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中学解三角形与数列求和训练题目及其规范标准答案.doc

收藏

编号:2649851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278.96KB    格式:DOC    上传时间:2020-04-26
8
金币
关 键 词:
高级中学 三角形 数列 求和 乞降 训练 题目 及其 规范 标准答案
资源描述:
.\ 2018年07月18日-高中数学的高中数学组卷 解三角与数列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共9小题) 1.如图,设A、B两点在河的两岸,一测量者在A的同侧,在所在的河岸边选定一点C,测出AC的距离为50m,∠ACB=45,∠CAB=105后,就可以计算出A、B两点的距离为(  ) A.m B.m C.m D.m 2.在△ABC中,角A,B,C的对边分别是a,b,c,已知,且,则△ABC的面积为(  ) A. B. C.4 D.2 3.△ABC的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已知b=a(cosC﹣sinC),a=2,c=,则角C=(  ) A. B. C. D. 4.在△ABC中,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若(a2+c2﹣b2)tanB=ac,则角B的值是(  ) A. B. C.或 D.或 5.如图,《九章算术》中记载了一个“折竹抵地”问题:今有竹高一丈,末折抵地,去本三尺,问折者高几何? 意思是:有一根竹子,原高一丈(1丈=10尺),现被风折断,尖端落在地上,竹尖与竹根的距离三尺,问折断处离地面的高为(  )尺. A.5.45 B.4.55 C.4.2 D.5.8 6.已知△ABC中,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且a=4,b=4,B=,则角A的大小为(  ) A. B.或 C. D. 7.在△ABC中,内角A,B,C所对应的边分别为a,b,c,若bsinA﹣acosB=0,且b2=ac,则的值为(  ) A. B. C.2 D.4 8.在△ABC中,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 a,b,c,且2c﹣2acosB=b,则角A的大小为(  ) A. B. C. D. 9.在△ABC中,a=3,b=,c=2,那么B等于(  ) A.30 B.45 C.60 D.120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解答题(共7小题) 10.在△ABC中,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已知. (1)证明:; (2)若,求△ABC的面积. 11.已知△ABC的内角A,B,C的对边分别是a,b,c,且bsin2A=asinB. (1)求A; (2)若a=2,△ABC的面积为,求△ABC的周长. 12.△ABC的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已知,c﹣b=1,△ABC的外接圆半径为. (1)求角A的值; (2)求△ABC的面积. 13.已知数列{an}满足a1=1,nan+1=2(n+1)an,设bn=. (1)求b1,b2,b3; (2)判断数列{bn}是否为等比数列,并说明理由; (3)求{an}的通项公式. 14.设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a1=2,an+1=2+Sn,(n∈N*). (I)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 (Ⅱ)设bn=log2(an)2,求数列{}的前n项和Tn 15.已知数列{an}是等比数列,数列{bn}满足. (1)求{an}的通项公式; (2)求数列{bn}的前n项和Sn. 16.已知等差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且满足a3=6,S11=132 (1)求{an}的通项公式; (2)求数列{}的前n项和Tn.   2018年07月18日-高中数学的高中数学组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9小题) 1.如图,设A、B两点在河的两岸,一测量者在A的同侧,在所在的河岸边选定一点C,测出AC的距离为50m,∠ACB=45,∠CAB=105后,就可以计算出A、B两点的距离为(  ) A.m B.m C.m D.m 【分析】依题意在A,B,C三点构成的三角形中利用正弦定理,根据AC,∠ACB,B的值求得AB 【解答】解:由正弦定理得, ∴, 故A,B两点的距离为50m,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解三角形的实际应用.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综合应用.   2.在△ABC中,角A,B,C的对边分别是a,b,c,已知,且,则△ABC的面积为(  ) A. B. C.4 D.2 【分析】由已知利用正弦定理可求sinB,结合B的范围可求B的值,进而可求A,利用三角形面积公式即可得解. 【解答】解:由正弦定理, 又c>b,且B∈(0,π), 所以, 所以, 所以.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正弦定理,三角形面积公式,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在解三角形中的应用,考查了转化思想,属于基础题.   3.△ABC的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已知b=a(cosC﹣sinC),a=2,c=,则角C=(  ) A. B. C. D. 【分析】由已知及正弦定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两角和的正弦函数公式,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式可得tanA=﹣1,进而可求A,由正弦定理可得sinC的值,进而可求C的值. 