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版)实用类文本阅读.doc





《(整理版)实用类文本阅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整理版)实用类文本阅读.doc(9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实用类文本阅读【2011高考试题解析】一.(陕西)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下笔不觉师造化黄宾虹一向以为书画同源,所以称作画为“写画”。他以为上古时代书画不分,如伏羲画八卦,仓颉造字的一种主要方式就是象形,中国最早的文字中已有横线、纵线、弧线等线条形式;汉以后虽分书画,但仍是道归于一,三代以上笔法可从甲骨、古玉、铜器中求之。他在1929年编辑的滨虹草堂古印谱里曾谈到古印上的籍篆文字:点画的肥瘦方圆奇正各不同,有助于绘画笔法;而给构的疏密、参差离合、抑杨顿挫、回环社复,更可见章法布置之妙。所以,他作画时要置备金石拓本在案头。他由古玺印这种上古金
2、石实物、临近原始的艺术形式中悟出笔法要旨,认识到书法、文字、金石、绘画都是同一来源,即来源干自然山水,从而找到回归造化之路。黄宾虹常提到古代书法家从观察自然中有所领悟,如在雨后看车行泥沼,车轮在泥中转动犹如笔被纸妥所滞却仍圆转,不疾不徐、不粘不脱,由此笔法大进。他也常以自然山水之理来诠释自己的笔法,如“平”就是如风吹水动、一波三折;“圆”如行云流水、宛转自如,而石有棱角、树有桠杈,则是圆中有方;“变”则如石有阴阳向背、树有交互冬差,山有起伏显晦、水有缓急动静。1922年他在给友人陈柱尊的信里说到,自己是以山水作字,而以字来作画。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针
3、对当时沪上流行的细谨、涂泽的媚人习气和自矜才气、沦于放诞的欺人画风,黄宾虹推崇细腻、轻软的逸品画格,倡导做“真画者”。B由于我国书法、文字、金石、绘画同源异流,道归于一,要研究中国书法、绘画的笔法意蕴,就只能从上古时期的甲骨、古玉、铜器人手。 C书画家常能从观察自然中领悟到艺术的真谛,如由雨后看车行泥沼悟得笔法的疾徐粘脱,由石的阴阻向背、树的交互参差悟出笔法的变化。D张大千有着深厚的艺术修养,模仿的水平也极为高超,以至于他仿作的石涛画,甚至瞒过了当时的书画大行家罗振玉等人。E本文通过记述黄宾虹博采众长、学习绘画的艰苦历程,描写了他在中国绘画艺术上的理论创见与突出成就,为我们展示了一位艺术家的感
4、人形象。【答案】答C给3分,答D给2分,答B给1分;答A、E不给分。【解析】A项“推崇细腻、轻软”错,由“还以为当时沪上流行的一种是细谨、工于涂泽的媚人习气”“以轻软为秀润,真画者反不合时宜”可知;E项,“学习绘画的艰苦历程”无中生有;B项“就只能从上古时期的甲骨、古玉、铜器人手”过于绝对。(4)尽管黄宾虹和张大千者是一代宗师,但二人的人生态度、对金钱的看法以及艺道旨趣却大相径庭这给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答案】观点一:恪守传统,力求雅正,甘于清寂淡泊,追寻艺术真谛于平静淡泊中求真务实的人生态度;淡泊名利,不言阿堵,保持传统学人本色;避俗趋雅,不为流俗所动,寻求华滋
5、浑厚的画风。观点二:创新与模仿并重,理想与时尚兼顾。创造与仿作兼顾;对金钱的开通看法和潇洒态度; 注重民间时尚意趣。观点三:既恪守传统,又勇于创新,在追求自己理想的过程中享受人生。守正出新,继承与创新兼顾;怀抱艺术理想,追求名山事业;脚踏实地,享受人生。二.(辽宁)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数学奇才华罗庚“想”。有时实在解决不了,他也很坦白地告诉学生,他要回去继续想,而不是只顾面予,使问题解决得模模糊糊。他还讲到“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的读书方法:“譬如我们读一本书,厚厚的一本,加上自己的注解,就会愈读愈厚,我们知道的东西也就由薄到厚了。但这还只是接
6、受和记忆的过程,读书并不是到此为止。由厚到薄是消化、提炼的过程,即把那些学到的东西,经过咀嚼、消化,融会贯通,提炼出关键性的问题来。” 1979年3月底,华罗庚应英国伯明翰大学邀请,去英国讲学,历时八个月,其间还应邀到荷兰、法国与西德访问了一个多月。7月下旬,“解析数论会议”在英国达勒姆召开,华罗庚应邀参加,他的学生王元与潘承洞也参加了。王元代表华罗庚和他自己做了“数论在近似分析中的应用的大会报告,潘承洞做了“新中值公式及其应用的大会报告。一些白发苍苍的数学家用“突出的成就、“很高的水平等评语,赞扬中国数学家在研究解析数论方面所作的努力,并向华罗庚表示祝贺。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
