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中学数学与高级中学数学的区别.doc
+一.初中你可以刷题,运气好你可以刷到和中考很像的题,过程方法老师都帮你总结好了一套模板你就用吧,错不到哪去高中你还想刷到高考的题?基本上没什么可能,固定过程模板套路是没有的,每道题都有区别,方法你得自己总结,它也是因人而异的。必须跳出自己的思维定势你才能在高中活下去二、知识的差异 初中数学知识少、浅、难度容易。高中数学知识广,难度大,是对初中的数学知识推广和引伸,也是对初中数学知识的完善例如函数,将会陆续学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三角函数,甚至抽象函数等;例如几何,将由初中的平面几何推广到立体几何。 1.抽象与具体的差异高中知识抽象程度完爆初中! 高中学生普遍感到数学公式枯燥难记忆、数学符号抽象难想象、数学习题晦涩难理解,以函数的概念为例,初中的“变量说”是以生活中的事例为依托通过文字的叙述给出的,抽象程度较低,而高中教材采用了抽象程度更高的“函数映射说”通过引进函数符号f(x),使得函数的众多性质可以通过形式化加以定义和证明。初高中课本的函数定义的对比: 初中的定义: 高中的定义: 你觉得这样的定义抽象么?而且数学研究对象的抽象性还有逐层递进的特点,如果不能理解抽象程度较低的知识,学习抽象程度较高的知识就会有困难。有一个问题没听懂,后面不懂的就越来越多,致使学生丧失学习的激情,失去学习的兴趣,从而形成数学学习的恶性循环。 2.动态与静态的差异变才是唯一不变的! 在初中阶段往往习惯于“静态”思维,而高中数学无论从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上都有很大的提高所以,为了更好地感知高初中数学的区别,我们先复习圆的以下五个定理 从运动的观点看 P点,如果我们允许P点可以在一条弦上自由运动,当P点运动到使圆中两弦垂直,且其中一条为直径时,其线段间的关系为定理(1),若P点运动到圆外,则两弦变成割线,即为定理(3),若其中一条割线变成切线的位置,即为定理(4) ,若另一条割线也变成切线,则成定理(5)了尽管它们表述的内容不一,但都有APCDPB这一统一关系式辩证唯物论告诉我们,一切事物都是运动的在解高中的有关问题时,要学会运用运动思想,善于处理动与静之间的关系 三、知识学习过程的差异 新教材高中数学体现了“螺旋式上升过程”的理念,将同一模块的知识分成片,每一片知识安排在的不同的学时或学年,例如函数,在必修1、必修4、选修2-2,分别是在高一和高二学年学习。这样的学习,要求学生循序渐进的掌握知识,提升能力。但在学习的过程中,在讲授某一知识的进阶内容时,学生经常忘记之前的学习的内容,这就要求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尤其是第一次的学习时,一定要及时解决问题,不遗留问题,要不断的进行巩固。知识网络较初中知识更加复杂,需要注重知识结构的内在联系。 四、学习方式的差异 1.学习时间上的差异: 初中课堂教学量小、知识简单,通过教师课堂教慢的速度,争取同学全面理解知识点和解题方法,课后老师布置作业,然后通过大量的课堂内、外练习、课外指导达到对知识的反反复复理解,直到学生掌握。而高中数学的学习随着课程开设多(有九门课学生同时学习),每天至少上六门课,这样分配到各科学习时间将大大减少,而教师布置课外题量相对初中减少,这样集中数学学习的时间相对比初中少,而高中数学难度广度又上了一个台阶。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一挤总是会有的能多挤出时间学习数学,你就可以比他人获得更高的成绩。 2.解题方式的区别: 初中学生更多是模仿式的做题,他们模仿老师思维推理或者甚至是机械的记忆,而到了高中,随着知识的难度大和知识面广泛,学生不能全部模仿,即就是学生全部模仿训练做题,也不能开拓学生自我思维能力,学生的数学成绩也只能是一般程度。现在高考数学考察(尤其是全国卷),旨在考察学生能力,避免学生高分低能,避免定势思维,提倡创新思维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初中学生大量地模仿和机械的训练使学生带来了不利的思维定势,对高中学生带来了保守的、僵化的思想,封闭了学生的丰富反对创造精神。高中的试题,往往涉及到的知识点较初中更多,要求对高中数学知识网络之间有着整体的把握,要求对基础知识掌握的牢固,才能产生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连节点。 3.学生自学能力的差异: 可以自学么? 初中的内容比较简单直观,看书一般就能够理解,基本上可以自学。但高中的数学知识,过于抽象,难度提升,需要老师的必要的讲解与指导。 是否需要自学? 大部分初中考试中所用的解题方法和数学思想,老师会不断的进行整理归纳,学生也进行反复大量的训练,学生基本上不需自学,甚至一部分学生已经养成了饭来张口的习惯,只要掌握好老师归纳总结的,基本成绩都不会太差。但高中的知识面广,要全部要训练完高考中的习题类型是不可能的,只有通过较少的、较典型的一两道例题讲解去融会贯通这一类型习题,课后还需要通过自学归纳对课堂上的内容进行整理。高中生学习数学时差异程度大,还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适度练习。学好数学,很大程度上要靠学生本身的自觉学习。 五、对思维习惯提出更高的要求 初中学生由于学习数学知识的范围小,知识层次低,知识面窄,对实际问题的思维受到了局限。举几何的例子来说,我们都接触的是现实生活中三维空间,但初中只学了平面几何,那么就不能对三维空间进行严格的逻辑思维和判断。代数中数的范围只限定在实数中思维,就不能深刻的解决方程根的类型等。高中数学知识的多元化和广泛性,就要求培养数学的思想方法,才能更全面、细致、深刻、严密的分析和解决问题。 例如一些数学常见的思想方法与能力: 分类讨论思想; 初中数学中,题目、已知和结论用常数给出的较多,一般地,答案是常数和定量。在高中数学学习中我们将会大量地、广泛地应用代数的可变性去探索问题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但高中数学在引入了参数和变量之后,很多问题就不再是那么唯一了,通过对变量的分析,对问题进行分类讨论,例如: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转化思想的差异; 高中数学问题,不再是初中那种简单的平铺直叙的问题,不再是简单的调用记忆中的存储这题做过、这题我记得怎么做。初次见面的“新”题目(哪怕是一些常规的“旧”题型),需要通过化归思想,转化为一些解决过的或者一些简单的容易入手的问题,做到万变不离其宗。 函数与方程的思想; 初中解题时,往往习惯于直接套公式得结论。而高中解题,套用的定理中的条件有所缺失,必须先假设一个未知数,利用方程解决问题;或者假设一个变量,将要求解的问题的构造成这个变量的目标函数,利用函数的观点解决问题。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必修1教材中的一题) 运算能力; 初中数学中,对于计算的要求并没有特别高,而且公式较少。高中数学中,公式特别多,而且相当复杂,涉及到多个量。例如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就涉及到了五个量;两角和差正弦余弦正切公式、倍角公式、求导公式公式不仅多,而且复杂,对运算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式记忆和运算的问题,需要在大量的练习的过程中才能暴露与解决,这是高中数学的一道坎。 