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18个虚词120实词.doc

收藏

编号:2660442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76.75KB    格式:DOC    上传时间:2020-04-27
17
金币
关 键 词:
高考 文言文 18 虚词 实词
资源描述:
^` 高考文言文18个常见虚词 一、而 (一)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 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升斗之禄。(《祭十二郎文》)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7.表示因果关系。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8.表示目的关系。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可译为“你”“你的”。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三)通“如”,译为“好像”“如同”。 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二、何 (一)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翻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二)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三)作语气助词,相当于“啊”。 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 (四)通“呵”,可译为喝斥。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喝斥他是谁。意思是检查盘问)(《过秦论》) 三、乎 (一)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1)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2)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廉颇蔺相如列传》) 3.表揣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离骚》) (二)介词,相当于“于”“在”等,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 (2)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 (3)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三)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1)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 四、乃 (一)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3.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二)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3.还可作连词用,可译为“若夫”“至于”“如果”等。 五、其 (一)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可译为“他”“它”。 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6.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二)副词 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大概”。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三)连词 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孟子见梁襄王》) 六、且 (一)连词 1.递进关系,可译为“而且”“并且”。 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 2.递进关系,可译为“况且”“再说”。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陈涉世家》) 3.让步关系,可译为“尚且”“还”。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4.并列关系,可译为“又”“又……又……”“一面……一面……”。 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副词 1.将,将要。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2.暂且,姑且。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七、若 (一)动词 译为“像”“好像” 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促织》) (二)代词 1.表人称,相当于“你”“你们”。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 2.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 (三)连词 1.表假设,相当于“如果”。 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赤壁之战》) 2.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 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 3.至,至于。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齐桓晋文之事》) 八、所 (一)名词 表处所、地方。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二)助词 1.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 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促织》) 2.“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 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指南录〉后序》) 九、为 (一)动词 1.做,作为,当成,成为。 (1)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 (2)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过秦论》) (3)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廉颇蔺相如列传》) 2.以为,认为。 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 3.判断词,是。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二)介词 1.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 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2.介绍原因或目的,译为“为了”“因为”。 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孔雀东南飞》) 3.介绍涉及的对象,译为“给”“替”。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4.对,向。 如姬为公子泣。(《信陵君窃符救赵》) 5.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三)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可译为“呢”。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十、焉 (一)兼词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 (2)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 (3)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在这件事情上)者也。(《五人墓碑记》) 2.相当于“于何”,译为“到哪里”。