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第二课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出师表第二课时.doc(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罗田县思源实验学校教案 语文 学科课题出师表备课人卢胜兰课时第二课时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诸葛亮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指导自己的行为。过程与方法:采用“读读,讲讲,议议”的教学方式,在读、讲、议的过程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章的艺术特色。知识与技能:1、理解字句,指导朗读背诵,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2、分析课文段,归结第一部分内容;了解作者亲贤臣远小人的进步主张。3、学习、段。理解诸葛亮统一中国的愿望,批判地继承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4、 理解“寓情于议”和“寓情于叙”的写作方法。教学方法诵读法 讲解法 自主、合作、探究法重点难点教学重点: 1、指导朗读背诵,培养学生文言文
2、的阅读能力。2、了解本文议论中融以叙事、抒情的写法。教学难点: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小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巩固已知二、 分析课文35段1、思考:第3、4两段写什么?第5段作者又提出了什么建议?师生共同分析,边分析边板书:荐贤臣:宫中之事先帝简拔之臣裨补阙漏,有所广益营中之事先帝称能之臣行阵和睦,优劣得所提建议:亲贤远佞(正反教训)2、小结第一部分:()诸葛亮提出的三条建议治国大计,特别是第三条“亲贤远佞”是作者反复强调的。这三条在今天看来也是正确的。()讲解“寓情于议”的特点:诸葛亮谈形势,教方法,摆先帝任贤事实,引历史经验教训,
3、其目的都是希望后主能认识到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的道理。这种把诚挚的感情、殷切的期望融合于摆事实、讲道理中的论证手法,就是“寓情于议”。作者之所以采用这种委婉的表达方式,意在使后主能容易接受建议,达到规劝目的。一、检查背诵12段。指生背诵。二、新知:1、指导朗读,要求有层次感。指名二优生分别读第3第4段后齐读第5段。2、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不明白的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教师提问抽查:是以: 痛恨:所以: 良实:计日而待:亲贤臣,远小人:三、分析第二部分:1、创设情境: 刘备“三顾茅庐”使诸葛亮万分感激,平时又言听计从,临终时也曾把儿子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也一直在努
4、力报效刘备的知遇之恩,所以一生竭尽所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试图为刘备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下面我们再学习6、7两段,看诸葛亮是如何表述他的知遇之恩的。2、独立思考问题:两主要表达方式是什么?叙述的对象以及叙述的内容是什么?(要求扣课文中句子回答)昔日:生平志向 感激原因 廿年经历报先帝忠陛下当今:出师理由 3、讲解“寓情于叙”如下所述,这两主要是追述21年来的经历,陈述出师的理由,抒发报先帝忠陛下的心愿。表达方式是寓情于叙。例如第6段在叙述生平志向、感激的原因之后,又用“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这句充满感情的话,既高度概括了他追随先帝、为之奔走的艰难历程,又抒发了他
5、感恩报效的一片忠心。4、讨论问题:“受命以来.深入不毛”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精神?今天应该怎样认识?引导学生从作者忠君的同时看到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努力学习,完成自己的责任和使命。5、小结第三部分层次:回顾历程,抒发感激之情;表示伐魏决心,报先帝忠陛下。3、学生自读课文第二部分,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理解文意。边读课文边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不懂的划上记号,读完后,可以同桌的互相讨论。4、教师补充注释,学生思考自译课文: 躬耕:亲自耕种。 闻达:声名远扬。庶竭:希望竭尽。尔来:从那时到现在。托付不效:交给的任务没有完成。5、复述诸葛亮的经历(根据课文内容)要求一位表达能力强一点的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作业1、反复诵读课文直至背诵。2、课后习题 反思设计中,注意处理学法指导与教材的关系,力图突破传统的唯教材论、 唯知识论,重在学法的指导,学生的学习成果从学法尝试中获得。另外让学生们根据课内课外对诸葛亮的认识和了解,结合自己的人生观,对这个历史人物进行评价,其实也就是培养学生们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