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坚持看到这里的小朋友们着实不容易,说了这么多学习高中数学的困难,不是让你知难而退,而是让你要迎难而上。其实你只要养成了一些好的学习习惯,数学并不是那么可怕。 习惯是经过重复练习而巩固下来的稳重持久的条件反射和自然需要。建立良好的学习数学习惯,会使自己学习感到有序而轻松。高中数学的良好习惯应是:多质疑、勤思考、好动手、重归纳、注意应用。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要把教师所传授的知识翻译成为自己的特殊语言,并永久记忆在自己的脑海中。另外还要保证每天有一定的自学时间,以便加宽知识面和培养自己再学习能力。 1.课堂上做好笔记。做笔记并不是百分百的把老师上课写的抄下来,而是必须简单扼要的速记,记下最重要的步骤与过程。做笔记不是只是抄老师黑板上留下的,还有一些必要的口述的讲解说明,也可以记下来。课后及时(根据笔记)复习(复习比预习更加重要)、总结。 2.重视课本,多看课本。课本是预习、做题、复习最重要的资料。课本中的例题、练习题,是我们复习的向导。因此,无论是预习、复习,都要以课本为本,多看课本。 3.不懂的问题要及时弄懂,请教老师或同学,不能不懂装懂,也不能无视它,否则问题越积越多,到时候就什么也听不懂。 4.多做题。数学的题目多,变化广,但基本的题型就那些。所以,一定要多做题,熟悉各种题型,但更要精做,不能背题,而是应该明白每道题的每个步骤为什么是这么做的,知其所以然比知其然更加的重要。这样才能在作业、考试中以不变应万变。 5.整理完美的错题本。这和多做题是相辅相成的,精做题,还需要对做错的题目进行归纳(分类)整理。错题本可以用活页纸,按章节分类。同种类型的题目做错,整理一道题即可,做错多次的错题,可以不断的做上记号,以标明易错程度。考前复习必不可少。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定位是不一样的。初中数学基本上就是小学数学的延续以及初步的体系化,而高中数学则主要被安排为大学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等课程的预备知识。 前者主要由初等代数、平面几何,与数理统计的最基础内容三部分构成。而后者则分别由集合论、函数论、不等式、三角函数、向量代数、算法、数理逻辑、立体几何、解析几何、微积分、统计与概率、复数的基础部分拼凑而成。相比而言,前者实际上就是小学算术与简单几何图形的延续;而后者则更像是一门初等数学概论,以简明、概括、抽象的语言向学生阐述初等数学的主要内容,并为高等教育的数学课程奠定必要的基础。初中数学是争取满分;高中数学是争取高分。“争取满分”,但往往未必能够做到。而“争取高分”,是事先就做好准备放弃一些题目,意味着要有策略的选择题目。时间对于后者来说会更紧张,想拿高分,就要很精确的控制自己的答题速度,要尽可能在短时间内“找到答案”因此,解题技巧会更加重要。初中数学是铺垫;高中数学是玩真格的。这和学生的年龄有关。“玩真格”指的是“竞争”和“难度”方面,因为高考必须要对全省的人进行筛选;而中考则只是一个城市、地区的人进行筛选。初中数学中的几何部分,辅助线确实是一个“难点”,有的时候看不出来辅助线,就会卡住,也相对容易产生盲点。高中数学除了几道难题外,其余的题目都是“模式化”的,套路非常清晰。相对来说,初中数学内容少,可以在某一块上反复讲很长时间。高中数学内容多,讲的速度会快,对于个人的学习能力的要求也更高。同理,小学的讲课速度更慢,大学的讲课速度跟飞一样,研究生阶段就基本上靠自学了。有些在初中时单纯靠勤奋而获得好成绩的人,智力和学习方法都不大好,等到高中时会产生不适应,从而导致成绩下降,这对他们的心理是一个打击(越是好学生越忍受不了),有可能造成恶性循环。相对的,在初中时不大学习,智力还不错而获得好成绩,进入高中后,一旦开始认真,那么成绩的上升会很快。当然,如果还不认真,那么到后来会越来越跟不上。(天赋太高的人除外)纠结于这其中的差别其实没有什么太大意义。因为高考是一个竞技,你需要做的是比其他人强,哪怕学习内容很难,别人考60分,你能考61分,仍然是你胜出。所以说“初中数学太简单”,其实是因为中考的竞争难度不高。如果高考只考初中数学知识,那么也会组合出很难的一些题目的。文科数学虽然好学,但是文科的招生人数太少。以内蒙为例,理科招生人数是文科招生人数的两倍。有些大学在内蒙都不招文科生,比如浙大。毕业以后,除了少数专业外,也不如理科毕业生好找工作。学理科,大学时或者研究生时可以转到偏文的专业上去;但反过来的,却鲜有闻。文科数学和理科数学的区别在于:1. 有些内容文科不讲。比如立体几何中的空间建系(其实学了这个后对于文科生更有利),概率中的一大部分内容等。2. 题目难度的不同。文科的选择题普遍比较简单,其中有些题都简单到“令人发指”的地步。文科选择题第12题(新课标卷)相当于理科的第9题到第11题的难度。填空题也是。在大题上,差别主要是立体几何和概率这两部分。理科的立体几何第二问基本都要建系,但文科不是。概率题,文科多是要列举,理科需要用到排列组合。解析几何第2问上,文科也比较简单,但计算量也不小。理科生做文科卷,因为前面的题简单,所以在解析几何大题上会有更多的时间,从而做出第2问;如果给理科卷解析几何大题也这么多的时间,其实很多人也能做出来。压轴题一般都是导数,文理差别不大虽然文科压轴题的确比理科的要简单,但是对于99%的学生来说,反正都是做不出来,难度是9.1还是10.1也没啥分别。在“数学思维”上,我不觉得文科数学是偏于初中数学的,而是和理科数学差不多,只不过稍微浅一些。该用的技巧,仍然需要用。就我教过的文科的优秀学生而言,我发现将理科的解题思维方式讲给他听的时候,他会有一种“死机”的感觉,但这种“死机”并不是因为他的智力程度不够,而是因为平时的训练深度太低。(比他智力程度低的理科生都能理解)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能用理科数学的难度来训练自己,然后去应对文科数学,会非常的游刃有余。(这就类似于在河南、山东学习,然后去西北省份参加高考。)这是获得文科高分的一个好的方法。在时间投入上也并没有多多少。初三毕业班总复习教学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如何提高数学总复习的质量和效益,是每位毕业班数学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下面就结合我校近几年来初三数学总复习教学,谈谈本届初三毕业班的复习计划。一、第一轮复习(第三周质检)1、第一轮复习的形式第一轮复习的目的是要“过三关”:(1)过记忆关。必须做到记牢记准所有的公式、定理等,没有准确无误的记忆,就不可能有好的结果。(2)过基本方法关。如,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解析式。(3)过基本技能关。如,给你一个题,你找到了它的解题方法,也就是知道了用什么办法,这时就说具备了解这个题的技能。基本宗旨:知识系统化,练习专题化,专题规律化。在这一阶段的教学把书中的内容进行归纳整理、组块,使之形成结构,可将代数部分分为六个单元:实数、代数式、方程、不等式、函数、统计初步等;将几何部分分为六个单元:几何基本概念,相交线和平行线、 三角形、 四边形、 相似三角形、解直角三角形、 圆等。配套练习以初中双基优化训练为主,复习完每个单元进行一次单元测试,重视补缺工作。