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得失.docx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得失.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得失.docx(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得失 谈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 最近读了本书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政治有俩部分组成:一是“人事”,一是“制度”人事比较变动;制度由人创立,亦有人改订,亦属人事,而比较稳定,也可以规定人事,限制人事。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由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不断演变。秦汉以前:一、王位世袭制代禅让制“家天下”代“公天下”;二、分封制;三、宗法制;四、礼乐制。秦汉以前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处于形成时期,我们不予充分讨论。 我们讲政治制度主要从政府组织、选举制度、经济制度、兵役制度四个方面来讨论。 秦代时期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中央设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分管政事、监察和军事。地方实行郡县制。
2、形成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封建中央集权制度。但是秦始皇开创的中央集权并不是绝对专制,其中也有民主倾向。丞相、御史大夫多少也能制约皇帝独裁。我们不可否认秦始皇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我们再来谈谈汉代,汉代开始皇室便与政府形成了一种关系。拿历史的大趋势来看,皇室与政府应该是分开的,而且也确实在依照此原则而演进。皇帝是国家的领袖,而实际政权则不在皇室而在政府。代表国家的是宰相。皇帝是国家的元首,象征此国家之统一;宰相是政府领袖,负责政治上一切实际责任。在汉代中央政府组织中承袭秦制即三公九卿制。三公为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管行政、监察和军事。九卿各管一摊。三公九卿相当于今天的国务院总理、中
3、纪委书记和军委主席以及各部部长。汉代开始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已经开始。地方上汉代实行郡国并行制,而实际上汉代地方政府只有郡和县俩级,郡的长官称为太守,县的长官称为县令。地方各项如财政、教育、刑事等都要上计到中央;中央派刺史监督地方。选举方面起初汉武帝设立太学,太学考试毕业分俩科,甲科出身为郎,乙科出身为吏。贫寒子弟凭借太学资格也可做官,这又是中国历史的一大进步。再说说汉代的选举历史上称之为“乡举里选”当时各地方可以时时选举人才到中央。他们的选举大体可以分为三种:一种是无定期的。通过策问来选拔人才。第二种是特殊的选举:政府遇到特殊情况如自然灾害、战争等需要选拔特殊的人才。由皇帝下召有特殊才能的都可以
4、去报道。第三种是定期的选举:举孝廉。经济制度方面,汉代对于轻徭薄赋算是做到了汉文帝曾全部免收田租历时十一年之久。然而汉代已经出现了土地兼并。为什么出现土地兼并?因为封建土地私有制和政府允许土地买卖的政策造成的。土地属于私人财产,农民遇到灾荒年会出卖土地来勉强维持生活。封建地主阶级可以趁机大量兼并农民土地。赋税方面汉代开始公私分税后来盐铁专卖。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工商业主张节制资本。兵役制度方面:汉代兵制是全国皆兵。国民兵役分为卫兵、戍卒和原地兵役。中央有南北兵,边疆有戍卒,地方有国民兵,国家一有事这三种军队都可以用上。国民除了服兵役之外还要服力役。汉代很多制度都是空前的,这不能不说是历史一大进步
5、。汉制的缺点在哪呢?首先在经济方面,土地问题没有解决,形成兼并;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使政府的减轻租税政策全失功效。其次说到军队制度:操练时间短,全国皆兵制,在中国论,一则军队数量太多,二则训练太简略,调调动不方便。结果全国皆兵弄得有名无实。再次讲到政府组织:皇权和相权应该是分开的,然而碰到有雄才大略的皇帝过分消弱相权,皇权至上。选举制度方面“举孝廉”演变为“门阀制度”。但是并不能用“专制、黑暗”来形容汉 制。 之后我们来谈谈唐代,政府组织方面唐代较汉代变化很大。汉代宰相一人掌握行政大权,而唐代则把相权分别操掌在几个部门,由许多人来共同负责,凡事经各部门之会议决定。唐朝宰相共有三个衙门
6、,当时称为“三省”:一中书省,二门下省,三尚书省。此三省职权会和,才等于汉代一个宰相,而监察权并不在内。中书长官为中书令,门下长官为门下侍中,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中书门下尚书分掌决策、审议、执行之权利。中书主发令:中书舍人拟稿,亦由诸舍人各自拟撰,是谓“五法判事”然后由中书令或者中书侍郎就此许多初稿中选定一稿,或加补充修润成为正式诏书,然后再呈送皇帝画一“敕”字。门下长官接受此诏书,即加予覆核。诏敕自中书定旨、门下审核手续完成后,即送尚书省执行。而尚书执行机构又分为六部即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各管一摊。地方上唐代设立州和县。州的长官为刺史,县的长官为县令。唐太宗后又形成了监察使和节度使。
7、节度使操纵着地方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容易形成割据,“安史之乱”的出现就印证了这一点。中国是一个广土众民的国家,必须得统一,而实不宜于过分的中央集权,唐代在中央行政上较汉代有所进步,而地方行政则不如汉。中央的监察官变成了地方行政长官,这是一大缺点。而由军队首领来充当地方行政首长,则更是大毛病。选举制度方面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渐渐没落,科举制形成。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化,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项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仍可不变。于是每项制度,便可寻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既是此一制度之自然生长。制度须不断生长
8、,又定需在现实环境、现实要求下生长。九品中正制不能适应现实需要你,于是产生了科举制。科举制是中国选拔人才制度的一大进步,将读书、考试、做官紧紧连在了一起。汉代的选举是由封建贵族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唐代的公开竞选,是由门第特殊阶级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经济制度方面唐代实行均田制,土地属于国家。田赋方面实行租庸调制。“租”是配给农民以耕种土地,年老仍交还政府;在其授田时期,令其负担相当的租额。“庸”即是役,乃人民对国家之义务劳役;“调”是一种土产供输各地人民须以其各地生产贡献给中央,大体上只是征收丝织物和麻织物。唐代的租庸调制,大体比汉代额更轻,说的上是一种轻徭薄赋的制度。而且租庸调项目分明,有田始
9、有租,有身始有庸,有家始有调。此制的最高用意,在使有身者同时必有田有家,于是对政府征收此轻微的税额,将会觉得易于负担,不感痛苦。这是唐制较胜于汉制之所在。唐代还形成了一套帐籍制度,当时的户口册叫做“籍”,壮丁册子叫做“帐”。后来在唐德宗建中元年,杨炎创制了“俩税法”即一年分夏秋两次收税。唐代的两税制,规定不收米谷而改收货币,因此农民必须拿米粮卖出,换了钱来纳税。如是则商人可以上下其手,而农民损失很大。两税制的出现,是中国田赋制度上的最大变更;这是中国历史上经济制度、土地制度古今之变的一个至大项目。两税制结束了历史上之田赋制度之上半段,而以后也只能沿着这个制度稍事修改,继续运用下去。兵役制度方面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古代 政治制度 得失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