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词两首的教案.docx
《辛弃疾词两首的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辛弃疾词两首的教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名师归纳总结资料word 精心总结归纳 - - - - - - - - - - - -教学一、情境导入同学们好,今日我们要学习两首新词,信任同学们对辛弃疾并不生疏,我们已经学过他的不少词了,请同学们和我一起回忆一下,学了哪些词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 ,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很好,看来大家对辛弃疾的词真是记得滚瓜烂熟,那我们今日要学的第一首是水龙吟,请同学们先想想,辛弃疾为什么要登建康赏心亭?二、背景介绍水龙吟作于淳熙元年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这
2、时,他自江北带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始终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那是由于他有着几种特别的身份,使得朝廷对他不能信任:一,他是仕金官员的后代。 二、他曾参与过农夫起义军。三、他是个意志坚决的主战派。这三重身份都触犯了当权者的忌讳。所以朝廷只给他一些的方官当当绝不愿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压抑,内心布满了愤懑不平。于是34 岁的他,就登上了建康亭。三、同学朗读四、重点把握词人登建康亭,他的“登临意”是什么?五、详细赏析1、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气象阔大,笔力遒劲。“楚天”的“楚”的,泛指长江中下游一带,这里战国时曾属楚国。“水随天可编辑资料 - - - 欢迎下载精品名师归
3、纳总结学习资料 名师精选 - - - - - - - - - -第 1 页,共 9 页 - - - - - - - - - -可编辑资料 - - - 欢迎下载精品名师归纳总结资料word 精心总结归纳 - - - - - - - - - - - -去”的“水”,指浩浩荡荡奔流不息的长江。“千里清秋”和“秋无际”,显出阔达气概同时写出江南秋季的特点。南方常年多雨多雾,只有秋季,天高气 爽,才可能极目远望,观察大江向无穷无尽的天涯流去的壮丽景色。古人在创作诗词的时候一般比较忌讳重字,而在这首词的前两句“楚天千里清 秋,水随天去秋无际”,作者连用两个“秋”,想想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作者选取了两种
4、视角来表现天尽的秋意。第一句“楚天千里清秋”作者接受仰视的视角来描画秋天独有的高远萧瑟的特点。其次句“水随天去秋无际”作者接受平视的视角来呈现水天相接、浩浩江流东去的壮阔画面。两个“秋”字写出了词人目光的六栋,目力所及一片秋色。其次个“秋”字高度概括了长江两岸的全部秋景。2、“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遥岑远目:“远目遥岑”的倒装。远目:极目远望。“遥岑”即远山。举目眺望,那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有的很像美人头上插 戴的玉簪,有的很像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韩愈在送桂州严大夫中说: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以玉簪来比如青翠挺立的青山。皮日休缥缈峰:似将青螺髻,撒在明月中。就用青螺髻形容碧绿层
5、叠的山峦。辛弃疾借用这两 位诗人的词语,以”玉簪螺髻“比如山峰,既符合远望的特点,也描写的远山 的秀丽。景色算上美景,但只能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人心中有愁有恨,所 见之远山也好像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那么诗人愁恨为何, 又因何而至? 至于愁恨为何,又何因而至,词中没有正面交代,但结合登暂时的情形,可以意会得到。请同学们和我一起想象一下。向北望是江淮前线。再远即中原旧疆,却没有收复的期望。南望就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壮士不得其位, 即思进取,也限于国力。以上种种,是恨之深者,愁之大者。诗人借远山之献供,纵情抒发内心担负。3、“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这三句虽然仍
6、是写景,但无一语不是喻情。落日,本是日日皆见之景,辛弃疾用“落日”二字,比如南宋国力衰颓。“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如作为“江南游子”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冶集团根本无北上收失的之意,对于像辛弃疾一样的有志之士也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始终采可编辑资料 - - - 欢迎下载精品名师归纳总结学习资料 名师精选 - - - - - - - - - -第 2 页,共 9 页 - - - - - - - - - -可编辑资料 - - - 欢迎下载精品名师归纳总结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4