2、第一轮复习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1)必须扎扎实实地夯实基础。今年中考试题按难:中:易=1:2:7的比例,基础分占总分(150分)的70%,因此使每个学生对初中数学知识都能达到“理解”和“掌握”的要求,在应用基础知识时能做到熟练、正确和迅速。(2)中考有些基础题是课本上的原题或改造,必须深钻教材,绝不能脱离课本。(3)不搞题海战术,精讲精练,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大练习量”是相对而言的,它不是盲目的大,也不是盲目的练。而是有针对性的、典型性、层次性、切中要害的强化练习。(4)注意气候。第一轮复习是冬、春两季,大家都知道,冬春季是学习的黄金季节,五月份之后,天气酷热,会一定程度影响学习。(5)定期检查学生完成的作业,及时反馈。教师对于作业、练习、测验中的问题,应采用集中讲授和个别辅导相结合,或将问题渗透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等手办法进行反馈、矫正和强化,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6)实际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即分层次开展教学工作,全面提高复习效率。课堂复习教学实行“低起点、多归纳、快反馈”的方法。(7)注重思想教育,断激发他们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并创造条件,让学困生体验成功。 (12)应注重对尖子的培养。在他们解题过程中,要求他们尽量走捷径、出奇招、有创意,注重逻辑关系,力求解题完整、完美,以提高中考优秀率。对于接受能力好的同学,课外适当开展兴趣小组,培养解题技巧,提高灵活度,使其冒“尖”。二、第二轮复习(五月份)1、第二轮复习的形式如果说第一阶段是总复习的基础,是重点,侧重双基训练,那么第二阶段就是第一阶段复习的延伸和提高,应侧重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第二轮复习的时间相对集中,在一轮复习的基础上,进行拔高,适当增加难度;第二轮复习重点突出,主要集中在热点、难点、重点内容上,特别是重点;注意数学思想的形成和数学方法的掌握,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可进行专题复习,如“方程型综合问题”、“应用性的函数题”、“不等式应用题”、“统计类的应用题”、“几何综合问题”,、“探索性应用题”、“开放题”、“阅读理解题”、“方案设计”、“动手操作”等问题以便学生熟悉、适应这类题型。备用练习中考红皮书。 2、第二轮复习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1)第二轮复习不再以节、章、单元为单位,而是以专题为单位。(2)专题的划分要合理。(3)专题的选择要准、安排时间要合理。专题选的准不准,主要取决于对教学大纲(以及课程标准)和中考题的研究。专题要有代表性,切忌面面俱到;专题要由针对性,围绕热点、难点、重点特别是中考必考内容选定专题;根据专题的特点安排时间,重要处要狠下功夫,不惜“浪费”时间,舍得投入精力。(4)注重解题后的反思。(5)以题代知识,由于第二轮复习的特殊性,学生在某种程度上远离了基础知识,会造成程度不同的知识遗忘现象,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以题代知识。(6)专题复习的适当拔高。专题复习要有一定的难度,这是第二轮复习的特点决定的,没有一定的难度,学生的能力是很难提高的,提高学生的能力,这是第二轮复习的任务。但要兼顾各种因素把握一个度。(7)专题复习的重点是揭示思维过程。不能加大学生的练习量,更不能把学生推进题海;不、能急于赶进度,在这里赶进度,是产生“糊涂阵”的主要原因。(9)注重集体备课,资源共享。三、第三轮复习(六月份)1、第三轮复习的形式第三轮复习的形式是模拟中考的综合拉练,查漏补缺,这好比是一个建筑工程的验收阶段,考前练兵。研究历年的中考题,训练答题技巧、考场心态、临场发挥的能力等。备用的练习有顶尖冲刺、九地市模拟试题,历年福州市中考题(20002004)。2、第三轮复习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1)模拟题必须要有模拟的特点。时间的安排,题量的多少,低、中、高档题的比例,总体难度的控制等要切近中考题。(2)模拟题的设计要有梯度,立足中考又要高于中考。(3)批阅要及时,趁热打铁,切忌连考两份。(4)评分要狠。可得可不得的分不得,答案错了的题尽量不得分,让苛刻的评分教育学生,既然会就不要失分。(5)、给特殊的题加批语。某几个题只有个别学生出错,这样的题不能再占用课堂上的时间,个别学生的问题,就在试卷上以批语的形式给与讲解。(6)、详细统计边缘生的失分情况。这是课堂讲评内容的主要依据。因为,缘生的学习情况既有代表性,又是提高班级成绩的关键,课堂上应该讲的是边缘生出错较集中的题,统计就是关键的环节。(7)、归纳学生知识的遗漏点。为查漏补缺积累素材。(8)处理好讲评与考试的关系。每份题一般是两节课时间考试,四节课时间讲评,也就是说,一份题一般需要4节课的讲评时间。(9)选准要讲的题,要少、要精、要有很强的针对性。选择的依据是边缘生 的失分情况。一般有三分之一的边缘生出错的题课堂上才能讲。(10)立足一个“透”字。一个题一旦决定要讲,有四个方面的工作必须做好,一是要讲透;二是要展开;三是要跟上足够量的跟踪练习题; 四要以题代知识。切忌面面俱到式讲评。切忌蜻蜓点水式讲评,切忌就题论题式讲评。(11)留给学生一定的纠错和消化时间。教师讲过的内容,学生要整理下来;教师没讲的自己解错的题要纠错;与之相关的基础知识要再记忆再巩固。教师要充分利用这段时间,解决个别学生的个别问题。(12)适当的“解放”学生,特别是在时间安排上。经过一段时间的考、考、考,几乎所有的学生心身都会感到疲劳,如果把这种疲劳的状态带进中考考场,那肯定是个较差的结果。但要注意,解放不是放松,必须保证学生有个适度紧张的精神状态。实践证明,适度紧张是正常或者超常发挥的最佳状态。(13)调节学生的生物钟。尽量把学习、思考的时间调整得与中考答卷时间相吻合。(14)心态和信心调整。这是每位教师的责任,此时此刻信心的作用变为了最大 “老师上课说的都能听得懂,但一到做综合题就蒙了,基础题会做就是会马虎。”所有这类问题,都要首先建立一个认知:“听得懂”“会做”“拿分”。如果将最后顺利的拿上分作为100%完成度。那么,“听得懂”可能也只有20%而已,而到达“会做”也只相当于是完成了50%,“又快又准的做出来”的完成度是80%。也就是说,“又快又准的做出来”,到“中考(高考)时顺利拿上分数”,其实还有20%的工作。凡是不重视这一点的人,都有很大的概率在高考、中考中翻船。你能考到班级前3,说明智力程度还算可以,脑子聪明点的人,都有一个问题:就是太“浮”。(包括以前的我)你“一到综合题就蒙了”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你基本功太弱。举个例子,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分解因式。;比如见到这个式子,我如果说可以分解因式,那么某个学生小明可能会去用十字相乘法:比如见到这个式子,我如果说可以分解因式,那么某个学生小明可能会去用十字相乘法:然后再去配正负号,这个速度就慢了。