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二)代词 1.相当于“之”。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2.哪里,怎么。 未知生,焉知死?(《论语》) (三)语气词 1.句末语气词,了,啊,呢。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2.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师说》) 3.置于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阿房宫赋》) 十一、也 (一)句末语气词 1.表示判断语气。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 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齐桓晋文之事》) 3.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阿房宫赋》) 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 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5.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崤之战》) (二)句中语气词。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 是说也,人常疑之。(《石钟山记》) 十二、以 (一)介词 1.表示工具,可译为“拿”“用”“凭着”。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2.表示凭借,可译为“凭”“靠”。 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可译为“把”。 操当以肃还付乡党。(《赤壁之战》) 4.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5.表示依据,可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今以实校之。(《赤壁之战》) (二)连词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2.表示承接关系,可不译。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3.表示目的关系,可译为“来”“用来”“以致”等。 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 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辞》) (三)助词 作语气助词,起调整音节作用。 逆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 (四)动词 1.以为,认为。 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触龙说赵太后》) 2.用,任用。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 (五)名词 可译为“缘由”“原因”。 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 (六)通“已”,止。 无以,则王乎?(《齐桓晋文之事》) (七)连词 连接上、下、东、西、往、来等字,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等界限。 十三、因 (一)介词 1.依照,根据。 罔不因势象形。(《核舟记》) 2.依靠,凭借。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 3.趁着,趁此。 不如因善遇之。(《鸿门宴》) 4.通过,经由。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 5.因为,由于。 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梦溪笔谈》) (二)副词 1.于是,就。 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 2.原因,缘由,机缘。 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 (三)动词 1.根据。 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五蠹》) 2.沿袭,继续。 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 十四、于 介词 1.在,从,到。 乃设九宾礼于廷。(《廉颇蔺相如列传》) 2.“在……方面”“从……中”。 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游褒禅山记》) 3.由于。 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 4.向,对,对于。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 5.被。 而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6.与,跟,同。 (1)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邹忌讽齐王纳谏》) (2)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7.比。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十五、与 (一)介词 1.和,跟,同。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 2.给,替。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 3.比,和……比较。 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连词 1.和,跟,同。 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勾践灭吴》) (三)动词 1.给予,授予。 生二人,公与之饩。(《勾践灭吴》) 2.结交,亲附。 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 3.对付。 庞煖易与耳。(《史记•燕世家》) 4.参加,参与。 蹇叔之子与师。(《蹇叔哭师》) 十六、则 (一)连词 1.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便”。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 2.表示条件、假设关系,译为“假使”“如果”“要是……就”“那么”“就”“便”。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表示并列关系,用在分句中,可译为“就”,或不译。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4.表示转折、让步关系,可译为“可是”“却”“虽然”“倒是”。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5.表示选择关系,常和“非”“不”呼应使用,可译为“就是”“不是……就是”。 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二)副词 1.表示判断,可译为“是”“就是”。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2.表示强调,可译为“已经”“原来已经”。 及诸河,则在舟中矣。(《崤之战》) 十七、者 (一)助词 1.指人、物、事、时、地等,译为“……的”“……的(人、东西、事情)”。 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触龙说赵太后》) 2.用在数词后面,译为“……个方面”“……样东西”“……件事情”。 (1)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赤壁之战》) (2)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3.用作“若”“似”“如”的宾语,译为“……的样子”。 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 4.放在后置的定语后面,相当于“的”。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5.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不必译出。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6.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面,不必译出。 