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设计理论.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风景园林设计理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风景园林设计理论.docx(1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风景园林设计理论.docx 设计理论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原理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原理 园林艺术法则与造景手法: 一、园林艺术法则: 1造园之始,意在笔先 2相地合宜,构园得体 3因地制宜,随势生机 4巧于因借,精在体宜 5欲扬先抑,柳暗花明 6起结开合,步移景异 7小中见大,咫尺山林 8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9文景相依,诗情画意 10胸有丘壑,统筹全局 二、园林造景的艺术手法: 1主景与配景手法: 2对景与抑景手法 3分景与隔景手法 4夹景与框景手法 5透景与漏景手法 6配景与添景手法 7前景与背景手法 8层次与景深手法 9俯景与仰景手法 10.引景与导景手法 11实景与虚景手法 12景点与点景手法
2、 13内景与外景手法 14朦胧与烟景手法 15四时造景手法 园林空间艺术布局: 一、静态空间艺术构图 1静态空间艺术类型: 按活动内容分:生活居住空间、游览观光空间、安静休息空间、体育活动空间等按地域特征分:山 岳空间、台地空间、谷地空间、平地空间、按开朗程度分:开朗空间、半开朗空间、和锁闭空间等 按构成要素分:绿色空间、建筑空间、山石空间、水域空间等 2静态空间艺术构图: 1)风景界面和空间感: 风景界面:局部空间与大环境的交接面 空间感:以平地(或水面)和天空构成的空间特征,有旷达感 山环树抱庙宇林立的复合空间,给人以山间仙境的神秘感 2)静态空间的视觉规律: 最宜视距:正常人的清晰视距为
3、25-30cm, 明确看到景物细部的视野为30-50m, 能识别景物类 型的视距 最佳视域:垂直视角为 130,水平视角们静观景物的最佳视距为景物高度的 160,最佳垂直视角小于 2 倍,宽度的 1.2 倍。 30,水平视角小于45,即人 3)三远视景: 仰视高远:一般认为视景仰角分别大于45,60,80,90 时,由于视线的消失程度可以产生高大 感、宏伟感、崇高感和危严感。 俯视深远:居高临下,俯瞰大地。一般视角小于45,30, 10 时,则分别产生深远、深渊、 凌空感。 中视平远:以视平线为中心的夹角视场,可向远方平视。 4)花坛设计的视角视距规律:(见图) 5)静态空间尺度规律:(见图)
4、 二、动态序列的艺术布局: 1园林空间的展示程序: 1)一般序列:一般简单的展示程序有所谓的两段式或三段式之分,所谓两段式就是从起景 逐步过渡到高潮而结束。三段式大体上分为:起景 高潮结景三个段落。 2)循环序列:为了适应现代生活节奏的需要,多数综合性园林或风景区采用了多向入口、 循环道路系统,多景区景点划分,分散式游览线路的布局方法,以容纳成千上万游人的活动需求。 3)专类序列:以专类活动内容为主的专类园林有着他们各自的特点。 2园林道路系统布局的序列类型:(见图) 3风景园林景观序列的创作手法: 1风景序列的主调、基调、配调和转调。 2风景序列的起结开合 3风景序列的断续起伏 4园林植物景
5、观序列的季相与色彩布局 5园林建筑群组的动态序列布局: (转自“园林学习网” /thread-47861-1-1.html) 1造园之始,意在笔先 这是由画论移植而来的。意,可视为意志、意念或意境。它强调在造园之前必不可少的意匠构思,也就是指导思想、造园意图。然而这种意图是根拒园林的性质、地位而定的。皇 家园林必以皇恩浩荡、至高无上为主要意图;寺观园林当以超脱凡尘、普度众生为宗;私家园林有的想耀祖扬宗,有的想拙政清野,有的想升华、超脱,而多数为崇尚自然,自得其乐, 乐在其中。这就是园冶中兴造论所谓“ 三分匠、七分主人”之说,它表现了设计 者的意图起决定作用。 意境指情景交融,意念升华的艺术境界
