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结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结构.docx(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结构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知识结构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以镐京为中心建立西周,控制疆域辽阔 1、“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拱卫王室 2、适应人口不断发展、疆域不断扩大的需求,为了进行有效统治 最根本的目的: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统治 按照父系血统关系的亲疏来维系(也是实质) 1、早期政治制度特点: 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血缘)色彩(主要);有很强的专制性;具备继承性和发展性;神权与王权相结合;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1.二者是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2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 第2课
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知识结构 太尉 负责全国军事,但没任命将领的权力 全面推行 郡县制, 建立地方 1、县是郡的下级行政机构,郡守和县令(长)分别是郡和县的 最高地方长官,他们都由朝廷直接任命(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2、郡守职责:上承中央命令,下督责下属各县,考察县令(长)3、县令(长)职责:治理民众,管理财政、司法、狱讼和兵役 4、县以下是乡、里基层行政机构 1、以皇权为中心,官职有明确的职责分工,既相互配合,又彼利 有利于巩固统一,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知识结构 影响:是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为
3、后世沿袭 分割相权措施: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掌宰相职权,后来又增设枢密使、参知政事和三司使(计相),分 割宰相的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中书门下与枢密院 称“二府”) 作用:削弱了相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 解决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措施:武帝时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诸侯王被解除 军政大权,并建立刺史制度,设有州为监察区 作用:基本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 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完善与加强。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被分 割和削弱,中央对地方(包括边疆)的控制不断强化,地方势力不断削弱 背景:明清时,中国封建制度走向衰落,地主阶级更加腐朽,社会矛盾更加尖锐。 目的:稳定和巩固封建统
4、治,加强皇权。 原因: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三司(布政司、都指挥司、按察使司)分管地方行政、军政、 监察,隶属中央部门,地方权集中央, 废宰相制宰相职权扩大,妨碍皇权高度集中。明丞相胡惟庸骄横跋扈,擅权专恣。同时也鉴 于元宰相权力太大,导致社会动荡 时间:1380年明太祖废中书省、丞相制,权分六部 评价:君主专制加强,防止了宰相专权,但更易导致决策失误和暴政,当君主无能或不理 朝政时,更易导致权臣或太监乱政 原因:宰相制度废除,皇帝政务繁多,无力应付 太祖: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 创内阁:过程成祖:阁臣获得参决机务的权力,内阁制度正式确立 宣宗:阁臣又获得票拟权;英宗制度化 后来:内阁地位日
5、益提高。首辅权压众臣 性质: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评价: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阁臣的升降和职权的大小,完全取决于皇帝的旨意。因此,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 物。阁权不同于相权,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原因:皇权受到议政王大臣会议很大的限制 康熙帝:设南书房影响:与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并立,最终集权于皇帝 特点:简(机构人员)、速(办事效率)、密 职责:商议军国大事,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雍正帝:设军机处:人员组成:皇帝亲信的满汉官员 性质:由最初的暂设的军事机构,逐步发展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中枢机构 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
6、顶峰,也加强了中央集权 利: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统一和社会安定,封建经济发展,民族融合 政治上:专制独裁易导致决策失误和暴政,权臣乱政;助长因循守旧之风,官僚主义盛行,人浮 于事,腐败成风;地方没有一定的自主权,不能有效的治理;人民受到沉重的政治压迫 影响:弊:经济上:使之发展缓慢,妨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思想文化上: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不利于民主科学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总之,极大地妨碍着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从此开始大大落后于 西方,从而埋下日后被动挨打的祸根 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有何主要特点? 专制中央集权制历经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从未中断,源流分明,沿革清晰;以君权为中心,
7、权力高度集中; 人治高于法治;统治机构设置完备,统治网络严密周全;宗法关系的残余影响深远;儒家思想是君主专 制的理论基础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知识结构 发展初步形成于战国,确立于秦,巩固于西汉,完善于隋唐,加强于北宋,发展于元,强化并渐趋衰落于明清需要 (1)战国:秦商鞅变法废分封,行县制 (2)秦:皇帝制度、中央设三公九卿、地方行郡县、颁秦律、焚书坑儒。实行土地私有制,按亩纳税,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车轨、修驰道、以法为教, 以吏为师 (3)西汉:汉武帝实行刺史制度;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解决王国问题;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4)东汉:扩大尚书台的权力,加强皇权 (5)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 (6)北宋:解除禁军将领和节度使的兵权;设三衙统领禁军并与枢密院互相牵制; 立更戍法;禁军的半数拱卫京师,另一半驻守各地;设参知政事(副相)、 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政、军、财权;地方派文臣知州与通判互相 牵制;在各路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集中司法权 (7)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和枢密院、御史台,地方推行行省制 (8)明朝:废中书省和丞相,权分六部;后设内阁;设都督府与兵部互相牵制,设厂立特务机构;八股取士;地方废行中书省,设三司 (9)清朝: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