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导则(2022).docx
《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导则(202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导则(2022).docx(2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导则(2022) 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导则(2022正式版) 1 总则 1.1本导则是为了贯彻科学发展观,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要求,满足21世纪居住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要 求,迅速提升我国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尽及建造水平而编制的。旨在指导设计单位和开发单位的技术人员正确掌握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的理念、原则和方法。通过导则的实施让广大城乡居民在更舒适、更优美、更健康的环境中安居乐业,并为我国的相关规范的制定创造条件。 1.2本导则遵循国内现行的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住宅设计规范和其他法规,并参考国外相关文献资料编制的,具 有适用性和指导性。 1.3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应坚持以下原则:
2、 1.3.1坚持社会性原则。通过美化居住生活环境,赋予环境景观亲切宜人的艺术感召力,体现社区文化,促进人际 交往和精神文明建设,为构建和谐住区创造条件。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提倡公共参与,调动社会资源,取得良好的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 1.3.2坚持经济性原则。以建设节约型社会为目标,顺应市场发展需求及地方经济状况,注重节能、节水、节材, 注重合理使用土地资源。提倡朴实简约,反对浮华铺张,并尽可能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达到优良的性价比。 1.3.3坚持生态原则。应尽量保持现存的良好生态环境,改善原有的不良生态环境。提倡将先进的生态技术运用到 环境景观的塑造中去,利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1
3、.3.4坚持地域性原则。应体现所在地域的自然环境特征,因地制宜地创造出具有时代特点和地域特征的空间环境, 避免盲目移植。 1.3.5坚持历史性原则。要尊重历史,保护和利用历史性景观,对于历史保护地区的住区景观设计,更要注重整体 的协调统一,做到保留在先,改造在后。 2 住区环境的综合营造 2.1总体环境 2.1.1环境景观规划必须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及详细规划的要求。要从场地的基本条件、地形地貌、土质水文、气候条件、动植物生长状况和市政配套设施等方面分析设计的可行性和经济性。 2.1.2依据住区的规模和建筑形态,从平面和空间两个方面入手,通过合理的用地配置,适宜的景观层次安排,必备的设施
4、配套,达到公共空间与私密 空间的优化,达到住区整体意境及 风格塑造的和谐。 2.1.3通过借景、组景、分景、添 景多种手法,使住区内外环境协 调。滨临城市河道的住区宜充分利 用自然水资源,设置亲水景观;临 近公园或其他类型景观资源的住 区,应有意识地留设景观视线通 廊,促成内外景观的交融;毗邻历 史古迹保护区的住区应尊重历史 景观,让珍贵的历史文脉溶于当今 的景观设计元素中,使其具有鲜明 的个性,并为保护区的开发建设创 造更高的经济价值。 2.1.4 住区环境景观结构布局(见 下表) 2.2光环境 2.2.1住区休闲空间应争取良好的采光环境,有助于居民的户外活动;在气候炎热地区,需考虑足够的荫
