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_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_1.docx(4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七年级历史教学安排1依据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材,结合学校工作要求及学期、学生详细状况制定本安排:一、学生状况从上期平常学习和期末考试看,学生的基础学问驾驭得较好,学习习惯也还过得去,主要表现在上课基本都能用心听讲,课后刚好完成作业。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如部分学生做作业马虎,并且做完作业后不喜爱检查,甚至丢失学习爱好,特殊是不愿刚好复习记忆驾驭基础学问等。二、教材分析这一学期七年级历史下册选用的是人教版20xx年部编最新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学问性于一体。可读性强,图文并茂,新增了很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学问活动。本学期中国历史教学内容共分为三个单元,叙述从隋朝到
2、清朝(1840年鸦片斗争以前)的历史,共21课。第一单元:隋唐时期:旺盛与开放的时代(第15课);其次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改变(第613课);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巩固(第14第21课)。另外,增加了一节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共需34课时(其中新课讲授占20个课时,活动课占1课时,单元复习占3个课时,期中复习占2个课时,期末总复习占4个课时,其余为考试检测试卷分析)。三、教学目标及要求接着增加学生对历史的学习爱好,使学生驾驭重要的历史事务,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培育学生识图、读史料的分析实力
3、,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注意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实力。增加学生的民族骄傲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弘扬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完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的历史教学任务,争取平均分、优秀率、合格率有很大的提高。四、重难点及措施重难点:教材重点在于与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务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化及对历史事务、人物的评价。措施:1、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意学生学习历史学问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激励学生通过独立思索和沟通合作学习历史,培育
4、发觉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实力,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2、抓课堂常规管理、学习习惯的培育,严格管理和规范学生的行为,在教学中加大力度备好课,做好每一个课件。3、督促学生刚好巩固消化,力求每一节课都能有实际成效。4、落实好培优补差工作。五、教学进度支配周次教学内容起止页数1第1课时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152第2课时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第3课时 第3 课 盛唐气象6183第4 课时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沟通?第5课时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18264第6课时 隋唐时期单元复习第7课时 第6课 北宋的政治27325第8课时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第9课时 第8课
5、 金与南宋的对峙33406第10课时 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第11课时 第10课 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41507第12课时 第11课 元朝的统治第13课时 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51588第14课时 第13课 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第15课时 宋元时期单元复习59649第16课时 期中复习第17课时 期中复习10第18课时 期中考试第19课时 试卷讲评、分析11第20课时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第21课时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657512第22课时 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第23课时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768713第24课时 第18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第
6、25课时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88-9814第26课时 第20课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第27课时 第21课 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99-11015第28课时 明清时期单元复习?第29课时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111-11416第30课时 期末复习第31课时 期末复习17第32课时 期末复习第33课时 期末复习18第34课时 期末考试以上安排如遇学校工作改变可再做调整。七年级历史教学安排2一、指导思想在本学期,依据学校教学安排的要求和本学期的特点,结合七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开展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使学生学会历史学问的一些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成果。要抓学生的基础学问,指导学习方法,以新课标
