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测试--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
《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测试--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测试--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15课同步测试一、单选题1明朝万历年间,政府推行“一条鞭”法,规定纳税要折算为白银,铜钱兑换白银的比价则自由浮动。白银具有唯一的法偿地位,铜钱作为辅币,宝钞(明初发行的纸币)退出流通流域。此举说明()A民间使用白银已经比较普遍B工商业主体地位的确立C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的政策D白银的开采量大幅提高2明代,东南地区的丝织业三吴闽越最多,原料取于湖(湖州)丝;西北地区的丝织业山西潞州最好,原料取于四川的阆中。这反映了当时()A区域经济差距拉大B经济重心不断南移C各地经济联系密切D南北丝织业水平一致3明代阁臣严嵩“广市良田,遍于江西数郡”,又“广置良田美宅于南京、扬州,无虑数十所”,在北方,“畿内八
2、府良田,半属势家”。明弘治年间,官僚马文升指出,天下屯田被“卫所官旗势豪军民侵占盗卖十去其五”。据此可知,明代()A土地私有制继续深化B财富的利用方式发生根本转变C土地买卖开始合法化D农民赋税沉重使贫富差距拉大4顾炎武提出“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的论断,以“复封建”恢复上古三代王制为旗号,来实现对国家权力的重组。顾炎武意在()A回归三代政治B加强中央集权C限制君主专制D推动社会转型5明末清初,王夫之建立了以务实、主动、重行、思变为特征的哲学体系,以及反对“私天下”“存理灭欲”为核心的早期启蒙学说,学术重心也由“体”转向“文”和“用”。王夫之的思想和追求()A受到了欧洲启蒙思想的影响
3、B体现出儒家倡导的时代担当精神C改变了知识分子的价值取向D打破了程朱理学的正统思想地位6清初,政府严格限制在长城以北地区进行农业开发;嘉庆八年(1803年),清帝颁下诏令,“凡自种黑地(今黑龙江、吉林一带)业产勘丈属实,照例开科,由户部颁给执照,准其永久为业”。该诏令的颁布()A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B增进了北方的民族交融C意在调整八旗安置策略D折射出人地矛盾的加剧7朱仙镇是中国古代名镇,位于河南省开封市西南部。南宋时,岳飞在此大破金兵,朱仙镇由此名声大噪。明清时期,朱仙镇作为水陆舟车会集之所,商业十分繁盛。清末,由于河道淤积,以及平汉铁路的修建,朱仙镇渐趋衰落。朱仙镇的发展变化()A体现了经济
4、重心的转移B受制于国内水陆交通的变迁C根源于国家政策的调整D反映了民族资本主义的萎缩8盛泽镇在明初是个仅有五六十户人家的小村,后来“以绫绸为业”,至清初成为居民万户的大镇, “丝绸之利日扩,南北商贾咸萃”,“富商大贾数千里辇万金而来,摩肩连袂,如一都会。”材料印证了明清时期()专业性集镇的兴起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小农经济已经解体人口膨胀引发资源危机ABCD9明清之际的一些进步思想家,把学术研究范围从儒家经典扩大到自然、社会和思想文化领域,或以复兴古学(经学)为已任;或独辟蹊径,开诸子学研究新风气;或探究“切用于世”的学问;或会通西学,倾心于“质测之学”的研究。他们的研究()A批判和否定了孔孟儒
5、学B推动了社会制度的变革C推动了民主思想的广泛传播D抨击了理学的空疏之弊10明清时期,我国移民趋向主要是从人口稠密的大河下游三角洲地区向大河中游和上游山地逐渐推进。这种趋势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外来农作物传入和推广B区域分工的出现C政府对西南地区的开发D自然环境的变迁11明清时期,国家的垄断专卖政策严重阻碍了私营工商业的自由发展。因政府的打击和盘剥,闻名全国的山西潞绸绸机由鼎盛时期一万三千余张减到清顺治时三百余张。这反映了明清时期()A抑商政策制约经济转型B社会矛盾十分尖锐C经济结构发生根本变化D官场政治腐败严重12顾炎武日知录正始:“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异姓改号谓之亡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历史精品资料 新高考历史精品专题 统编版高中历史资料 高中历史课件 高中历史学案 高中历史设计 高中历史试卷 高考历史指导 高中历史练习
链接地址:https://www.taowenge.com/p-26836128.html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