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政治解题方法专项突破专题10评析类试题解题方法.doc
《2019年高考政治解题方法专项突破专题10评析类试题解题方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高考政治解题方法专项突破专题10评析类试题解题方法.doc(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专题10 评析类试题解题方法1.评析类选择题解题方法【题型特点】评析类题目的设问一般带有“是”或“不是”“正确”或“错误”等字眼,个别题目虽然没有,但隐含着明显的分析判断要求。【解题方法】(1)分析材料,干肢对照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能够准确理解材料中蕴含着哪些观点,这些观点正确与否,要能够对题干中的时政材料进行准确的归纳和判断,知道这些材料讲的是什么,包含了哪些知识。然后根据题干的限制性词语,作出正确选择。解题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两点:第一,如果题干规定选择“正确的看法”,那么,所选题肢的说法必须在知识和语言方面都是正确的;第二,少数设问要求选择“错误”的说法,考生必须认真审题,切不可按习惯性
2、思维选择,认为选择题肢总是选正确的。要特别注意,如果题目是考查对材料的理解,那么判断题肢选与不选并不是以这个题肢正确与否为依据,而是以该题肢的观点是否蕴含在材料中为依据。即使这个观点是错误的,也可能入选。如果题目是考查分析材料中的观点是否错误及其原因,要注意分析的角度,是站在“我们”的角度,还是站在作者的角度。(2)干肢相连,把握题肢把握题肢是分析判断的重点,首先要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对题肢进行横向比较、分析,对其正误作出准确判断;然后把题肢与题干联系起来进行纵向比较,运用已有的知识去选择符合题意的题肢。【典例探究】 典例1.(2018北京高考)山脊上,代表中华悠久文化的长城蜿蜒曲折:山腰间,詹天
3、佑创造性设计的“人”字形铁路折回而上:地表下,运用当代中国先进技术建造的京张高铁穿行向前。为避免破坏沿线文物和环境,京张高铁建设者采用“精准微爆破”等所技术,在地下100多米建造隧道,做到施工地表零沉降,实现了高铁与环境和谐共存,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京张高铁与“人”字形铁路是新旧事物的关系 B.工程设计与施工水平的提高说明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C.建设者的创新意识是高铁成功建设的首要前提 D.高铁与环境和谐共存体现了矛盾同一性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答案】B【点睛】本题以不同时代中国铁路建设的情况为情境,考查考生运用哲学知识理解问题的能力。试题突出对中国历史成就的认同,体现立德树人的命题方
4、向。京张高铁是新事物,“人”字形铁路建设符合客观规律的要求,但不是旧事物,A错误。不同时期铁路建设采用不同的技术,说明实践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B正确。建设者的创新意识对高铁的成功建设有重要作用,但不是首要前提,高铁的成功建设是以尊重规律、符合实际为前提的,C错误。矛盾同一性是矛盾存在的条件,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D说法错误。典例2.(2015课标卷)“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对苏轼的琴诗理解正确的是()琴声是人的活动的产物,具有鲜明的“人化”特点琴声来自于琴与指之间的相互作用,与人的主观世界无关琴、指、琴声以及三者之间的
5、联系都具有客观实在性只要指与琴发生相互作用,就能产生美妙的音乐A. B. C. D.【答案】B【解析】“放在匣中何不鸣?”与“何不于君指上听?”说明琴声与人的主观世界有关,人用指头弹琴受到人的意识的调节,故错误;同是操琴,有的是妙音,有的是噪音,指与琴发生了相互作用,不一定就能产生美妙的音乐, 故说法绝对。指头象征着人的能动性,琴象征着客观事物,琴声是主客观相结合的产物,因而具有“人化”的特点,故正确;材料反映琴、指、声之间的客观联系,正确;故选B。【点睛】本题注意联系的存在是需要一定的条件的。(1)联系具有普遍性,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2)联系具客观性,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
6、,切忌主观随意性;我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3)联系具有多样性。我们要注意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性,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针对训练】1.(2018北京高考)“窗含西的千秋雪”“玉窗五见樱桃花”。中国传统建筑中窗的设计,巧妙之处在于可以引进阳光、空气,为居室主人呈现大自然的馈赠,借助窗外的空间美,人的心灵之窗也被打开,“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下列选项正确的有( ) “窗”“景”“情”之间是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借窗生景的设计体现了征服自然的天人合一理念窗与景、景与诗、诗与情的交融体现了人的创造性窗的设计体现了内与外、近与远、有限与无限
7、的和谐统一A. B. C. D.【答案】D2.(2017课标卷) 恩格斯指出,认识中“不仅每个已经解决的问题都引起无数的新问题,而且每一个问题也多半都只能一点一点地、通过一系列常常需要花几百年时间的研究才能得到解决”。对这种认识现象的合理解释是( )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决定了认识的反复性 认识的局限性意味着达不到真理性认识真理与谬误的转化使认识呈现为封闭式循环运动认识对象、认识主体和实践的无限发展导致认识的无限性A.B.C.D.【答案】B【解析】否认了人可以获得真理性的认识的说法, 故不选;认识具有上升性,不是一种封闭式的循环而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说法错误。“每一个问题也多半都只能一
8、点一点地解决”表明对事物的认识需要一个过程;“需要花几百年时间的研究才能得到解决”表明认识的主体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认识具有反复性,说法正确;材料中“已经解决的问题都引起无数新问题”这一信息表明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的,说明认识具有无限性,说法正确。答案选B。3.(2017江苏高考) 2016 年 11 月 30 日,我国的“二十四节气”获批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对此有人认为,“二十四节气在今天的作用已经微乎其微,意义不大”。如果请你反驳这种观点,下列可能用到的关键词最合适的一组是( )A.文化平等 文化差异 文化交融 B.文化影响 文化传承 文化自信C.文化借鉴
