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中学地理会考汇编.doc
《高级中学地理会考汇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级中学地理会考汇编.doc(5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复习资料汇编(内部参考) 第一部分 知识梳理必修一部分 一行星地球1.天体的定义和基本天体:定义: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 基本天体:恒星和星云。2.天体之间的关系及天体系统的构成:关系:相互吸引,相互绕转。 构成: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3.八大行星的类型:类地(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 (天王、海王)4.行星绕日公转的运动特征:同向性,近圆性,共面性。5.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太阳光照稳定,大小行星互不干扰,日地距离适中,适中的体积和质量(大气层),内部运动产生液态水。漫长的演化(产生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6.太阳辐射现象解释:太阳以电磁波形式释放的热量(光
2、和热)。7.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表各种运动(如大气远动、水循环、洋流、生命活动等),促进生物生长,提供各种能源8.太阳的外部结构:由里向外,光球、色球和日冕层。9.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及活动周期:太阳黑子,耀斑,太阳风;周期约为11年。10.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干扰无线通信,产生磁暴现象,极光现象的发生,与地震.水旱灾害等重大自然灾害存在相关性。11.地球自转的特点:方向:自西向东,北逆南顺。 周期: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真正周期) 太阳日(24小时,昼夜更替周期) 速度:角速度(全球一致,极点为零) 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12.地球公转的特点:方向:自西向东。
3、 周期(1年) 轨道与速度(椭圆轨道,近日点(一月初,快),远日点(七月初,慢)13.黄赤交角的解释:自转轨道平面(赤道)与公转轨道平面的交角(2326)14.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南北往返运动。15.两分两至日:春分(3月21日,直射赤道) 夏至(6月22日,直射北回归线) 秋分(9月23日,直射赤道) 冬至(12月22日,直射南回归线)16.地球自转的三大地理意义:昼夜交替,地方时差异,地转偏向。17.晨昏线的概念:昼夜交替的界线。 顺地球自转方向,昼进夜为昏,夜进昼为晨。 18.地方时(区时)差异的原理: 自西向东自转,东早(先)西晚(后),东加西减。 19.地转偏向
4、现象的基本规律: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20.地球公转的四大地理意义: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四季更替,五带。21.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1)直射何半球,则其昼长;春秋分,全球昼夜平分。(2)两至日,南北半球各地出现最大值或最小值(3)纬度越高,昼夜差别越大。2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降低;近大远小(当地与直射点的纬度距离); H=90(当地与直射点的纬度距离)。23.五带的划分界线: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24.地震波的分类:纵波(传播速度快,可三态传播) 横波(传播速度慢,固态传播)25.不连续面的名称和地震波变化特点: 莫霍界面(地下29千米处,纵波和横波速
5、度突然增加) 古登堡面(地下2900千米处,纵波迅速下降,横波完全消失)26.地球内部的三大圈层:地壳.地幔和地核。27.岩石圈的组成: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28.地球的外部圈层: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和大气圈。 二地球上的大气1. 大气受热的根本热源:太阳辐射 2.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地面辐射3.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辐射是根本原因(但未被大气吸收,透过大气,射向地面);地面辐射是直接原因(红外长波辐射能被大气完全吸收);大气逆辐射起保温作用。4.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地区间冷热不均(太阳辐射造成的高低纬度间温度差异)5.热力环流解释:冷热不均热上冷下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高压到低压。6.形
6、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7.风与三种力:(1)水平气压梯度力:高压指向低压,垂直于等压线。(2)地转偏向力: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3)摩擦力:阻力,影响风力和风向。8.等压线图中风向的判定原则:高压到低压,北右南左偏一点,高空偏平行。9.三圈环流的基本模式:低纬、中纬和高纬环流(热上、聚下,锋上,冷下)10. 气压带风带的基本模式:0赤道低压带(信风带)30副热带高压带(盛行西风带)60副极地低压带(极地东风带)90极地高压带。11.11.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与直射点移动方向一致。北半球冬季偏南,夏季偏北。12.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一月,亚欧大陆(亚洲高压),太平洋(阿留申低
7、压);七月,亚欧大陆(印度低压),太平洋(夏威夷高压)(海陆热力性质差异)13.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冬夏季风向和特点:东亚季风:夏季东南风(暖湿),冬季西北风(干冷)。 南亚季风:夏季西南风(暖湿),冬季东北风(低温,降水少)。14.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低压带多雨高压带少雨;西风带多雨信风带和极地东风带少雨;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产生交界地区降水的季节差异);气压带的断裂产生雨热同期的季风气候15.世界主要典型性气候类型名称、特点和成因解释: 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赤低控,上升气流。 热带草原气候:干湿两季, 赤低和信风交替控。 热带沙漠气候:终年炎热少雨,副高控制,盛行下沉气流。
