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的故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时候的故事.doc(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一个故事:生日的困惑大凡名人传记中,名人们的人生起点似乎都这样写,不妨借用模板。20世纪六十年代,即1963年的冬季,贵池县,高坦公社,斗溪大队,江村生产队的山坳里,一个男婴呱呱坠地,哭声划破是夜的长空,仿佛百般的不乐意,千般的无奈!反正不乐意也好,无奈也罢,不可逆转地来到这个世界就算来啦!降生于寒冷的冬天是毫无疑问的,那时农村口语称“农历”为“古历”,只是听我的小姐姐说我的生日是古历十一月初一,因为父母是文盲,而且养育的孩子较多,第六个孩子(男孩中排第三个)实在记忆不起。所以,一直以来,我有理由对于生日的详细日期提出质疑。好在确信是隆冬,也是大差不离。另外觉得11月初1,日期挺好记忆的“三
2、根光棍”。沿用11月初1过生日。旧的困扰过去,新的困惑又接踵而至,就像初冬的寒流一轮接着一轮。至于阳历(公历)到底是几月几日?小时候好奇地发现古历与阳历每年具体日期并不是固定一一对应,觉得挺怪怪的我阳历的生日到底是几月几日?直到我读师范时,不知是哪位同学有本万年历,借来一查1963年的农历11月初1对应于公历1963年12月16日。至此真相大白,这个悬案得以了结。说到这万年历查阴阳历,还产生一个受欺负的故事。我的妻子是农历1962年11月初10出生的,比我基本上是大一岁,她当然清楚地知道自己是阳历1962年12月3日,后来的阴错阳差,身份证上1963年12月3日。于是拿来说事,说我是弄错,理由
3、是她阳历1963年12月3日,农历是11月初10。我的阳历生日1963年的12月16日在她阳历生日之后,农历11月初1怎么可能是在她农历生日之后之前。“不可能的!你瞎说”她的口气斩钉截铁、毋庸置疑。这个冤案后来在岳母的干预下才结束:“你是1962年的啊!怎么可以与1963年的阳历、阴历对应啊。”通过这事,我算彻底明白了“指鹿为马”、“颐指气使”“飞扬跋扈”的深刻含义。整个国家经历了1958年、1959年的艰难岁月,紧接着的三年自然灾害。到我出生的那一年国民经济有所喘息。据俺娘说,出生那一年鸡蛋特别多,柜子的抽屉里装满了鸡蛋。带我这小胖弟的艰巨任务,历史地落到大我6岁且自身亦很稚嫩的小姐姐,真是
4、难为了她!我又胖且重,她说。夏天手抱我,我屁股上的肉从手指缝里漏出,多形象贴切经典接地气的比喻啊!青年小伙子柯少杰(现在已经六十多岁,退休在家)在公社的农具厂上班,下班回来路过我家门口,总喜欢从我小姐姐手中抢过胖乎乎的婴儿,抱抱过把瘾,时而举过头顶,时而架在肩上。有一次不争气的小胖胖,竟然在他的肩膀上“拉”了起来!不知这热心的小伙子以后是否感兴趣抱我,胖娃还能否得到他的抱抱小时不及时只知道宣传队,大学习批判的活动较多。一次在大队部的大礼堂,点着四盏汽灯,四壁写着红标语,可惜当中我睡着了,不知结果。 第二个故事:几个第一次伴随着岁月的延续,小胖胖渐渐长大,涉事渐广,见闻渐丰。就像刚刚脱去绒毛的小
