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级宏观经济学
名词解释
1.国内生产总值:(GDP)经济社会(一国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及其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它不但可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表现,更可以反映一国的国力与财富。
2.消费函数:社会总消费支出主要取决于总收入水平。
3.投资乘数:指由投资变动引起的收入改变量与投资支出改变量之间的比率,其数值等于边际储蓄倾向的倒数。
4.投资函数:是指投资于利率之间的关系。可写i=i(r),一般地,投资量于利率呈反方向变动关系。
5.IS曲线:描述产品市场均衡时,国民收入与利率之间关系的曲线,由于在两部门经济中产品市场均衡时I=S,因此该曲线被称为IS曲线。
6.货币需求:货币的需求源于人们对货币的流动偏好。是指人们在不同条件下,出于各种考虑对持有货币的需要。
7.货币供给:一个国家在某一时点上所保持的不属于政府和银行所有的硬币、纸币和银行存款的总和。
8.法定准备率:指中央银行规定的各商业银行和存款机构必须遵守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法定准备率可因银行类型、存款种类、存款期限和数额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9.公开市场业务:又称公开市场操作,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公开买卖有价证券和银行承兑票据,来调节货币存量和利率的一项业务活动。公开市场业务是目前西方国家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应量,实现政策目标中最重要、最常用的工具。
10.总需求曲线:总需求曲线是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产量(国民收入)与价格水平的组合,它是表明价格水平和总需求量之间关系的一条曲线。曲线上任意一点表示某一确定的价格水平及其对应的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的产量水平。总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11.自愿失业:指工人所要求得到的实际工资超过了其边际生产率,或在现行的工作条件能够就业、但不愿接受此工作条件而未被雇佣所造成的失业。
12.非自愿失业:指具有劳动能力并愿意按现工资率就业,但由于有效需求不足而找不到工作造成的失业。
13.储蓄率:储蓄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有的份额,也就是这个社会的储蓄比例。用公式表示为s=S/Y。
14.名义GDP:名义GDP是指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它没有考虑通货膨胀因素。
15.边际消费倾向:与“平均消费倾向”相对而言。指收入中每增加一单位所引起的消费的变化。可以用以下式子表示:
表示增加的消费,代表增加的收入。一般而言,边际消费倾向在0和l之间波动。
16.平均储蓄倾向:是指储蓄占收入的比例。
17.税收乘数:是指国民收入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动的税收变动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或者说国民收入变化量与促成这种量变的税收变动量。
18.政府购买乘数:是指收入变动与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购买支出变动的比率。(政府购买乘数为正值,其值为边际储蓄倾向的倒数。)
19.引致投资:与“自发投资”相对而言。由经济中的内生变量引起的投资,即为适应某些现有产品或整个经济的开支的实际增加或预期增加而发生的投资。
20.流动偏好:凯恩斯关于货币需求的理论,他认为货币的需求源于人们对于货币的流动偏好。人们处于以下三类动机而需求货币。第一,交易动机,指个人和企业需要货币是为了进行正常的交易活动。第二,谨慎或预防动机,指为了预防意外支出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第三,投机动机,指人们为了抓住有利的购买有价证券的机会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
21.LM曲线:描述货币市场达到均衡,即货币需求等于货币供给时,国民收入与利率之间存在着同方向变动关系的曲线。
22.凯恩斯区域:当利率降到很低时的流动陷井里,货币投机需求曲线成为一条水平线,因而LM曲线也相应有一段水平状态的区域,称凯恩斯区域(也被称为萧条区域)。在凯恩斯区域,LM曲线的斜率为零。货币政策无效,扩张性财政政策有效。理由:利率一旦降低到一定水平,政府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给,不能降低利率,也不能增加收入,因而货币政策无效。相反,扩张性财政政策使IS曲线右移,收入水平会在利率不变的情况下提高,因而财政政策有很大效果。