7、为指导,落实推动课程改革,形成先进的课程结构和综合的教学理念,提高语言实力、教学实力;在历史与其他学科之间建立对话的实力,努力提升教学的境界;实施综合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实力。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重视学生的思想情感教化,培育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留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提倡老师探究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二、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总体水平差不多。历史是他们新接触的一门新学科,所以大部分同学求知欲较强,课堂纪律较好。但缺乏综合归纳实力,且有部分同学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欠主动。七年级的学生虽说已学了一学期的历史;但是大多数学
8、生不会听讲和自学、不会做笔记、个别学生不交作业、课堂吵闹、学习习惯差。虽然绝大部分学生上课时能围围着老师思路转,但仍有学生回答问题跑调。由于学习看法不端正,习惯又较差,相识又不足,故要达到100%的合格率目标较难,整体看来不愿读书及低智力者大有人在。三、教材分析1、教材内容本学期中国历史教学内容共分为四个单元,共20课,叙述从上古时期到南北朝各个时期的兴衰过程、经济、文化的改革和发展以及各民族融合的历史。每课课文由提示、正文、阅读课文、图、表、资料、注释、每课一得以及课文中思索题和课后练习,活动建议等组成。其中正文紧扣教学大纲目标要求,可作为课堂教学应完成的基本任务。其余内容,可依据学生详细状
9、况,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与要求。2、教学目标学问与实力: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重要的历史事务、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过程与方法:在驾驭基本的历史学问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驾驭正确计算历史年头、识别和运用历史图表等基本技能,形成丰富的想象力和学问迁移实力,通过归纳、分析和推断的逻辑方法,初步形成在独立思索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实力,培育学生表述历史问题的实力学会客观的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务和历史想象的实力。情感教化目标: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注意培育学生的创
10、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实力。进一步认清历史前进的大趋势和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坚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志向,树立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远大志向,肩负起时代给予的社会责任和崇高使命,当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四、教学措施1、注意变更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真正立足于学生发展的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通过那些能够带给学生理智挑战的教学;通过那些在教学内容上能够切入并丰富学生阅历系统的教学;通过那些能够使学生获得主动的、深层次的体验的教学;通过那些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的教学,真正做到“以参加求体验,
11、以创新求发展”的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2、突出实力目标的主导,即强调学生思索实力、创建精神和自主探究实力的培育。以实力目标为主导,就是要求老师在教学中要以同等、理解、信任的看法,创建融洽的教学环境,给学生足够的空间,促使学生主动地参加教学活动。在教学中,始终围绕实力目标的实现,努力探讨用实力目标主导教学的途径和方式,真正地把学问、实力和人格培育有机结合起来。3、刚好进行恰当的赏识,增加学生的自信念。关爱每一个学生,开启学生的心扉。设计情景,创设条件进行赏识。正确运用赞美艺术,赏识学生,挖掘其潜力。最终,赞美也应关注有缺点的学生。4、仔细钻研新课程教学目标和要求,仔细备好每节课,明确重点、
12、难点,在传授学问的基础上,进行思想教化和实力培育。教学方法要敏捷多样,讲究教学技能和教学艺术,加强课堂教学的设计,增加趣味,幽默感。要充分运用多媒体、历史地理、图画、图表,主动创建条件,以教学的直观性,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和爱好。5、增加课堂容量,精讲精练,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课堂效率。二十五分钟教学新课;后非常钟练习巩固。6、主动参与学校教研组的教研活动,反思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将教学中的点滴进行整理,以提高自身教学水平。仔细完成学校布置的各项工作五、教学进度支配新授课内容:中国历史上册,每周两课时,安排20周共34课时。七年级历史教学安排3以校教学安排为指导,落实推动课程改革,形成先进的课
13、程结构和综合的教学理念,提高语言实力、教学实力、在历史与其他学科间建立对话的实力,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实力。一、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活泼好动,作为新来的老师,我还不是完全了解每个学生的历史基础学问,但从这几节课的视察来看,他们的历史学问还是相对比较薄弱,不了解重要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务,缺乏基本的历史常识,但由于七年级学生思维灵敏,所以我对提高这届学生的历史文化水平充溢了希望,在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中,我会努力培优补差,提高学生的实力。二、教学任务及目标1、完成七年级下册所学内容。2、提高教学质量,使得期末测试的综合评价能有所提高。三、教材分析第一个单元“旺盛与开放的社会”,教科书内容的支配和
