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全册导学案2012830.doc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全册导学案2012830.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全册导学案2012830.doc(2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 第一章认识生物 第一节 生物的特征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初步认识生物 2.区别生物和非生物 3.说出生物特征 能力目标:、通过积极主动参与讨论培养学生观察、区别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情感目标:、通过“生物的生命现象”的讨论,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和关爱生物的良好品质。学习重点:生物的共同特征。学习难点:生物的各特征对生物生活的意义。 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科学观察可以直接用_,也可以借助_、_等仪器,或利用_等工具,有时还需要_。二、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一定认识其中不少的生物。那么,我们的教室里有哪些生物?请各小组讨论后出示课前观察的结果。三、合作探究(一)通过各小组的回
2、答说明,要想区分生物与非生物,我们必须首先学会观察。阅读课本P2页回答下列问题:下列关于科学观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科学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B科学观察必须借助有关用具才能进行C观察时要全面、细致和事实就是,并及时记录下来D观察时要积极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二)阅读课本P2-P7页,探究下列问题:1、填充下图,识记生物的基本特征。2、观察动物题材的投影片和教室里盆栽植物,结合课本第插图,讨论:(1)植物和动物对营养物质的获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2)人类同其他生物呼吸均需要吸入_、呼出_。(3)动物和人排出体内废物的方式有哪 几种?(4)课本第六页插图的内容说明了什么?四、拓展
3、创新除了课本介绍的,你还知道生物有哪些特征?看哪个小组说得好五、归航拾贝 学完这节课后,假如有人问你:“什么是生物”你该怎么回答呢?六、达标测试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1)能够运动的物体就一定是生物。 ( )(2)植物可以吸收氧气,释放出二氧化碳气体。 ( )(3)“一猪生九仔,连母十个样”,这句话描述了生物的遗传现象。 ( )(4)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 )2、P8 23、P8 3七、学后反思第二节 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 学习目标:知识目标:学生能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并将你所知道的生物行归类。能力目标:学生尝试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培养调查实践以及和同学
4、分工合作的能力。 情感目标:学生通过学习能关注生物的生存状况,从而增强保护生物资源的意识,认识到保护环境要从保护我们身边的生物开始。 学习重点: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培养学生的调查能力及分工合作能力。学习难点:试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存状态。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我国的森林资源每五年清查一次,这就是_,人口普查也是_。二、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认识了生物的特征,课下每个小组都对我们学校的生物做了调查,请各小组把你们的调查方法和结果进行展示,说出你们组是怎样调查的,结果是怎样的。三、合作探究:(一)通过学生的发言,明确以下知识:1调查时首先要明确 和 ,制定合理的 。调查的范围很大时,就要进行
5、,调查过程中要如实 。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 和 ,有时要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2.调查校园的生物种类的方法步骤是:(1)选择调查范围(校园)(2)分组:_人为一个调查小组。(3)设计调查路线(4)调查记录(请特别注意_、_和_里等处容易被忽略的小生物,还有空中偶尔飞过的_和_。(5)归类(6)将归好类的生物的资料进行整理,写在笔记本上。(二)生物的归类方法1.请根据本小组在室外开展的“调查校园生物活动”的有关情况填写下列内容:(1)我们的调查路线是;(2)我们的调查范围是;(3)我们组一共调查到了()种生物,其中植物()种,动物()种,其他生物()种;说说它们与人类的关系。(4)从调查到的生物中选
6、12种,说说它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不同?(5)这次活动中,我体会最深的是:2.对调查到的生物进行分类,可按照形态结构特点,将生物分为_、_和_三大类;也可按照生活环境将生物分为_和_等;还可以按照用途,将生物分为_、_、_、_等。四、拓展创新:对调查到的生物,可以有多种分类方法。对生物进行归类有什么意义?五、归航拾贝 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六、达标测试 1、 P11 12、P11 2七、学后反思第二章 了解生物圈 第一节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举例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2.举例说出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3、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4、能够选取多方面的