7、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华罗庚认为,研究数学如果把它割裂开来,只研究某个分支或其中一个小题目,不考虑“左邻右舍”,就无异于“画地为牢”。B在华罗庚看来,研究数学选定一个方向深入钻研很重要,但也要善于把握进退时机,该退却的时候就应该及时退却。C王元与潘承洞在国际数论学术会议上,报告了他们各自在解析数论方面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受到与会代表的好评。 D通过对欧洲的访问,华罗庚深刻认识到,只有得到国外数学界“鲁班”的指点与肯定,才能达到“耍斧头”的最高境界。E本文撷取华罗庚的若干人生片断,描写了他刻苦自学成才、研究数学的传奇经历,表现了一位杰出数学家的重要成就和贡献【答案】答A给3分,答B给2分,
8、答C给1分,答D、E不给分。【解析】C、王元代表华罗庚和他自己做了大会报告;D、国外数学界“鲁班”一指点,下回就好一点了;他如果点点头,就说明我们的工作有相当成绩。“只有”太绝对。E、没有描写了他刻苦自学成才、研究数学的传奇经历。(2)从解析数论中“漫”出来是华罗庚一生研究数学的得意之笔,这是什么原因?请简要分析(6分)【高考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答案】他的数论研究已经达到真正的高水平;原有的研究领域已无发展空间,改行使他选择的范围越来越大;由此及彼,自然“漫”出,使他的数学生命焕发光彩。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解析】从文中找出范围,分条列举即可。(3)华罗庚的数学教学具有什么样
9、的特点?请简要说明(6分)【高考考点】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答案】不仅注重方法,更注重原则;重视改作业和回答学生问题,启发深入思考;教给学生“从薄到厚”“从厚到薄”的读书方法。【解析】从华罗庚在数学教育中反对的问题和讲到的方法即可总结出来。三.(湖南)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培育一位电影明星,无论从经济成本还是从时间成本看都是昂贵的,一个明星的成长有漫长的过程,还要有天赋和种种机缘。当然还有更为紧要的前提,即明星必须扮演某个角色,借角色而成名,如扮演埃及艳后、扮演安娜卡列尼娜或特工“007”等。只有作为成功的角色的明星,才能成为生活中的明星。明星是流行趣味的代表,大众仰望明星,大
10、众在此岸,而明星在彼岸。从此岸到彼岸应该有一段漫长的距离,跨越这一距离,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还要机缘凑巧。但是陡然间,随着电子媒介技术进一步发展和电视娱乐节目,大众能直接参与明星生产,自己当明星,他们参加各类选秀节目,哪怕是只当15分钟的明星。明星秀成为一种社会风潮,不但是青年人跃跃欲试,连成年人和儿童也加入到这一浪潮中,势头汹涌。一旦明星不需要以扮演什么角色为条件,那就星途坦荡,而且是条条大道通明星。特别是有了网络视频,人们不一定要上电视节目才能当明星,也用不着任何资格审查才能踏上明星之路,只需将自己制作的视频制品拿到网络上传播,就有成功的可能,这大大增加了当明星的概率。也难怪,当年麦克卢汉
11、在对比电影和电视时会说:“看电影时,你坐在那儿看银幕,你就是摄影机的镜头;看电视时,你则是电视屏幕。看电影的时候,你向外进入世界;看电视的时候,你向内进入自己。”正是电视和网络的出现,使影像电子文化成为日常生活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并和日常生活场景紧紧地交织在一起,深深地镶嵌在我们的情感和记忆中。就像今天的孩子在若干年后会发现,自己的童年生活早已被细心的父母记录在各类摄像和视频中,自己早就充当了家庭生活的小明星,潇洒地生活在大人们的摄像镜头和屏幕里。(节选自蒋原伦今夜星光灿烂,读书2011年第2期)1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成功的电影明星凭借天赋和种种机缘,可以缩短其成长的过程,而