近者奉辞伐罪。(《赤壁之战》) (二)语气词 1.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等。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十八、之 (一)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1)太后盛气而揖之。(《触龙说赵太后》) (2)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3)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与妻书》) 2.指示代词:这,此。 (1)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季氏将伐颛臾》) (2)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 (3)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二)助词 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 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5.用在时间名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三)动词,到……去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文言实词:120个常见文言实词用法集释 1.爱(i) (1)动词 ①爱护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史记•陈涉世家》) ②喜爱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 ③怜惜,同情 爱其二毛,则如服焉。(《左传•子鱼论战》) ④吝惜,舍不得 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⑤通“薆”(i),隐蔽,躲藏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诗经•邶风•静女》) ⑥吝啬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2)名词,恩惠 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也。”(《左传•昭公二十年》) (3)形容词,亲爱的,心爱的 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柳毅传》) 推导提示:“爱”在古代常有“吝啬,舍不得”的意思,“舍不得”自然就会“喜欢”并加以“爱护”;由“喜欢”则可推出“亲爱的,心爱的”,如“爱女”。 2.安(ān) (1)形容词 ①安全,平安 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三国演义•失街亭》) ②安稳,安定 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③安逸,舒适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动词 ①奉养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左传•曹刿论战》) ②安置 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三国演义•失街亭》) ③抚慰,安抚 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孔雀东南飞》) ④使……安定 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 ⑤安心 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琵琶行》) (3)疑问代词,怎么,哪里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史记•鸿门宴》) 推导提示:“安”的本义即“安全、安定”,“安全”了就会感到“舒服、安逸”;后又用于使动义“使……安”,由此又可推出“奉养”“安抚、安慰”等义。 3.被(读音一:bi) (1)名词,被子 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杨修 之死》) (2)动词 ①覆盖 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②遭受 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报任安书》) (3)介词,表示被动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史记•屈原列传》) 通“披”(读音二:pī) ①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 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史记•陈涉世家》) ②披散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史记•屈原列传》) 推导提示:“被”的本义是“被子”,“被子”不正是“覆盖”在身上取暖的吗?由“覆盖”义引申出“遭受”等义,“穿”不也是把衣服“覆盖”在身上吗? 4.倍(bi) (1)动词 ①通“背”,背向,背着 兵法右倍山陵,前左水泽。(《史记•淮阴侯列传》) ②通“背”,违背,背叛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史记•鸿门宴》) ③加倍 虽倍赏累罚而不免于乱。(《五蠹》)  (2)数词,原数基础上增加的相等数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过秦论》) (3)副词,更加,倍加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推导提示:“加倍”是后来常用义,“倍”的原义是“反”,即“背向、背着”,故而又可引申为“违背”,这一义项与“背”同。 5.本(běn) (1)名词 ①草木的根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谏太宗十思疏》) ②根本,基础 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③本业,常代指农业 今背本而趋末。(《论积贮疏》) ④书本,稿本,版本 今存其本不忍废。(《〈指南录〉后序》) ⑤本章,臣子给皇帝的奏章或书信 是无难,别具本章,狱词无易。(《狱中杂记》) (2)动词,推究,考察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伶官传序》) (3)形容词,原来的 此之谓失其本心。(《鱼我所欲也》) (4)副词,本来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出师表》) 推导提示:“本”是指事字,指草木的根,比喻为“基础、本原”之义;事物的“本原”不容易弄清楚,所以需要“推究”;“本原”虚化而为“本来、原来”之义。 6.鄙(bǐ) (1)名词,边界,边远的地方 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2)动词 ①以……为边界(边邑)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 ②轻视,瞧不起 孔子鄙其小器。(《训俭示康》) (3)形容词,鄙陋,见识浅,庸俗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 推导提示:“鄙”本义为“边邑”,边境自然环境“鄙陋”,故有“鄙陋”之义,“鄙陋”自然会受到“轻视”;后也常用作自谦之词,如“鄙人”。 7.兵(bīng) 名词 ①兵器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过秦论》) ②士兵,军队 得选兵八万人,进兵击秦军。(《信陵君窃符救赵》) ③战争 兵旱相乘,天下大屈。(《论积贮疏》) ④战略战术,用兵策略 故上兵伐谋。(《孙子•谋攻》) 推导提示:“兵”的本义为“兵器、武器”,引申为“持兵器的人”“士兵、军队”;“军事、战争”当然跟兵器有关;由“战争、军事”义引申出“侵略”“战略,战术”等义。 8.病(bng) (1)名词 ①重病 君之病在肠胃。(《扁鹊见蔡桓公》) ②弊病,缺点 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训俭示康》) (2)动词 ①生病 今而后吾将再病,教从何处呼汝耶?(《祭妹文》) ②使……成病态 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病梅馆记》) ③担心,忧虑 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论语》) ④责备,羞辱 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训俭示康》) (3)形容词 ①困苦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②疲劳 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揠苗助长》) 推导提示:“病”本义为“重病”,取其比喻义为“缺点、毛病”;得了重病就会感到“困苦”并为之“担心、忧虑”。 