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下册语文全册教案.docx
《初一下册语文全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一下册语文全册教案.docx(5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教案 教师:赵 彦 年级:七年级 班级:(1)、(2)伤仲永 教案教师:赵 彦教学目标:(一)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二)熟读课文,背诵课文。(三)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四)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教学重点: 了解“之”“于”的用法以及文言词活用情况。体会语言的简洁、洗炼。教学难点: 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即如何理解课文最后一段作者的思想观点?。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课文导入,简介作者,解释文题: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
2、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他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发明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到底什么是“天才”呢?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简介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宇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采用随笔的形式而写,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叙述是基础,阐明道理是核心。文题含义:为仲永的经历遭遇而感伤。二、学生自读课文,掌握以下内容:1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隶: 谒: 扳: 称:2对文中的“之”“于”
3、进行归类之: 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 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余闻之也久:这事。指仲永父“不使学”、“环谒于邑人”,代词。 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卒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于: 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贤于材人远矣:比,介词。 爱于人者不至:从,介词。3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 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动词作动词。 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 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 伤仲永: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三、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1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
4、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自是|指物作诗位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余闻之也|久2理解课文结构层次:全文可分两部分:第一部分:第1、2段,简叙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第二部分:第3段,作者阐明观点看法。说明:第一部分以叙事为主,第二部分以议论为主。四、请一位同学复述第1、2段的内容:1思考:课文写了方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有哪几个阶段?答案: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幼年作诗的非凡才能和天赋。如:“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文理皆有可观”。第二阶段,写十二三岁的方仲永才能大不如先前,“不能称前时之闻”。第三阶段,写方仲永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泯然众人矣”
5、。2. 思考:这三个发展阶段的叙述,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安排组织材料有何好处?答案:写仲永年少时天资聪慧,以“闻”的形式,写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时之闻”。以“见”的形式,写方仲永最终平庸无奇,又以“闻”的形式。“见”和“闻”有机结合,叙述真切可信,课文详写第一个阶段,铺陈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而其父的负利之举却导致他的才能衰退。后两个阶段略写,几笔点出方仲永沦落平庸的情形,引人深思。这种详略处理,有力地突出了文章主旨,鲜明地体现了“伤”的含义。五、齐读第3段,思考下列问题:1这一段在语言表达方式上有何特点?答案:采用了议论的形式。2这一段“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仅
6、指什么?答案:“受于天”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于人”指人的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3这一段讲了几层意思: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答案:讲了两层意思:从“王子曰”到“不至世”,揭示仲永才能泯灭的原因,即“受于人者不至也”。从“彼其”至文末是第二层,由仲永引申出天赋差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局更加可悲。这一段作者主要强调了后天的努力学习、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六、领悟课文语言表达简洁、洗炼的特点:1文中“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三句中的几个副词对表达文意有什么作用?答案:使真切、形象,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2理解“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