7、事例来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能力目标: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培养合作能力,表达和交流能力。情感目标:1、理解生物的生活与其周围的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密切相关,形成爱护实验动物、关爱生命的情感。2、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渗透环保意识。3、树立“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观点。学习重点:1、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2、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学习难点:1、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试验。2、尝试收集、处理数据的方法;3、学习通过测量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4、理解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辩证观点。学习过程:一、 课前预习:地球表层生物和生物的生存环境构
8、成了_,它是_共同的家园。二、导入新课:生物的生活离不开一定的环境。什么是环境?环境仅仅是指生物生活的地点吗?三、合作探究:(一)利用课本插图或挂图,阅读课本第12-15页,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生态因素?2.非生物因素对生物有哪些影响?3. 探究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阅读课本14-16页,完成下列各项:1.试完善下面的循环图,概述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2.课前各小组都收集了很多 ,你们从哪里收集到的?根据同学们的回答提出问题“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吗?”3让同学们说说当时发现鼠妇的情景,引导学生做出假设“鼠妇喜欢生活是在阴暗的环境中,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4. 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
9、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做。设置对照实验,能够保证实验结果只是由所研究的变量引起的。在“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活动中,研究的变量是。根据对照实验的要求,各小组讨论探究方案,进行“制定计划、实施计划”的探究。实验过程中要记录探究结果。5.每组选一名同学进行“表达和交流”,计算全班各组的平均值,“得出结论”四、交流展示:五、归航拾贝:通过本节课的探究学习你的收获是:六、达标测试1、P18 1 2、P18 2 3、P18 34、P18 4 5、P18 5七、学后反思第二章 了解生物圈 第二节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 2描述
10、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3认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能力目标:1初步具有搜集和利用课内外的图文资料及其他信息的能力。尝试通过分析图文资料提高学生分析说明问题的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 2学会将所学知识与生活、环境、社会等实际问题相联系,并运用到生活中去。情感目标: 1鼓励学生通过分析活动自己找出答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了解生态保护的紧迫性,认识到提高环保意识的重要性。爱护我们的家园生物圈。3关注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学习重点:生态系统的组成。学习难点:食物链和食物网。学习过程:一、 课前预习:
11、生物与_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二、导入新课:(展示家庭水族箱),大家仔细观察这个水族箱,你们都发现了什么?学生回答后总结:“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三、合作探究 (一)生态系统的组成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第20页课本插图,并讨论其中的思考题:1、(1)树、昆虫幼虫和啄木鸟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2)、树桩最终会消失吗? (3)、在生态系统中,植物、动物、真菌分别扮演什么角色?2. 下面是生态系统的组成图解,请你补充完整。 植物 消费者 细菌、真菌 _阳光、空气、水等3. 生态系统中除了生物部分,还有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在生态系统中起什么作用?(二)食物链和食物网看课本2
12、1、22页完成下列各题:1.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的光系,主要是是-和-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2.通过22“观察与思考”讨论:(1)你连接的食物链有多少条?它们是互不相关的吗?(2)假如蛇的数量大量减少,哪些生物的数量可能发生变化?发生怎样的变化?(三)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分析课本23-24页资料,讨论思考:(1)如果这些积累了很多有毒物质的鱼被人吃了,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2)为什么在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的有毒物质积累越多?四、交流展示五、归航拾贝 通过本节课的探究学习你的收获是:六、达标测试1、P24 1 2、P24 2 3、P24 34、P25 4 5、P25 5