9.察(ch) (1)动词 ①观察,仔细看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石钟山记》) ②看清楚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③详审,细究 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④了解,弄清楚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左传•曹刿论战》) ⑤考察后加以推荐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陈情表》) (2)形容词,精明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东方朔《答客难》) (3)叠词,“察察”,洁净的样子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史记•屈原列传》) 推导提示:“察”本义为“观察、仔细观看”,这样便能“看清楚”;“看清楚”便能“了解、理解”事物,使事物变得“清楚、明白”。 10.朝(读音一:cho) (1)动词 ①朝见,朝拜君王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对,向 坐北朝南。 (2)名词 ①朝廷 于是入朝见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朝代,指整个王朝,也指某一皇帝的一代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蜀相》) (读音二:zhāo) 名词,早晨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三峡》) 推导提示:“朝”本义为“早晨”,读zhāo;古代大臣在早晨需拜见君主,故有“朝见”之义;由“朝见”而有“朝廷、朝代”之义;“朝见”的使动义即为“使……朝见”。 11.曾(读音一:cng) 副词,表时间的过去,曾经,已经,才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忆江南》) (读音二:曾zēng) (1)名词,指与自己隔着两代的亲属 高、曾之时,隙地未尽辟。(《治平篇》) (2)动词,通“增”,增加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副词,表意外,竟然,居然,简直 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信陵君窃符救赵》) 推导提示:隔两代的亲属叫“曾”,后借为“增”义,虚化为“曾经”。 12.乘(读音一:chng) (1)动词 ①驾,坐 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石钟山记》) ②升,登 乘鄂渚而反顾兮,欸秋冬之绪风。(《涉江》) ③冒着 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④接连,一个接一个 兵旱相乘,天下大屈。(《论积贮疏》) (2)介词,趁着,凭借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 (读音二:shng) (1)名词,一车四马的总称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过秦论》) (2)量词,辆 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信陵君窃符救赵》) (3)数词,四 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殽之战》) 推导提示:“乘”本义是“驾车、乘车”,由这一意义引申为“乘船”;“乘车”必先“登”车,故有此义;上了车,人与车相接,故有“连接”义;人上了车,人便有了“凭借”。用作名词时指“兵车”,后又用作量词以计算车马,一“乘”计有一车四马,故又有“四”之义。 13.诚(chng) (1)名词,诚心诚意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愚公移山》) (2)副词 ①表肯定,确实,的确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表假设推论,果真,如果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隆中对》) 推导提示:“诚”本义指“真心,不诡诈”,故引申出“真实的”;进一步虚化为副词“实在,的确”“果真”等义。 14.除(ch) (1)名词,台阶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朱子家训》) (2)动词 ①去掉,除去。 兴利除弊。(《答司马谏议书》) ②修治,清理 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五人墓碑记》) ③拜官授职 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 ④流逝,过去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元日》) 推导提示:“除”本义为“台阶”,又特指“宫殿上的台阶”,“任命、授职”不正是在“宫殿上的台阶”下进行的吗?“台阶”要经常打扫,故又引申出“清除、去掉”之义;岁月“去掉”,则是岁月“流逝、过去”了。 15.辞(c) (1)名词 ①诉讼的供词 狱辞无谋故者,经秋审入矜疑,即免死。(《狱中杂记》) ②言辞,文辞 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信陵君窃符救赵》) ③托辞,借口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 ④命令 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⑤一种文体 《归去来兮辞》 (2)动词 ①告别,辞别 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史记•鸿门宴》) ②推辞,不接受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史记•鸿门宴》) ③计较 大礼不辞小让。(《史记•鸿门宴》) 推导提示:“辞”在古代有两种基本义(写法也不同):一是“口供”,一是“不受”。由“口供”引申为一般的“话、言辞”,既是“话”,一种可能成为“借口”,落下“口实”;一种则因为“言之成文”是富有文采的“文辞”,也就自然成为“一种文体”,如“楚辞”。 16.从(读音一:cng) (1)动词 ①跟随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狼》) ②依顺,听从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参与,参加 弟走从军阿姨死。(《琵琶行》) ④使……跟从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史记•鸿门宴》) ⑤依傍,紧挨着 樊哙从良坐。(《史记•鸿门宴》) (2)介词,由,自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小石潭记》) (读音二:zng) 名词 ①指堂房亲属。 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 ②通“纵”,南北方向,也特指合纵的盟约 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过秦论》) 推导提示:“从”的本义是“跟随”,引申出“依顺”“参与”“跟从”等义;“跟从”的乃是较亲密之人,引申为“次于最亲的人”。 17.殆(di) (1)形容词 ①危险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庄子•秋水》) ②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③通“怠”,懈怠 有殆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2)副词 ①表猜度或不肯定。大概,恐怕 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石钟山记》) ②表约略,几乎,接近,差不多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国论》) 推导提示:“殆”本义是“危险”,它与“精神疲倦”“懈怠”的意义有着因果关系,它们之间是一种因果引申;后又虚化为表猜测的副词。 18.当(读音一:dāng) (1)动词 ①两者相抵 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捕蛇者说》) ②抵御,抵挡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史记•鸿门宴》) ③占据,把守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④主持,执掌 北邀当国者相见。