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教学设计--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docx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教学设计--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教学设计--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docx(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综合实践作业设计【课标分析】本课课标要求:了解中国古代以赋役征发为首要目的的户籍制度,以及有代表性的基层管理组织;知道中国古代王朝在社会救济和优抚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课标分析:要求学生从时空观念角度了解历代户籍制度的演变,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建造和管理户籍的根本目的;从时空观念角度了解中国古代历代基层组织形态和基层社会治理状况,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封建社会基层组织的任务。从史料实证角度了解历代社会救济和优抚政策,认识到封建时代的社会救济主要由政府实施,宋朝后,宗族、慈善组织的作用逐渐增大。【教材分析】本课属于统编教材选择性必修 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中第六单元基
2、层治理与社会保障的内容。教材中前五个单元的内容基本上围绕国家制度为核心,从政治体制、官员选拔、法律教化、民族国家关系和货币赋税制度出发,了解一个国家最基础的各方面情况。而本课则将关注点放在的基层情况的变化上,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现实教育意义更为强烈。本课内容的三个子目,分别介绍了历代户籍制度的演变、历代基层组织形态与基层社会治理、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教师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感受中国古代在国家治理制度上的先进性,以此来与后一课西方国家制度进行一个鲜明的对比,突出我国在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上的国情贴合,以及时代特点。除此之外,本课教材内容的也具有知识点多,时间跨度大,相应的难点重点多的特点,因此
3、,课时容量大与课时有限是本课教学设计面临的主要矛盾。基于以上认识,在教学设计时对教材进行重新处理,删繁就简,突出重点,侧重时空观念和对比能力的培养,并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创造条件,由学生自主体会制度自信感。【学情分析】本课教学的对象是高二学生,他们思想活跃,兴趣广泛,善于思考,理性思维能力已有较大提高。但由于他们对知识的掌握还没有形成体系,没有达到一定的广度;初中历史教育较为基本,也没有让他们对历史现象的分析能够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分析问题还缺乏深度,部分学生还存在羞于回答问题、过度依赖老师和辅导书的情况。因此,在教学中应以引导为主,在课堂上尽可能的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创造条件,充分
4、应用多媒体技术,创设问题情境、选择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利于培养和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的方式方法,将落点放在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按照时序梳理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历程,认识户籍制度随时代变迁而不断调整,古代户籍制度的变革主要是为了便于赋役征发。(时空观念)2在概括户籍制度、基层治理和社会保障政策的特点、措施及影响的基础上,能够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对中国古代户籍制度、基层治理、社会保障作出恰当评价。(唯物史观、历史解释)3分析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实行的原因、措施、特点等内容,提高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度和自信心,增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史料实证