【解答】解:∵b=a(cosC﹣sinC), ∴由正弦定理可得:sinB=sinAcosC﹣sinAsinC, 可得:sin(A+C)=sinAcosC+cosAsinC=sinAcosC﹣sinAsinC, ∴cosAsinC=﹣sinAsinC,由sinC≠0,可得:sinA+cosA=0, ∴tanA=﹣1,由A为三角形内角,可得A=, ∵a=2,c=, ∴由正弦定理可得:sinC===, ∴由c<a,可得C=.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正弦定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两角和的正弦函数公式,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式在解三角形中的综合应用,考查了转化思想,属于基础题.   4.在△ABC中,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若(a2+c2﹣b2)tanB=ac,则角B的值是(  ) A. B. C.或 D.或 【分析】由余弦定理化简条件得2ac•cosB•tanB=ac,再根据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得 sinB=,从而求得角B的值. 【解答】解:∵在△ABC中,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a2+c2﹣b2)tanB=ac, ∴2ac•cosB•tanB=ac,∴sinB=,B= 或 B=,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余弦定理的应用,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以及根据三角函数值及角的范围求角的大小.   5.如图,《九章算术》中记载了一个“折竹抵地”问题:今有竹高一丈,末折抵地,去本三尺,问折者高几何? 意思是:有一根竹子,原高一丈(1丈=10尺),现被风折断,尖端落在地上,竹尖与竹根的距离三尺,问折断处离地面的高为(  )尺. A.5.45 B.4.55 C.4.2 D.5.8 【分析】由题意可得AC+AB=10(尺),BC=3(尺),运用勾股定理和解方程可得AB,AC,即可得到所求值. 【解答】解:如图,已知AC+AB=10(尺),BC=3(尺),AB2﹣AC2=BC2=9, 所以(AB+AC)(AB﹣AC)=9,解得AB﹣AC=0.9, 因此,解得, 故折断后的竹干高为4.55尺,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三角形的勾股定理的运用,考查方程思想和运算能力,属于基础题.   6.已知△ABC中,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且a=4,b=4,B=,则角A的大小为(  ) A. B.或 C. D. 【分析】直接利用正弦定理,转化求解即可. 【解答】解:△ABC中,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且a=4,b=4,B=, a<b则,A<B,A+B<π, ,sinA==, 所以:A=.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正弦定理的应用,三角形的解法,考查计算能力.   7.在△ABC中,内角A,B,C所对应的边分别为a,b,c,若bsinA﹣acosB=0,且b2=ac,则的值为(  ) A. B. C.2 D.4 【分析】先由条件利用正弦定理求得角B,再由余弦定理列出关于a,c的关系式,然后进行合理的变形,求得的值. 【解答】解:△ABC中,由bsinA﹣a•cosB=0,利用正弦定理得sinBsinA﹣sinAcosB=0, ∴tanB=,故B=. 由余弦定理得b2=a2+c2﹣2ac•cosB=a2+c2﹣ac,即 b2=(a+c)2﹣3ac, 又b2=ac,所以 4b2=(a+c)2,求得=2,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得应用.解题先由正弦定理求得角B,再由余弦定理列出关于a,c的关系式,然后进行合理的变形,求得的值,属于中档题.   8.在△ABC中,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 a,b,c,且2c﹣2acosB=b,则角A的大小为(  ) A. B. C. D. 【分析】直接利用两角和的正弦函数公式化简已知条件,结合sinB≠0,然后求角A的余弦函数值,即可求解; 【解答】解:(1)在△ABC中,∵2c﹣2acosB=b, ∴由正弦定理可得:2sinC﹣2sinAcosB=sinB,即:2sin(A+B)﹣2sinAcosB=sinB, ∴2sinAcosB+2cosAsinB﹣2sinAcosB=sinB,可得:2cosAsinB=sinB, ∵B为三角形内角,sinB≠0, ∴cosA=, 又∵A∈(0,π),∴A=.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三角恒等变形,考查了转化思想,属于中档题.   9.在△ABC中,a=3,b=,c=2,那么B等于(  ) A.30 B.45 C.60 D.120 【分析】直接利用余弦定理以及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就可得出答案. 【解答】解:根据余弦定理得cosB=== B∈(0,180) ∴B=60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余弦定理以及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解题过程中要注意角的范围,属于基础题.   二.解答题(共7小题) 10.在△ABC中,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已知. (1)证明:; (2)若,求△ABC的面积. 【分析】(1)直接利用已知条件和余弦定理求出结论. (2)利用(1)的结论,进一步利用正弦定理求出结果. 【解答】证明:(1)在△ABC中,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 则:, 整理得:, 由于:b2+c2﹣a2=2bccosA, 则:2bccosA=, 即:a=2cosA. 