5、庇构筑物,以方便居民交往活动。 2.2.2选择硬质、软质材料时需考虑对光的不同反射程度,并用以调节室外居住空间受光面与背光面的不同光线要求;住区小品设施设计时宜避免采用大面积的金属、玻璃等高反射性材料,减少住区光污染;户外活动场地布置时,其朝向需考虑减少眩光。 2.2.3在满足基本照度要求的前提下,住区室外灯光设计应营造舒适、温和、安静、优雅的生活气氛,不宜盲目强调灯光亮度;光线充足的住区宜利用日光产生的光影变化来形成外部空间的独特景观。 2.3通风环境 2.3.1住区住宅建筑的排列应有利于自然通风,不宜形成过于封闭的围合空间,做到疏密有致,通透开敞。 2.3.2为调节住区内部通风排浊效果,应
6、尽可能扩大绿化种植面积,适当增加水面面积,有利于调节通风量的强弱。 2.3.3户外活动场的设置应根据当地不同季节的主导风向,并有意识地通过建筑、植物、景观设计来疏导自然气流。 2.3.4住区内的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宜达到二级。 2.4声环境 2.4.1城市住区的白天噪声允许值宜45dB,夜间噪声允许值宜40dB。靠近噪声污染源的住区应通过设置隔音墙、人工筑坡、植物种植、水景造型、建筑屏障等进行防噪。 2.4.2住区环境设计中宜考虑用优美轻快的背景音乐来增强居住生活的情趣。 2.5温、湿度环境 2.5.1温度环境:环境景观配置对住区温度会产生较大影响。北方地区冬季要从保暖的角度考虑硬质景观设计;南方
7、地区夏季要从降温的角度考虑软质景观设计。 2.5.2湿度环境:通过景观水量调节和植物呼吸作用,使住区的相对湿度保持在3060。 2.6嗅觉环境 2.6.1住区内部应引进芬香类植物,排斥散发异味、臭味和引起过敏、感冒的植物。 2.6.2 必须避免废异物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应在住区内设置垃圾收集装置,推广垃圾无毒处理方式,防止垃圾及卫生设备气味的排放。 2.7视觉环境 2.7.1以视觉控制环境景观是一个重要而有效的设计方法,如对景、衬景、框景等设置景观视廊都会产生特殊的视觉效果,由此而提升环境的景观价值。 2.7.2要综合研究视觉景观的多种元素组合,达到色彩适人、质感亲切、比例恰当、尺度适宜、韵
8、律优美的动态观赏和静态观赏效果。 2.8人文环境 2.8.1应十分重视保护当地的文物古迹,并对保留建筑物妥善修缮,发挥其文化价值和景观价值。 2.8.2要重视对古树名树的保护,提倡就地保护,避免异地移植,也不提倡从居住区外大量移入名贵树种,造成树木存活率降低。 2.8.3保持地域原有的人文环境特征,发扬优秀的民间习俗,从中提炼代表性设计元素,创造出新的景观场景,引导新的居住模式。 2.9建筑环境 2.9.1建筑设计应考虑建筑空间组合、建筑造型等与整体景观环境的整合,并通过建筑自身形体的高低组合变化和与住区内、外山水环境的结合,塑造具有个性特征和可识别性的住区整体景观。 2.9.2建筑外立面处理
9、 形体。住区建筑的立面设计提倡简洁的线条和现代风格,并反映出个性特点。 材质。鼓励建筑设计中选用美观经济的新材料,通过材质变化及对比来丰富外立面。建筑底层部分外墙处理宜细。外墙材料选择时需注重防水处理。 色彩。居住建筑宜以淡雅、明快为主。在景观单调处,可通过建筑外墙面的色彩变化或适宜的壁画来丰富外部环境。 住宅建筑外立面设计应考虑室外设施的位置,保持住区景观的整体效果 3景观设计分类 3.1分类原则 3.2设计元素 景观设计元素是组成居住区环境景观的素材。本导则列出的景观设计元素仅是诸多素材中的常见部分,其中一些重要的量化指标可作为设计参考依据。设计元素根据其不同特征分为:功能类元素、园艺类元
10、素和表象类元素。 3.3 景观设计分类表(详见下表) 4绿化种植景观 4.1居住区公共绿地设置 居住区公共绿地设置根据居住区不同的规划组织结构类型,设置相应的中心公共绿地,包括居住区公园(居住区级)、小游园(小区级)和组团绿地(组团级),以及儿童游戏场和其他的块状、带状公共绿地等。并应符合下表规定。 (表内“设置内容”可根据具体条件选用) 注:居住区公共绿地至少有一边与相应级别的道路相邻。 应满足有不少于1/3的绿地面积在标准日照阴影范围之外。 块状、带状公共绿地同时应满足宽度不小于8米,面积不少于400平方米的要求。 参见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4.2公共绿地指标 公共绿地指标应根据居住人