5、鸟对外面的世界探头探脑,跃跃欲试。或隐约或清晰的记得一些平生第一次第一次砍柴:第一次砍柴之前经历了一次瞥柴,即用手折断柴干子,那次几个小朋友,在裴家屋后的山坡上折了相当多的柴火,实际上成了正式砍柴的预备课,正式砍柴是在名叫“山姆”的山冲里,四五个小伙伴扛着撑镐一字排开,走向山排,领头的是大人结尾的也是大人,名叫中国(好大气)姓裴,记得他在后面开玩笑地地说:哪个小人滚下来,我就接住谁。砍柴当中,我一边砍,一边想着:要记住,我9岁开始砍柴。9岁啊正式混沌不更事,疯玩的年龄段啊。从此以后每当周末几乎就被一根撑镐,一把柴刀控制住,失去自由,失去许多童趣!第一次只身一人从上江村走到下江村:上江村下江村那
6、时是同一个生产队,但相隔约一华里多一些。中间一大截没有人家,不知是几岁,独立走到上江村,也不知为了什么事,而让我独立行走在有形的道路上,为独立行走于人生的道路做好铺垫。反正当时自己感觉非常自豪!第一次出远门:好像是陪姐姐们去什么加工厂,走在长山畈的机耕路上,那时从没见过这么大的旷野,一望无边,其实是山间的坝子而已,充其量就2、3平方千米的平畈地盘。走了好长好长时间还没达到目的地,其间还问路,别人指向,有高压线,变压器的地方(那时高压线变压器可稀罕啦!)。第一次上公共厕所,那时上小学五年级时,到大队的完全小学就读,学校是公共厕所,从小到现在,可怜我以前见识的都是单个的粪窖,。第一次上厕所小解,看
7、到周围的有人,可是怎么也不适应,很窘迫,就是解不下来!第三个故事:那人的手很香那是一次幸福圆满的远足。记不清是谁牵头,肯定是那个大哥大级的人物的创意,真这是一个好主意。几个小伙伴结伴到上江村河那边的黄石的钻井队去玩,谈到钻井队,一定是省地质队324队,在黄石村庄边设点,钻探什么矿?高高耸立的钻夹,很有吸引力和号召力!令人向往,那么高的建筑物,高山仰止!穿着背带、开档裤子一群小不点,涉水过河时,因为个子太小,曾有人弄湿了裤腿,好在涉水顺利,没发生什么险情。那场景就像小马过河课文中的松鼠们过河吧。参观钻井平台,里面有地板,矗立的屋顶原来是用来摆放竖立的钻头,工人师傅忙碌着下钻,还抽取钻头,现在我知
8、道可能是取样品。在地板缝里,我还捡到一根半截报废的钢锯条,感觉非常幸运和高兴,塔外还有一个高高的水塔装水从里面汩汩而出,大大满足了我们的好奇心,开阔了眼界。其中有一个叫菊兰(小名叫倒妹)的小女孩,看起来很好玩可爱,劳动的工人师傅,情不自禁地摸摸她的小脸蛋,倒妹在回来的路上盛赞那叔叔的手好稥!好稥!一行的同伴也仿佛闻到香气阵阵。考证一下,原来我们农村那时人们搽手搽脸的都是低廉的“哈利油”,城里人条件好的搽的是“香脂”“雪花膏”等高档的。四十多年,那股香气,还在鼻子旁边萦绕第四个故事:上学记1970年的农历年刚过完,大约正月十几,新的学年开始。需要说明一下,那时是春季招生、开学。新的学年从春季开始
9、。1978年,当我初中三年级时改为秋季招生,所以我初三多读半年,也就是说我初中读了三年半。8岁(实龄其实6周岁)称为适龄儿童,那时。“发祥上学了”,这太突然了,新年的气氛还未散尽(其实并没有多少新年气氛)开学季到啦。我只感觉得太突然,根本没有幼儿园的预备期预热,猛然当小学生,一点思想准备都没有。也许家长曾经打个招呼说了,而自己把这事给忘了;也许家长没说,认为不必要对你这个小不点说,8岁入学顺理成章、天经地义。如同一日三餐饭。我不想上学,你猜我躲到哪里了?竟然躲到灶门口。父亲拿来了细柴棍子,这种打小孩的材料最好找。不记得是否打了,但至少是被威逼着,哭着,很不情愿,非常不乐意地上学去。不乐意归不乐