14、教学活动的设计无不紧扣隋唐时期的“旺盛”与“开放”。其次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则仅涉及“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两个主题。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教科书对新课标中有关明清时期的五条内容标准进行了归纳和组合。四、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1、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常规管理,重视非智力作用的因素,对学困生既要调动其学习主动性,培育其学习自觉性,更要对他们进行学法指导。2、强化志向前途教化。3、强化质量意识,优化课堂教学结构。4、加强对薄弱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5、常常向老老师请教、学习。七年级历史教学安排4新学期的工作起先了,依据学校教学安排的要求和本学期的
15、特点,结合初一学生的实际水平,开展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使学生的学会历史学问的一些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成果。回顾上学期的学习,一部分学生的历史基础打的不好,这些学生平常看书太少,书的内容不熟识,导致学习成果不高。所以本学期要很抓学生的基础学问,指导学习方法,特制定本学期的教学安排。一、仔细贯彻历史课程基本理念:初中课程应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学问和实力,培育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克服重学问、轻实力的弊端,不刻意追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倡学生主动主动的参加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变更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学问的学习方式。老师注意教学方式的转
16、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努力探究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爱好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爱好。在历史教学中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激励老师主动进取的精神,以学生综合素养为目标,采纳敏捷多样的评价方法,注意学生学习的过程和学习的结果的全程评价,充分发挥历史教学评价的教化功能。渐渐了解中国国情,理解并酷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培育爱国主义情感,逐步确立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志向。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确立主动进取的人生看法、坚毅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
17、神,增加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实力,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形成崇尚科学、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看法。学习吸取人类创建的优秀文明成果,逐步形成面对世界和将来的国际意识。二、教学主要内容:本学期学习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主要讲解并描述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三、四、五阶段,即封建社会的隋、唐;五代、辽、宋、夏、金、元;明、清。在中国历史中占重要地位。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三、教学重难点:本册主要重点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的发展。难点是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驾驭和对各个历史时期的难点的理解,以及对教材的通读。四、现状分析:七年级有四个班的学生,面对考试的课程,还没适应过来,给学习带来肯定
18、困难,但从一个学期的学习来看,大多数学生学习主动性高,上课能主动回答问题,有肯定的创新意识,实践实力。还有一部分学生看法消极,不愿学历史,课上不主动,分析理解实力差,加上平常不太看书,考试成果不志向。五、教学措施:1、先是要高质量的备好课,在备课中真正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课堂教学要面对全体学生,敬重学生同等受教化的权利,坚持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努力开发每个学生的特长和潜能,要坚持基础性和科学性原则,精确传授基础学问,切实加强基本技能训练。2、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中心,只有切实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才能大面积的提高教学质量。课堂教学坚持以培育学生实力为重点,优化课堂教学,
19、以提高课堂效率,改进教学模式和方法,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培育学生自主学习实力和主动参加意识,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在主动的探究中获得学问,提高自主学习实力。3、课堂教学坚持整体性原则,教学过程中始终把学问与实力、过程与方法、情感看法与价值的全面整合,使学生全面发展,从实际动身,主动探究和实践。寻求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模式。4、教学语言规范,精神激昂,按时上下课,关切学生,注意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使学生学会学习,乐意学习。使学生逐步驾驭历史和相识历史的一些基本技能和方法,例如:计算历史年头,阅读历史教课书及有关的历史读物;识别和运用与教学有关的历史地图、图片、图表;搜集和整理与历史学习相关的