23.古典区域:当利率升到很高水平时,货币投机需求曲线成为一条垂直线,因而LM曲线也相应有一段垂直状态的区域,被称为古典区域。在古典区域,LM曲线的斜率为无穷大。财政政策无效,货币政策有效。理由: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使IS曲线向右上方移动,只会提高利率而不会使收入增加,但如果实行使LM曲线右移的扩张货性币政策,则不但会降低利率,还会提高收入水平。
24.财政制度的自动稳定器:指西方财政制度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需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25.斟酌使用的货币政策:是指货币当局(中央银行)根据经济形势而主动地采取增加或减少货币供应量来稳定总需求水平、实现充分就业的一种机动性货币政策。具体说来,当总需求不足、失业增加时,中央银行要采取增加货币供给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反之,当总需求过多、物价持续上涨时,政府要采取减少货币供给的紧缩性货币政策。
26.贴现率政策:指中央银行通过变动贴现率来调节货币供给量和利息率,从而促使经济扩张或紧缩。
27.挤出效应: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1)在充分就业环境中,政府购买支出增加,会使市场购买产品或劳务的竞争加剧,物价就会上涨,而实际的货币供给会因价格的上升而减少,进而使可用于投机目的的货币量减少,结果债券价格下降,导致利率上升,进而导致私人投资减少。投资减少,私人消费也随着减少。这就是说,政府支出增加“挤占”了私人投资和消费。(2)工人存在货币幻觉,在短期内,由于企业对劳动需求增加,故就业和产量增加,然而长期内,由于经济已处于充分就业状态,则增加的政府支出只能完全的挤占私人的投资和消费。
28.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又称超额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的上涨。
29.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又称成本通货膨胀或者供给通货膨胀,是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的上涨。
30.储蓄函数:是指总储蓄与总收入之间的关系。总储蓄取决于总收入,与总收入同方向变动。
31.菲利普斯曲线:是菲利普斯根据现实统计资料所给出的反映货币工资变动与失业率之间相互关系的曲线,即货币工资增长率越高的时候,失业越低;失业率越高的时候,货币工资增长率越低。后又延伸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的替代关系:失业率高,通货膨胀率就低,反之亦然。
32.温和的通货膨胀:指并不严重扭曲相对价格或收入的物价上涨,每年物价上升的比例在10%以内。
33.预期的通货膨胀:这是按是否被预期来划分的。预期性通货膨胀是指通货膨胀过程被经济主体预期到了,以及由于这种预期而采取各种补偿性行动引发的物价上升运动。如在工资合同中规定价格的条款,在商品定价中加进未来原材料及劳动成本上升因素等。但是一般认为,如果通货膨胀的预期现象普遍存在,那么无论是什么原因引起了通货膨胀,即使最初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消除了,通货膨胀也会因经济主体预期而采取的行动得以持续,甚至加剧。
34.收入指数化:一般被当作是一种适应性的反通货膨胀政策。所谓收入指数化就是工资、利息、各种证券收益以及其它收入一律实行指数化,同物价变动联系起来,使各种收入随物价格数的变动而作出调整,从而避免通货膨胀所带来的损失,井减轻由通货膨胀所带来的分配不均问题。
35.新古典增长模型: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比较有影响的经济增长理论。在以下三个基本假定条件下:(1)社会储蓄函数S=sY(s是作为参数的储蓄率);(2)劳动力按一个不变的比率n增长;(3)生产的规模报酬不变;阐述了这样一个事实:随着人均资本量k的增加,人均产量增加且增长速度递减。生产函数为y=f(k)=F(1,k)。
新古典增长的基本方程:△k=sy-(n+δ)k,也可以表述为:资本深化=人均储蓄-资本广化
36.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指政府有意识地变动财政分配诸要素,引起财政收支结余方向与数额的相应变动,达到消除经济波动、稳定经济运行的目的。
37.总量生产函数:生产函数是表示在一定时间内,在技术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生产要素的投入同产品或劳务的最大产出之间的数量关系。总量生产函数是指经济社会的产出与总就业量、资本之间的函数关系。
38.经济增长: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产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经济增长通常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的年增长率来表示。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前提和最为基本的一个方面的内容。
简答题
1.简述凯恩斯的乘数理论,并指出其发挥作用的条件。