10、意,一旦上了学,那些不如意一扫而空,尽抛掷脑后,学校有众多小伙伴,有“丰富”的玩耍的项目。犹如鲁迅笔下的百草园,留下诸多童年的梦。介绍几个。撑船: 两根平行的棍子放在平平的地面上,圆棍上放一块板。船就制造出来了,人站上去,棍子极易滑动,小心翼翼地踩上去,稳定下来以后,用手上的篙子撑起船,往前,往后运动。需要一定的平衡性和不怕摔跤的精神。老师也被吸引过来,没弄一会儿就摔了一跤,爬起来很囧,于是便是生气的喝令“不准玩了,上课去”。挤油:冬天我那儿的学生都各自带一个火桶,放在学校。上学和放学,每个同学都捧着火钵,或有专用的铁丝做的提篮提着。每当上学放学时,手提火钵的队伍,那是南方山里的孩子们的一道异
11、样的风景。课间小猴子们再冷也要出教室,也应该出教室。透透气,外面冷,怎么办?挤油,就是靠着墙,一字排开,几个伙伴从两侧向中间用力挤,靠中间的伙伴两边受力,当然也最容易被挤出队伍。一旦被挤出队伍,就只能跑向一侧又向中间挤,一会儿身子就暖和热乎了,成本很低,效果很好。筑水库:学堂后面的山排,春夏的季节,雨水多,山上来水,还有陡坎上有孔的地方渗冒泉水。若干个课余,想不到,这些小学生竟然在屋后构筑一项宏伟的工程水库。其实不算“大”,但在我们儿童的心目中是宏伟巨大的,人人小脸上都写着自豪、成就感。“上课啰”,“上课啰”人少的乡村初小,老师的喊声就相当于大学校的铃声。“上课啰”老师还不见动静,出来查看,不
12、幸发现了我们的秘密。于是厄运降临,就像日本鬼子轰炸重庆一样,大小石头雨点般被老师砸入水中,一阵狂轰乱炸我们小伙伴变成落汤鸡,依依不舍地被驱赶去上课。庆幸的是老师没有对水库大坝下手。军官称谓:全校12个学生,分布于一、二、三、四个年级。难以置信吧!大一点的学生一定是头儿的智者他就是我的二哥,四年级,正宗的大哥大。他不知依据什么,可能是依据个头吧。给其他小朋友来了一个部队官衔知识的大普及。让闭塞旮旯里的我们很小就知道部队的官衔,依次是军师旅团营连排班,配套的是军长、师长、旅长、团长、营长、连长、排长、班长、士兵。二哥是什么?总司令呗。总司令:冯胜祥军长:柯召全(现已故)师长:冯发祥旅长:裴中学团长
13、:裴忠义营长:连长:排长:班长:士兵:下半截的官太小,我记不得哪些同学担当了。二哥把我任命为师长并不是任人唯亲,因为在12大员中我的个头算比较高的。没有收到人民来信和被举报。时差倒回到当今。现在的学生玩具花样多多,做工豪华考究,价格昂贵!我小时候玩具与当今高大上玩具和游戏没办法攀比,不过当今儿童玩游戏的乐趣真不一定我小时候过瘾、尽兴。第五个故事:井底之“娃”读者肯定误以为笔者写了错别字,不,笔者要表达的的确是此“娃”而非彼“蛙”。还得从我老家的地理地势特点说起。总体上是两山夹一弄,山和弄都是南北走向,两山之间夹着良田、河流,均是条状(带状)布局。这河流就是名闻遐迩的流淌着诗的河秋浦河。这样的地
14、形大走势,造成了村子里的农户们做房子都是坐东朝西,很不理想,但是也没办法,只好顺应大自然犟脾气。下面围绕村上的这排房子为基准,详作介绍说明。屋后是很有内涵的山,为什么讲有内涵?是因为不是平直的山排,而是带有山冲,山冲里又套有山包山凹,这些山的脚下是依次的房屋,基本上门口的稻床(院场)即是大路,大路的下边就是水田地,这些水田都是依山势改造的(梯田性质),所以每个田的东边都有很高的坎,乃是农业学大寨时期改河造田所留下的杰作。当然,这些良田如今多半闲置撂荒啦,只有田埂的轮廓和地中的荒草寂寞地躺在那儿常年睡着懒觉。田的下方是河滩河坎,再是清澈见底的秋浦河,河流的那边,就是峭立的陡山坡,就像武当山的展旗