12、不一定要借角色成名。B明星的门槛降低,与明星培育的成本无关,主要原因在于上电视不一定要扮演某个角色。C创造流行趣味要商业文明和大众传媒合谋并要明星配合,明星则可成为这种趣味的代表。D有了网络视频,明星变得不再神秘,人们只要将视频制品在网上传播,就必定成为明星。答案: C解析:本题考信息比对,注意“一添二漏三改四凑”的惯用伎俩。A项原文是“明星必须扮演某个角色,借角色而成名”,肯否失当;B项“主要原因在于上电视不一定要扮演某个角色”,强加因果;D项原文是“就有成功的可能”,说法绝对。只有C项正确。对应信息就在第三段。14.综观全文,请谈谈你对麦克卢汉所说“看电视的时候,你向内进入自己”的理解。(
13、6分)答: 四.(广东)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梁宗岱先生温源宁像宗岱那样禁不住高高兴兴的人,我从来没见过,他那种高兴劲儿有时候把我吓一大跳,*使他确实知道灾祸临头,我敢说,他还是过那种无忧无虑的快活日子,他会特别重视仅有的那一丁点儿阳光,因而完全忘掉美景背后的一大堆影子和黑暗。宗岱热爱人生,热爱得要命。对于他,活着就是上了天堂。他一息尚存,便心满意足。他笑着过生活。我们许多人,因为对生活有求而不得,也只好笑一笑,宗岱呢,因为对生活无所求,所以笑得最好。宗岱喜好辩论。对于他,辩论简直是练武术,手、腿、头、眼、身一齐参加。若一面走路一面辩论,他这种姿势尤为显著:跟上他的
14、脚步,和跟上他的谈话速度一样不容易,辩论得越激烈,他走得越快。他尖声喊叫,他打手势,他踢腿。若在室内,他完全照样。辩论的缘由呢,为字句,为文体,为象征主义而最难对付的往往就是为某两位诗人的功过优劣,要是不跟宗岱谈话,你就再也猜不着一个话题的爆炸性有多大。多少简单的题目,也会把火车烧起来。因此,跟他谈话,能叫你真正筋疲力尽。说是谈话,时间长了就不是谈话了,老是打一场架才算完。 注 梁宗岱(1903-1983):广东新会人,诗人、翻译家。 孙唐:德国体育家。 (选自一知半解及其他,南星译,有删改)19请分别指出文中段画线部分所用的修辞手法,并具体说明这些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表述效果。(4分)(1)他走
15、路比汽车或者比飞机还快。(2分)(2)对于他,辩论简直是练武术,手、腿、头、眼、身一齐参加。(2分)【答案】(1)夸张(夸大)。突出了他走路速度之快。(2)比喻。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梁宗岱在辩论时全身心投入的样子。【考点】本题考查“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分析综合)【解析】本题实际考察的是修辞手法,大纲要求的修辞手法应该了然于胸,用时才不会捉襟见肘。夸张是对事物加以超越事实的描述的一种修辞方法,它可以使读者获得深刻的印象,其妙处在于不是真实而写出真实的感受。比喻是用某一具体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修辞方法,它可以使语言形象化,化
16、深奥为浅显,更能揭示事物本质以及更鲜明地表达作者的观点与立场。【解析】本题的设置非常巧妙,它将寻常的“我们可以从梁宗岱身上学到什么”的“俗题”转化成了文中“如果有人因为某种原因而灰心失望,他应该”这样的一道题目。而难点就在于如何理解“眼中的火焰”与“双唇的热情颤动”,我们联系上文可知,眼中的火焰当是指他的求知欲望,而双唇的热情颤动指的是辩论,而这个是生命张扬的标志,梁宗岱给那些容易灰心失望的人一个提醒,那就是热爱生活,热爱文学,热爱工作。五.(福建)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朱启钤:“被抹掉的奠基人”林天宏2006年6月13日下午,一场大雨过后,正阳门箭楼被带着水
17、雾的脚手架包裹的严严实实。北京旧城中轴线上的这座标志性建筑,正经历着新中国成立后规模最大的一次修缮。由正阳门箭楼北望,长安街车水马龙,它与城楼左右两侧的南北长街、南北池街,一同构成了北京旧城东西,南北走向的交通要道。朱启钤于1930年创办的中国营造学社,将他的筹划与组织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他为学社请来当时最为优秀的学术精英:东北大学建筑系主任梁思成,中央大学建筑系教授刘敦桢,著名建筑师杨廷宝、赵深,史学家陈垣,地质学家李四光,考古学家李济他还以其社会人脉,动员许多财界和政界人士加入学社,直接从经费上支持营造学社的研究工作。曾有建筑史家这样评价朱启钤:“人力、物力、财力,这些都是研究工作所必