然后再去配正负号,这个速度就慢了。如果碰到这种式子:小明的反应速度就会更慢了。小明的反应速度就会更慢了。甚至,小明可能根本想不到用分解因式,而用了配方法。这个数字还比较简单,用配方法也还好,不过出错的概率会增大,时间也会增长。到了这个式子的时候,配方法就开始容易出错了。尤其,如果x2前面的系数如果是“-2”的时候,出错率会大大增加。(不知道为什么用不成公式编辑了,只能上传图片了)到了这个式子的时候,配方法就开始容易出错了。尤其,如果x2前面的系数如果是“-2”的时候,出错率会大大增加。(不知道为什么用不成公式编辑了,只能上传图片了)而如果碰到这个式子:这个式子,其实是高考中的一个很简单的形状,小明根本就没有看出来分解因式,用配方做的。这个式子,其实是高考中的一个很简单的形状,小明根本就没有看出来分解因式,用配方做的。那如果是这个或这个或这个小明就连做也不会做了。而正经考试的时候,出现的形状就是这种形状。基本功不熟练,等到形状复杂的时候,你根本反应不过来。再回到最初的那个最简单的分解因式和和小明是需要有人提醒他“分解因式”,或者想到“嗯,有可能用分解因式,我用十字相乘法试一试的”,才有可能将这个式子正确分解。小明是需要有人提醒他“分解因式”,或者想到“嗯,有可能用分解因式,我用十字相乘法试一试的”,才有可能将这个式子正确分解。而真正学得好的人,在看到上面的这两个式子的时候,脑子中会直接冒出来(x-5)(x+3)和(x+18)(x-2),后面的那个会略慢一点点,但也几乎是瞬间完成的。这个“瞬间”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你手上被针扎了一下,你马上就缩手,这就是“瞬间”。而到了这个式子;我才会内心想:“嗯,这个式子好像是可以分解因式的,我用十字相乘试一试”。也就是说:基本功不熟练的人,可能在难度级别为2的时候,就开始反应速度慢了下来。而基本功熟练的人,可能是到了难度级别为4、5的时候,反应速度才会慢下来。而数学,不仅仅是“反应速度”的问题,还会影响到你的“解题方向”,比如上面这个复杂的式子(高考的题目),如果第一反应没有看到“可以分解因式”,那么就会沿着一条很复杂的路径走下去,计算量极其之大,根本算不出来(在高考的情境下)。你现在的状态,就是这个样子:你以为你“会”了,其实你的基本功很薄弱,漏洞百出。但你还不是那种“完全不会”的漏洞,而是“半会半不会”。就像我刚才所说的这个小明一样。(顺便说一下,最后的高考,小明去了一个中档的211大学。嗯,没错,211的水平就是这个样子的,所以高考真心不难的。)你现在要做的事情,不是“多做题”多做题的效率太低,性价比不高。你要做的是:1. 强化基本功。如果你不知道自己哪块弱,那么就从初一开始,将课本上的知识点重新刷一遍,将课本、练习册上的基础题、中档题,全部都过一遍,记住一点“一定要做到快而准”,不要贪图进度,放慢一点,把基本功弄扎实了。当然,最好还是针对自己的薄弱的模块,效率更高。但这个需要你通过归类等方法进行寻找。基本功好了之后,综合题再进行一下总结和练习,分数就能拿上了。但之前,你还是需要先保证“中档题、基础题100%拿上分”再说。2. 通过归类,找到自己经常容易出错的点,然后让自己警醒。比如我刚才所说的,同样是配方,;就要比;更容易出错的多。这就是我自己做题的一个总结。更容易出错的多。这就是我自己做题的一个总结。再比如,只要整个式子变长,我就会放慢解题速度,并当时就进行检查,以保证正确。我是追求速度的,但是如果“做错了”,那么速度再快也没有意义的。你肯定有自己特别容易出错、马虎的地方,自己进行一下归纳,然后多给自己两耳光,让自己记住这些出错点。老师一讲就明白,自己一做就不会我们先来说说“老师一讲马上就明白,自己一做就不会”的情况。该怎么办呢?破解关键:要学会找题目的套路,一是从题眼抓做题点,二是总结题目类型。这句话你应该也听过很多遍了吧,可你依旧不明白该怎么入手。老师举个例子,你就一目了然了。下面是关于圆的题目。【例1】先不用看题,直接看图,当我们看到这个图的时候如果你总结过,你会发现ABC和DBE相似;ABC和DBE相等,代表着这两个角的三角函数值是相等的。那么这就已经给我们两种思路了。再看题目,求DE的长,无论是用相似三角形的相似比来求,还是用的三角函数值相等都可以。再看第二问,问题是求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那么对于该问的考法有腰底不定,分类讨论哪条线为底或腰,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需要证角相等再证腰相等。如果你做求等腰三角形的题目时分析过解题过程,这两个考法是你看一眼立马就闪现在脑子里的东西。再看条件,题目告诉我们EF是圆O的切线,也就代表着OE垂直于EF,不管你有没有想法,都可以去考虑连接OE了。题眼说了句是切线,就要想到连接圆心和切点了,不然告诉你这句话还有什么用呢!听题眼的话。在这道题目里,我们分析了题眼和解题过程,总结了题眼的隐含条件,总结了问题的考法,这个过程就是我们题型总结的过程。总结了一道题,当你看到类似的题目时,自然知道怎么做了。再来看我们的第二题。第一问,求相切,自然你知道是求DFAB,怎么求呢?题目说了BD是平分线,对于平分线来说有两个特点:角相等;角平分线上点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这两个条件都是题目中“BD平分ABC”告诉我们的。这一点已经够我们来求第一问了。我们还是在从题眼里分析做法。第二问,大家看图,能不能发现点什么东西?有没有看出来我们现在得到的图和我们例1的图很像?ADF、ABC的位置和我们例1的图是一样的,只不过旋转变化了下,那么我们在例1里分析得出的条件在这里不也可以用吗?图像是一样的,我们完全可以把这两个题目总结到一个题型里啊,当我们再次碰到这类题的时候自然会做。但是大家也注意到了,问题方面也是稍有不同的,我们也要注意他们的不同点。第一题(1)我们直接可以得出结论,但第二题(2)我们要设半径为x,再套条件得结论。这就是我们说的要学会找题目的套路,从题眼抓做题点,总结题目类型。当你做到这些的时候,分数自然也就提高了!任凭老师怎么讲,我就是听不懂,如果你基础不是很好,又想快速提高成绩,老师给你支个招。你试着去把最近做的错题重新看一遍,分析考题是在考什么考点,然后把考点写在题目的旁边,做完了回过头来看有哪几题是考同一个知识点的,比较分析,归纳出一个个模型来,现在对自己的要求应该是把基础夯实。当然,自己没学明白的知识点还是要去啃一啃的,万一变成数学学霸了呢?我就是传说中的学霸,我想攻克压轴题,如果你基础不错,考试名次也比较靠前,着重想攻克压轴题,希望通过这个来提高数学的综合应用能力,那我再教大家一个实操的方法。关于压轴题,在平时练习的时候,你可以给自己15-20min去想,就想怎么做。做出来就最好,做不出来也别急。这个时候你可以瞄一眼答案,看见答案关键词后就把答案合上。比如说你看到了“全等”,然后想哪里能用全等;再想不出来,就再看一眼答案,别抄,分析它怎么做的。事毕,自己花两分钟想想,考点是什么?哪个点难住你了?你比较会的是哪个点?等同于每日三省其身,咱们是做完题三省题目。做不出来后更正的过程中把过程直接写到错题本上,题目摘抄几个关键词就好,题眼嘛,并把每个题眼说的真实深层次的意思写在题目旁边,就像我们刚才分析的一样,告诉你角平分线其实有可能在告诉你点到角的两边是可以做垂线的。另外把刚说的要三省的问题答案也直接写在这道题的旁边。别忘了鼓励下自己哦,哎呦不错,我还是搞定了它!对于实在想不通的就可以果断去问同学和老师了,大家一起燃烧大脑吧!数学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战胜它的决心!
