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武平县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福建省武平县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武平县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武平一中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半期考高一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 总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24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金庸小说从文化角度构建了中国的民族国家形象,建立了一个磅礴宏伟的“文化中国”,从而赢得了不同政治立场、不同价值观念的大多数读者的喜爱。这是金庸小说的决定性魅力。金庸小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展示是在两个向度上同时进行的。一个是从大处着眼,展示中华文化的多样性、综合性、融汇性;再一个是从小处入手,展示中华文化的奇妙性、精巧性和艺术性。金庸小说涉及儒家、墨家、道家、佛家等中国文化思想层面,组成了一部“三教九流”众声喧
2、哗的文化交响乐。同时,他从地域文化的角度描写了中国东西南北不同地域各具特色、神采各异的文化风貌,并且写出了不同朝代、不同历史时期中国传统文化的起伏演变,从而构成了一幅动态的、立体的中国文化长篇画卷。在金庸的前期作品中,儒家思想和墨家思想明显占据显要的甚至主导的地位:书剑恩仇录和碧血剑都对主人公为民请命、为民锄奸的正义行为持赞赏笔调,射雕英雄传更是把郭靖所代表的义无反顾、勇往直前的儒墨精神褒扬到了极致。在金庸的中期作品中,道家思想、游仙思想开始令人注目:神雕侠侣可以看做从前期进入中期的一座分水岭,这部作品既有郭靖掷地有声的“为国为民,侠之大者”之举,又有杨过蔑视宗法礼教、为个人爱情不惜与整个武林
3、为敌以及单人独剑四方漂游之行。在金庸的后期作品中,佛家思想的气息愈来愈浓,在连城诀和侠客行中,是非善恶已经开始变得扑朔迷离、标准难立,狄云和石破天对于究竟应该如何做人,可以说自始至终也没有找到答案。金庸的作品涉及几乎所有的中国文化分区,从雪山飞狐中的雪山极顶到天龙八部中的苍山洱海,从书剑恩仇录中的新疆雪莲到笑傲江湖中的福建山歌经常在一些大部头的作品中带领读者进行全方位的中国文化旅游。金庸不仅描绘出了各地不同的景物、风俗,更写出了各地文化本质上的区别,使读者鲜明地感受到中国文化的“版块构成”。例如郭靖成长于蒙古大漠,黄蓉成长于东南海岛,萧峰成长于中原武林,韦小宝成长于扬州妓院这些人物身上的个性都
4、与他们的“水土”密不可分。金庸笔下的中国文化,在时间轴上也是富有变化的。同是儒家思想,在金庸笔下,宋朝时显得博大刚健,如郭靖与萧峰成为金庸小说中最高大的英雄;到了宋朝以后,则显得气象衰弱、难克重任;到了明末清初,儒家文化更显得酸腐可笑、百无一用,书剑恩仇录中的陈家洛自负文武双全,结果一事无成。金庸在表现中国文化时,并非一味弘扬,而是带有鲜明的批判。金庸小说中这些“大文化”的展现是建立在具体描摹的基础之上的,在天龙八部中,金庸就通过对一个不知名的灰衣老僧的描写,充分展现了佛家文化灰衣老僧轻而易举地制服了所有的超一流高手,他在给天下英雄论述佛法与武功的关系时说,练武功本是为了提高佛法境界,然而佛法
5、境界达到很高时,却又不屑于练武功了。这种对“大文化”的了解,让金庸在写作时挥洒自如。上世纪50- 70年代的文学作品,出于“五四”新文学的美学惯性以及重写历史和歌颂新中国的需要,对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否定多而肯定少,竭力给读者造成一种“开天辟地”的新气象。这样的国民文学使读者心理长期处于比较紧张的状态,相比之下,金庸小说所建立的民族国家形象,则从容、厚重,更具长久的稳定性。 (摘编自孔庆东金庸与国民文学)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 金庸小说很有魅力,其厚重的中国文化底蕴吸引了政治立场、价值观念不同的读者的兴趣,他们都喜爱金庸小说。B.金庸作品丰富的思想意蕴涉