(1)乘数理论说明了经济中各种支出变动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其中支出的变动既包括私人投资和政府购买的变动,也包括税收和政府转移支付的变动。乘数的大小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和税率。
(2)乘数理论发挥作用的条件是经济中的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如果经济中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支出的变动就只会导致价格水平上升而不会使产出水平上升。
2.简述货币市场的均衡条件并加以简要评论。
在宏观经济学中,货币市场的均衡条件为货币的供给等于货币的需求。在凯恩斯主义的框架内,货币供给被认为是由一国的货币当局发行并调节的,因而是一个外生变量,其大小与利率无关。故在以利率为纵坐标、货币量为横坐标的坐标系内,货币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于横轴的直线,如下图中的m直线,这条货币供给曲线和货币需求曲线(L)相交的点(E)决定了利率的均衡水平(r0),它表示只有当货币供给等于货币需求时,货币市场才达到均衡状态。如图所示:
r m=M/P
r0 E
O L(m)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庇古的货币数量论,特别是由于明确指出投机动机而突出了利息率的作用。但正如西方经济学者所指出的,凯恩斯的货币理论只注意到利率和收入对货币需求的影响而忽略了人们对财富的持有量也是决定货币需求的重要因素。此外,西方学者认为,凯恩斯把财富的看得过于简单,好像在现实的社会中,只有货币和债券两种资产可供热门选择,这些都是有待改进的。
3.简述凯恩斯的货币理论。
凯恩斯的货币理论即货币需求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们需要货币是出于三种动机,即交易动机,谨慎动机和投机动机。交易动机是指个人和企业需要货币是为了正常的交易活动。谨慎动机是指预防意外支出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投机动机是指人们为了抓住有利的购买有价证券的机会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凯恩斯认为,交易动机和谨慎动机主要取决于收入,这种货币需求量和收入的关系可表示为L1=L1(y)。对于投机动机所导致的对货币的需求,凯恩斯认为主要取决于利率,这可表示为L2=L2(r)。
在凯恩斯看来,对货币的总需求是人们对货币的交易需求,谨慎需求和投机需求的总和,关系式可表示为:L=L1(y)+L2(r) 其中L1是收入y的增函数,L2是利率r的减函数。
4.商业银行体系为什么能使原始存款扩大若干倍,通过什么方式?
商业银行吸收的存款中必须以一定的比例留作准备金。这一比例由中央银行依法规定,故称为法定准备率。法定准备率使银行体系中可以成倍地创造货币供给。
假定法定准备率为10%。若有一家商业银行增加了100元的存款,那它就可以贷款90元。客户将这90元存人自己的账户,则为他开户的银行就可以放款81元。如此等等,银行系统中增加的存款额为
一般地,如果银行系统中最初增加了存款△D,那么以法定准备率rd留有准备金,整个银行系统中最多可以创造出的货币量为
当然,上述倍数是以所有增加的存款在银行系统内全额流动为条件的。
5.什么是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如何调节宏观经济运行的?
财政政策是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财政政策主要是通过变动政府购买支出。改变政府转移支付、变动税收和公债这些政策工具,通过有关的乘数作用于国民收入,进而达到调节宏观经济运行的目的。
但认为经济的总需求非常低,即出现经济衰退时,政府可通过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如消减税收、降低税率、增加支出或多种措施并用以刺激总需求。反之,当认为总需求非常高,即出现通货膨胀时,政府可通过紧缩性财政政策如增加税收或消减开支或多种措施并用以抑制总需求。
6.货币政策是如何调节宏观经济运行的?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利率进而影响整个经济以达到一定经济目标的行为。货币政策主要是通过货币政策工具,即再贴现率政策、公开市场业务和变动法定存款准备率来达到调节宏观经济运行的目标。
贴现率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变动给商业银行及其他存款机构的贷款利率来调节货币供应量。贴现率高,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减少,准备金从而货币供应量就会减少。反之,降低贴现率,准备金从而货币供应量就会增加;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证券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行为;变动法定存款准备率也能够改变经济中的货币数量。随着经济中货币量的变化,影响了经济的总需求水平,进而达到影响国民收入,调节宏观经济运行的目的。
7.总需求曲线是如何得到的?
