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社新课标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学习纲要(5课打包·名校精品).doc
《人教社新课标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学习纲要(5课打包·名校精品).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社新课标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学习纲要(5课打包·名校精品).doc(1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五单元21.桃花源记作家简介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伟大诗人。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羸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背景材料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生活的时代正值晋宋易代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统治集团生活荒淫,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人民生活日益苦难。陶渊明对现实社会异常不满,但他又无法改变,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描绘一个美
2、好的境界,来寄托自己的政治思想与美好情趣。文章主旨本文按照渔人行踪的顺序记叙他在桃花源的所见所闻,描绘了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怡然自乐的“世外桃源”,表达了作者对东晋统治的强烈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无比向往,无情地鞭笞了当时长期战乱、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反映了人民群众要求摆脱剥削压迫,用自己的劳动创造出和平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写作分析1、线索清楚,详略分明。文章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序,脉络清晰。本文重点是作者借“桃花源”以表达社会感想,所以中间部分对桃花源的生活环境和社会风尚详细描写,而对“忽逢桃花林”和归来再寻“遂迷”、“未果”的传奇性开头、结尾,则
3、写得较为简略。2、悬念迭起,引人入胜。本文不过三百来字,却写出了一个有头有尾情节完整的故事,而且写得曲折回环、悬念迭起。渔人“缘溪行,忘路之远近”,设下悬念:迷路了,会怎么样?“忽逢桃花林”为之一喜。此为第一折。接着写桃林美景,“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悬念又生:桃林走完了吗?桃林前面是什么地方?“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一口,仿佛若有光”,又为之生疑,这是第二折。接着写渔人舍船而入的探险举动。“初极狭,才通人”又产生了悬念:里面有什么?能走得通吗?“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又为之一惊,这是第三折。接着便具体描绘美好的世外桃源,介绍了桃源的生活环境和社会风尚。渔人辞去时,桃源人嘱咐
4、“不足为外人道也”,又设悬念:渔人出去后给“外人”说了吗?“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这是第四折。“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悬念又起:找到了吗?“不复得路”,留下更大的悬念。为之迷惑不解。这是第五折。3、虚实结合。作者成功地运用了虚景实写的手法,从和现实相反的方向去想象,虚构了一个“理想境界”,显示出作者高超的叙事写景的艺术才能。文言词汇积累1、 通假字具答之:“具”通“俱”,都。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2、古今异义芳草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味道)新鲜。) 阡陌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交通运输。)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古义:妻子儿女;今义:指男方的配偶,老婆。
5、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无论魏晋(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连词,不管。)不足为外人道也(古义:不值得;今义:不充足,不满。)3、 词类活用欲穷其林:形容词用作动词,尽,走到尽头。未果:名词用作动词,实现。渔人甚异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感到惊异,以为异。4、 一词多义【为】武陵人捕鱼为业:动词,作为。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舍】便舍船,从口入:动词,放弃,丢下。屋舍俨然:名词,房屋。【之】忘路之远近:助词,的。渔人甚异之:代词,它,指代所看到的景象。闻之,欣然规往:代词,这件事。【志】处处志之:动词,做记号。寻向所志:名词,标记。【寻】寻向所志,遂迷:动