20、材料;叙述重要的历史事实;说明重要的历史概念,分析和评论重要的历史问题等。5、教学中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里特征,从学生的相识水平动身,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和热忱,激励学生主动参加教学活动,同时,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从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角度动身,启发学生对历史的理解,避开死记硬背,减轻学生的负担。6、合理利用有效的远程教化资源和多媒体教室的优势,多上一些学生好玩的课。布置有效的作业,是学生复习巩固所学学问和老师发觉教学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做到刚好批改和反馈。查缺补漏。六、辅导:辅导以学习上的优生和短暂的学困生为主,即要重视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力,重视学问的查缺补漏和学法上的指导,又要重视
21、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化及学习爱好的激发,学习意志、习惯和方法等非智力因素的培育。在辅导中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对那些学有余力的优秀学生,帮助他们发展特点,创建性地进行学习,培育其创新实力。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多方面关切爱惜他们,帮助他们驾驭历史基础学问的学习,使他们增加学习的信念,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七、教研课题及方案:本学期以新课改为中心,提高课堂效率,改进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全面提高教学成果为目的。接着用上学期的教研课题是:敏捷处理教材,实现好用性与学习的爱好性有机统一。为更好完成教学任务,把课堂作这教学的中心,总结阅历,向课堂四十五分钟要质量,优化课堂教学,以提高效率,改进教学模式,教学
22、方法,全面提高教学成果。变更重学问轻实力,重理论轻实践,重尖子生轻差生的错误倾向,使学生由“学会”到“会学”,并能主动获得学问的实力,提高学生的创建实力、动手实力,充分发挥学生的健康特性的发展。七年级历史教学安排5一、学期简析1、教学特点本学期初一历史第一册选用的是人教版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学问性于一体。可读性强,图文并茂,新增了很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学问活动。2、教学内容中国历史第一册的内容是从我国的远古居民写到的魏晋南北朝,各个时期的兴衰过程及其经济、文化的改革和发展,共22课。3、教材重点、难点教材重点在于与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务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难点在于向学生
23、进行思想教化及对历史事务、人物的评价。二、学情分析初一学生总体水平查不多。历史是他们新接触的一门新学科,所以大部分同学求知欲较强,课堂纪律较好。但缺乏综合归纳实力,且有部分同学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欠主动。三、本学期教学目标与课标要求七年级历史教学,要求学生学习和驾驭基本的历史学问,即了解历史的基本线索,了解重要的历史事务,历史人物和历史观点,以及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历史教学,要指导学生初步学会按时间依次视察历史发展和改变,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相识活动,对有关的历史问题进行简要评述,培育学生的历史思维实力,
24、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实力,注意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加社会实践的实力。四、主要工作目标和措施第一、仔细备好课,在备课中真正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其次、落实好课堂的教学目标1、目标统一,精确2、以的要求为依。3、体现统一要求与特性发展统一。第三、使学生主动叁与到课堂教学中,如课堂上答题、动脑筋、小探讨,故事会,通过这些活动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培育学生创新意识,同时也使学生主动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这样就使学生上课的留意力集中,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刚好发觉不足,刚好总结。第四、主动开展历史活动课,激励学生参加历史小制作,通过课外读物,网上探访古迹、名人
25、轶事,扩大历史的学问面,通过自主的学习方式,提高探究学习实力。加强培育学生创建精神实践实力。第五、集体备课强化教学质量,让老师之间取长补短,资源共享,每周进行集体备课一次。第六、上公开课及听课,课后评议相互促进,提高教学效果。五、教学进度支配略七年级历史教学安排6一、教学目标:历史教学是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方针,培育有志向、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手段之一。向学生进行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化,尤其是以发展规律教化,教会初入中学的学生初步驾驭记忆、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方法,培育学生学习和表述历史的潜力,培育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视察问题、
26、分析问题的潜力、识图、读史料的分析潜力,增加学生的民族骄傲感和爱国主义情感。二、教材分析:本册教材以隋朝到清朝初期为主要的历史发展线索。第一个单元“旺盛与开放的社会”,教科书资料的支配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无不紧扣隋唐时期的“旺盛”与“开放”。其次个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实际涉及“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两个主题。第三个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教科书对课标有关明清时期的五条资料标准进行了归纳组合。最终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以“简述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分析其历史影响。突出了明清时期中外的冲突与冲突,也为学生学习中国近代史,理解近代中国为何被动挨打作