总需求曲线代表了货币市场和商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的点的集合,即IS—LM模型的均衡点。我们可以由IS—LM模型推出总需求曲线
该图分上下两个部分。上图为IS-LM图,下图为总需求曲线。当价格为P1时,LM曲线LM(P1)与 IS曲线相交于E1,E1点所表示的国民收入和利率顺次为Y1和r1。将P1和Y1标在下图中便得到总需求曲线上的一点D1。假设价格由P1下降到P2,由于价格下降,LM曲线移动到LM(P2)的位置,与IS曲线交点为E2。E2点所表示的收入和利息顺次为Y2和r2。对应上图中的E2点,找到下图中相应的D2点。按照同样的程序,随着价格变化,LM曲线和IS曲线可以有许多交点,每一个交点都标志着一个特定的y和r,于是就有许多P和Y的组合,从而构成了下图一系列的点。把这些点连在一起就得到了总需求曲线AD。
8.分析说明需求拉动通货膨胀的过程。
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又称超额需求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显著的上涨。过程分为三步:
1.起初总产量较低时,总供给曲线呈水平状,总需求的增加不会引起价格水平的上涨。
2.当总产量到达一定水平,由于劳动、原料、生产设备不足使成本提高,引起价格水平的上涨,导致总供给曲线开始逐渐向右上方倾斜,价格随着总需求的逐渐增加不断上涨。
3.总产量到达最大,即为充分就业时,整个社会的经济资源全部得到利用。此时总供给不变,即总供给曲线呈垂直状,如果总需求继续增加,则只会引起价格水平的上涨。
这就是需求拉动通货膨胀。
9.哪些因素造成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请简要加以说明。
成本推动通货膨胀主要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的上涨。主要影响因素为1.工资的提高--工资推动通货膨胀是指不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造成的过高工资所导致的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2.利润的提高--利润推动通货膨胀是指垄断企业和寡头企业利用市场势力谋取过高利润所导致的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
10.说明总需求曲线为什么向右下方倾斜。
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总需求与价格水平反向变化,是因为(1)价格水平的变化将引起利率的同方向变动,进而引起投资和产出水平的反向变动。如当价格上涨时,货币需求的增加将导致利率的上升,投资水平下降,从而总需求水平也将下降。其次,(2)价格水平的变化还会影响人们的实际财富,当价格水平上升时,以货币表示的资产(如现金、存款等)的实际价值将降低,人们由于变得相对贫穷而减少消费支出,也会引起总需求的下降。再就是(3)价格水平的变化会影响人们的税收负担,当价格水平上升时,人们的名义收入将增加,从而使人们进入更高的纳税等级,消费者的税负增加,可支配收入下降,消费水平下降从而总需求水平也将下降。最后,(4)价格水平的变化还将通过影响净出口来影响总需求。如当价格水平上升时,固定汇率下降会使出口减少,进口增加,这也会使总需求水平下降。
11.简述IS-LM模型。
IS-LM模型反映了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的条件下,国民收入和利率的关系。主要通过分析IS曲线和LM曲线的相对变动来表征。模型中,IS曲线是一条由左上方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是投资和储蓄相等的利率与收入水平的组合。LM曲线表明的是货币的需求与货币供给相等的利率和收入的组合。
分析研究IS和LM曲线的斜率及其决定因素,主要是为了分析有哪些因素会影响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效果.通过分析IS和LM曲线的斜率以及它们的决定因素就可以比较直观地了货币政策效果的决定因素。
12.GDP如何度量?它有什么缺点?