15、峰。河那边的山比河这边的山高些,风格不太迥异。河那边的山具有父亲般的伟岸刚毅,河这边的山具有母亲般的包容温雅。大山和大河孕育了生灵,大山和大河亦阻隔了与外界的联系,造成信息闭塞。到此,看看整体的地势像不像“井”?生于斯,长于斯的村上的孩子们是不是都可称之为井底之“娃”! 笔者就是其中之一。一天,这村上的这胖娃坐在门口的小矮凳上。头微微仰视上方,看到白茫茫一口的天空。环视四周的群山山峰,猛然一个巨大的发现:原来天是搭在山顶上的,就像自己家里的房子的四壁搭着屋顶,屋顶架在墙上,所以天是架在山头顶上的。那下雨是咋回事?一定是天上的人们,个个拿着竹竿,在天上戳戳,捣出许许多多的小洞洞,于是,天上的水就
16、漏下来,就造成了下雨。可怕的打雷呢?一定是天上的顽皮的孩子,一齐用脚跺着,就像楼上的人跺着地板,发出“轰隆隆轰隆隆”的巨大噪杂声响评估当时的这一重大发现,在某种程度上,不亚于哥白尼发现日心学说、不亚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不亚于牛顿发现万有引力于是,从此胖娃小小的心底就种下一个心愿:哪天,扛着一根竹竿,到河那边的山顶上,也把天给捣出一个洞洞“哪天”,指明天?过几天?明年?过几年?长大后?可惜,这个“戳天”的愿望到现在仍然没有实现。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小胖娃”已变成“老瘦娃”!不过坚信总有一天会实现这个儿时的梦想!“扛着一根竹竿,到河那边的山顶上,也把天给捣出一个洞洞”。谁愿陪我一同前往的请举手。第
17、六个故事:母亲的手我回老家的次数不多,母亲还在世时,每次给她老人家洗脸洗手是必做的功课。单说说洗手,温热的水浸润一会儿,打打肥皂,搓搓揉揉,老人家很惬意很满足。细端详没这事怎样一双手啊!五指不能伸直,手背皮肤布满老人斑和褶皱“松树皮”的比喻一点也不过份。就是这双松树皮般的手牵出了记忆碎片。擎灯的手:在我很小很小的时候,有那么一个冬季,晚上,像个跟屁虫似的总是追随在母亲身后。夜深临睡前,母亲总是一手擎着煤油灯(那时我那山村尚未通电),看看儿女们的被子是否掖好了,各个窗户的插销是否插牢,大门小门和所有的房间门是否栓好。母亲到哪房间我就跟到那个房间!哦,冬季还有巡视所有的火桶,火钵的灰是否厚实,检查
18、哪些衣物需要放在火桶上烘烤这只手是曾经擎灯的手,给子女带来了冬夜安全与恬静!做装心粑的手:做粑的米粉,是我们小弟兄磨的,那时没有磨粉机,用的是老古董石磨子。粉磨成以后妈妈就做粑,也是一种对于磨粉者辛苦的一种奖励。这粑可不是普通的粑,而是装了很多好吃的心的装心粑。这是母亲拿手的好戏,先炒好需要装心的菜料,再用水和粉,揉好粉团,完成这些准备活动后,接着开始制作粑了。抓一撮粉团在手心拍,直到拍成扁圆。手在菜料堆里抓一小把,放入扁粉粑中间,再将四周围粑的边缘拢向粑的中间,将菜心包将起来。手沾点水修饰美化一下。,一个完美的粑粑做好了。贴在锅里焊烤几分钟,有时两边都焊烤,焊烤出厚厚的硬壳。一锅大约焊烤三四
19、个,母亲有时候还要停顿下来照应一下锅灶下的火候,忙上忙下。吃着或回味着可口飘香的米粑,很难想象竟然出自于曾经的这双手!摸痒痒的手:冬天都呆在火桶里,快要睡前,还要缠着母亲做一件不可或缺的事背心上摸痒痒,为什么叫摸痒痒而不是挠痒痒?母亲那粗糙的手,插进我后背的棉袄衣服里,上下来回的挪动,挠痒的效果特别好。有时候她的手没有挠到痒处,后背小主人的身子,还可以挪动相反的方向,好让那双粗糙的手,够着自己的痒处。有时候,粗糙手的主人停顿了,与客人(家里来客人多半是邻居串门)聊天忘了挪动,后背的主人就“磨叽”一声小表抗议。多么让人留恋成瘾的摸痒痒的手!烧菜煮饭的手:母亲操持家务,常年围着灶台转,除了日常做饭