6、,表现了意因境存、境由意活这样一个辩证关系。 如淘渊明所代表的田园意境,反映了古代文人雅士追求清淡隐逸生活的向往。以仙山琼阁、 一池三山为代表的神话意境,表明了自秦、汉以来,历代帝王对仙境超生的愿望。在众多的 山水园林中,景区、景点的题名,蕴藏着人们对生活的强烈眷恋和对祖国大地的赤诚爱心。 如“食蔗居”位于承德避暑山庄松林沽山谷尽头,寓意蔗到尽头最甘甜、行至谷端景最佳。 以景带诗,以诗意造景,是意境创作常用的手法。有、如颐和园的“知春亭”就出自苏轼“竹 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一诗。另外以园名点题表现意境者,如“归田园”、“拙政 园”、“颐和园”、“寄畅园”、“沧浪亭”等我国近、现代园
7、林及风景区的景区景点,仍运用优 美的题名,创造了瑰丽深奥的意境美,表达了近、现代我国人民的审美情趣。 2相地合宜,构园得体 古今中外,凡造园林,必按地形、地势、地貌的实际情况,考虑园林的性质、规模,构 思其艺术特征和园景结构。只有合乎地形骨架的规律,才有构园得体的可能。园冶相地篇说得好,无论方向及高低,只要“涉门成趣”即可“得景随形”,认为“园地唯山林最胜”,而 城市地则“必向幽偏可筑”;旷野地带应“依呼平岗曲坞,叠陇乔林”。造园多用偏幽山林,平 岗山窟,丘陵多树等地,容易创造出曲折幽雅、丰富多彩的园林胜景,同时少占农田好地, 这也符合当今园林选址的方针。在如何构园得体方面,园治有一段精辟的论
8、述,“约十亩之地,须开池者二,余七分之地,为垒士者四”,这种水、陆、山,三四三的用地 比例,虽不可定格,但确有其参考价值。园林布局首先要进行地形及竖向控制,只有山水相 依,水陆比例合宜,才有可能创造好的生态环境。城乡风景园林应以绿化空间为主,绿化面 积应占园林总面积的85 以上,陆地建筑面积应控制在2以下。并应有必要的地形起伏, 创造至高控制点,引进自然水体,从而达到山因水活的境地。总之,只有相地构园,才能合 宜得体,否则,“非其地而强为其地”,结果是“虽百般精巧,却终不相宜”。 3因地制宜,随势生机 相地,可以取得正确的构园选址,然而在一块土地上,要想创造多种景观的协调关系, 还要靠因地制宜
9、,随势生机和随机应变的手法,进行合理布局,这是中国造园艺术的又一特 点,也是中国画论中经营位置原则之一。画论中有“布局须先相势”,布局要以“取势为主”。 园冶中也多处提到“景到随机”、“得景随形 ?,等原则,不外乎是要根据环境形势的具体 情况,因山就势,因高就低,随机应变,园地制宜地创造园林景观,即所谓“高方欲就亭台,低凹可开池沼卜筑贵从水面,立基先究源头,疏源之去由,察水之来历”,这样才能达到“景 以境出”的效果。有人说,中国园林有法而无式,可意会而不可言传。其实,有法而不拘泥,有式而不定格,才是艺术手法的高超之处,才能随机取势而创造出多方景胜。在现代风景园 林的建设中,这种对自然风景资源的
10、保护和顺应意识及对园林景观创作的灵活性,仍是实用 的。 4巧于因借,精在体宜 风景园林既然是一个有限空间,就免不了有其局限性,但是具有酷爱自然传统的中国造 园家,从来没有就范于现有空间的局限,用巧妙的“因借”手法,使有限的园林空间,插上了 无限风光的翅膀。“因”者,是就地审势的意思,“借”者,景不限内外,所谓“晴峦耸秀,钳 宇凌空;极目所至,俗则屏之,嘉则收之,不分盯瞳,尽力烟景”,这种因地、因时借 景的作法,大大超越了有限的园林空间。像北京颐和园远借玉泉山宝塔,无锡寄畅园仰借龙 光塔,苏州拙政园屏借北寺塔,南京玄武湖公园遥借钟山。 古典园林的“无心画 ,尺户窗”的内借外,此借彼,山借云海,水
11、借蓝天,东借朝阳, 西借余辉,秋借红叶,冬借残雪,镜借背景,墙借疏影,松借坚毅,竹借高节,借声借色, 借情借意,借天借地,借远借近,这真是放眼环宇,博大胸怀的表现。用现代语言说,就是 汇集所有的外围环境的风景信息,拿来为我所用,取得事半功倍的艺术效果。 5欲扬先抑,柳暗花明 一个包罗万象的园林空间,怎样向游人展示她的风采呢?东西方造园艺术似乎各具特 色。西方园林以开朗明快,宽阔通达,一目了然为其偏好;而中国园林却以含蓄有致,曲径 通幽,逐渐展示,引人入胜为特色。尽管现代园林有综合并用的趋势,然而作为造园艺术的 精华,两者都有保留发扬的价值。究竟如何取得引人入胜的效果呢?中国文学及画论给了很 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风景园林 设计 理论 docx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