GDP的度量主要有生产法、支出法和收入法。用支出法核算GDP就是通过核算在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购买最终产品的总卖价来计量GDP,因此核算GDP就是核算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的消费、投资、政府购买以及出口这几个方面的支出的总和;
用收入法核算GDP就是用要素收入即企业生产成本核算国内生产总值。包括工资、利息和租金等这些生产要素的报酬;非公司企业主收入;公司税前利润;企业支付及企业间接税;
GDP核算国民经济活动的核心指标具有局限性:GDP不有衡量出某些经济成果;实际GDP不有反映人们闲暇时间的增加或减少;GDP不能反映地下经济活动;
国内生产总值表明社会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量,但不能说明街道的是什么商品和劳务;有一些经济活动在提供产品和劳务满足人们的需要时却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与质量,这些GDP都没有反映出来,如环境污染问题。
13.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IS-LM模型的方程式并画出图形;2)当投资增加时,均衡国民收入将如何变动?为什么投资增加在引起收入变动的同时,又有限制收入沿着这一方向变动的因素?3)当货币供给增加时,均衡国民收入将如何变动?为什么货币供给的增加在引起收入变动的同时又有限制收入沿这一方向变动的因素?
(1) IS曲线表示商品市场的均衡(I=S);LM曲线表示货币市场的均衡(L=M),将这两条曲线放在同一直角坐标系内,两曲线相交的均衡点E同时满足两个条件:I=S,L=M。因此,只有在E点上两市场才能同时达到均衡,此交点决定的利率i0是同时满足两个市场均衡条件的均衡利率;Y0是同时考虑两个市场均衡条件下的均衡国民收入。
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的模型叫IS-LM模型。该模型可以表示为:
图示如下:
(2)如果投资在每一既定的利率水平上增加,即投资增加,就会引起收入在每一既定的利率水平上增加,使IS曲线右移。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随着IS曲线的向右移动,国民收入增加。我们也能看到,由于货币供应量不变(LM曲线没有变动),国民收入的增加将导致对货币的需求增加,因此,在新的均衡点上,利率也随之增加,利率的上升会减少投资和消费,也就是说,随着利率的提升,会抑制投资需求,从而存在限制收入随投资不断上涨的因素。
(3)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货币供给的增加,LM曲线向右移动,在新的均衡点国民收入增加,利率降低。指当一定时期的利率水平降低到一定程度,不能再低时,人们就会产生利率上升的预期,货币需求弹性就会变得无限大,即无论增加多少货币,都会被人们储存起来,即流动性陷阱。发生流动性陷阱时,再宽松的货币政策也无法改变市场利率,使得货币政策失效。因此,存在随着货币供给增加抑制国民收入增加的因素。
14.简要说明通货膨胀的成因。
通货膨胀的成因主要分为三个方面:
1、货币数量论,其基本思想为每一次通货膨胀背后都有货币供给的迅速增长。货币供给的增加是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
2、用总需求与总需求来解释,包括需求拉动通货膨胀理论和成本推动通货膨胀理论。
需求拉动通货膨胀理论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因年期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的上涨,即过多的货币追求过少的商品。
成本推动通货膨胀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的上涨。又分为工资推动通货膨胀及利润推动通货膨胀。在不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造成的过高工资所导致的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为工资推动通货膨胀。垄断企业和寡头企业利益能够市场势力谋取过高利润所导致的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为利润推动通货膨胀。