6、词,寻找。未果,寻病终:不久,表时间。问题探究1、对于作者笔下的“桃花源”我们怎么看待?解答“桃花源”是陶渊明理想中的社会。要弄清作者理想的实质,必须先看原诗,因为在某些实质性的问题上诗比记还要说得明确些。例如“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正是原始共耕社会中“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这种和平生活的写照;“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说的是没有君主统治,没有剥削和压迫的社会制度;“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则是古代理想中的大同社会“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这一原则的具体化。概括起来说,这些描写都表现了原始共耕社会的特点。记,则是先通过渔人所见来展示这个社会生活的风貌,从村落、房舍、良田、美池等一直写
7、到男女耕作、老幼欢乐的情形;后通过村人“自云”来揭示这个社会的由来,又通过接待渔人来表现他们的精神风貌。诗和记,二者相互补充,十分清晰地勾出了这个理想社会的轮廓。 应当指出,作者这一社会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的批判,在客观上也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带有一定程度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2、桃花源记是怎样层层设疑的?解答 为了把桃花源写成一个似有若无的仙境,作者采用了层层设疑的写法。因此,开头虽然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但并未确切指出年代和地名;主人公也只说他是个渔人,不著姓名,这些都无从查考。接着写桃林奇景,似为人间所
8、有又似为人间所无,又不说出它的确切地点,因为渔人已“忘路之远近”。写桃林的通道更为奇特,洞口小而“仿佛若有光”,路“极狭”而可“通人”,正是“洞天福地”的景象。待到渔人进入桃源后,眼前出现的又是一幅活生生的人间生活的图景。可是,后来渔人出而复寻,本已做好的标记却又全部消失,桃源似乎又成了一个虚无缥缈的世界,无迹可寻。最后再虚写一笔,说高士刘子骥“欣然规往”,给好奇的读者带来微茫的希望,但刘子骥又“未果”而“病终”。这样一来,桃源这个虚实难定的境界就真的成为“千古之谜”了。这种层层设疑的写法,表达了作者希望在现实中看到一个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也能激发读者的兴趣。体验对话师问: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
9、述出想象中的桃源之“美”吗?甲生:这里的桃林美,你看,夹岸数百步,中间没有一棵别的树,一眼望去,就像是一片粉红色的彩霞。地上花草鲜艳美丽,在阳光下闪烁摇曳,像眼睛,像星星。树上花瓣纷纷落下,像是一只只飞舞的粉蝶乙生:这里的土地美,你看,平坦如砥,一望无垠,就像是一块偌大的毡子。田野里,牛羊在安闲地吃草,溪水在幽静地流淌,清风将柳树轻轻地摇摆丙生:这里的田池美,你看,田地肥沃,庄稼茁壮成长;池水清澈,鱼儿悠然自乐;睡莲在池中舒展开宽大的荷叶,露头的莲花张开了粉红的笑脸,采花的蜜蜂跳起了欢快的舞蹈;蜻蜓静静地停在荷叶边上 思维点拨桃源之美,美在其虚幻,然而大自然的无限风光却处处皆是,你可以打开你脑
10、海中摄下的最美的风景图库,再联系文本的内容,通过想象运用通畅的语言描述下来即可。甲、乙、丙三位同学的想象非常丰富,描述也非常优美。习题指津探讨与练习二:作者在这篇文章里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这个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不能变成现实?今天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思维展示】此设题目的是让同学们结合学过的有关社会发展知识,正确认识作者的社会理想,培养辩证思维。注意讨论前要先大致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当前的社会状况,以及一点社会发展史常识。【参考答案】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
11、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探讨与练习三:本文语言简洁而含蕴丰富。请根据文意完成下面的练习。1、在括号里填入被省略的字。( )见渔人,乃大惊,问( )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 )还家,设酒杀鸡作食。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句话中没有交代渔人的答语,试说说渔人是怎样回答的。3、“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思维展示】这三个小题要同学们注意的是作者行文时的省略笔法各不同,只让同学们作答是不够的,还要作一点分析,使同学们懂得其中的道理,这样才能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
12、力。【参考答案】1、这是省略句子成分。在不妨碍理解的前提下,省略掉具体的指称,可以使行文简洁、流畅。这种省略不仅文言文中常见,在现代书面语和口语中也常见,只是在文言文中出现得更为频繁罢了。在分析过程中,最好不使用“主语”“宾语”或“施事者”“受事者”之类的概念。答案依次是:村人、渔人(可用“他”替代)、渔人、村人、渔人(可用“他”替代)。2、这可见作者的剪裁功夫。村人问“今是何世”,渔人当答以“今是晋”;村人会接着问“秦之后即晋乎”,渔人再答曰:“否,秦之后尚有汉魏,魏之后方为晋。”作者不正面地详细叙述这一对话过程,却用总叙的方式把它浓缩在“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句话里。这种省略方式最能反映
