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时作业--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docx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时作业--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时作业--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docx(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1.曹魏实行九品中正制之初,中正由现任中央职官兼任,须“德充才盛”,经郡国长官推举,报请司徒确认并予以任命。这表明九品中正制实行之初( )A.无法为政府选拔优秀的人才B.有利于推动官僚政治的形成C.彻底改变了乡里评议的传统D.顺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趋势2.“魏、晋时代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这表明当时( )A.九品中正制度难于推行B.科举制加强中央集权C.中央加强人才选拔管理D.察举制重视品德才能3.唐代科举
2、选官一般固定以吏部考功郎中或礼部侍郎为主考官,宋代则不是固定的,而是采取临时差遣,年年不同,不常任,而且任何官员都可以充任(主考官),并另增派若干人,互相监督。这一变化( )A.有利于科举选官的公平公正B.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C.推动了官僚政治的发展完善D.反映了文人的政治诉求4.唐代科举考试由固定的官员主持,宋代则由朝廷临时任命主试官,称权知贡举,同时又增设权同知贡举若干人。这一变化旨在( )A.提升主考官的权威B.革除选拔考试的弊病C.强化选官制的公正性D.确保录取程序的严谨5.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评价分科取士:“前代选用,省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端是以置州府之权归于吏部。”这评价
3、认为科举制( )A.有利于提高官员素质B.是对汉代察举制的否定C.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D.推动了官僚政治的发展6.若要对北方突厥政权兴兵讨伐,唐朝中央机构从议事到实施的完整过程应是(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兵部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吏部C.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兵部D.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吏部7.隋朝开皇二年(582年)新令规定:一夫一妇为一床,交纳租粟三石,调绢一匹(四丈)或布一端(五丈)、绵三两或麻三斤。这表明隋朝的租调制度( )A.与均田制度相配套B.促进了隋朝经济繁荣C.巩固了隋朝的统治D.征税标准以人丁为本8.唐初,赋税征收以人丁为依据,所谓有田则有租,有身则有庸,有户则有调。唐中期,政府
4、推行了“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的两税法。这种变化表明( )A.均田制遭到破坏B.自耕农的发展壮大C.社会结构的变化D.人头税已经被废除9.朱子语类云:“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对此理解有误的是( )A.体现三省分权制B.完善中央监察机制C.减少行政决策失误D.分散相权加强皇权10.唐朝中央政府具有较高的行政效率,主要原因在于( )A.增设机构,独立施政B.分工明确,相互协调C.一职多官,互相牵制D.简化机构,总揽于上11.选官制度是古代中国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的历史发展
5、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一个青年跑进太学求学,毕业后,被派到地方服务。待地方服务行政有了成绩,再经长官察选到中央,又经过中央一番规定的考试,然后才开始正式入仕。那是当时(西汉)入仕从政的唯一正途,政府一切官员,几乎全由此项途径出身。这样的政府,我们只能叫它作读书人的政府,或称士人政府。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材料二:如果前期地方推举制还一定程度上基于财产状况的差别(门第),容易造成门阀世家,不利于国家集权向心力的凝聚,那么科举制的妙处在于它基于考试录用原则,表面上“人人有份”、高度流动。然而即使到宋明科举名额大为增加,也还是“粥少僧多”,竞走“独木桥”,士大夫实际已失去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历史精品资料 新高考历史精品专题 统编版高中历史资料 高中历史课件 高中历史学案 高中历史设计 高中历史试卷 高考历史指导 高中历史练习
链接地址:https://www.taowenge.com/p-26838085.html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