27、好铺垫。三、学生基本状况分析:七年级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对本学科学问产生了爱好,有必需的学习动力。但两极分化现象比较严峻,学生的学习习惯较差,跟不上教学进度的较多。同时由于教材资料比上学期繁多,对于理解、分析潜力较弱的七年级学生来说,学习起来会有必需的难度。四、教学方法和措施:1 、注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使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从学生的实际动身,确定教学目的、步骤,抓住教材的重点。课堂上体现因材施教,力争使每个学生各尽所能、各有所获,尽全力的开启学生的思维火花,使学生能主动学习、参加教学。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教化手段,制作多媒体课件,力求学问趣味化,使学生
28、爱学习,提高45 分钟的利用效率。2 、在教学过程中,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传授学问。在讲授过程中,留意引导学生纵横比较,穿针引线,使整个历史发展状况显得脉络清晰,思路清楚。并在课堂上体现新的教化理念,注意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潜力。以学生为本,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建性,转变传统的学习方式,为探究性学习创建条件。3、加强素养教化理念和德育渗透,坚持“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的原则,培育学生健康的生活看法,促进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良好的心理品质。增加学生的社会职责感、使命感,发展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潜力,以及对社会的了解及适应潜力。4 、关切、爱惜学生,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29、。特性是要进一步提高对学困生的关注。重视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和作用,加强对薄弱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做到刚好发觉问题,刚好解决问题。对“学困生”既要调动他们的学习专心性,培育学习的自觉性,更要对他们进行学法指导。五、教学进度表: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教学进度表第 1 周 隋唐时期 第 13 课第 2 周 第 4 课,第 5 课第 3 周 第一单元复习检测、第一单元讲评第 4 周 辽宋夏金元时期 第 67 课第 5 周 第 8 课 第 9 课第 6 周 第 1012 课第 7 周 第 13 课 机动第 8 周 其次单元复习检测、第三单元讲评第 9 周 复习第 10 周 期中考试第
30、 11 周 明清时期 第 14 课第 15 课第 12 周 第 1618 课第 13 周 第 1921 课第 14 周 第 22 课 机动第 15 周 其次单元复习检测第 16 周 第三单元讲评第 17 周 总复习第 18 周 期末复习第 19 周 期末工作七年级历史教学安排7一、学生状况分析本学期七年级共有3个班,七年级学生总体水平差不多,历史是他们新接触的一门新学科,所以大部分同学求知欲较强,课堂纪律较好。但缺乏综合归纳实力,基础学问薄弱,缺乏好的学习方法,且有部分同学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欠主动。本学期的教学工作的一个重点就是使学生学会历史学问的一些方法,提高学生历史学习成果。二、教材分析
31、本学期七年级历史第一册选用的是人教版教材,中国历史第一册的内容是从我国的远古居民写到的魏晋南北朝,各个时期的兴衰过程及其经济、文化的改革和发展,共22课。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学问性于一体。可读性强,图文并茂,新增了很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学问活动。全书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为指导,正确阐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尽管篇幅有限,还是适量增加了翔实、精确、与文字相协作的插图、地图,使历史教学更直观可信,更便利好玩。通过真实的图片及“自由阅读卡”“动脑筋”等栏目将很多传统的难点和疑点化难为易。课本细心选材,科学阐述,正确地反映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轨迹和各民族的历史。如第3课“华夏之
32、祖”,增加了黄帝的“独创传闻”(第1213页),就在教材中胜利地写好了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第一笔。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第7175页),把民族间的发展与和平相处归为主线。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以北魏的冯太后教化孝文帝的故事为导入(第106页),深浅适度,按部就班地讲解并描述了鲜卑民族的进步及其在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历史上的重要作用。这样,就使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的教化落在了实处。在单元题目上,用“中华文明的起源”“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统一国家的建立”等,使教化内容和教学目标更加明确。在文化类课文中,用“绚丽的青铜器文明”(夏商西周)、“中华文化的勃兴”(春秋战国)、
33、“昌盛的秦汉文化”“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等标识,精确勾画出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轨迹。加之图文并茂,有利于进行生动形象的中华文明发展历史的教化。教学目标驾驭从远古居民到的魏晋南北朝的各个时期的兴衰过程及其经济、文化的改革和发展教材重点在于与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务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化及对历史事务、人物的评价。教学措施第一、仔细备好课,在备课中真正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同时在集体备课中强化教学质量,让老师之间取长补短,资源共享。其次、落实好课堂的教学目标,1.目标统一,精确,2.以“内容标准”的要求为依。3.体现统一要求与特性发展统一。第三、