5、、家国情怀)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户籍制度的演变和基层管理组织难点:户籍制度演变的特点、影响;基层社会治理特点;实施社会保障的原因。三、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表格归纳法、材料分析法、小组讨论法开拓学生的思维,结合讲授法带领学生共同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四、教学准备教师:搜集相关历史资料,分析教材,设计制作课件。学生:提前预习课本,阅读资料,以备课堂交流讨论。还有家里的户口本。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汉高祖、汉武帝、唐太宗、明太祖、康熙帝的画像,共同点贤能皇帝。提出问题: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农业大国,疆域辽阔,人口众多,历代贤明的统治者都希望国家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为此,他们采取了一些列的措施
6、。假如你是一代圣主,你会在政治方面采取哪些治理措施呢?请同学们结合预习内容起来回答。以此导入新课。【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融入历史,梳理课堂教学思路,便于学生逻辑化学习。(二)课堂讲解环节一:千古贤君第一步:赋役稳定,社会繁荣建立户籍制度请同学们阅读课本 98-99页,完成历代户籍制度的演变(同学们从网上搜集照片,其政绩及其对历史的贡献)小组讨论,归纳整理赋,组长汇报朝代概况战国“为户籍相伍”秦朝分类登记制度汉朝编户齐民西晋重建户籍,“黄籍”东晋至南朝“黄籍”“白籍”“土断”隋朝大索貌阅唐朝三年一造宋朝主户、客户元朝诸色户计、户籍世袭明朝职业定籍、黄册清朝永停编审原因:赋役稳定,国家
7、繁荣建立户籍制度结合以上史实,请同学们归纳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历史悠久;统治者重视;与土地和赋税制度逐渐分离;户籍制度下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减弱;传统户籍制度逐渐被废除。【情景探究】结合表格、材料和所学分析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功能。材料 1: (秦朝)田租、口赋(人头税)、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 汉书食货志材料 2: 户口漏于国版,夫家脱于联伍,避役者有之,弃捐者有之,浮食者有之,于是奸心竟生,伪端并作矣。小则盗窃,大则攻劫,严刑峻法不能救也。 汉代徐干中论民数篇材料 3:我国户籍制度源远流长,据甲骨文记载,商王朝已开始实行人口登记制度.即临时征集兵员的记载.秦国创建了“士农工商”四民体系,不迁
8、不移,恒业不变,确立了.“使民无得擅徙”为内容的户籍管理制度。.到了宋朝中叶,运用保甲法来管理户籍。元朝.将居民按职业划分为若干种户,不同类别的种户具有不同特权。明清的黄册登记制度同样强调不同人的不同特权。 摘编自我国户籍制度及其历史变迁功能:统计人口、征发赋役、维护社会治安,限制人口流动、控制职业、固定身份、维护等级特权。【设计意图】通过梳理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历程,养成时序意识;通过运用史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功能,认识户籍制度随时代变迁而不断调整,古代户籍制度的变革主要是为了便于赋役征发,加深并提高对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认识。环节二:千古贤君第二步:互相监督,社会稳定基层
9、组织与社会治理我要怎么管?建立基层组织提问:我国现代基层组织都有哪些?乡、镇、村根据课本回答,中国古代的皇帝如何建立基层组织?秦汉时期县、乡、里唐朝百户为里,五里为乡明朝十户一甲,一百一十户为一里【材料】:“夫妻交友不能相为弃恶盖非,而不害于亲,民人不能相为隐”商君书禁使篇凡是大夫以下,“当伍及人”,一人犯罪,“当坐伍人”根据材料分析秦朝时期如何是维护基层社会稳定的?其他朝代有没有类似的制度?利用基层民众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实行什伍组织。秦汉时期什伍组织唐朝邻保制度明朝十家牌法清朝保甲制度结论:户籍制度与基层管理制度共同促成了社会的稳定与繁荣。史实:1.战国时期:为户籍相伍。 秦献公四境之内,
10、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 商君书2.秦朝:国家开始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户籍实行分类登记制度(赵)高有大罪,秦王令蒙毅治之,毅不敢阿法,当高罪死,除其宦籍。史记蒙恬列传两汉时期(1)丞相主管全国户籍工作,各级地方政府也均有专门人员主管户籍。(2)户是政府征派赋役的单位。百姓编户入籍后,便成了封建国家的“编户齐民”。(3)政府为掌握人口数,定期进行人口调查。(4)东汉末年,户籍散乱。战事频繁,人口流动加剧,豪强地主与国家争夺人口材料汉代继承了秦朝的全民户口登记制度,将全国的地主、自耕农、雇农、佣工、商人,全部编入国家的户籍,这叫做“编户齐民”。.所有编入户籍的大汉居民,具有平等的