收藏
编号:2668282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121.23KB
格式:DOC
上传时间:2020-04-25
10
金币
- 关 键 词:
-
初级
低级
中学数学
高级中学
数学
区别
区分
- 资源描述:
-
+\
一.初中你可以刷题,运气好你可以刷到和中考很像的题,过程方法老师都帮你总结好了一套模板你就用吧,错不到哪去
高中你还想刷到高考的题?基本上没什么可能,固定过程模板套路是没有的,每道题都有区别,方法你得自己总结,它也是因人而异的。必须跳出自己的思维定势你才能在高中活下去
二、知识的差异 初中数学知识少、浅、难度容易。高中数学知识广,难度大,是对初中的数学知识推广和引伸,也是对初中数学知识的完善——例如函数,将会陆续学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三角函数,甚至抽象函数等;例如几何,将由初中的平面几何推广到立体几何。
1.抽象与具体的差异——高中知识抽象程度完爆初中! 高中学生普遍感到数学公式枯燥难记忆、数学符号抽象难想象、数学习题晦涩难理解,以函数的概念为例,初中的“变量说”是以生活中的事例为依托通过文字的叙述给出的,抽象程度较低,而高中教材采用了抽象程度更高的“函数映射说”通过引进函数符号f(x),使得函数的众多性质可以通过形式化加以定义和证明。初高中课本的函数定义的对比: 初中的定义: 高中的定义: 你觉得这样的定义抽象么?而且数学研究对象的抽象性还有逐层递进的特点,如果不能理解抽象程度较低的知识,学习抽象程度较高的知识就会有困难。有一个问题没听懂,后面不懂的就越来越多,致使学生丧失学习的激情,失去学习的兴趣,从而形成数学学习的恶性循环。
2.动态与静态的差异——变才是唯一不变的! 在初中阶段往往习惯于“静态”思维,而高中数学无论从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上都有很大的提高.所以,为了更好地感知高初中数学的区别,我们先复习圆的以下五个定理. 从运动的观点看 P点,如果我们允许P点可以在一条弦上自由运动,当P点运动到使圆中两弦垂直,且其中一条为直径时,其线段间的关系为定理(1),若P点运动到圆外,则两弦变成割线,即为定理(3),若其中一条割线变成切线的位置,即为定理(4) ,若另一条割线也变成切线,则成定理(5)了.尽管它们表述的内容不一,但都有△APC∽△DPB这一统一关系式.辩证唯物论告诉我们,一切事物都是运动的.在解高中的有关问题时,要学会运用运动思想,善于处理动与静之间的关系.
三、知识学习过程的差异 新教材高中数学体现了“螺旋式上升过程”的理念,将同一模块的知识分成片,每一片知识安排在的不同的学时或学年,例如函数,在必修1、必修4、选修2-2,分别是在高一和高二学年学习。这样的学习,要求学生循序渐进的掌握知识,提升能力。但在学习的过程中,在讲授某一知识的进阶内容时,学生经常忘记之前的学习的内容,这就要求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尤其是第一次的学习时,一定要及时解决问题,不遗留问题,要不断的进行巩固。知识网络较初中知识更加复杂,需要注重知识结构的内在联系。
四、学习方式的差异
1.学习时间上的差异: 初中课堂教学量小、知识简单,通过教师课堂教慢的速度,争取同学全面理解知识点和解题方法,课后老师布置作业,然后通过大量的课堂内、外练习、课外指导达到对知识的反反复复理解,直到学生掌握。而高中数学的学习随着课程开设多(有九门课学生同时学习),每天至少上六门课,这样分配到各科学习时间将大大减少,而教师布置课外题量相对初中减少,这样集中数学学习的时间相对比初中少,而高中数学难度广度又上了一个台阶。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一挤总是会有的——能多挤出时间学习数学,你就可以比他人获得更高的成绩。
2.解题方式的区别: 初中学生更多是模仿式的做题,他们模仿老师思维推理或者甚至是机械的记忆,而到了高中,随着知识的难度大和知识面广泛,学生不能全部模仿,即就是学生全部模仿训练做题,也不能开拓学生自我思维能力,学生的数学成绩也只能是一般程度。现在高考数学考察(尤其是全国卷),旨在考察学生能力,避免学生高分低能,避免定势思维,提倡创新思维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初中学生大量地模仿和机械的训练使学生带来了不利的思维定势,对高中学生带来了保守的、僵化的思想,封闭了学生的丰富反对创造精神。高中的试题,往往涉及到的知识点较初中更多,要求对高中数学知识网络之间有着整体的把握,要求对基础知识掌握的牢固,才能产生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连节点。
3.学生自学能力的差异: ①可以自学么? 初中的内容比较简单直观,看书一般就能够理解,基本上可以自学。但高中的数学知识,过于抽象,难度提升,需要老师的必要的讲解与指导。 ②是否需要自学? 大部分初中考试中所用的解题方法和数学思想,老师会不断的进行整理归纳,学生也进行反复大量的训练,学生基本上不需自学,甚至一部分学生已经养成了饭来张口的习惯,只要掌握好老师归纳总结的,基本成绩都不会太差。但高中的知识面广,要全部要训练完高考中的习题类型是不可能的,只有通过较少的、较典型的一两道例题讲解去融会贯通这一类型习题,课后还需要通过自学归纳对课堂上的内容进行整理。高中生学习数学时差异程度大,还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适度练习。学好数学,很大程度上要靠学生本身的自觉学习。
五、对思维习惯提出更高的要求 初中学生由于学习数学知识的范围小,知识层次低,知识面窄,对实际问题的思维受到了局限。举几何的例子来说,我们都接触的是现实生活中三维空间,但初中只学了平面几何,那么就不能对三维空间进行严格的逻辑思维和判断。代数中数的范围只限定在实数中思维,就不能深刻的解决方程根的类型等。高中数学知识的多元化和广泛性,就要求培养数学的思想方法,才能更全面、细致、深刻、严密的分析和解决问题。 例如一些数学常见的思想方法与能力:
①分类讨论思想; 初中数学中,题目、已知和结论用常数给出的较多,一般地,答案是常数和定量。在高中数学学习中我们将会大量地、广泛地应用代数的可变性去探索问题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但高中数学在引入了参数和变量之后,很多问题就不再是那么唯一了,通过对变量的分析,对问题进行分类讨论,例如: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
②转化思想的差异; 高中数学问题,不再是初中那种简单的平铺直叙的问题,不再是简单的调用记忆中的存储——这题做过、这题我记得怎么做。初次见面的“新”题目(哪怕是一些常规的“旧”题型),需要通过化归思想,转化为一些解决过的或者一些简单的容易入手的问题,做到万变不离其宗。
③函数与方程的思想; 初中解题时,往往习惯于直接套公式得结论。而高中解题,套用的定理中的条件有所缺失,必须先假设一个未知数,利用方程解决问题;或者假设一个变量,将要求解的问题的构造成这个变量的目标函数,利用函数的观点解决问题。——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必修1教材中的一题)
④运算能力; 初中数学中,对于计算的要求并没有特别高,而且公式较少。高中数学中,公式特别多,而且相当复杂,涉及到多个量。例如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就涉及到了五个量;两角和差正弦余弦正切公式、倍角公式、求导公式…公式不仅多,而且复杂,对运算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式记忆和运算的问题,需要在大量的练习的过程中才能暴露与解决,这是高中数学的一道坎。