8、 热带季风气候:旱雨两季,冬夏季风交替控制。 地中海气候:冬温雨夏热干,副高和西风交替控。 亚热带季风气候:冬温少,夏热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冬夏季风交替控制。 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温和湿润,西风控制。 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降水少,深居内陆。 温带季风气候:冬冷干,夏热雨。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冬夏季风交替控制。17.常见的天气系统类型: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锋面,高压脊和低压槽。18.锋面的形成和结构:冷暖气团相遇形成锋面,冷气团在下,暖气团在上。19.锋面的类型及天气特征比较:冷锋(天气变化较剧烈,降雨在锋后,雨区狭窄),暖锋(连续性降水,降雨在锋前,雨区宽阔),准静止锋(绵绵细雨,雨
9、区面积广)20.比较气旋和反气旋: 气旋:低压中心,四周流向中心,上升气流,阴雨天气。反气旋:高压中心,中心向四周,下沉气流,晴朗天气。 三地球上的水1.地球上水的储量分析:地球上水的主体(海洋水),地球淡水的主体(冰川),人类广泛利用的主要水体(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2.河流的主要补给类型及径流变化特点:(1)雨水补给(大多数河流,径流随降水量的变化而变化) (2)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类似于我国东北地区的河流,春季径流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 (3)冰川融水补给(类似于我国西北地区的河流,夏季径流随气温变化而变化)(4)湖泊水补给和地下水补给(起调节径流的作用,径流较为稳定)3.水循环
10、的主要类型:海陆间,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4.海陆间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人类改造措施:主要环节: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和地下径流及植物蒸腾等。 人类改造措施:主要影响陆地径流,措施有(修水库、引水灌溉,跨流域调水、打井等)5.水循环的主要意义:陆地水不断得到更新,维持全球水平衡,促进能量和物质的转化和迁移,塑造地表形态。6.洋流的分类:性质分类(暖流和寒流) 成因分类(风海流、补偿流和密度流)7.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中低纬度):北半球顺时针,南半球逆时针。(中高纬度):北半球逆时针,南半球东西横穿的西风漂流。 北印度洋海区:季风环流(冬季:自东向西逆时针,夏季:自西向东顺时针)
11、8.太平洋主要洋流名称:南北赤道暖流,日本暖流、东澳大利亚暖流,北太平洋暖流、西风漂流,加利福尼亚和秘鲁寒流;阿拉斯加暖流、千岛寒流。9.洋流的主要影响:气候: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渔场:寒暖流交汇形成大渔场,上升流海域形成大渔场(秘鲁渔场)。航海:顺洋流航行速度快,节省动力,寒暖流交汇冬季易形成海雾,影响航行。海洋污染:加快净化,扩大污染范围。10.水资源丰富程度的衡量指标:多年平均径流总量11.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特点:南多北少,东多西少;夏秋多、冬春少。12.水资源开源节流的主要措施:开源:合理开发地下水,修水库,跨流域调水,海水淡化,人工增雨等;节流:宣传教育,节水意识;节水农业
12、;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 四地表形态的塑造1.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2.地壳运动的两大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水平运动:断裂带、褶皱山脉、裂谷和海洋扩张。 垂直运动:地势起伏和海陆变迁。3.外力作用的主要形式: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和固结成岩。4.外力作用产生的主要地貌类型:风化作用:风化壳。风力侵蚀:戈壁、风蚀洼地、风蚀蘑菇等(雅丹地貌)。 流水侵蚀:河谷、沟壑、瀑布和喀斯特地貌(溶蚀)。冰川侵蚀:冰斗、角峰、“U”形谷等。海浪侵蚀:海蚀崖、海蚀柱等。流水沉积:冲积扇、三角洲和冲积平原。风力沉积:沙丘和黄土堆积。海积地貌:沙滩海岸。5.岩石的三大成因类型:岩浆岩
13、、沉积岩和变质岩。6.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岩浆(岩浆活动)岩浆岩(外力作用)沉积岩(变质作用)变质岩(重熔再生)岩浆。7.山地的主要类型: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8.褶皱的两大形态和判断依据:背斜(岩层上拱,中心老、两翼新),向斜(岩层下弯,中心新、两翼老)。9.板块学说的观点和主要板块名称:观点:地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板块内部稳定,板块交界处活动频繁。主要板块: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特例板块:南亚、西亚和澳大利亚(印度洋板块),太平洋东南部(南极洲板块)。10.断层与断块山及举例:岩层沿断裂面发生明显位移。 华山、庐山、庐山、泰山11.地质构造的应
14、用实例:资源勘探:背斜储石油和天然气,向斜储地下水,断层处常有泉水出露。 工程建设:背斜修隧道,大坝避开断层。12.山地对交通建设的影响:方式首选公路,其次是铁路;线路走向:选在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多迂回状,避开陡坡、断层、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地段。13.河流侵蚀地貌的主要类型:上游(初期):流速快,以下蚀和溯源侵蚀为主,河谷深而窄,河谷剖面呈“V”型。 中游(后期):流速减缓,侧蚀为主,且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河谷宽而浅,河道弯曲, 河谷剖面呈“U”型。14.河流堆积地貌的主要类型:冲积平原(山前):冲积扇和洪积扇。 河漫滩平原(中下游)。 三角洲平原(入海口)。15.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
