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复习学案 .pdf
《2022年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复习学案 .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复习学案 .pdf(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复习学案【基础知识回顾】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一、环境问题的概念与类型(一) 、 环境问题的产生: 对自然环境的索取大于再生,产生和,排放大于自净,产生(二)、环境问题的类型类型表现环境污染问题大气污染、土壤污染、生物污染等由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问题酸雨、全球变暖、等生态破坏问题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自然资源衰竭问题森林、矿产等资源的减少和破坏二、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一)部分资源趋于枯竭,人均资源拥有量。(二)生态破坏,生物多样性。(1) 产生原因:人们长时期地和开垦草原。(2) 后果:导致生态失衡,加剧了水土流失
2、、和生态恶化。(三)环境污染,人类生存环境质量下降水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辐射污染等。第二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一、古代人地关系思想的产生1. 人类社会发展早期 (1) 生产力水平:极为 _。(2)对环境影响:极为有限,_ 适应环境。 (3) 对人地关系认识:肤浅,对大自然是一种敬畏的态度。2农业社会时期 (1) 生产力水平:生产力有了 _ 发展。 (2) 对人地关系认识: 出现古代地理环境决定论人定胜天的观念, 进而出现天人相关论和思想,人地关系理论萌芽。二、现代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1工业社会时期(1) 生产力水平:极大地提高。 (2)对人地关系认识: 进一步深化, 出现了近代地理环
3、境决定论、适应论、生态论等理论。2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1)对人地关系认识:谋求人地和谐,出现了_ 。 (2)20世纪 80 年代,出现了,强调社会经济发展要与人口、环境相协调。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 页,共 5 页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一、可持续发展 人类的必由之路1、背景: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日趋严重的人口增长、资源危机和_等问题,使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地球提供自然资源的能力和环境的自净能力都是有限的。若沿用传统生产、生活方式, 人类最终将因 _、生态失调、 _而陷入绝境。2
4、、行动纲领:_。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1、可持续发展概念:它既满足 _的需求,又不对_满足其自身发展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2、核心思想: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_可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的基础上。3、追求目标: 既要使 _得到满足, _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_构成威胁。4、基本观念:发展的观念的发展是第一位的。的观念代际之间的公平、区际之间的公平环境的观念经济发展与彼此联系,互为因果。的观念全人类享有生活、发展、环境的权利。5构成: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综合的概念,生态、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持续发展是基础,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持续发
5、展是目的。第四节 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世界各国协调人地关系的根本措施是。一、控制人口规模1、人口规模过大带来的问题:资源更加缺乏,更为严重,生态系统更不稳定。2、计划生育政策主要内容:提倡晚婚晚育,_ ;提倡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二、转变发展模式(1)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特征:高投入,高,高污染。目的:扩大,增加产品产量,提高消费水平。后果:严重的资源环境危机。(2)可持续发展的模式特征:强调环境承载能力和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目的:引入市场机制,平衡需求与供给的矛盾。后果:实现和文明消费。三、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1) 土地资源我国保护措施:防治土地_,治理水土流失和土壤污染,保护基本农田,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年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复习学案 2022 第四 人类 地理环境 协调发展 复习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