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课件:第14课 后赤壁赋 .ppt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课件:第14课 后赤壁赋 .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课件:第14课 后赤壁赋 .ppt(4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14课后赤壁赋,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苏轼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赏析】这首词为借柳絮抒情的咏物之作。上阕正面描写杨花,惜杨花之飘坠。一惜其“抛家傍路”,浪迹天涯,由物及人,称此“无情”之物却有人之情思。二惜其“萦损柔肠,困酣娇眼”,以拟人手法将杨花直喻为伤春思妇的形象。以“柔肠”“娇眼”专为形容女性娇柔情态的字眼描摹柳絮,突破咏物“不即不离”的界限而升为离形取神的
2、境界,因为从“柳絮”本身无论如何难以体会它的“柔肠”“娇眼”是何情态。三惜其寻郎梦破。“梦随”三句兼摄杨花之像与思妇之神,写思妇怀人的空虚和怅惘。,下阕以少妇伤春抒发杨花委尘之悲恨。“不恨”两句由杨花而及落红,无论“此花飞尽”还是“落红难缀”都显伤春之意,可见“不恨”是正话反说。“晓来”“春色”六句就“抛家”“萦损”做具体描绘,伤悼杨花化作“一池萍碎”,“抛家”都碾为尘土,坠池者化为流水。杨花亦如落红一样,花落形消,魂亡无迹。“细看来”三句是点睛之笔,将落入池中点点带水的杨花,想象成点点“离人泪”,巧思妙喻,物与人、景与情于似与非似之际交融为一,达到深化无迹之境。,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
3、苏轼因“乌台诗案”下狱,五个月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元丰五年(1082)的秋、冬,苏轼两次游黄州赤鼻矶,写下了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本文即为冬游之作。,背景解读,赋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究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言志”,重于写景抒情、借景抒情。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叫“短赋”;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叫“骚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辞赋”;魏晋以后,日益向骈文方向发展,叫“骈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赋,称为“文赋”。著名的赋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赤壁赋等。,知识链接,字音,字形,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
4、词类活用,(1)草木震动(被动句,“震动”意表被动)(2)过临皋之下(省略句,“过”后省略介词“于”)(3)步自雪堂(状语后置句,“自”是介词,应为“自雪堂步”),文言句式,1“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提示:短短四句,写出赤壁的崖峭山高而空清月小、水溅流缓而石出有声的初冬独特夜景,从而诱发了主客弃舟登岸攀崖游山的雅兴。“江山不可复识”是此次赤壁冬景描写的基础,呈现出一幅赤壁冬景的山水画。,2诗人为什么在登山览景后会产生“悄然而悲”,“凛乎”不可久留的感受?提示:诗人登山所见景物“巉岩”“蒙茸”“虎豹”“虬龙”“危巢”“幽宫”
5、,色彩是阴暗的,“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营造的是阴森恐怖的氛围。与自然合而为一后,诗人又震撼于大自然的伟力,而深感个体的渺小,高昂的情绪陡然低落,转为高处不胜寒的忧惧、伤感。,全文以时间为序记述了“我”与客重游赤壁的经过,表面上是写游赤壁之乐,其实是曲折地宣泄自己贬谪生活的郁闷,同时也是形象地演绎自己的人生哲学。作者以空灵的文字塑造了一只孤鹤的卓拔不群的形象,寄托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趣,也流露出一种与世无争的豁达。,1文章第一段先写黄泥坂夜游,而不直接写游赤壁,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起笔不写赤壁之游,文章将时间、地点、人物作了扼要的交代之后,即用彩笔描绘黄泥坂一带的冬夜之景:“霜露
6、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寥寥十六字,逼真地写出了初冬月夜静谧宁馨的气氛,烘托出主客浓厚的游兴,并为下文写登山和见鹤作了很好的铺垫。接着,通过主、客、妇三方的对话,写良宵、美酒、贵宾、佳肴四美已具,因此,为夜游赤壁酝酿好了气氛。,2分析鹤的象征意义。【答案】鹤形貌出众,有高贵幽雅、超凡脱俗、仙风道骨的特征,有高人隐士之风,被视作仙禽和长寿之物。传说中修道之人可以化而为鹤。所以鹤是超然物外、随缘任化的道家精神的象征。,3作者写梦见道士化鹤的这一情节暗示了什么?为什么作者在梦见鹤化为道士后又增添醒来寻找道士一笔?【答案】作者写了梦见所遇道士为鹤的化身这一情节,暗示作者希望在精神上升腾入
7、自然,将自己升华而与大自然合为一体的旷达之思。此时孤鹤、道士、作者已经三位一体。这种想法与道家文化对苏轼的影响密不可分。梦是一种追求,但是现实是追求也未必能获得的。“不见其处”表明作者内心面对前途、理想、抱负的迷茫,如同茫茫夜色般无迹可求,以此结尾意味深长。苏轼常常在儒家的积极入世和道家的消极避世之间徘徊困惑,这种看似矛盾的思想是其复杂感情的真实体现。,4试从写景、抒情方面比较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的不同之处。【答案】赤壁赋描绘了月夜的美好景色,清风、明月、江水等自然景观,引发了作者和朋友对于历史和人生的感慨;由这些景观联想到曹操、周瑜等英雄人物,由衷感慨“而今安在哉”,揭示了人生短促而无常之悲;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课件:第14课 后赤壁赋 2019 2020 学年 高中语文 粤教版 选修 唐宋 散文 选读 课件 14 赤壁赋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