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坚持看到这里的小朋友们着实不容易,说了这么多学习高中数学的困难,不是让你知难而退,而是让你要迎难而上。其实你只要养成了一些好的学习习惯,数学并不是那么可怕。 习惯是经过重复练习而巩固下来的稳重持久的条件反射和自然需要。建立良好的学习数学习惯,会使自己学习感到有序而轻松。高中数学的良好习惯应是:多质疑、勤思考、好动手、重归纳、注意应用。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要把教师所传授的知识翻译成为自己的特殊语言,并永久记忆在自己的脑海中。另外还要保证每天有一定的自学时间,以便加宽知识面和培养自己再学习能力。
1.课堂上做好笔记。做笔记并不是百分百的把老师上课写的抄下来,而是必须简单扼要的速记,记下最重要的步骤与过程。做笔记不是只是抄老师黑板上留下的,还有一些必要的口述的讲解说明,也可以记下来。课后及时(根据笔记)复习(复习比预习更加重要)、总结。
2.重视课本,多看课本。课本是预习、做题、复习最重要的资料。课本中的例题、练习题,是我们复习的向导。因此,无论是预习、复习,都要以课本为本,多看课本。
3.不懂的问题要及时弄懂,请教老师或同学,不能不懂装懂,也不能无视它,否则问题越积越多,到时候就什么也听不懂。
4.多做题。数学的题目多,变化广,但基本的题型就那些。所以,一定要多做题,熟悉各种题型,但更要精做,不能背题,而是应该明白每道题的每个步骤为什么是这么做的,知其所以然比知其然更加的重要。这样才能在作业、考试中以不变应万变。 5.整理完美的错题本。这和多做题是相辅相成的,精做题,还需要对做错的题目进行归纳(分类)整理。错题本可以用活页纸,按章节分类。同种类型的题目做错,整理一道题即可,做错多次的错题,可以不断的做上记号,以标明易错程度。考前复习必不可少。
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定位是不一样的。初中数学基本上就是小学数学的延续以及初步的体系化,而高中数学则主要被安排为大学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等课程的预备知识。 前者主要由初等代数、平面几何,与数理统计的最基础内容三部分构成。而后者则分别由集合论、函数论、不等式、三角函数、向量代数、算法、数理逻辑、立体几何、解析几何、微积分、统计与概率、复数的基础部分拼凑而成。相比而言,前者实际上就是小学算术与简单几何图形的延续;而后者则更像是一门《初等数学概论》,以简明、概括、抽象的语言向学生阐述初等数学的主要内容,并为高等教育的数学课程奠定必要的基础。
初中数学是争取满分;高中数学是争取高分。“争取满分”,但往往未必能够做到。
而“争取高分”,是事先就做好准备放弃一些题目,意味着要有策略的选择题目。时间对于后者来说会更紧张,想拿高分,就要很精确的控制自己的答题速度,要尽可能在短时间内“找到答案”——因此,解题技巧会更加重要。
初中数学是铺垫;高中数学是玩真格的。这和学生的年龄有关。“玩真格”指的是“竞争”和“难度”方面,因为高考必须要对全省的人进行筛选;而中考则只是一个城市、地区的人进行筛选。初中数学中的几何部分,辅助线确实是一个“难点”,有的时候看不出来辅助线,就会卡住,也相对容易产生盲点。高中数学除了几道难题外,其余的题目都是“模式化”的,套路非常清晰。相对来说,初中数学内容少,可以在某一块上反复讲很长时间。高中数学内容多,讲的速度会快,对于个人的学习能力的要求也更高。——同理,小学的讲课速度更慢,大学的讲课速度跟飞一样,研究生阶段就基本上靠自学了。有些在初中时单纯靠勤奋而获得好成绩的人,智力和学习方法都不大好,等到高中时会产生不适应,从而导致成绩下降,这对他们的心理是一个打击(越是好学生越忍受不了),有可能造成恶性循环。相对的,在初中时不大学习,智力还不错而获得好成绩,进入高中后,一旦开始认真,那么成绩的上升会很快。当然,如果还不认真,那么到后来会越来越跟不上。(天赋太高的人除外)纠结于这其中的差别其实没有什么太大意义。
因为高考是一个竞技,你需要做的是比其他人强,哪怕学习内容很难,别人考60分,你能考61分,仍然是你胜出。所以说“初中数学太简单”,其实是因为中考的竞争难度不高。如果高考只考初中数学知识,那么也会组合出很难的一些题目的。文科数学虽然好学,但是文科的招生人数太少。以内蒙为例,理科招生人数是文科招生人数的两倍。有些大学在内蒙都不招文科生,比如浙大。毕业以后,除了少数专业外,也不如理科毕业生好找工作。学理科,大学时或者研究生时可以转到偏文的专业上去;但反过来的,却鲜有闻。
文科数学和理科数学的区别在于:
1. 有些内容文科不讲。比如立体几何中的空间建系(其实学了这个后对于文科生更有利),概率中的一大部分内容等。
2. 题目难度的不同。
文科的选择题普遍比较简单,其中有些题都简单到“令人发指”的地步。文科选择题第12题(新课标卷)相当于理科的第9题到第11题的难度。
填空题也是。在大题上,差别主要是立体几何和概率这两部分。理科的立体几何第二问基本都要建系,但文科不是。概率题,文科多是要列举,理科需要用到排列组合。
解析几何第2问上,文科也比较简单,但计算量也不小。理科生做文科卷,因为前面的题简单,所以在解析几何大题上会有更多的时间,从而做出第2问;如果给理科卷解析几何大题也这么多的时间,其实很多人也能做出来。压轴题一般都是导数,文理差别不大——虽然文科压轴题的确比理科的要简单,但是对于99%的学生来说,反正都是做不出来,难度是9.1还是10.1也没啥分别。在“数学思维”上,我不觉得文科数学是偏于初中数学的,而是和理科数学差不多,只不过稍微浅一些。该用的技巧,仍然需要用。就我教过的文科的优秀学生而言,我发现将理科的解题思维方式讲给他听的时候,他会有一种“死机”的感觉,但这种“死机”并不是因为他的智力程度不够,而是因为平时的训练深度太低。(比他智力程度低的理科生都能理解)——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能用理科数学的难度来训练自己,然后去应对文科数学,会非常的游刃有余。(这就类似于在河南、山东学习,然后去西北省份参加高考。)这是获得文科高分的一个好的方法。在时间投入上也并没有多多少。
初三毕业班总复习教学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如何提高数学总复习的质量和效益,是每位毕业班数学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下面就结合我校近几年来初三数学总复习教学,谈谈本届初三毕业班的复习计划。
一、第一轮复习(第三周~质检)
1、第一轮复习的形式
第一轮复习的目的是要“过三关”:(1)过记忆关。必须做到记牢记准所有的公式、定理等,没有准确无误的记忆,就不可能有好的结果。(2)过基本方法关。如,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解析式。(3)过基本技能关。如,给你一个题,你找到了它的解题方法,也就是知道了用什么办法,这时就说具备了解这个题的技能。基本宗旨:知识系统化,练习专题化,专题规律化。在这一阶段的教学把书中的内容进行归纳整理、组块,使之形成结构,可将代数部分分为六个单元:实数、代数式、方程、不等式、函数、统计初步等;将几何部分分为六个单元:几何基本概念,相交线和平行线、 三角形、 四边形、 相似三角形、解直角三角形、 圆等。配套练习以《初中双基优化训练》为主,复习完每个单元进行一次单元测试,重视补缺工作。