34、使学生主动参加到课堂教学中,如课堂上答题、动脑筋、小探讨,故事会,通过这些活动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培育学生创新意识,同时也使学生主动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这样就使学生上课的留意力集中,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刚好发觉不足,刚好总结。第四、主动开展历史活动课,激励学生参加历史小制作,通过课外读物,网上探访古迹、名人轶事,扩大历史的学问面,通过自主的学习方式,提高探究学习实力。加强培育学生创建精神实践实力。教学进度单元教学内容课时支配备注学前教化1一中华文明的起源4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7三统一国家的建立(1)3期中复习三统一国家的建立(2)6四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7期末复习七年级历
35、史教学安排8一、指导思想:本学期将依据课改精神,以全面推动尝试新教化教学方法为指导,以打造高效课堂为目标,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实力为主,加强常规教学的探讨力度,切实深化七年级历史教学,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二、教学目标:本学期通过学习中国古代史,了解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历史事务和历史发展的线索;能够阅读相关的文献资料。学会社会调查的方法,能运用所学学问分析和说明历史问题。三、学生基本状况分析:七年级学生刚接触历史,表现为:新奇、好动、上进心强、学习的主动性高;从起始年级就要抓课堂常规管理、学习习惯的培育,严格管理和规范学生的行为,在教学中必需加大力度备好课,做好每一个课件,刚好巩固消化,力求每
36、一节课都能有实际成效。四、教材分析:1、教材特点:本学期初中历史第一册选用的是人教版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学问性于一体。可读性强,图文并茂,新增了很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学问活动。2、教材内容:本学期中国历史教学内容共分为四个单元,叙述从中华文明的起源祖国境内远古居民时代到魏晋南北朝各个时期的兴衰过程及其经济、民族融合及文化的历史,共21课。单元复习占4课时,期中复习占2课时,期末总复习占4课时。3、教材重点、难点:教材重点在于与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务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化及对历史事务、人物的评价。五、教学措施:1、夯实基础,培育学生实力。这学期的教
37、学内容是授完七年级中国历史上册。理清每个阶段的历史线索,概括每个阶段的历史特征,找到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引导学生自己来探究历史发展规律,从而培育学生的实力。2、优化课堂结构,课堂上做到精讲多练,课后仔细做好培优补差工作。3、注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主动运用多媒体、网络等进行协助性教学。4、加强对个别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做到刚好发觉问题,刚好解决。七年级历史教学安排9一、教材分析:本教材立足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体现时代精神和新的教化理念,新教科书既是老师的教本,更是学生学习的学本,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爱好,着重培育学生学习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实力,注意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注意启
38、发性,留意历史的多方位性、多层次的联系和学问的延长,并留意使学生学会学习历史的方法和学习技能,以提高学生的自身实力。二、学生状况分析:初一学生刚从小学升入初中,历史是他们新接触的一门新学科,所以大部分同学求知欲较强,课堂纪律较好。但缺乏综合归纳实力,且有部分同学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欠主动。因此要培育学生的阅读爱好,让他感受到历史学习的乐趣。三、详细思路1、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常规管理,重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对“学困生”既要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培育学习的自觉性,更要对他们进行学法指导。2、强化志向前途教化、学习目的性教化和形势教化,学生学得好,以确保考试取得圆满胜利。3、强化质量意识,优化课堂教
39、学结构,课堂上做到精讲多练,课后仔细做好培优补差工作。4、加强对薄弱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做到刚好发觉问题,刚好解决。5、复习阶段,要仔细制定复习安排,细心组织复习,以书为本,讲清概念,提示规律,指引迷津,提高学生的审题、解题的实力及速度。6、引资料、学阅历。常常向老老师学习,常常听课。7、仔细组织测试,强化综合训练,抓住学科的薄弱环节,刚好补救。四、教学任务和要求七年级历史教学,要求学生学习和驾驭基本的历史学问,即了解历史的基本线索,了解重要的历史事务,历史人物和历史观点,以及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历史教学,要指导学生初步学会按时间依次视察历史发展和改变,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