15、的影响:山区:山前冲积平原向山坡的过渡地带(防御洪水、滑坡和泥石流)。 冲积平原:沿河呈线状,分布于洪水位之上,且与河流间有堤坝相隔。 五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大气(气候)、地形(地貌)、岩石、土壤、生物、水等2.生物对地理环境作用的根本体现:光合作用: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生物能),无机物合成为有机物,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3.生物对三圈的改造:大气圈:原始大气(氨气、氢气、二氧化碳为主)由于光合作用和细菌的分解作用 现今大气(氮气和氧气为主) 水圈:改变陆地水成分,参与水循环。 岩石圈:参与沉积并形成化石,促进岩石分化形成土壤。4.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产生
16、的新功能: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5.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三大表现:共同组成,各要素不可分割;产生新功能;统一演化。6.陆地自然带的分异规律:赤道到两极:(热量为基础,沿纬度方向更替,沿纬线延伸)沿海向内陆:(水分为基础,大至沿经线方向延伸,沿经度方向更替) 垂直地域分异:(海拔变化造成的水热状况变化,沿等高线延伸,沿垂直方向更替)。必修二部分 一人口1.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 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2.世界人口增长的历史阶段: 农业革命前:数量少,缓慢。 工业革命前:加快。 工业革命后:快。 二战后:规模空前。3.世界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发达国家:缓慢、零增长、负增长。 发展中国家:快。4.
17、世界人口超亿大国: 中、日、印、印尼、孟、巴基斯坦;俄,尼、巴西、美国。5.人口增长主要模式及特征:原始型(高高低),传统型(高低高),现代型(低低低)。6.世界人口增长类型的地区差异: 发达国家(现代型), 发展中国家(传统型向现代型过渡),个别发展中国家(中、古巴、巴西、墨西哥、韩国;进入现代型)7.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二战前:集团性,大批移民为主(欧洲非洲到美洲,东亚到东南亚); 二战后:发展中到发达,外来人口增多,定居人口减少。8.新中国我国人口迁移的特点: 改革开放前:有组织,有计划(黄河、长江下游到东北、西北、西南边疆地区)(计划经济体制,户籍制度); 改革开放后:自发为主
18、,流动人口增多(内地农村到沿海城市或工矿区)(务工、经商)9.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自然(气候、土地、资源、淡水、灾害);经济(经济水平、交通、通信);社会(政策、文化、宗教、家庭、婚姻等)10.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的主要影响:迁出地:(缓解人口压力、加强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增加收入)(人才流失、劳动力缺失);迁入地:(劳动力充足、引进人才、增强经济活力)(城市问题增多、生态环境破坏)11.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资源、科技水平、文化物质消费水平。12.木桶效应解释:短板决定最终容量13.世界主要人口问题: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过快(资源和环境问题);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劳力不足、社
19、会保障问题)14.我国突出的人口问题: 淡水紧缺、耕地不足。二城市和城市化1.城市三大功能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2.城市住宅区的分化特点:高级住宅区;外城、高地、接近文化区、环境优美。低级住宅区:内城、低地、接近工业区或商业区、环境较差。3.城市商业区的分布特点: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4.城市工业区分布特点:外缘,交通线附近(运输量,环境要求,土地面积、地价)5.影响城市地租高低的主要因素:距市中心距离,交通通达度。6.城市的等级划分: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7.城市等级与服务种类、服务范围、城市数目及相互距离的关系: 级别高的城市:多,高、大、少、远。
20、级别低的城市:少、低、小、多、近。8.城市化的主要标志:人口比重上升,人口数量增多,用地规模扩大,数目增多。9.城市化进程曲线:S曲线。(初期阶段:水平低,发展慢,中期阶段:增长快,问题很多,后期阶段:水平高,逆城市化。)10.当前,世界城市化的地区差异:发展中国家: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发达国家:起步早,水平高,逆城市化。11.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生物多样性减少。2:废渣影响土地质量。3:水质水量和地下水发生变化。4:产生各种城市效应5:环境污染(大气、水、废弃物、噪声。) 三农业1. 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 (社会经济因素) 市场、交通、劳力、科
21、技、政策。2.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分布地区、农产品、生产特点和区位要素比较: 季风水田:东亚、南亚、东南亚; 水稻; 小农经营、单产高、商品率低、科技机械化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 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平原为主,地形平坦,土壤较肥沃,水源充足。人口稠密(市场需求大,劳力丰富),经济较落后等。 商品谷物:美、加、阿、澳、俄、乌; 小麦、玉米; 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商品率高;温带大陆性气候,光热充足,降水较多,地形平坦广阔,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地广人稀,经济发达,工业支持,市场广阔,交通便利。 大牧场:美、澳、阿、南; 牛肉,羊毛; 规模大,商品率高; (干旱、半干旱),地形平坦辽阔。地广人稀,经济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级中学 地理 地舆 会考 汇编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