7、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一句的语言特色。答案:这一句用极其凝炼的笔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退、天资尽丧的原因。一个“利”字,写出其父贪求钱财、目光短浅的性格,“环谒”概括了其父求财的可鄙行为“不使学”更是一语中的,批判其父的错误做法,暗示仲永“泯然于众”的必然结果。这些词语用得既传神又贴切,寥寥数语便起到了言简意赅的效果。七、齐读全文,加深对课文主旨的理解:八、语言表达训练:以“方仲永的悲剧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谈感受。要求:声音洪亮,用普通话发言。中心鲜明,讲话的层次清楚。时间在2分钟左右。九、布置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三。2摘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5条。板书设计:伤仲永王安石叙述
8、经历天资聪慧忽啼求即书持立就(利环谒不使学)才能衰退:不能称才能丧尽:促然众议论原因:受于人者不至黄河颂 教案教师:赵 彦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努力培养朗读、感悟和理解能力,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体味歌词意境,积累经典语言。 2.情感目标:深刻感悟黄河的英雄气概,深入理解中华民族的坚强品格。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3.能力目标:运用质疑、感悟、联想和探究的学法。通过拓展学习建立对黄河的整体认识。重点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在理解诗歌的象征手法的基础上,感受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教学时间: 1课时教学过程 (一)、欣赏歌曲黄河颂、手机播放音乐、教师:黄河是我
9、们的母亲河。它以雄浑的气魄、高远的形象在艺术作品当中广泛出现。人们歌咏它,因为它古老,它孕育了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因为它厚重,它本身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历史;还因为它苍桑,它与它的人们一起经历过抗争与苦难。下面就请同学们欣赏一首和黄河有关的歌曲,希望大家用心去感受。、说黄河,激发诗情:让学生说说听之后的感受。 师:大家的发言,让老师再一次感受到黄河的雄壮、博大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首歌曲的名字是?词作者是?曲作者呢? (二)、介绍写作背景:1938年,抗战正在激烈进行,日本侵略者的铁蹄正践踏着华北大地。在中华民族到最危险的时刻,英勇无畏的华夏儿女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推入高潮, 1938年9月,诗人光
10、未然带领抗敌演出队来到了黄河,来到了壶口瀑布。滔滔的黄河水,在诗人心中掀起了万丈狂澜,他挥笔写下了不朽的诗篇黄河颂。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读到了黄河颂这首组诗也是异常激动,触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他和光未然合作,连续写作六天,完成了一部史诗性的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这组歌随后唱过大江上下,激励着中华儿女为祖国的尊严而战。黄河大合唱一共八个乐章,其中的黄河颂、黄水谣和保卫黄河流传最广。今天呢,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学习第二乐章黄河颂。(三)、颂黄河,读懂诗意1、范读课文:首先听老师读,同学们将你听到的语气旁批到书上。听完后,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句或一节,说一说应怎样读。(师配乐范读,生作批注)2、自由朗读:自由朗读
11、,酝酿情感,体验情感。3、朗读交流:请一几个学生选取感兴趣的部分在课堂上读给全班同学听,并请大家讨论如何读出感情。发言者也可以通过自己朗读来表达意见。提示:诗歌分为朗读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读时应该注意停顿,以示区别。“我站在高山之颠,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一句总领下文,因此停顿要稍长。后面的四个分句注意重点词语“奔”、“掀”、“奔”、“劈”要重读,且四句应该越读越激昂,表现黄河的气势。三个“啊”要读得深沉,声音稍稍延长,“黄河”要读得高昂,表明在歌颂。诗人反复吟唱:“啊!黄河!”, 我们应该怎样来读出这三个小节的情感与气魄呢?第一节,舒缓深沉;第二节,坚强有力;第三节,高亢激昂。最后的两句“
12、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充满了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4、美读课文:选取几个片段,美读体验。要求:读出感情,气势;语音清晰,准确。5、研读诗歌:(1)目标提示:、本课的题目是黄河颂,其中哪个字是关键,也是题眼?答案:标题中最关键的字是“颂”。、这首诗歌的主要内容是歌颂黄河,在歌颂前对黄河进行了一番描绘,进行了哪些描绘?这些句子表现了黄河的什么特点?开头点题后,作者并没有直接去颂而是在描写黄河,如果在文中找一个字来统领,应该是哪个字?答案:从黄河滚滚至劈成南北两面来描绘的;特点:一往无前,无坚不摧;在“望”黄河的惊涛澎湃、磅礴气势的基础上,对黄河进行赞“颂”。、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
13、魄?(或者说 诗歌从哪几个方面来歌颂黄河的?)答案:A、自然特点:气势磅礴、惊涛澎湃、万丈狂澜; B、地理环境:九曲连环、绵延万里历史贡献; C、文化摇篮、英雄辈出、民族屏障。、歌词主体部分反复出现“啊!黄河!”起什么作用?答案:“啊!黄河!”反复出现,把诗歌的主体部分分为三个层次,即黄河是摇篮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是屏障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是臂膀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象征着我们中华的民族魂!反复的修辞手法的运用,强调了战斗的决心,表达了对民族精神的赞颂,也表达了必胜的信心。由实到虚,环环相扣,逐步深入。、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我们的民族,激发
14、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6、如何理解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答案:因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炎黄子孙。7、为什么说黄河是我们的民族的屏障?答案: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作为军事屏障,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上的成方,这是中华民族抵御外辱的制胜法宝。8、诗人为什么写此诗?作者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感情?答:号召黄河儿女要发扬伟大坚强的民族精神,保卫黄河,抵抗日本侵略者。作者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以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号召黄河儿女要学习黄河伟大坚