13、出陶渊明的语言风格。3、运用指代词语,避免重复前文内容。“如此”,是指代语,指上文所说。渔人见太守的目的是告诉他武陵郡中有此“绝境”,希望他派人去探个究竟,因此他一定会谈到自己发现桃源村的经过、村中的生活情状,还会谈到他归途中做标记的事。探讨与练习四:下面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跟现代汉语里的不同,试作解释。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3、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4、不足为外人道也。【思维展示】设题目的是提醒同学们注意古今词义的不同,读文言文一定要根据上下文细究词义,切勿望文生义。【参考答案】1、交通,这里指道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在现代汉语中,“交通”是运输和邮电事业
14、的总称。2、妻子,这里指妻子及儿女。在现代汉语中,“子”是词尾,无义。3、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在现代汉语中,“无论”是表示条件的连词。4、不足,不值得。这个意思仍保留在现代汉语的成语中,如“不足挂齿”(不值得一提)、“不足为奇”(不值得奇怪)等。22.短文两篇作家简介周敦颐(),宋代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字茂叔,道州营道(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历任地方官吏。晚年在庐山莲花峰下建濂溪书堂讲学,世称“濂溪先生”。他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对宋明的哲学思想有很大影响。有周元公集。这篇“说”,是他在南康郡(现在江西省星子县)任职时写的。在此期间,他曾亲自率领属下在旧南康府署一侧挖地种莲,名曰“爱莲池
15、”。刘禹锡()唐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现在属河南省)人,自言系出中山(现在河北省定州市)。贞元进士,又登博学宏词科。授监察御史,参加王叔文集团,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失败后,贬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后以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世称刘宾客。和柳宗元交谊很深,人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其诗通俗清新,善用比兴寄托手法。竹枝词杨柳枝词和插田歌等组诗,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为文长于说理。又通医学。重要哲学著作无论三篇,提出“大与人交相胜”“还相用”的学说。认为自然的职能在于“生万物”,人的职能在于“治万物”,驳斥了当时的“因果报应”论和“天人
16、感应”说。还提出任何事物都不能“逃乎数而越乎势”的命题。后期对佛教思想表现了妥协。有刘梦得文集。相关常识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颂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说,是一种文体。既可以说明议论,也可以用来抒发感情,还可以叙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文章主旨陋室铭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爱莲说中作者以具有高洁品格的“莲”自比,婉曲地批判了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表达了自己志在贤贞不渝地保持自己正直操守的情怀。写作分析陋室铭、 托物言志,抒发抱负。文章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陋室”
17、,表明“陋室”也具有“名”与“灵”的性质,自然引出文章的主旨颂扬“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幽雅动人景色,往来的“鸿儒”与“陋室”主人纵情谈笑的情形,陋室生活“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行”的情状,鲜明地表现了“陋室”主人的精神风貌,表现了“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高尚品德,既足以见“惟吾德馨”,又足以明“陋室”不陋。用诸葛庐、子云亭类比“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况表达自己的志趣和抱负,在更高境界上颂扬了“惟吾德馨”。引用孔子的话,隐含了“君主”自居之意,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本文借“陋室”反向立意抒发作者的情怀,构思新奇别致。2、语言优美,极富魅