11、口规模分别达到:组团级不少于0.5m2/人;小区(含组团)不少于1m2/人;居住区(含小区或组团)不少于1.5m2/人。 4.3绿地率 新区建设应30;旧区改造宜25;种植成活率98。 4.4院落组团绿地(见下表) 其中:L南北两楼正 面间距(m);L2当 地住宅的标准日照间距 (m);S1北侧为多 层楼的组团绿地面积 (m2);S2北侧为高 层楼的组团绿地面积 (m2)。 4.5绿化种植相关间距控制规定 4.5.1绿化植物栽植间距 4.5.3绿化植物与建筑物、构筑物最小间距的规定 4.5.4绿化植物与管线的最小间距 4.6道路交叉口植物布置规定 道路交叉口处种植树木时,必须留出非植树区,以保
12、证行车安全视距,即在该视野范围内不应栽植高于1米的植物,而且不得妨碍交叉口路灯的照明,为交通安全创造良好条件。(见下表) 4.7植物配置 4.7.1植物配置的原则 植物配置要根据各种不同的植物形态、生态习性特点,满足不同绿化用地要求。其中包括:形态与空间组合的配置,季相色彩的配置,光照与耐阴植物的配置,建筑物、地下管线与植物的配置,种植设计程序从总体构思到具体配置,都要以植物的空间组织与观赏功能为出发点,考虑多种植物相互间的重叠交错,以增加布局的整体性和群体性。 适应绿化的功能要求,适应所在地区的气候、土壤条件和自然植被分布特点,选择抗病虫害强、易养护管理的植物,体现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地域特点。
13、乔木与灌木、常绿植物与落叶植物的配置,要考虑植物生长特性和观赏价值。木本植物和草本花卉的配置,要考虑景观效果和四季的变化。 充分发挥植物的各种功能和观赏特点,合理配置,常绿与落叶、速生与慢生相结合,构成多层次的复合生态结构,达到人工配置的植物群落自然和谐。 植物是居住区园林景观中最只要的元素,是以植物自然美、形体美、色彩美构筑环境美。植物品种的选择要在统一的基调上力求丰富多样。色彩组合应考虑季节特征和人的观赏心理。 5要注重种植位置的选择,以免影响室内的采光通风和其他设施的管理维护。 4.7.2适用居住区种植的植物分为六类:乔木、灌木、藤本植物、草本植物、花卉及竹类。观赏树木又分为林木、花木、
14、果木、叶木、荫木、蔓木六类。 4.7.3植物配置按形式分为规则式和自由式,配置组合基本有如下几种: 4.8植物组合的空间效果 植物作为三维空间的实体,以各种方式交互形成多种空间效果,植物的高度和密度影响空间的塑造(见下表)。 4.9.1绿篱有组成边界、围合空间、分隔和遮挡场地的作用,也可作为雕塑小品的背景。 4.9.2绿篱以行列式密植植物为主,分为整形绿篱和自然绿篱。整形绿篱常用生长缓慢、分枝点低、枝叶结构紧密的低矮灌乔木,适合人工修剪整形。自然绿篱选用植物体量则相对较高大。绿篱地上生长空间要求一般高度为0.51.6m,宽度为0.51.8m。按高度区分:绿篱分矮篱、中篱和高篱,又有常绿、半常绿
15、、落叶之别。 4.9.3绿篱树的行距和株距 4.9.4 绿篱树种对环境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叶形小,枝叶密集,萌发力强,耐修剪,同时应具有开花结果或针刺的特性。 4.10宅旁绿化 4.10.1宅旁(间)绿化是小区中重要的“半私密”领域,是居住者使用最频繁的室外空间。宅旁(间)绿化在居民日常生活的视野之内最便于邻里交往,尤其是幼儿活动最多的场所。因此,宅旁绿地要贴近居民,突出通达性、观赏性和实用性。 4.10.2宅旁(间)绿化应结合住宅的类型及平面特点、建筑组合形式、宅前道路等因素进行布置,创造庭院绿化景观,区分公共与私人空间领域,给予居住者认同感和归属感。宅旁绿地的种植应考虑建筑物的朝向(如在华北
16、地区,建筑物南面不宜种植过密,以致影响通风和采光)。在近窗不宜种高大灌木;而在建筑物的西面,需要种高大阔叶乔木,对夏季降温有明显的效果。 4.10.3 宅旁绿地应设计方便居民行走及滞留的适量硬质铺地,并配植耐践踏的草坪。阴影区宜种植耐荫植物。 4.11 组团绿地 4.11.1组团绿地是宅间绿地的延伸和扩大。一般设置在若干栋住宅组成的团组中,并根据团组的空间构成布置成开敞式、半开敞式和封闭式绿地。与宅旁绿地相比,适宜于更大范围的邻里交往。 4.11.2 组团绿地应满足居民户外活动的需要,应布置小型健身场地,供老人休息和幼儿游戏的场所,并设置必要的休闲设施,如座椅、凉亭等。 4.11.3 种植植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居住区 环境景观 设计 2022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