18、不可少的条件,能把这方方面面的人事统筹起来,是需要非凡之才能的。朱启钤以一己之力,做了今天需要整个研究所行政部门做的事。”有数据显示,截至1937年,营造学社野外实地测绘重要古建筑达206组,因此探索出一整套研究中国古建筑的科学方法,为撰写中国建筑史构建了扎实的科学体系。假若没有朱启钤,中国的古建筑研究,又会是怎样的图景?如今,斯人已逝,营造学社停办也已整整60周年。6月13日的那场大雨,将故宫端门外西朝房冲洗得干干净净。游人如织,屋宇间却依旧透着落寞,此处正是营造学社旧址。而位于城区赵堂子胡同3号的朱启钤故居,住着数十户人家,杂乱之中,依稀可辨当年气魄。(摘自2006年5月21日中国青年报,
19、有删改)注 朱启钤(1872-1962),曾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文史馆馆员。13. 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 文章叙述了朱启玲在古建筑研究方面几件鲜为人知的事,从正面肯定了他的历史地位。B.文章提到了朱启玲1915年就开始主持北京市政工程建设工作,意在说明他才是改造北京旧城的“第一人”。C.文章些朱启玲为营造学社请来当时最优秀的学术界精英,体现了他的“筹划与组织”才能。D.朱启玲完全以一己之力,直接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支持了营造社会的筹划和创办。E,朱启玲带领中国营造学社实地测绘我国重要的古建筑,探索出修缮北京正阳门箭楼的科学方法。 第段,点明如果没有朱启钤
20、,就不可能在上个事迹30年代出现像梁思成这样的建筑学领军人物,直接突出朱启钤的贡献。【解析】文章写梁思成显然是用来直接或间接表现主人公朱启玲的。文是有关事例并不少,考生不仅要找出来,还要作简要分析,分析时要从文章的结构方面作探究。【高考考点】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六.(重庆)阅读下文,完成14-17题。论诚意 朱自清诚伪是品性,却又是态度。从前论人的诚伪,大概就品性而言。品性一半是生成,一半是教养;品性的表现出于自然,是整个儿的为人。说一个人是诚实的君子或诈伪的小人,是就他的行迹算总帐。君子大概总是君子,小人大概总是小人。不过一个社会里,这种定型的君子和小人并不太多,一般常人都浮沉在这两
21、界之间。所谓浮沉,是说这些人自己不能把握住自己,不免有作伪的时候。还有一层,这些人对人对事有时候自觉的加减他们的诚意,去适应那局势。这就是态度。态度不一定反映出品性来,一个诚实的朋友到了不得已的时候,也会撒个谎什么的。态度出于必要,出于处世的或社交的必要,常人是免不了这种必要的。这是“世故人情”的一个项目。有时可以原谅,有时甚至可以容许。但是一般人用这几个词似乎太严格了一些,照他们的看法,不诚恳无诚意的人就未免太多。而年轻人看社会上的人和事,除了他们自己以外差不多尽是虚伪的。这样用“虚伪”那个词,又似乎太宽泛了一些。这些跟老先生们开口闭口说“人心不古,世风日下”同样犯了笼统的毛病。一般人似乎将
22、品性和态度混为一谈。诚实的品性确是不可多得,但人孰无过,不论哪方面,完人或圣贤总是很少的。人为自己活着,也为别人活着。在不伤害自己身分的条件下顾全别人的情感。都得算是诚恳,有诚意。这样宽大的看法也许可以使一些人活得更有兴趣些。西方有句话,“人生是做戏”做戏也无妨,只要有心往好里做就成。客气等等一定有人觉得是做戏可是只要为了大家好,这种戏也值得做的、另一方面,诚恳、诚意也未必不是戏。现在人常说,“我是很有诚意的”,自己标榜自己。大有卖瓜的说瓜甜的神气,诚实的君子大概不会如此。不过一般人也已习惯自然,知道这只是为了增加诚意的分量,强调自己的态度,跟买卖人的吆喝到底不是一回事儿。常人到底是常人,得跟
23、着局势斟酌加减他们的诚意,变化他们的态度这就不免沾上些戏味。 (有删节)14. 如何理解“客气要大方,合身分,不然就是诚意太多,诚意太多,诚意就太贱了”在文中的含意?(4分)【答案】客气是一种诚意,但客气也要适度、得体,否则就降低了诚意的价值。【考点】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解析】理解一个句子在文中的含义需要对句子本身进行切割理解,如果句子带有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我们还需要将这些手法还原为它本来的正常的表述句子。本题的难点在于如何将“客气”与“诚意”联系起来,又如何将“太多”与“太贱”联系起来。结合文章,我们可以看出作者认为客气是需要一个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整理 实用 文本 阅读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