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及反思.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案例分析及反思.doc(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把阳光洒进每一个孩子的心田音乐课案例分析及反思天坛潘村 燕湘琴【背景提示】我任教的一(2)班有个小“名人”李洋。名人的传闻不时听说,比如:李洋上课时跟别的孩子捣乱,不好好上课;他上课不好,又影响别人,被老师单独站到教室门口,他大哭,哭完就站着在那打瞌睡;他上课时趁老师板书不注意,刷一下跑到黑板跟前,抓起一把粉笔灰就往脸上擦,逗得大家哈哈大笑【案例描述】可是我都上他们班的课快两年了,还是没发现那个特殊的孩子。因为我的课堂上除了有点小捣蛋鬼,没有这么经典的事情发生啊。后来问了小朋友才认识了那个在音乐课上表现似乎一直都很“正常”的李洋。于是格外关注起了他。发现他总是脏脏的小脸小手,总是笑眯眯的眼睛,
2、总是在一高兴就喜欢在地板上打滚,总是很投入的样子在唱歌,却总是不知道他唱的什么,总是在我提问和请小朋友表演时举着手用方言喊“老师,还有我!”又总是站起来不知道做什么好,也总是在我不注意的时候溜下来偷偷做些小坏事的孩子。在学完一首新歌后,为了了解孩子们的学唱情况,我让小朋友用自己的最美的歌声送给老师或者送给自己的好朋友。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送出自己的歌声。孩子们的情绪越来越高涨,教室里的气氛也非常热闹。李洋先是看热闹一样看看这个,听听这个,偶尔还小玩一下,渐渐地安静下来,似乎也被眼前的气氛所感染了。犹豫了一下,也高高举起了脏脏的小手,凑到我面前喊着:“老师,老师,还有我呢!”看着别的小朋友眼中略过
3、的一丝鄙夷,我叫起了他。大家都知道李洋是个除了哭和睡就是顽皮、捣乱,语文数学什么都不会的孩子,见我叫起他大家都笑了。可他似乎一点都不在意别人怎么想怎么看他的,神气地站起来,居然真的把一首打花巴掌唱了下来。渐渐地教室里没有了孩子们窃窃私语的声音,大家都用一种不可置信的眼神看着他。尽管他的普通话发音不准,吐字也不清晰,也许还有音准方面的问题。可他唱了,主动唱了,唱得那么自信,那么投入。当他唱完,教室里响起了一阵掌声。他骄傲地回头看看大家,笑眯眯地坐下了。随后听到小朋友唱别的歌曲送给大家时,他就过来拉我:“老师,还有我呢。”【案例反思】 谁说这样的孩子不懂事呢?看到我把自己的音乐书送给没有书的小朋友
4、,他就悄悄把自己的书放到我的钢琴上;当我下课时走过他们教室,常常会发现后面跟着个小影子,不用回头就知道是他。他不叫我,跟他说话,他也很少回答。但总是用热切的眼光看着我,笑眯眯的样子,好象盼着我能注意到他,跟他说说话。当上课前我跟别的孩子交谈时,他总是跟着我,脏乎乎的小手畏畏缩缩想来碰我拉我。甚至有次上课时,我正好站在他身边给孩子们讲课,突然感觉到鞋面上有东西在动,低头一看,原来是他正用手在给我擦皮鞋上被粗心的孩子踩到的脚印“老师,老师,还有我呢”常常能听到他这么举着手喊着。从开始的方言喊这话到现在用普通话冲我喊。其实我知道有时他喊的时候不一定已经学会了新歌,理解了音乐,甚至站起来会说不出一句完
5、整的话。可他就那么执拗地不断地举起自己的小手,一次又一次地强调着自己的存在,喊声里饱含了渴望,渴望着被老师关注,被小朋友关注。这一次次的喊,一次次高举到我面前的小手,一次次凑到我面前仰起的殷切的小脸,甚至是他上课时做的一次次小捣乱,都似乎一次次在无声地提醒着我,别忘了象“我”一样的孩子,除了他们,还有“我”呢!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人的教育,培养人的健康人格、高尚情操、审美能力,而不是把所有的学生培养成音乐家。在我们的音乐教育中一直存在着这样一个困惑:老师辛辛苦苦地教学生一遍又一遍唱谱、打节奏、听音程又叹息孩子的悟性怎么这么差,教了好几遍,总还是似懂非懂。我们是否想过其他的原因呢?孩子是无辜的,他们需要的是音乐的源泉,而非枯燥的乐理、技术;他们需要音乐给予的欢乐,而非畏惧;他们需要活泼开朗、自信的性格,而非怯懦、紧张。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我在关爱聪明伶俐学生的同时,更多地把目光投向那些行为异常的孩子。冷静、理智地分析造成行为异常的原因,积极进行心理疏导,帮助矫正。用爱心营造阳光,把阳光洒进每一个孩子的心田。从孩子的视角去尊重、去感受、去理解。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