7、、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这三句,是直抒胸臆,此时作者思潮澎湃心情兴奋。但作者不是直接用语言来渲染,而是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致的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第一个动作是“把吴钩看了”。“吴钩”,本应在战场上杀敌,但现在却闲置身旁,只作赏玩,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的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其次个动作“栏干拍遍”。栏 干拍遍是胸中有说不出来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干来发泄。用在这里,就把 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迫非愤的情态仿佛显现在读者面前。另外,“把吴 钩看了,栏干拍遍” ,除了典型的动作描写外,仍由于接受了运密入疏的手法, 把剧烈的
8、思想感情寓于平淡的笔墨之中,内涵深厚,耐人寻味。词人在登高怀古,心忧国家,看吴钩,拍栏杆,那么,偏安一隅的南宋朝廷在干什么了?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词人空有复原中原的理想,惋惜无人知晓,无人懂得。知音少,弦断有谁听!上阕总结:大段写景。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辛弃疾登高望远,触景生情,情随景迁,由远及近,层层推动,将自己的远大理想和壮志难酬的苦恨抒发出来。5、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前面用”献愁供恨“表现自己的愁和恨,是一转,由无情之景转为有情之景,看吴钩,拍栏杆,是一转,用动作来表现自己的苦闷和愤懑,那么接下来一句又是一转,用典故
9、,借古人古事来写自己的情感。那什么是用典了?所谓“用典”,就是引古事、古人来比如今事、今人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统称“用典”。恰当的用典,可使诗文文情隽永,含蓄深刻。用典或仰慕古人。或以古人自况,感叹身世。或借古讽今等等。言简意赅,以一当十。我们来看看第一句, 这里反用西晋张翰 (字季鹰)典故。晋朝人张翰(字季鹰) , 在洛阳作官,见秋风起,想到家乡苏州味美的鲈鱼,便弃官回乡。(见晋书。张翰传)“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末?”意思是:不要说鲈鱼肉丝鲜美,秋风呼呼刮满天,我不会象西晋的张季鹰,为贪吃家乡美味而弃官。他要借此表达的是自己不愿归隐,又英雄无用武之的的苦闷。现在
10、深秋时令可编辑资料 - - - 欢迎下载精品名师归纳总结又到了,连大雁都知道寻踪飞回旧的,何况我这个漂泊江南的游子了?然而自己的家乡如今仍在金人统治之下,南宋朝廷却偏一隅,自己想回到家乡,又谈何简单!“尽西风、季鹰归未?”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激愤,的确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成效。6、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这个典故讲是三国时许汜去探望陈登,陈登对他很冷淡,独自睡大床,叫他睡下床。许汜去询问刘备,刘备说:天下大乱,你忘怀国事,求田问舍,陈登当然瞧不起你。假如是我,我将睡在百尺高楼,让你睡的下, 岂止相差上下床了?“怕应羞见”的“怕应”二字,是词人未许汜si设想,表示怀
11、疑:像你这样的琐屑小人,有何面目去见象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这二层大意是:词人既不学吃鲈鱼脍而仍乡的张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7、惋惜流年,忧愁风雨,树如同此流年,即时间消逝。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如同此”也有一个典故,据世说新语。言语,桓温北征,经过金城,见自己过去种的柳树已长到几围粗,便感叹的说:“木如同此,人何以堪?”树已长得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大了!这三句词包含的意思是:于此时,我心中的确思念家乡,但我不不会像张瀚, 许汜一样贪图安逸今日怅恨忧惧的。我所忧惧的, 只是国事飘摇,时间消逝,北伐无期,复原中原的宿愿不能实现。年岁渐增,恐再闲置便再无力为国效命疆场了。这三句,是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辛弃疾词两首的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 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