40、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相识活动,对有关的历史问题进行简要评述,培育学生的历史思维实力,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实力,注意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加社会实践的实力。五、教学措施;1、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意学生学习历史学问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2、激励学生通过独立思索和沟通合作学习历史,培育发觉历史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力,养成探究学习的习惯。3、注意拓宽历史课程的情感教化功能,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化资源。4、仔细贯彻课程标准的精神,在传统学问培育各种实力的同时,加强思想教化。5、采纳多种教学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大
41、胆地进行改革,探究和创建,进行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6、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动身,激励学生主动地参加历史教学活动。7、要留意多层次、多方位的联系,以开拓学生的视野,更好的来学习历史8、课堂教学要贴近课程标准的要求,采纳探究式、启发式和探讨式等各种成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模式,要加大媒体协助教学,特殊是网络教学的力度,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9、多角度视察驾驭学生的学习状况,做到心中有数,以刚好进行辅导。六、改进措施1、对学习实力较强的学生,要在教高的水平层次上培育学生的思维品质,帮助他们总结胜利的学习阅历,在评价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爱好,对学习上有困难
42、的学生,应当有针对性的实行补救措施,还可以实际一些比较简单的活动使学生从中体验胜利的喜悦。2、教学时结合挂图和资料知道学生学习有关的学问,或结合现代教学手段让学生体会感受历史。3、结合历史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化4、结合有关内容介绍本地历史的名胜、旅游胜地,对学生进行酷爱家乡、立志建设家乡的教化。5、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探究性实践活动,培育学生探究性求真的科学看法,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和相互合的集体主义精神。七、教学设想1、历史教学要充分体现时代精神,面对现代化,面对世界,面对将来。对历史作出正确的叙述和分析,做到思想性科学性的统一,观点和材料的统一。2、接着深化课堂教改,在传授基础学问的过
43、程中,加强对学生思想的教化和实力培育,树立学为主体,教为主导,学导结合的教学观,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全面发展,主动发展的育人观,坚持教书与育人统一,提高课堂效率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育,激励学生主动探求新学问,提高学习素养和学习效率,尝试历史活动课的教学。3、开展历史其次课堂,通过举办历史讲座,故事会,创办历史报等形成培育学生学习历史的学习爱好,提高学生的表达实力,分析综合,比较、概括问题的实力。跟踪辅导,找学困生谈心,了节其学习差的缘由,做到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4利用远教和网络资源。八、教学进度初一历史华东版第一册总共有24课,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
44、起源2周其次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3周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4周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4周复习七年级历史教学安排10一、学情分析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历史是他们接触的一门新课程。大多数同学对历史比较有爱好,课堂纪律较好。但是对于一些抽象概念的理解存在难度,综合归纳实力也有待提高。二、教材分析本册教材以时间为依次,从人类的起源讲起,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结束。教材图文并茂、可读性强。教材重点在于与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务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化及对历史事务、人物的评价。三、教学措施1、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新课改提倡转变传统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
45、探究学习,我会将这些理念贯彻到历史课堂中来,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课堂起始,以精彩的导入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供应铺垫,使学生在爱好和新奇的驱使下自主学习,培育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实力。在课堂中,重点、难点部分将主要通过学生的合作探讨来解决,而不再仅仅由老师讲解并描述。2、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课堂上,在敬重老师的主体地位的同时,要更多的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对于历史课来说,老师的讲授是特别重要的,但是老师要尽量做到少讲、精讲,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学习、思索和展示,让学生真正参加到课堂中来。四、课时安排第一周:历史导言课其次周: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原始的农耕生活第三周:华夏之祖;夏商西周的兴亡第四周:绚丽的青铜文明;春秋战国的纷争第五周:国庆假期第七周:中华文化的勃兴(二);单元回顾第八周:秦王扫六合;伐无道诛暴秦第九周:大一统的汉朝;复习第十周:复习,期中考试第十一周:期中考试状况总结;两汉经济的发展第十二周:匈奴的兴起与汉朝的和战;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第十三周:昌盛的秦汉文化(一、二)第十四周:秦始皇功过的辩论;单元回顾第十五周:三国鼎立;三国历史江南地区的开发第十七周:承上启下的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