2、第一轮复习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必须扎扎实实地夯实基础。今年中考试题按难:中:易=1:2:7的比例,基础分占总分(150分)的70%,因此使每个学生对初中数学知识都能达到“理解”和“掌握”的要求,在应用基础知识时能做到熟练、正确和迅速。
(2)中考有些基础题是课本上的原题或改造,必须深钻教材,绝不能脱离课本。
(3)不搞题海战术,精讲精练,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大练习量”是相对而言的,它不是盲目的大,也不是盲目的练。而是有针对性的、典型性、层次性、切中要害的强化练习。
(4)注意气候。第一轮复习是冬、春两季,大家都知道,冬春季是学习的黄金季节,五月份之后,天气酷热,会一定程度影响学习。
(5)定期检查学生完成的作业,及时反馈。教师对于作业、练习、测验中的问题,应采用集中讲授和个别辅导相结合,或将问题渗透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等手办法进行反馈、矫正和强化,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6)实际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即分层次开展教学工作,全面提高复习效率。课堂复习教学实行“低起点、多归纳、快反馈”的方法。
(7)注重思想教育,断激发他们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并创造条件,让学困生体验成功。 (12)应注重对尖子的培养。在他们解题过程中,要求他们尽量走捷径、出奇招、有创意,注重逻辑关系,力求解题完整、完美,以提高中考优秀率。对于接受能力好的同学,课外适当开展兴趣小组,培养解题技巧,提高灵活度,使其冒“尖”。
二、第二轮复习(五月份)
1、第二轮复习的形式
如果说第一阶段是总复习的基础,是重点,侧重双基训练,那么第二阶段就是第一阶段复习的延伸和提高,应侧重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第二轮复习的时间相对集中,在一轮复习的基础上,进行拔高,适当增加难度;第二轮复习重点突出,主要集中在热点、难点、重点内容上,特别是重点;注意数学思想的形成和数学方法的掌握,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可进行专题复习,如“方程型综合问题”、“应用性的函数题”、“不等式应用题”、“统计类的应用题”、“几何综合问题”,、“探索性应用题”、“开放题”、“阅读理解题”、“方案设计”、“动手操作”等问题以便学生熟悉、适应这类题型。备用练习《中考红皮书》。
2、第二轮复习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第二轮复习不再以节、章、单元为单位,而是以专题为单位。
(2)专题的划分要合理。
(3)专题的选择要准、安排时间要合理。专题选的准不准,主要取决于对教学大纲(以及课程标准)和中考题的研究。专题要有代表性,切忌面面俱到;专题要由针对性,围绕热点、难点、重点特别是中考必考内容选定专题;根据专题的特点安排时间,重要处要狠下功夫,不惜“浪费”时间,舍得投入精力。
(4)注重解题后的反思。
(5)以题代知识,由于第二轮复习的特殊性,学生在某种程度上远离了基础知识,会造成程度不同的知识遗忘现象,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以题代知识。
(6)专题复习的适当拔高。专题复习要有一定的难度,这是第二轮复习的特点决定的,没有一定的难度,学生的能力是很难提高的,提高学生的能力,这是第二轮复习的任务。但要兼顾各种因素把握一个度。
(7)专题复习的重点是揭示思维过程。不能加大学生的练习量,更不能把学生推进题海;不、能急于赶进度,在这里赶进度,是产生“糊涂阵”的主要原因。
(9)注重集体备课,资源共享。
三、第三轮复习(六月份)
1、第三轮复习的形式
第三轮复习的形式是模拟中考的综合拉练,查漏补缺,这好比是一个建筑工程的验收阶段,考前练兵。研究历年的中考题,训练答题技巧、考场心态、临场发挥的能力等。备用的练习有《顶尖冲刺》、《九地市模拟试题》,历年福州市中考题(2000~2004)。
2、第三轮复习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模拟题必须要有模拟的特点。时间的安排,题量的多少,低、中、高档题的比例,总体难度的控制等要切近中考题。
(2)模拟题的设计要有梯度,立足中考又要高于中考。
(3)批阅要及时,趁热打铁,切忌连考两份。
(4)评分要狠。可得可不得的分不得,答案错了的题尽量不得分,让苛刻的评分教育学生,既然会就不要失分。
(5)、给特殊的题加批语。某几个题只有个别学生出错,这样的题不能再占用课堂上的时间,个别学生的问题,就在试卷上以批语的形式给与讲解。
(6)、详细统计边缘生的失分情况。这是课堂讲评内容的主要依据。因为,缘生的学习情况既有代表性,又是提高班级成绩的关键,课堂上应该讲的是边缘生出错较集中的题,统计就是关键的环节。
(7)、归纳学生知识的遗漏点。为查漏补缺积累素材。
(8)处理好讲评与考试的关系。每份题一般是两节课时间考试,四节课时间讲评,也就是说,一份题一般需要4节课的讲评时间。
(9)选准要讲的题,要少、要精、要有很强的针对性。选择的依据是边缘生 的失分情况。一般有三分之一的边缘生出错的题课堂上才能讲。
(10)立足一个“透”字。一个题一旦决定要讲,有四个方面的工作必须做好,一是要讲透;二是要展开;三是要跟上足够量的跟踪练习题; 四要以题代知识。切忌面面俱到式讲评。切忌蜻蜓点水式讲评,切忌就题论题式讲评。
(11)留给学生一定的纠错和消化时间。教师讲过的内容,学生要整理下来;教师没讲的自己解错的题要纠错;与之相关的基础知识要再记忆再巩固。教师要充分利用这段时间,解决个别学生的个别问题。
(12)适当的“解放”学生,特别是在时间安排上。经过一段时间的考、考、考,几乎所有的学生心身都会感到疲劳,如果把这种疲劳的状态带进中考考场,那肯定是个较差的结果。但要注意,解放不是放松,必须保证学生有个适度紧张的精神状态。实践证明,适度紧张是正常或者超常发挥的最佳状态。
(13)调节学生的生物钟。尽量把学习、思考的时间调整得与中考答卷时间相吻合。
(14)心态和信心调整。这是每位教师的责任,此时此刻信心的作用变为了最大
“老师上课说的都能听得懂,但一到做综合题就蒙了,基础题会做就是会马虎。”所有这类问题,都要首先建立一个认知:“听得懂”≠“会做”≠“拿分”。如果将最后顺利的拿上分作为100%完成度。
那么,“听得懂”可能也只有20%而已,而到达“会做”也只相当于是完成了50%,“又快又准的做出来”的完成度是80%。——也就是说,“又快又准的做出来”,到“中考(高考)时顺利拿上分数”,其实还有20%的工作。凡是不重视这一点的人,都有很大的概率在高考、中考中翻船。你能考到班级前3,说明智力程度还算可以,脑子聪明点的人,都有一个问题:就是太“浮”。(包括以前的我)你“一到综合题就蒙了”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你基本功太弱。
举个例子,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分解因式。;比如见到这个式子,我如果说可以分解因式,那么某个学生小明可能会去用十字相乘法:比如见到这个式子,我如果说可以分解因式,那么某个学生小明可能会去用十字相乘法:然后再去配正负号,这个速度就慢了。然后再去配正负号,这个速度就慢了。如果碰到这种式子:小明的反应速度就会更慢了。小明的反应速度就会更慢了。