13、七、学后反思第二章 了解生物圈 第三节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学习目标:知识目标:会查阅资料以描述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点并进行交流。 能选取多方事例来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能力目标:发展收集资料,运用资料说明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情感目标: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初步具有保护生物及生物圈的意识,拒绝破坏环境的行为。学习重点: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学习难点: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学习过程:一、 课前预习:每一个生态系统都与周围的其他生态系统相 ,这种 性表现在方方面面。例如,我们的母亲河长江和黄河,作为 生态系统,源自西部源头的 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河
14、水奔流东去,滋润着沿途的 生态系统,养育着亿万人口和其他生物。它们沿途还形成 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最终夹裹着陆地上的土壤和其他物质,融入 生态系统。二、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态系统,那么你能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一下什么是生态系统吗?你认为在生物圈中都有哪些生态系统吗?三、合作探究 (一)生物圈的范围 利用课本插图,阅读课本第26、27页,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生物圈?2. 生物圈的范围如果以海平面为标准划分,生物圈向上可达到约( )的高度,向下可深入( )的深处。这个厚度为( )的圈层,包括( )、( )和( )。3.说出各圈层的主要组成成分及主要生物类型。(二)多种多
15、样的生态系统阅读课本28-29页内容完成:有绿色水库之称的是_,它在_、_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草原生态系统分布在_地区,这里年降雨量很少,缺乏高大的植物;湿地生态系统是在_条件下形成的,_是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湿地具有_、_的作用。(三)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阅读课本30-31,回答下列各题:1.据30页的资料,说明河流生态系统与哪些生态系统有关联?通过分析会得出怎样的结论?2.课本31页的的资料,说说你有何启发?四、交流展示五、归航拾贝:通过本节课的探究学习你的收获是:六、达标测试1.P32 1 2.P32 2 3.P32 34. 1.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 A水圈B生物圈 C草原生态
16、系统D森林生态系统 5.数千年的黄土高原,曾经生态优越、气候宜人。草原上鼠欢兔跳、狐走蛇行、鹰击长空一派盎然生机,但后来由于砍伐树木、植被破坏,现在正成为一片秃山秃岭,不毛之地。每年雨季到来,大量泥沙冲进黄河,使黄河成为世界上罕见的“悬河”。请你分析:(1)该草原生态系统的成分,除了已提到的生物外,还应包括 。(2)写出该草原生态系统的一条食物链: 。(3)草原生态系统的特点是 。(4)看了上述黄土高原遭到破坏的事实,你认为在“西部大开发”时,应注意些什么?七、学后反思第二单元 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第一章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第一节 练习使用显微镜 时间:学法指导:亲自动手实践,操作使用显
17、微镜是学习本节课最好的方法。学习目标:1、认识显微镜的构造和作用。2、学会使用显微镜并观察到清晰的图像。3、养成认真规范操作的习惯,爱护显微镜。重点难点:重点是显微镜的规范操作方法;而难点是掌握使用显微镜的使用技巧。这一部分的考点有:显微镜的对光、调节、和观察步骤;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观察教材37页图2-1普通光学显微镜,了解显微镜的构造。二、导入新课:1、生物形形色色,看起来千差万别,但构成他们的基本单位是一样的,这个基本单位是什么?2、观察越来越小的生物或观察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要用到什么工具?三、合作探究:学习任务(一)了解显微镜的结构和各部件的用法1、对照教材37
18、页图2-1和实物认识并写出显微镜的结构名称:2、小组内互相指认显微镜各结构名称和作用。3、动手探索: 分别转动粗、细准焦螺旋,操作中发现有什么不同?物镜分高倍镜和低倍镜, 可转换镜头。转动遮光器,发现了什么?转动反光镜,看看有什么不同?学习任务(二)练习使用显微镜(规范、独立操作,并能通过调节看到物像)1、阅读教材,总结使用显微镜的方法步骤:如何取放显微镜?如何对光?总结三转: 转动 ,使 镜对准通光孔。 三转: 转动 ,选择一个较大光圈。 转动 ,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如何调节观察到物像?(动作记忆) 放压降升找 2、练习使用显微镜观察写有“上”的标本。思考:“上”的物像是 ;标本与
19、物像的移动方向 。这说明了什么问题?3、显微镜放大倍数的计算 。学习任务(三)总结使用显微镜的实验技巧:1、调节光线强弱的结构是遮光器和 (光线强时用 镜, 光圈)。2、显微镜结构中最重要的是 ;带有螺纹的镜头是 。3、显微镜使用的步骤: ; ; 。4、对光的三转是: ; ; 。5、怎样算是对好光了?6、观察动作的先后顺序: . . . . 7、整理:显微镜外表擦拭干净。擦拭目镜和物镜要用 纸。转动转换器,把两个物镜 ,并将镜筒下降到 处。四、交流展示:五、归航拾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给予肯定,并鼓励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自制标本,到实验室观察。 六、达标测试:1、P40 1 2、P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七 年级 生物 上册 全册导学案 2012830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