20、洗衣,偶尔家里供手艺人或者贵客来访,厨房的事情母亲全部包揽,责任非常明确,就是必须拿出一桌讲得过去的招待客人的饭菜。虽然没有文化,且客厅的事情不需要过问,但是对于奉献一桌拿得出手饭菜倒能够担当胜任。记得没到菜端上桌前,母亲都亲自用干净的洗碗布,把菜碗的口沿抹一圈,呈送出的不仅菜肴而更是艺术品!扇蚊帐的手:夏天蚊虫肆虐,好在我们每个床铺都有蚊帐,躲避蚊虫的袭扰。母亲夏天睡觉前多了一件让我们乐意的琐碎事扇蚊帐。当我们爬到床上,钻进蚊帐里,躺下一时是睡不着的,因为还少了一个重要环节,等待母亲扇蚊帐。只见母亲的手拿着蒲扇,母亲手拿蒲扇,用劲扇风,风鼓到帐子的四个拐角顶端,狡猾的蚊子逃不过一劫,将蚊帐里
21、藏匿的蚊子清理驱赶出去。其实当我们躺倒床上,不管有没有蚊虫,总是盼望着母亲过来扇蚊帐,因为,可以免费享受电风扇(那是根本没有电风扇一词)。醉翁之意不在酒啊!扇的时候从里到外,从上到下,最后扇到蚊帐的门口,将蚊帐压得严严实实。儿女们在蚊帐里可以安安稳稳地睡上一夜啰。逐个的将数个儿女们的床帐都扇完,不知多少个夏天,多少个夜夜,都是如此。怪不得母亲的手后来如同“松树皮”!第七个故事:关于“吃”的故事写“吃”难度很大,因为中国的吃文化博大精深,博主不敢班门弄斧。我的“吃”会咀嚼出淡淡的苦涩感觉我小时候就连吃点肥肉渣滓都很满足(现在是半碗肉也能忍心倒掉)。那时当地炒蔬菜时,放一小块猪油膏,在炒菜的热锅上
22、炸,熬出的油渗入蔬菜中提高蔬菜的口感。当这块猪油膏炸尽后就挑出扔了或者和到菜中。我就喜欢吃着炸后的猪油膏残渣。每每有机会,就候在母亲炒菜的灶台旁边,功夫不负有心人,总是小有收获。一次,照例候在灶台,眼巴巴地看着母亲炸油膏,终于等到猪油膏炸结束,不知是母亲没看见我,还是故意的,竟然把炸结束的猪油膏渣滓掺和到蔬菜当中了。我非常生气,母亲说“我哪晓得你要吃”,勒令她马上找出来,可是用锅铲子把锅里的蔬菜翻尽了,怎么也找不到了!那个残渣不知“躲”到哪儿去了。我气得直跳,冲着母亲吼吼并声称“我恨死你了”,岂肯罢休,闹得这一天自己都老大不高兴。母亲女儿较多,农村那时女儿多有女儿多的好处,就是过时过节的送一些
23、糕糖之类的孝敬父母数量相对较多。那时候塑料袋尚没诞生,红糖白糖都用报纸裁成正方形小块,包裹的,一般是一斤装一包。母亲的糖罐装不下了,所以有些糖没有拆包。当到夏天时,必须拆包了。因为那时是用糖的高峰,时间包的较长,倒下糖不是很利索,报纸上会残留一些准备融化的糖粒脱不下。这是我的所爱啦,母亲给我,我用舌头慢慢舔食,甜甜的,非常惬意。现在回想起,觉得那样子一定不雅!可是长大后,条件好后都从未尝到过如此之甜。那时的大年三十,生产队里抽调家庭主妇们做糙米粑。名曰:忆苦思甜。尝尝过去(即解放前)的“苦”想想现在(即解放后)的“甜”。现在回想明白了,哦,那是上面的文件指示,基层必须这么做。中午糙米粑做好了,“粑”里除了米粉外,更有一些糠皮(猪的饲料),夹杂揉进一些野菜,虽然能吃但的确难以下咽。生产队的男女老少来了一部分人(本来应该都来)。我发现每人都象征性的吃几口,吃完一个完整的粑是很难做到的,拿着或多或少的野菜糠粑回家,你猜干什么喂猪呗!吃嫩草初春的青草窜出地面,拔出草芯,剥去草皮壳,露出白白嫩嫩的草芯。放进嘴里嚼一嚼,甜甜的香香的最具乡土气息。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