18、力。全文81字,但内容却很丰富,有写景,有议论,有概述,有类比,有名人轶事,有圣人言论,这固然是由于“铭”的文体限制,但若无炼字之功,也是断难写出如此美文的。全文除末句,皆为骈句,整齐而协韵,如用“名、灵、馨、青、丁、经、形、亭”句末作韵脚,极富音乐性和节奏感,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爱莲说1、托物言志,突出象征。文中莲的形象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作者正是从这个整体出发,得出了“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个结论;又据这个结论将莲比作花中的君子,使莲具有象征君子美好品德的意义。具体地说,“出淤泥而不染”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品质;“濯清涟而不妖”象征君子的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
19、不炫耀自己;“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象征君子的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象征君子美好的资质。所有这些象征的内容都是通过联想而产生的,关键在于要把握莲的整体形象,然后仔细寻味;联想愈丰富,作者心目中的君子的形象就变得愈鲜明。、运用对比、衬托、比喻等手法。文章用了四个叠套式的衬托,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莲”;用陶渊明、世人衬托自己;用“隐逸者”、“富贵者”衬托“君子”;用菊之爱、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以此表明作者与众不同,主题得到层层深化。还有用“隐逸者”、“富贵者”、“君子者”的比喻,勾勒出优劣不同高下有别的三种形象。作者正是通过这些手法抒写自己的抱负、向往和追求
20、。文言词汇积累1、通假字可爱者甚蕃:蕃通“繁”,繁多,多。2、古今异义惟吾德馨(古义:美好。今义:芳香)无丝竹之乱耳(古义:琴瑟箫笛之类的乐器,文中指奏乐的声音。今义:丝绸、竹子)无案牍之劳形(古义:身体。今义:样子、形状)宜乎众矣(古义:当,与“乎”连用,意为当然。今义:合适、适当)3、词类活用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词用作动词,出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形容词作动词,成为灵异的水)无丝竹之乱耳(形容词用作使动词,使乱) 无案牍之劳形(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不蔓不枝(均是名词用作动词,生枝蔓,长枝节) 香远益清(形容词作动词,远播)4、一词多义【名】有仙则名:动词,出名则题名其上:名词,名
21、字【鲜】陶后鲜有闻: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鲜嫩【之】无丝竹之乱耳: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水陆草木之花:结构助词,的何陋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远】香远益清:形容词作动词,远播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形容词,指距离长问题探究1、怎样看待陋室铭的体裁?解答本文以双句为主,且绝大多数是对偶句,因而很多人认定它是骈体文,这似乎欠妥。骈体文的双句当用“四六句”,不能用杂言;又要讲求声律,有“平接平,仄接仄”的规定,这些特点本文都不具备。其实,本文的体裁在文题中早已点明,就是“铭”。“铭”的基本特点可以用陆机说的“博约而温润”(文赋)这句话来概括。博,指内容广博;约,指文辞简约,概括性极强
22、;温,气度温和,从容不迫;润,语调柔顺。铭之所以具有这些特点,是因为它讲的是为人处世的道理,其影响不止于题铭者本人及其同代人,还将传于后世。例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就曾将汉崔瑗所作座右铭写在自己的屋壁上。李善说:“铭以题勒示后,故博约温润。”此话有理。我们今天读陋室铭,也同样可以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2、陋室铭中的“文外曲致”体现在何处?解答刘禹锡写此文时,唐王朝正一天天地衰落下去。在宫中,宦官专废立之权,皇帝受制于家奴;在朝廷上,牛(牛僧孺、李宗闵)李(李德裕)两党互相倾轧不已,妒贤害能,任人唯亲。在这种情况下,官僚士大夫阶层大多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刘禹锡对此深感忧虑(在他的同期作金陵五题
23、中有所流露),却又无力回天,只能采取消极的办法,独善其身,避而不与那些庸俗的官僚来往。在本文中,他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把自己的“陋室”写得跟与世隔绝的幽居一样,又用“无丝竹之乱耳”表示了他对那些人灯红酒绿生活的鄙弃,就是这种消极情绪的反映。3、怎样理解爱莲说中莲的形象的象征意义?解答文中莲的形象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作者正是从这个整体出发,得出了“可远观而不可亵玩”这个结论的;又据这个结论将莲比作花中的君子,使莲具有象征君子美好品德的意义。具体地说,“出淤泥而不染”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品质;“濯清涟而不妖”象征君子的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中通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社 新课 标语 年级 上册 第五 单元 学习 纲要 打包 名校 精品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