3、从经济结构因素变动的角度来解释。西方学者认为,在没有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的情况下,只是由于经济结构因素的变动,也会出现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上涨,即为结构性通货膨胀。
15.假设政府考虑用这种紧缩政策:一是取消消费津贴,二是增加所得税,用IS-LM曲线和投资曲线表示这两种政策对收入、利率和投资的影响。
取消投资津贴和增加所得税虽然都属于紧缩性财政政策,都会使IS曲线向左下方移动,因而在IS-LM图形上表现也不一样。
(1)取消投资津贴等于提高了投资成本,直接降低了投资需求,使投资需求曲线左移,图(a)中I0移至I1,如果利率不变,则投资量从I0减至到I1,然后投资减少后,国民收入要相应减少,IS曲线左移,在货币市场均衡保持不变(即LM曲线不变动)条件下,利率必然下降(因为收入减少后货币交易需求必然减少,在货币供给不变时,利率必然下降),利率下降又会增加投资,使取消投资津贴后的投资减少量达不到I0I1,只会降低到I1'。
(2)增加所得税会降低可支配收入,从而减少消费,同样会使IS曲线左移。假定左移情况是图(b)中IS0到IS1,则均衡收入分别从y0和r0下降到y1和r1。由于增加所得税并不会直接降低投资需求,因而投资需求曲线让然是I0,但由于利率从r0下降至r1,因而投资受刺激从I0下降至I0',也就是说,增加所得税虽然使消费、收入和利率都下降了,但投资却增加了。
16.试说明主流经济学如何用总供求分析法来解释萧条和高涨现象。
AD—AS模型是主流经济学派解释宏观经济波动的重要理论工具。作为凯恩斯主义经济学重要代表的主流经济学派把向右上方倾斜的总供给曲线称为短期总供给曲线,把垂直的总供给曲线称为长期总供给曲线,他们对宏观经济波动的解释大致如下。
一、短期均衡的决定
在短期内,国民收入和价格总水平的决定有两种情况,见下图。
第一种情况是E点所表明的情况,左下图中的AD是总需求曲线,ASs是短期总供给曲线,总需求曲线和短期总供给曲线的交点E决定的产量或收入为y,价格总水平为P,二者都处于很低的水平,这种情况表示经济处于萧条状态。
第二种情况是E′点所表明的情况,当总需求增加,总需求曲线从AD向右移动到AD′时,短期总供给曲线ASs和新的总需求曲线AD′的交点E′决定的产量或收入为y′,价格总水平为P′,二者都处于很高的水平,这种情况表示经济处于高涨状态。
如果石油价格上涨或工资水平普遍提高等原因使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但总需求曲线不变,就会发生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价格总水平上涨)同时出现的情况,即会出现“滞胀”的局面。在右下图中,AD是总需求曲线,ASs是短期总供给曲线,两者的交点E决定的产量或收入为y,价格水平为P。由于出现供给冲击,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到ASs′,总需求曲线和新的短期总供给曲线ASs′的交点E′决定的产量或收入为y′,价格水平为P′,这个产量低于原来的产量,而价格水平却高于原来的价格水平,这种情况表示经济处于滞胀状态,即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结合在一起的状态。
上述的萧条状态、高涨状态和滞胀状态都是短期存在的状态。
萧条状态与高涨状态
O
y
AD
P
P’
P
E
E′
y
ASS
y′
yf
AD′
滞胀状态
yf
E
E′
AD
ASS′
P
P′
P
ASS
O
y
y′
y
二、长期均衡的决定
在长期内,一切价格都能够自由地涨落,经济具有达到充分就业的趋势,因而总供给曲线成为垂线。
长期均衡状态
P
P′
Pe
E
AD′
AD
ASL
E′
O
y
y=y′=yf
上图中的ASL是长期总供给曲线,它和潜在产量线完全重合,总需求曲线AD和长期总供给曲线ASL的交点E决定的产量为y,价格水平为Pe;当总需求增加使总需求曲线AD向右移动到AD′的位置时,总需求曲线AD′和长期总供给曲线ASL的交点E′决定的产量为y′,价格水平为P′。由于y=y′=yf ,所以,在长期中,总需求的增加只是提高了价格水平,而不会改变产量或收入。
综上所述,主流经济学派认为总供给—总需求模型可以用来解释萧条状态、高涨状态和滞胀状态的短期收入和价格总水平的决定,也可以用来解释充分就业状态的长期收入和价格总水平的决定。在政策主张上,主流学派经济学家认为,虽然经济在长期内可以处在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但在短期内,萧条和过度繁荣甚至滞胀状态是不可避免的,这些情况仍然可以给社会带来经济损失,因此有必要推行凯恩斯主义的反周期经济政策,以熨平萧条和过度繁荣所带来的经济波动,使经济处于持续稳定的充分就业状态。
17.什么是凯恩斯区域,其含义是什么?