解:(2)由于:A=, 所以:. 由正弦定理得:, 解得:b=1. C=, 所以:.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要点:余弦定理和正弦定理的应用.   11.已知△ABC的内角A,B,C的对边分别是a,b,c,且bsin2A=asinB. (1)求A; (2)若a=2,△ABC的面积为,求△ABC的周长. 【分析】(1)直接利用三角函数关系式的恒等变换求出A的值. (2)利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及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求出三角形的周长. 【解答】解:(1)知△ABC的内角A,B,C的对边分别是a,b,c,且bsin2A=asinB. 则:2bsinAcosA=asinB, 由于:sinAsinB≠0, 则:cosA=, 由于:0<A<π, 所以:A=. (2)利用余弦定理得:a2=b2+c2﹣2bccosA, 由于:a=2, 所以:4=b2+c2﹣bc, △ABC的面积为, 则:, 解得:bc=4. 故:b2+c2=8, 所以:(b+c)2=8+2•4=16, 则:b+c=4. 所以:三角形的周长为2+4=6.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要点:三角函数关系式的恒等变换,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应用,三角形面积公式的应用.   12.△ABC的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已知,c﹣b=1,△ABC的外接圆半径为. (1)求角A的值; (2)求△ABC的面积. 【分析】(1)由正弦定理可得:,即解得. (2)由余弦定理可得:a2=b2+c2﹣2bccosA,解得bc即可求面积 【解答】解:(1)由正弦定理可得:,即, 解得.cosA=, A=120或600; (2)由余弦定理可得:a2=b2+c2﹣2bccosA,⇒21=b2+c2bc, 又c﹣b=1,解得bc=20或, ∴△ABC的面积S==5或 【点评】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与正弦、余弦定理的应用问题,是中档题.   13.已知数列{an}满足a1=1,nan+1=2(n+1)an,设bn=. (1)求b1,b2,b3; (2)判断数列{bn}是否为等比数列,并说明理由; (3)求{an}的通项公式. 【分析】(1)直接利用已知条件求出数列的各项. (2)利用定义说明数列为等比数列. (3)利用(1)(2)的结论,直接求出数列的通项公式. 【解答】解:(1)数列{an}满足a1=1,nan+1=2(n+1)an, 则:(常数), 由于, 故:, 数列{bn}是以b1为首项,2为公比的等比数列. 整理得:, 所以:b1=1,b2=2,b3=4. (2)数列{bn}是为等比数列, 由于(常数); (3)由(1)得:, 根据, 所以:.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要点: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求法及应用.   14.设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a1=2,an+1=2+Sn,(n∈N*). (I)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 (Ⅱ)设bn=log2(an)2,求数列{}的前n项和Tn 【分析】(Ⅰ)根据数列的递推公式即可求出数列的通项公式, (Ⅱ)根据对数的运算性质,以及裂项求和,即可求出Tn. 【解答】解:(Ⅰ)an+1=2+Sn,(n∈N*),① 当n=1时,a2=2+S1,即a2=4, 当n≥2时,an=2+Sn﹣1,②, 由①﹣②可得an+1﹣an=Sn﹣Sn﹣1=an, 即an+1=2an, ∴an=a22n﹣2=2n,n≥2, 当n=1时,a1=21=2, ∴an=2n,(n∈N*). (Ⅱ)由(Ⅰ)得bn=log2(an)2=2n, ∴==(﹣), ∴Tn=(1﹣+﹣+…+﹣)=(1﹣)=. 【点评】本题考查了数列的递推公式和裂项求和,考查了运算能力,属于中档题.   15.已知数列{an}是等比数列,数列{bn}满足. (1)求{an}的通项公式; (2)求数列{bn}的前n项和Sn. 【分析】(1)利用已知条件列出方程求出数列的首项与公差,然后求解数列的通项公式. (2)求出数列的通项公式,然后利用拆项法求解数列的和即可. 【解答】解:(1)因为an+1+bn=n,则a2+b1=1,得a2=4,a3+b2=2,得a3=8, 因为数列{an}是等比数列,所以, 所以. (2)由(1)可得, 所以 =. 【点评】本题考查数列的递推关系式的应用,数列求和,考查计算能力.   16.已知等差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且满足a3=6,S11=132 (1)求{an}的通项公式; (2)求数列{}的前n项和Tn. 【分析】(1)设等差数列{an}的公差为d,由a3=6,S11=132,利用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其前n项和公式即可得出. (2)利用“裂项求和”即可得出. 【解答】解:(1)由S11=132得11a6=132,即a6=12, ∴,解得a1=2,d=2, ∴an=a1+(n﹣1)d=2n, 即an=2n, (2)由(1)知Sn==n(n+1), ∴==﹣ ∴Tn=1﹣+﹣+﹣+…+﹣=1﹣=. 【点评】本题考查了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其前n项和公式、“裂项求和”,考查了计算能力,属于中档题.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高级中学解三角形与数列求和训练题目及其规范标准答案.doc
链接地址:https://www.taowenge.com/p-2649851.html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