6、及中国诸子百家蕴含的文化思想,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综合性、融汇性。C. 金庸早期的作品神雕侠侣刻画了郭靖这一生动具体的人物形象,他在作品中的壮举正是儒家思想的再现。D. 金庸的作品涵盖了绝大部分的中国文化分区,读者阅读他的作品时,就相当于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的中国文化旅游。2. 下列对原文论述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文章采用总分的论证结构,开篇点明金庸小说的成就,然后从多个角度进行阐述。B. 文章第二段“交响乐”“ 长篇画卷”用了比喻论证,便于读者形象地了解金庸作品。C. 文章以天龙八部中灰衣老僧的事件为例,旨在证明金庸对佛家文化研究之深。D. 文章结尾通过对比论证,突出了
7、金庸作品对中国古代文化传统的充分肯定。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 狄云和石破天对于如何做人的疑惑体现了金庸后期的作品常有很浓重的佛家思想,展现了金庸小说虚无与消极的一面。B. 金庸作品涉及中国不同地域各具特色的文化风貌,如“苍山洱海”“新疆雪莲”等等,从小处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C. 儒家思想在金庸的作品中的展现随着时间的变化由强而弱,体现了金庸对儒家文化的态度由认同到否定的心理变化。D. “五四” 时期新文学所推崇的美学惯性以及写历史的时代需要,以致50-70年代的文学作品让读者处于紧张的状态。(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仁者之心 张晓林 清早起
8、来,范希文(范仲淹)搬一个小木板凳,去院子里的那棵槐树下弹琴。槐花已经开了,一串一串挂满枝头。坐在槐树下,槐花的清香让人陶醉。这样的心境,最适合弹琴。琴声在槐花间穿越。槐花和着琴的旋律开始舞蹈。这个时间,范希文的妻子李氏开始下厨做饭。李氏对这支曲子再熟悉不过了,这些年来,她都是听着这支曲子做早饭的。这是一支名叫履霜的曲子,是她手把手教给丈夫的。范希文只会弹这一支曲子,再教他,他说,会弹一曲履霜就行了,会那么多干什么?李氏就打趣他,我看干脆叫你范履霜吧。李氏是大户人家的女儿,世代书香门第。这样的一个女人,也是打心底敬佩范希文的,在她看来,能遇到这样的丈夫,也不知是几辈子修来的福分。刚过门的那些日
9、子,她的婆婆,脸上皱纹像几张重叠的蛛网,常常向她谈起范希文小时候的事,每逢谈到儿子,婆婆满脸的皱纹就一下子舒展开来。婆婆说,希文进京赶考前,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为给家里节省点口粮,他就住进了淄州长白山下的一座寺院里。和他一起住的还有个姓刘的秀才。每天黄昏,等僧人们都消停下来,他们就开始在一口铁锅里煮米,这些米粗糙无比,咽下去刮得喉咙疼。煮好一锅米,倒进瓦盆里面,算是第二天的三顿饭了。过一夜,瓦盆里的米凝结成了一块,希文他们用刀把米切成六块,吃的时候各捞出一块儿用开水泡着吃。每当婆婆说到这儿,李氏都要插话问一句:“他们也不吃菜吗?”婆婆瘪瘪嘴,慈祥地看着媳妇,说:“有时吃有时不吃,全凭老天爷了。春
10、夏二季,去山上寻些野葱,七八根,十几根,就着下饭;十冬腊月,雪封住了寺门,就倒上小半瓯的醋汁,加上一小勺盐”婆婆开始用衣襟揉眼,“这种日子,希文一过就是三年呐!”婆婆心疼儿子。在李氏看来,这三年未必不是好事,也许因了那三年里,范希文养成了一个好习惯:每天睡觉前,都要盘算一下今天花了多少钱,这些钱花在了哪些地方,到底该不该花。如果这些钱都花在了刀刃上,他就会把双手搭在已经有点发福的小肚子上,美美地睡上一觉。否则,一夜将不能入眠。第二天一定把昨天不该花的那点钱省回来才心安。女人嘛,总爱想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其实,希文不是个斤斤计较的人,他的心胸大着呢。李氏很清楚地记得,在苏州的时候,他们得到了一块
