、恶心、呕吐、腹痛、腹胀等状况。“T”型管拔出后残余窦道在2448小时可自行闭合。 附3:腹腔引流管的护理【目的】 (一)充分引流或吸出腹腔内残余积血、积液和术后渗液,防止腹腔内感染,观察内出血和并发症如肠瘘
13、、胆瘘等。 (二)观察术后渗血、出血,如术后少量渗血,引流量可逐渐减少,有鲜红色出血应怀疑有内出血,便于早期诊断和及时处理。(三)观察和治疗术后并发吻合口瘘、胆瘘、肠瘘。 (四)减压。 【护理措施】 (一)向病人解释置管的目的和注意事项,取得合作。 (二)引流管应妥善固定,防止扭曲、受压、折叠,在给病人做处置、翻身时一定要注意保护引流管,避免导管脱出。(三)注意观察并记录各种引流管的引流量及性状并做好记录。 (四)注意各种引流管正常时引流的血性液应由多到少,由浓变淡,如果引流液由淡变浓,突然增加应注意内出血的发生。(五)保持引流管的通畅并每日更换引流袋,必要时做细菌培养。 (六)如有多条引流管
14、应搞清每条管道在腹腔内放置的部位,写明标签,贴在管壁上便于观察。(七)注意引流管周围皮肤清洁干燥,如有渗出及时换药,必要时涂抹氧化锌软膏加以保护。(八)置管期间还应观察患者的腹部、全身情况,症状是否减轻、体温是否正常等。 第二节 危重病人的护理常规 一、气管插管的护理 1.确定气管导管的位置 刚完成气管插管后,护士应立即听诊两侧呼吸音是否相同,观察胸廓运动是否对称,检查是否有气体从导管内溢出,以判断导管是否在气管内。2.妥善固定气管导管,减少导管周围皮肤、粘膜的损伤。3.调整体位 对患者头部稍后仰,以减轻气管导管对咽部的压迫。4.加强湿化、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5.做好气囊管理(1)气囊的充气
15、 放气后的气囊应重新充气,其压力不得太大,可采用小漏气技术,使气管所承受的压力最小(气囊压力25cmH2O),充气量应做好记录。(2)保证气囊充分闭塞气管导管与气管壁之间的间隙,吸气时气体沿气管导管与气管壁之间的间隙泄漏与气囊充气量不足、气囊破裂和气管导管外滑等有关。6.观察气管导管的畅通情况 通过呼吸机检测气道压力变化、吸痰管进入管腔的阻力等判断气管导管的通畅性。7. 心理护理 关心体贴患者,给予精神安慰,向患者和家属说明人工通气的目的,使其积极配合治疗。 二、气管切开的护理 1.妥善固定气管切开套管 气管切开后用系带妥善固定气管套管,防止套管滑脱或移位,其松紧度适当,以系带与皮肤之间能容纳
16、一手指为宜,不宜过松。2.伤口的护理 保持伤口清洁干燥,尤其是套管和周围皮肤的皱褶处应仔细清洁。3.气管切开套管的护理 金属套管的内管应取出清洗后煮沸消毒,每日3-4次。4.加强湿化、吸痰,保持呼吸道畅通。5.套管气囊的管理。6.鼓励患者积极表达自己的感受 可采用非语言交流方式,也可在病情稳定的前提下使用气管切开套管扣,鼓励患者进行语言表达。7.密切观察和预防并发症 伤口出血是气管切开术后24h内最常见的并发症,其他的并发症为气胸、纵膈气肿和皮下气肿等。9.拔管前后的护理 拔管前应先吸出套管内外的分泌物,拔管后吸出窦道中的分泌物。 三、吸痰的护理 1.选择合适的吸痰管 一般可用一次性吸痰管,也
17、可用改制后的橡胶导尿管。2.正确判断吸痰时机,采用非定时吸痰技术。3.吸痰时机的判断应根据每个患者的实际情况出发,灵活掌握。4.吸痰操作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吸痰前洗手,戴无菌手套。检查吸痰装置是否完好,吸引负压应不超过-50mmHg,以免负压过大损伤黏膜。痰量过多时,忌长时间吸引,必要时间隔3min以上再次吸引。5.密切观察吸痰过程中或吸痰后患者的反应,详细记录痰液的性质,并做好交班。6.做好吸痰装置和吸痰管的消毒工作,每个患者的吸痰装置及用物应专人专用。吸痰用具包括吸引器和痰液瓶等均应定期消毒。 四、机械通气的护理 1.机械通气治疗的准备 备好经过清洁、消毒并功能完好的呼吸机及供氧设备。2.