11、权利与义务。其中最重要的义务是向国家提供赋税与徭役.“编户齐民”的出现,可以看成是时代的进步,因为编户齐民意味着将国民从隶属于贵族的人身依附状态中释放出来。 吴钩户籍上的中国4.魏晋南北朝时期:(P99 历史纵横)(1)西晋短暂统一中国,重建户籍,以黄纸登记户主姓名、年龄、家庭情况,装订成册,称为“黄籍”。(2)东晋政府对南方土著居民仍然以黄籍进行登记,对从北方南渡而来侨居的州、郡、县人口以“白籍”进行登记,不征收赋役。(3)东晋后期和南朝,政府为增加赋役,不时将侨居户口编入所居郡县户籍,称作“土断”,使白籍人口土著化,承担赋役。5.隋唐时期的户籍制度(1)隋朝:材料开皇三年(583年),隋文
12、帝下令在全国彻底清查户口,根据户籍簿上登记的年龄与本人的体貌进行核对,从中检查隐漏户口,以解决诈老诈小的行为,即为“大索貌阅”.通过这一措施,新增成定人数44.3万,新附人口164万。通过检查,大量隐漏户口被查出,增加了政府控制的人口和赋税收入。宁欣中国古代史(下册)“机巧奸伪,避役惰游者十六七。四方疲人,或诈老诈小,规免租赋”隋书食货志(2)唐朝:“大索貌阅”将人口体貌与户籍登记相比较,重新核定户籍,严防不实唐承隋制,管理更严,户籍三年一造6.宋朝时期的户籍制度户籍分主户与客户主户指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7.元朝时期的户籍制度“诸色户计”:按职业可以划分户口:民户、军户、匠户、站户等“诸
13、色户计”客户指没有土地的佃户。材料3(元朝)将其全部人户,以职业、民族、宗教的不同,而划分为多达数十种“户计”.民户户计数量最多,占全国总户数的80%左右,是元朝诸色户计中最基本的户计,是元朝赋役的主要承担者。 高树林元朝民户研究8.明朝时期的户籍制度(1)继承了元朝以职业定户籍的做法,户籍分民籍、军籍、匠籍等8.明朝时期的户籍制度(2)户籍册称“黄册”,以里甲制为基础。9.清朝时期的户籍制度(1)清朝普通户籍基本沿袭明制,但管理相对松弛;(2)清前期赋役实行固定丁银、摊丁入亩,户籍的作用大为削弱;(3)乾隆年间,朝廷谕令户籍永停编审,此后政府登记人口数量。知识链接“滋生人丁,永不加赋”:17
14、12年,康熙帝规定以前一年的丁银作为定额,不再增加;“摊丁入亩”:雍正帝即位后,将这笔丁银分摊到田亩中,从此,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2000多年的人头税彻底废除,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材料今丁银既皆摊入地粮,而滋生人户,又钦遵康熙五十二年皇祖恩旨,永不加赋。则五年编审,不过沿袭虚文,无裨实政.嗣后编审之例,著永行停止。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上谕【情景探究】材料:古代中国在数千年的历史中,乡村治理模式屡经变迁,经历了几个较为明显的历史阶段。战国时期,郡县制在各国推行后,乡、里成为基层组织,秦汉时期乡里制度则逐步成熟,它既发挥基层政权的作用,又带有半自治的性质。隋唐两宋时期,处于由乡里制
15、到保甲制、乡官制到职役制的转折时期,乡的基层官吏的人员数量比此前大为减少,乡官权力也在逐步弱化。这一阶段乡和里的地位逐渐沦落,乡里自治功能逐步弱化,官方的控制与统治逐步增强。第三阶段是从王安石变法至清代,乡里制度转变为职役制,治权所代表的官治体制从乡镇退缩到县一级,县为基层行政组织,县以下实行以代表皇权的保甲制度为载体,保甲对乡里的控制更加严密,乡村自治的色彩越来越弱。摘编自唐鸣、刘志鹏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基本模式及其历史变迁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乡村治理变革的基本趋势,并分析原因。趋势:由乡里制向保甲制、由乡官制向职役制转变;国家对乡村治理的干预和控制逐步增强;乡村自治功能逐步减弱。原因:国家的
16、统一,封建专制的强化;维护小农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需要。【设计意图】过阅读教材和分析补充的材料,使学生了解、认识古代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的基本史实、演变特点及原因、作用,提高概括和分析历史问题的水平。环节三:千古贤君第三步:人民安居乐业历史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中国古代的救济制度,一般说来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天灾人祸之后的特殊时间对百姓进行救济;另一方面是平常时期对人民中鳏寡孤独、老病残疾等成员进行福利救助。1.这种救济政策的思想基础(1)诸子百家学说。以儒家仁义思想为指导(如孔子的“理想社会”的大同和小康,孟子“仁政”思想),同时兼有墨家的“兼爱”、道家的“小国寡民”顺应自然的见解。(2)宗教思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历史精品资料 新高考历史精品专题 统编版高中历史资料 高中历史课件 高中历史学案 高中历史设计 高中历史试卷 高考历史指导 高中历史练习
链接地址:https://www.taowenge.com/p-26836170.html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