11、宅基地,一个堪舆大师看后私下对范希文说:“世代当出卿相。”希文笑笑,说:“若果如此,我不敢一家独享,应为天下人所共有。”于是,就把这块地捐出建了苏州府学。想到这儿,李氏为丈夫自豪起来。李氏在想着这些事的时候,范希文一曲履霜弹完了。他收了琴。他要简单吃点早餐,然后到朝堂去面见仁宗皇帝。一想起要见仁宗皇帝,范希文的心里就有些堵得慌。前两天西京光化军发生了一件大事,在如何处理这件事上,他与枢密副使富弼的意见简直是水火不容,各不相让。今天就是要到仁宗皇帝那里来见个结果的。平日里,他和富弼相处得很融洽,富弼像对待长者一样地尊重他,帮了他不少的忙。但希文也深知富弼的脾气,犟得很,他认准的事,八匹骡子去拉,
12、他也不会轻易回头。这年暮春的一个上午。范希文和富弼一同站在了仁宗面前。仁宗问:“光化知军弃城逃跑一事如何处置,二位爱卿可商议好了?”富弼率先往前迈了一步,口气决绝地说:“应按军法处置,斩了他!”仁宗看了看范希文。范希文不慌不忙地向仁宗行了君臣之礼,然后说道:“光化城既没有城郭,也没有兵卒,强盗来势凶猛,光化知军不逃匿躲藏,他又能如何呢?望陛下从轻发落。”仁宗沉思了一下,说:“准范爱卿的奏。”走出朝堂,富弼的火气还没消。范公太宽容罪犯了,这让仁宗如何治国!他第一次对范希文说出不恭敬的话:“参政是想修炼成佛的啊!”范希文笑笑:“我只是个普通人,不想成佛。但我的话有道理,等到政事院再给你细讲。”富弼
13、愈发显得不高兴。到了政事院,二人坐下来,范希文从容地问:“你希望把皇上教唆成一个暴君吗?”停了停,他放缓了语气:“仁宗还年轻,我们岂能动不动就教他杀人,等他杀得手滑了,不但我们做大臣的常会有杀身之虞,天下百姓也会因此遭殃啊!”富弼猛然惊醒,额头的汗水纷纷滚落。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写范希文常在妻子做饭时就着院子里槐花的清香,弹奏李氏教给他的履霜,意在刻画范希文好丈夫的形象。B文中“脸上皱纹像几张重叠的蛛网” 、“皱纹就一下子舒展开来”两处用了比喻、对比、夸张的手法,突出了母亲对儿子的疼爱。C小说中范希文面对富弼的强势,只是“笑笑
14、” 、“放缓了语气”,因为平时富弼很尊重他,他不好意思和富弼撕破脸皮。D小说结尾“天下百姓也会因此遭殃啊!”一句是语言描写,突出了范希文“为民止杀” 的精神,与题目遥相呼应。 5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范希文的性格特点。(6分) 6小说的中心事件是范希文与富弼的同僚相争,但前半部分却用大量笔墨写范希文妻子的回忆,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样写的手法和作用。(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汪容甫先生行状 王引之先生名中,字容甫,江都人。少孤,好学。贫不能购书,助书贾鬻书于市,因遍读经史百家,过目成诵。年二十,应提学试,试射雁赋第一
15、,补附学生,诗古文词日益进。仪征盐船阨于火,焚死无算,先生为哀盐船文,杭编修世骏序之,以为惊心动魄,一字千金,由是名大显。当世通儒如朱学士筠,卢学士文弨,见先生所撰,咸叹赏以为奇才。年二十九,始颛治经术。谢侍郎墉提学江左,特取先生为拔贡生。每试,别为一榜,列名诸生前。侍郎尝谓人曰:“予之先容甫,以爵也;若以学,则予于容甫当北面矣。” 其见重如此。朱文正公提学浙江,先生往谒,答述扬州割据之迹、死节之人,作广陵对三千言,博综古今,天下奇文字也。毕尚书沅总督湖广,招来文学之士。先生往就之,为撰黄鹤楼铭,歙程孝廉方正瑶田书石,嘉定钱通判坫篆额,时人以为“三绝”。先生于六经、子、史以及词章、金石之学,罔