18、机械通气效果的监测和评价 监测病情变化,以了解机械通气的效果;观察呼吸机的工作状态并做好记录,比较呼吸机参数与医嘱是否一致。3.完全有效地使用机械通气系统 保证气源,包括氧气和空气;保证呼吸机各导管通畅、连接紧密、不漏气、不扭曲、不阻塞;检查湿化器中蒸馏水的量及温度,及时给予调整;熟悉呼吸机特点及性能正确分析各种报警的原因及时处理;做好呼吸机的保养工作,防止交叉感染,延长呼吸机的使用寿命;确保面罩、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套管与呼吸机管道连接紧密,管道通畅。4.激发或提供心理社会支持 对机械通气患者,无论其意识清醒与否,均应受到尊重。5.防止和处理并发症 机械通气常见的并发症为通气过度和通气不足、低
19、血压、气压伤(气胸、纵膈气肿)、感染、消化道并发症、腹部胀气、营养不良和呼吸机依赖。 五、呼吸衰竭【定义】呼吸衰竭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障碍,以致在静息状态下亦不能维持足够的气体交换,导致低氧血症伴(或不伴)高碳酸血症,进而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和相应临床表现的综合征。【护理评估】1.病史2.呼吸频率 呼吸困难程度,发绀程度,呼衰类型。 3.评估患者 神志、血压、呼吸、脉搏、尿量。 4.辅助检查 胸部X线片、血气分析等【护理问题】1.低效型呼吸形态2.清理呼吸道无效3.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4.焦虑、恐惧【护理措施】1.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处理。2.及时清
20、除痰液,保持呼吸道通畅,根据病情选择并使用呼吸机。3.给予富有营养、高蛋白、易消化饮食。原则上少量多餐,不能进食者,给予鼻饲以保证足够热卡及水的摄入。4.长期卧床者,做好皮肤护理、生活护理,准确记录出入量。5.做好心理护理以取得合作。【健康指导】1.向患者及时讲解疾病有关知识,减轻或消除患者恐惧心理。2.教会患者有效咳嗽、排痰及呼吸运动,学会语言交流的技巧。3.遵医嘱用药,合理饮食、睡眠,增强体质,防止呼吸道感染。【护理评价】1.患者呼吸道保持通畅,清醒患者能有效地呼吸运动和有效咳嗽,掌握非语言交流技巧。2.患者并发症减少,获取足够水分和营养。3.患者及家属能知晓呼吸道感染的预防知识,能采取有
21、效的方法应付焦虑、配合治疗。 六、急性心力衰竭【定义】是指心脏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心肌收缩力显著降低和心脏负荷急剧增加或心脏舒张功能严重障碍,导致机体循环和/或肺循环急性淤血及组织器官灌注不足的临床综合征。【护理评估】1.病史 询问有无引起急性心衰的诱因和病因,有无输血、输液过快等病史。2.评估脉搏频率、节律变化;呼吸频率、节律、深度;有无气短、呛咳、咯粉红色泡沫样痰、呼吸困难等。3.皮肤的颜色、温度、湿度、紫绀程度。4.心理反应5.辅助检查【护理问题】1.活动无耐力2.睡眠形态紊乱3.焦虑、恐惧4.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5.体液过多【护理措施】1.绝对卧床,取端坐位或半卧位。急性左心衰可采用下肢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资料 整理 收拾 整顿 外科 护理 常规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