甚至,小明可能根本想不到用分解因式,而用了配方法。这个数字还比较简单,用配方法也还好,不过出错的概率会增大,时间也会增长。到了这个式子的时候,配方法就开始容易出错了。尤其,如果x^2前面的系数如果是“-2”的时候,出错率会大大增加。(不知道为什么用不成公式编辑了,只能上传图片了)到了这个式子的时候,配方法就开始容易出错了。尤其,如果x^2前面的系数如果是“-2”的时候,出错率会大大增加。(不知道为什么用不成公式编辑了,只能上传图片了)而如果碰到这个式子:这个式子,其实是高考中的一个很简单的形状,小明根本就没有看出来分解因式,用配方做的。这个式子,其实是高考中的一个很简单的形状,小明根本就没有看出来分解因式,用配方做的。那如果是这个——或这个或这个小明就连做也不会做了。而正经考试的时候,出现的形状就是这种形状。基本功不熟练,等到形状复杂的时候,你根本反应不过来。再回到最初的那个最简单的分解因式和和小明是需要有人提醒他“分解因式”,或者想到“嗯,有可能用分解因式,我用十字相乘法试一试的”,才有可能将这个式子正确分解。小明是需要有人提醒他“分解因式”,或者想到“嗯,有可能用分解因式,我用十字相乘法试一试的”,才有可能将这个式子正确分解。而真正学得好的人,在看到上面的这两个式子的时候,脑子中会直接冒出来(x-5)(x+3)和(x+18)(x-2),后面的那个会略慢一点点,但也几乎是瞬间完成的。这个“瞬间”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你手上被针扎了一下,你马上就缩手,这就是“瞬间”。而到了这个式子—;我才会内心想:“嗯,这个式子好像是可以分解因式的,我用十字相乘试一试”。也就是说:基本功不熟练的人,可能在难度级别为2的时候,就开始反应速度慢了下来。而基本功熟练的人,可能是到了难度级别为4、5的时候,反应速度才会慢下来。而数学,不仅仅是“反应速度”的问题,还会影响到你的“解题方向”,比如上面这个复杂的式子(高考的题目),如果第一反应没有看到“可以分解因式”,那么就会沿着一条很复杂的路径走下去,计算量极其之大,根本算不出来(在高考的情境下)。你现在的状态,就是这个样子:你以为你“会”了,其实你的基本功很薄弱,漏洞百出。但你还不是那种“完全不会”的漏洞,而是“半会半不会”。就像我刚才所说的这个小明一样。(顺便说一下,最后的高考,小明去了一个中档的211大学。嗯,没错,211的水平就是这个样子的,所以高考真心不难的。)你现在要做的事情,不是“多做题”——多做题的效率太低,性价比不高。
你要做的是:
1. 强化基本功。
如果你不知道自己哪块弱,那么就从初一开始,将课本上的知识点重新刷一遍,将课本、练习册上的基础题、中档题,全部都过一遍,记住一点“一定要做到快而准”,不要贪图进度,放慢一点,把基本功弄扎实了。当然,最好还是针对自己的薄弱的模块,效率更高。但这个需要你通过归类等方法进行寻找。
基本功好了之后,综合题再进行一下总结和练习,分数就能拿上了。但之前,你还是需要先保证“中档题、基础题100%拿上分”再说。
2. 通过归类,找到自己经常容易出错的点,然后让自己警醒。比如我刚才所说的,同样是配方,;就要比;更容易出错的多。这就是我自己做题的一个总结。更容易出错的多。这就是我自己做题的一个总结。再比如,只要整个式子变长,我就会放慢解题速度,并当时就进行检查,以保证正确。我是追求速度的,但是如果“做错了”,那么速度再快也没有意义的。你肯定有自己特别容易出错、马虎的地方,自己进行一下归纳,然后多给自己两耳光,让自己记住这些出错点。
老师一讲就明白,自己一做就不会我们先来说说“老师一讲马上就明白,自己一做就不会”的情况。该怎么办呢?破解关键:要学会找题目的套路,一是从题眼抓做题点,二是总结题目类型。这句话你应该也听过很多遍了吧,可你依旧不明白该怎么入手。老师举个例子,你就一目了然了。
下面是关于圆的题目。
【例1】先不用看题,直接看图,当我们看到这个图的时候如果你总结过,你会发现①△ABC和△DBE相似;②∠ABC和∠DBE相等,代表着这两个角的三角函数值是相等的。那么这就已经给我们两种思路了。
再看题目,求DE的长,无论是用①相似三角形的相似比来求,还是用②的三角函数值相等都可以。
再看第二问,问题是求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那么对于该问的考法有①腰底不定,分类讨论哪条线为底或腰,②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需要证角相等再证腰相等。如果你做求等腰三角形的题目时分析过解题过程,这两个考法是你看一眼立马就闪现在脑子里的东西。再看条件,题目告诉我们EF是圆O的切线,也就代表着OE垂直于EF,不管你有没有想法,都可以去考虑连接OE了。题眼说了句是切线,就要想到连接圆心和切点了,不然告诉你这句话还有什么用呢!听题眼的话。在这道题目里,我们分析了题眼和解题过程,总结了题眼的隐含条件,总结了问题的考法,这个过程就是我们题型总结的过程。总结了一道题,当你看到类似的题目时,自然知道怎么做了。
再来看我们的第二题。
第一问,求相切,自然你知道是求DF⊥AB,怎么求呢?题目说了BD是平分线,对于平分线来说有两个特点:①角相等;②角平分线上点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这两个条件都是题目中“BD平分∠ABC”告诉我们的。这一点已经够我们来求第一问了。我们还是在从题眼里分析做法。
第二问,大家看图,能不能发现点什么东西?有没有看出来我们现在得到的图和我们例1的图很像?△ADF、△ABC的位置和我们例1的图是一样的,只不过旋转变化了下,那么我们在例1里分析得出的条件在这里不也可以用吗?
图像是一样的,我们完全可以把这两个题目总结到一个题型里啊,当我们再次碰到这类题的时候自然会做。但是大家也注意到了,问题方面也是稍有不同的,我们也要注意他们的不同点。
第一题(1)我们直接可以得出结论,但第二题(2)我们要设半径为x,再套条件得结论。这就是我们说的要学会找题目的套路,从题眼抓做题点,总结题目类型。当你做到这些的时候,分数自然也就提高了!任凭老师怎么讲,我就是听不懂,如果你基础不是很好,又想快速提高成绩,老师给你支个招。你试着去把最近做的错题重新看一遍,分析考题是在考什么考点,然后把考点写在题目的旁边,做完了回过头来看有哪几题是考同一个知识点的,比较分析,归纳出一个个模型来,现在对自己的要求应该是把基础夯实。当然,自己没学明白的知识点还是要去啃一啃的,万一变成数学学霸了呢?我就是传说中的学霸,我想攻克压轴题,如果你基础不错,考试名次也比较靠前,着重想攻克压轴题,希望通过这个来提高数学的综合应用能力,那我再教大家一个实操的方法。关于压轴题,在平时练习的时候,你可以给自己15-20min去想,就想怎么做。做出来就最好,做不出来也别急。这个时候你可以瞄一眼答案,看见答案关键词后就把答案合上。比如说你看到了“全等”,然后想哪里能用全等;再想不出来,就再看一眼答案,别抄,分析它怎么做的。事毕,自己花两分钟想想,考点是什么?哪个点难住你了?你比较会的是哪个点?等同于每日三省其身,咱们是做完题三省题目。做不出来后更正的过程中把过程直接写到错题本上,题目摘抄几个关键词就好,题眼嘛,并把每个题眼说的真实深层次的意思写在题目旁边,就像我们刚才分析的一样,告诉你角平分线其实有可能在告诉你点到角的两边是可以做垂线的。另外把刚说的要三省的问题答案也直接写在这道题的旁边。
别忘了鼓励下自己哦,哎呦不错,我还是搞定了它!对于实在想不通的就可以果断去问同学和老师了,大家一起燃烧大脑吧!数学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战胜它的决心!
展开阅读全文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