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学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学案.doc(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考纲课标解读】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古代的土地制度。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考点概括梳理】一、早期古代中国生产的出现1.原始农业的出现:(1)出现_ _;地位_;(3)概况:工具_;耕作方式_;生活方式_ 。2.商周时期的农业(1)生产工具_。(2)耕作技术_。(3)作物种类_。(4)生活方式_。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1.耕作方式(1)春秋战国_。(2)汉朝_。(3)汉朝以后_。(4)隋唐_。2耕作技术(1)春秋战国_。(2)西汉_。(3)魏晋南北朝以后_。3.耕作制度(1)西汉_。(2)宋朝以后_。4.农业灌溉技术(1
2、)水利工程:战国_;汉朝_。(2)灌溉工具:曹魏时_;唐朝_;宋朝_;明清_。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1.形成(1)时间_;(2)原因_;_。2.特点(1)_;(2)_。(3)_。3.地位_。4.成长的条件及艰难因素(1)条件:_。_。_。(2)艰难因素_。_ _。四、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1)_。(2)_。(3)_。(4)_。【重点难点突破】1.我国古代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形成和发展的原因首先,精耕细作农业技术是我国古代人民在农业实践中“应对”自然条件而产生的,它是建立在对农业生物和农业环境诸因素之间的辩证关系的认识基础上的,是长期农业生产经验的升华。如形成并成熟于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北方旱地
3、“耕一耙一耢一压一锄”防旱保墒耕作体系,形成于宋代的南方耕、耙、耖、耘、耥相结合的水田耕作技术,就成为传统农业精耕细作技术体系,这反映了我国人民适应和改造自然的勇气和智慧。 其次,各地区各民族人民丰富的农业实践,他们之间农业文化的交流和融会,为精耕细作优良传统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深厚的基础。 第三,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产生还与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有关。我国自战国以来,精耕细作农业也进入了成型期。铁犁牛耕的使用,商品交换的发展突破了井田制的樊篱。从此农民土地私有,可以买卖。自耕农始终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人身相对自由,经营比较自主。地主则主要采取租佃制方式经营,而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要比份地制下劳动者对
4、地主的依附轻些,因此他们生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西欧中世纪农奴为高。但在多子继承、土地可以买卖和兼并等条件下,他们的经营规模狭小,生产条件不稳定。这样,中国古代农民就有必要、有可能,而且也 愿意用多投劳动、精细耕作的方法,争取在有限的土地上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品。我们知道,农业生产归根结底要靠人,劳动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至关重要的。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 正是以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 性为前提的。同时,由于个体农民经济力量薄弱,他们的生产条件不稳定,经常受土地兼并和地主夺佃增租的威胁,扩大生产规模是很难的,一般只能在小块土地上,用多投劳力和改进农艺的方法,尽量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以解决一家数口的生计问题。
5、另外,我国古代经济制度有其特有的强大的自我调节能力和再生能力,从唐宋迄明清,正是地主经济制的自我调整,使小农进行生产的条件获得某种改善,从而使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精耕细作农业继续获得发展。这也是精耕细作传统形成 和发展的重要原因。 第四,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以人多地少为发展的重要条件。因为“人多地少”这种情来源:Zxxk.Com况迫使人们致力于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增加单位产量。到了清代,地主制经济制度的调整导致农业生产的高涨,这就为人口的激增提供了物质基础或现实可能性(当时人口的增长还与安定的政治局面和“摊丁人亩”、“滋生人口永不加赋”的政策有关)。 2.自然经济的结构对古代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两种不同的影响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结构的根本特征,也是全部封建的政治、文化等上层建筑赖以建立和长期存在的深厚而坚实的基础小农经济下,农民经营规模很小。农民在自己有限的土地上,努力提高耕作技术,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在封建地主阶级的沉重压迫与剥削下,农民承担了沉重的徭役,小农经济十分脆弱,每遇灾荒瘟疫,多数农民家庭就会陷于贫困,失去土地或破产流亡。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