(《〈指南录〉后序》) ⑤判决,判罪 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史记•陈涉世家》) ⑥担当,当任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陈情表》) (2)介词 ①表处所,对着,面对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木兰诗》) ②表时间,值,在,正在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过秦论》) (3)副词 ①表必然,必定,一定 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孔雀东南飞》) ②表时间的未来,将,将要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出师表》) ③应当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滕王阁序》) (读音二:dng) (1)动词 ①符合 惴惴恐不当意。(《促织》) ②当作 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战国策•齐策》) (2)形容词,适宜,恰当 古法采草药,多用二月八月,此殊未当。(《采草药》) 推导提示:“当”本义是“面对、对着”,“阻挡”当然要“面对”,对着某个时候某个地方自然就是“处在某个地方和某个时候”;由互相“面对”引申为势力“相当”,由“相当”引申出“适合、适当”等义。 19.道(do) (1)名词 ①道路 有狼当道,人立而啼。(《中山狼传》) ②途径,方法 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过秦论》) ③风尚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④思想,学说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 ⑤道理,规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⑥道义 伐无道,诛暴秦。(《史记•陈涉世家》) ⑦志向 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 (2)动词 ①取道 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史记•鸿门宴》) ②走路,赶路 闻操已向荆州,晨夜兼道。(《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③说,讲 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 ④通“导”,引导,疏导 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史记•货殖列传序》) 推导提示:“道”本义是“大路”,路的作用是“引导”人到某地,故有“引导”之义(后写作“导”);抽象意义即“途径、方法”;又特指“正当手段”(如: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途径和方法往往是一种“道理、规律”;道理和规律需要“述说”,而后有了“思想、学说”之义。 20.得(读音一:d ) (1)名词 ①收获 不如自行搜觅,冀有万一之得。(《促织》) ②心得,体会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游褒禅山记》) (2)动词 ①取得,获得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劝学》) ②实现,达到 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谏太宗十思疏》) ③能够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史记•鸿门宴》) ④通“德”,感恩 为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3)形容词 ①融洽 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记王忠肃公翱事》) ②对,正确 此言得之。(《六国论》) ③得意,满足 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兰亭集序》) (读音二:děi) 副词,应该,应当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记•鸿门宴》) 推导提示:“得”本义为“得到”,“得到”就有“收获”,也说明“能做到”“实现”目标;此外还可表达“事情做对了,正确”的意思。由“正确”义项引申为“得当、合适”;进一步虚化为“应该”。 21.度(读音一:d) (1)名词 ①计量长短的标准 宁信度,无自信也。(《郑人买履》) ②限度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谏太宗十思疏》) ③制度,法度 内立法度,务耕织。(《过秦论》) ④气度,风度 常有大度。(《汉书•高帝纪》) ⑤常态 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史记•荆轲刺秦王》) (2)量词,次,回,个 崔九堂前几度闻。(《江南逢李龟年》) (3)动词 ①谱写,创制(歌曲) 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扬州慢》) ②过 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 (读音二:du) (1)动词 ①丈量,计算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过秦论》) ②推测,估计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史记•鸿门宴》) 推导提示:“度”本义为“量长短”,引申出“计算”和“量长短的标准”之义。心里“计算”表达为“推测,揣度”;由“标准”则引申为“尺度”,进一步又引申为“法度、制度”。 22.非(fēi) (1)形容词,不对的,错误的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归去来兮辞》) (2)动词 ①讥评,责难,认为不对 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逍遥游》) ②用在判断句中,相当于“不是”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③无,没有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劝学》) (3)副词 ①多用在叙述句、描写句中,相当于“不”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陈情表》) ②除了,除非 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推导提示:“非”本义为“不对的,不合理的”,用作动词时即“认为不对”;词义是否定的,故而虚化为否定副词。 23.复(f) (1)动词 ①回来,返回 昭王南征而不复。(《左传•僖公四年》) ②恢复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师说》) ③回答 不敢出一言以复。(《送东阳马生序》) ④报复 (伍员)谓申包胥曰:“我必复楚国。”(《左传•定公四年》) ⑤通“覆”,遮盖,盖上 复之以掌,虚若无物。(《促织》) (2)形容词 ①夹层的,双层的。 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孔雀东南飞》) ②繁复,重复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 (3)副词,再,又,还 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推导提示:“复”的本义是“回来”“返回”,故引申出“回复”“报复”“恢复”之义,虚化为副词“再、又”。 24.负(f) 动词 ①以背载物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愚公移山》) ②承担,负担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阿房宫赋》) ③使……承担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凭借,依仗 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史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高考文言文18个虚词120实词.doc
链接地址:https://www.taowenge.com/p-2660442.html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