15、强的精神,保卫黄河,保卫中国同时表达了强烈的民族感情,为拥有黄河而骄傲,为自己是黄河哺育下的中华儿女而骄傲。9、师生齐诵伴音齐诵,领悟诗意,再现美景,诵出诗情。(配乐诵读)(四)、总结:同学们,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为我们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但是,今天的中华民族还没有强大到无人可欺的程度,西方一些国家仍然在用各种方式来欺负我们,所以,我们今天人要以黄河为榜样,学习他的伟大和坚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为我们民族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而奉献自己的力量!同学们,努力学习吧,用我们的青春和热血开创我们祖国母亲辉煌的未来!(五)、绘黄河,拓展诗趣1.描绘黄河展开想象,学写诵诗例句:啊!黄河!你是 _2.意
16、境升华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伟大的黄河,哺育了中华民族;英雄的儿女,维护了祖国尊严,我们为民族自豪、为祖国歌唱。让我们以黄河为榜样,团结奋斗,为使我们的民族跻身世界强国之林而奉献自己的力量!(多媒体播放黄河颂,师生齐唱)(六)、板书设计:序曲主体(颂) 摇篮 屏障 臂膀 民族魂尾声最后一课 教师:赵 彦一、教学目标:1、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感受法国沦陷区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的思想感情。2、在反复朗读中熟悉文章的故事情节,理解特定语境中重点语句的含义。3、品味文中的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等内容,在揣摩小说语言、分析人物形象中体会文章的独特魅力。4、学习法国人民热爱祖国的情感和反抗侵略的坚强
17、意志,从而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祖国语言,发奋学习,不断上进。二、重点、难点:1、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2、小说的要素。3、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的作用。教学过程:一、背景介绍: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第二年(1873年)。普法战争是18701871年法国和普鲁士的战争。1870年7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这个掠夺性的战争,正如马克思当时指出的,敲响了“第二帝国的丧钟”。9月,色当一役,法军大败,拿破仑第三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这时,对法国来说,已经变成自卫战争。面对普鲁士军队的屠杀掠夺,法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敌人。这个短篇,就以沦陷了的
18、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文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小弗郎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二、作者简介: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的小说家。他一生共写了12部长篇小说,一部剧本和4部短篇小说集。他的短篇小说有不少是以普法战争为题材的,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法国普通人民对侵略者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精神,谴责了资产阶级当局开门揖盗,致使法军节节败退,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罪恶。最后一课就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三、小说文体简介:1、文学体裁:小说是和诗歌、散文、戏剧并列的文学的基本形式之一。2、小说的概念
19、: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广阔地反映社会生活。3、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情节和环境。4、故事情节:情节是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5、刻画人物的方法:分为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6、环境的种类及作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7、小说分类:按篇幅长短分: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微型小说)。四、课文分析:(一)、通读全篇后简要地说出本篇小说中的人物和主要的故事情节:答案:这篇小说中出现的人物有:韩麦尔先生、小弗郎士、以郝叟为代表的“镇上的人”、普鲁士士兵。其中,韩麦尔先生是主要人物,小弗郎士是在全篇小说中起“
20、穿针引线”作用的重要人物。从故事情节来看:这篇小说可分为课前、上课、下课三个部分,也可分为上学路上、上课之前、上课经过、宣布散学四个部分。(二)、最后一课和平日上课的情景有怎样的不同?明确:平 日 上 课最 后 一 课气 氛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安安静静,跟星期天的早晨一样。学 生课前学生开课桌啦,关课桌啦,大家怕吵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课前都已在自己的座位上了。老师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踱来踱去,胳膊底下挟着那怕人的铁戒尺。平时“我”迟到会遭老师的责骂今天迟到,老师却很温和地叫“我”“快坐好”,平时老师穿戴一般今天老师穿着只在督学来视察或发奖
21、的日子才穿的漂亮礼服。后 排板 凳一向空着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跟我们一样肃静。个个看来都很忧愁。(三)文章哪些地方运用了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答案:课文第1-6 段中分别有这样的描写:“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士兵正在操练。”“最近两年来,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败仗啦,征发啦,司令部的各种命令啦。”这些描写的作用是: 写了上学途中的情景,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 普鲁士士兵操练和两年来一直有坏消息,这就巧妙地暗示了时代背景。 许多人围观新的布告,但究竟出了什么事却未直接写出;这使读者产生悬念,吸引读者急于读下去。(四)根据故事情节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一 下册 语文 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