当利率较低时,使得货币投机需求曲线成为一条水平线时,从而到时LM曲线也相应地有一段水平状态的区域,这一区域称之为“凯恩斯区域”,也称为“萧条区域”。含义为利率一旦降到这样低的水平,政府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给,不能降低利率,也不能增加收入,因为货币政策无效。相反,扩张性财政政策使IS曲线向右移动,收入水平会在利率不变的情况下提高,因而财政政策有很大效果。
18.什么是古典区域,其含义是什么?
如果利率持续上升到一定水平,货币的投资需求将等于零,这时候人们除了为完成交易还必须持有一部分货币(即交易需求)外,不会为投机而持有货币,使得货币投机需求曲线成为一条与纵轴相平行的垂直线,使得LM曲线也相应的有一段垂直状态区域,这一区域称为“古典区域”;含义为利率一旦升高到这样的水平,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IS曲线向右上方移动,只会提高利率而不会使收入增加,但如果实行使LM曲线右移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则不但会降低利率,还会提高收入水平。
19.何为乘数定理?其结论在IS-LM模型中有什么变化?试结合图形加以说明。
在宏观经济学中,乘数理论说明了各种支出变动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因为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所以,某一部门需求(支出)的增加,不仅会使该部门的生产和收入相应增加,而且还会引起其他部门的生产、收入和支出的增加,从而使国民收入增加量数倍于最初的支出。按支出的不同种类,乘数可分为投资乘数、政府购买乘数、税收乘数和政府转移支付乘数,等等。
在简单收入决定理论中,各种乘数都有确定的表达式,但在考虑到货币市场的情况下,即在IS—LM模型中,乘数的作用要受到一些影响。下面以政府购买乘数为例加以说明。
在简单收入决定理论中,政府购买乘数的表达式为:
式中为边际消费倾向
在IS—LM模型中,增加支付购买的效果可用下图说明
当政府购买增加时,比如说增加Δg时,会使IS曲线右移到曲线,右移的距离为。但这只是不考虑货币市场情况下的结果,即假定利率不变时的结果。当在IS—LM模型中时,实际上收入不可能增加到,其原因在于随着政府购买的增加,即IS曲线向右方移动,收入增加了,因而对货币的交易需求增加了,在货币供给不变的情况下,利率上升了,例如,从r0上升到r1,随着利率的上升,投资受到抑制,进而也抑制了收入的上升,其结果,使得经济新的均衡点只能处于,即收入只能增加到。正是由于所谓“挤出”效应的存在,使得政府购买乘数的作用变小(或打折扣)。
20.政府增加支出和减少税收将如何改变国民收入水平?为什么?
政府增加支出和减少税收属于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措施。支出和税收的变动是通过乘数原理作用于国民收入,进而达到调节宏观经济的目的。政府支出对国民收入的影响可通过如下关系式反映:△y=kg△g=1/(1-MPC)*△g,其中△y、△g分别为国民收入和政府支出的改变量,MPC为边际消费倾向。在一定条件之下,政府支出增加将使国民收入按乘数倍增加。同样的,减少税收也将使国民收入按乘数倍增加,税收变动对国民收入的影响是通过下述关系反应的:△y=kt△t=-MPC/(1-MPC)*△t
21.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本公式是什么?用图形说明其均衡条件及主要结论。
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本假设:(1)全社会只生产一种产品;(2)储蓄函数为S=s,s常数,且0
展开阅读全文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