16、不综览。乃博考三代典礼,至于文字训诂、名物象数,益以论撰之文,为述学内外篇。又深于春秋之学,著春秋述义,识议超卓,论者谓唐以下所未有。为文根柢经、史,陶冶汉、魏,不沿欧、曾、王、苏之派,而取则于古,故卓然成一家言。性质直不饰容止疾当时所为阴阳拘忌释老神怪之说斥之不遗余力。而遇一行之美、一文一诗之善,则称之不置。事母以孝闻,贫无菽水,则卖文以养,左右服劳,不辞烦辱。其于知友故旧殁后衰落,相存问过于生前,盖其性之笃厚然也。年五十一,卒于杭州西湖之上。先生,家大人之所推服也。其学其行,窃闻于趋庭之日久矣。而先生于予所说尚书训诂,极奖励,以为可读父书,则又有知己之感焉。虽不能文,尚欲扬榷而陈之,以告后
17、之君子。 (选自王文简公文集,有删节)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性质直/不饰容止/疾当时所为阴阳拘忌/释老神怪之说/斥之不/遗余力B.性质直/不饰容/止疾当时所为阴阳拘忌/释老神怪之说/斥之不遗余力C.性质直/不饰容止/疾当时所为阴阳拘忌/释老神怪之说/斥之不遗余力D.性质直/不饰容/止疾当时所为阴阳拘忌/释老神怪之说/斥之不/遗余力8.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提学:宋崇宁年间在各路设置提举学事司,掌管州县学政,简称提学。B六经:孔子在晚年整理的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部经书。C三代:文中指曾祖、祖父、父亲三代,古人参加科举考试
18、须如实填报三代履历。D趋庭:论语中有孔鲤“趋而过庭”的记载,后世将子承父教称为“趋庭”。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先生声名大显是因为他为被大火围困烧死许多人的盐船写了哀盐船文一文 ,而得到编修杭世骏的点评。B. 先生学识上被人重视,每次考试,都要单独为他列一张榜文,名字排在其他生员前面,当时连担任侍郎的谢墉都曾在他面前败北。C. 先生在治学方面范围广泛,学有专精。为文没有沿袭唐宋名家如欧、曾、王、苏等文学流派,而是取则于古,因而自成一家。D. 题目中“行状”,也谓之事略。是叙述死者世系、生平、生卒年月、籍贯、事迹的文章,常由死者门生故吏或亲友撰述,留作
19、撰写墓志或史官提供立传的依据。10.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朱文正公提学浙江,先生往谒,答述扬州割据之迹、死节之人,作广陵对三千言。(2)其于知友故旧殁后衰落,相存问过于生前,盖其性之笃厚然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1-12题。木兰花令宿造口闻夜雨寄子由才叔 苏轼梧桐叶上三更雨。惊破梦魂无觅处。夜凉枕簟已知秋,更听寒蛩促机杼。梦中历历来时路。犹在江亭醉歌舞。尊前必有问君人,为道别来心与绪。注:这首木兰花令作于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八月。是时,作者由定州贬往英州、惠州。途中,经江西虔州。造口:又名皂口,江西万安县西南六十里处
20、,滨赣江。才叔:不详。11.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开篇“梧桐叶上三更雨”,唐代诗人温庭筠更漏子中写道“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作者在此巧妙用典。B.上片后两句“夜凉枕簟已知秋,更听寒蛩促机杼”,看似写的是秋微凉,其实写的是人凉。C.下片“梦中历历来时路”,由此可见词人所走路途遥远,一路风尘带雨,想来也是十分辛苦。D.“尊前必有问君人”,表明即使被贬在外,也还会在人前尊敬地问到君王的情况。12. 本词最后一句“为道别来心与绪”,道出作者哪些心绪?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每空1分,共10分)13.(1)韩愈的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福建省 武平县 第一 中学 2018 _2019 年高 语文 下学 期期 试题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