9、 文化包容 文化繁荣 D.文化传播 文化市场 文化自觉【答案】B4.(2014课标卷)2014年3月2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巴黎出席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并发表讲话。拿破仑说过,中国是一头沉睡的狮子,当这头睡狮醒来时,世界都会为之发抖。习近平主席强调,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实现中国梦给世界带来的是机遇不是威胁,是和平不是动荡,是进步不是倒退。从哲学方法论看,这里强调的是()以全面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不要“盲人摸象”“刻舟求剑”以辩证否定的观点看问题,要“吐故纳新”,不要“厚古薄今”以实践的观点看问题,要“事必躬亲”,不要“纸上谈兵”以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
10、题,要“和而不同”,不要“同而不和”A. B. C. D.【答案】B【解析】材料没有体现辩证否定的观点,不符合题意;“事必躬亲”说法错误,不选。习近平主席的观点是要求人们以全面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克服片面性和静止地看问题。同时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符合题意,选B。5.(2014福建高考)精湛绝伦、底蕴深厚的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琴瑟齐鸣、管弦和谐的南音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独特的魅力赢得了世人的青睐。不过有人认为,一些面临失传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顺其自然地让它们被历史淘汰。对此,正确的态度是()A.反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保持世界文化的一致性B.赞同,世界非物质文化
11、遗产为特定的阶级和阶层服务C.反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增强民族的文化认同感D.赞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答案】C2.评析类非选择题解题方法【题型特点】评析类非选择题,一般是以现实热点问题为材料创设情境,结合材料提出观点,让学生对试题提出的观点进行评论和分析。这类试题由于能够比较好地考查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因而备受高考命题者青睐。【解题方法】评析类非选择题一般有两种形式。(1)结合材料提出一个正误混杂或者片面的观点,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提出的观点进行评析。解答此类试题一般分三步:第一步,说明观点正确之处、合理之处是什么,或在什么条
12、件下是正确的,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正确,或为什么要那样做;第二步,说明观点错误之处、不足之处是什么,或在什么条件下是错误的,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错误,或还要怎么做;第三步,总结概括,从整体、全局高度对观点进行总结,指出应该怎样做,或应该坚持什么、反对什么。(2)结合材料提出一个观点,让学生表态,是赞同还是反对,并说明赞同或反对的理由;或结合材料提出两个不同甚至对立的观点,让学生表态,赞同哪一个观点,并说明理由。课标卷一般以这种形式出现。解答此类试题一般分两步:第一步,表态,指出对观点是赞同还是反对,或赞同试题中两个观点中的哪一个观点。第二步,说明理由,这是回答这一类试题的关键。这一步要注意
13、两点:第一,对题中观点既可以赞同,也可以反对,对题中的两个观点,既可以赞同这一个观点,也可以赞同那一个观点,但论点和论据一定要统一,论据一定要能说明观点,这是能否得分的关键;第二,理由、论据要充分、要全面,要注意运用发散思维,在试题限定的知识范围内,从多角度、多方面进行分析,这是能否得高分的关键。【典例探究】典例1. (2018天津高考) “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作为新事物,其目标的实现需要一个过程,既不能急于求成,也不会一帆风顺。”用唯物辩证法发展观知识,说明这一观点的合理性。【答案】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交的必然结果。国企混改要在稳步推进的基础上实现高质量发展,不能急于求成。事物发展的
14、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国企混改是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但也会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要经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不会一帆风顺。【点睛】本题为评析类试题,根据设问可知,本题只需要答出设问观点中的合理之处即可,所用知识为辩证法发展观。设问观点认为国企改革目标的实现需要一个过程,不能急于求成,考生可想到教材中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不会一帆风顺”充分说明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国企改革是新事物,会经历一个曲折的过程。典例2.(2018江苏高考)德国有个千年小镇,自1928年起每年2月都会举办“中国人狂欢节”,挂灯笼、贴福字,到处洋溢着中国气息。当地人讲,他们与中国
15、很早以前就有通商交往,由于迷上了中华文化,便渐渐以“中国人”自居。不过,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62017显示,不少海外受访者对中华文化的了解更多的还局限于中餐、中医药和武术等,中华文化要在世界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依然任重道远。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有人认为,中华文化唯有秉持民族特色,才能在世界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请从矛盾基本属性的角度对这一观点进行评析。【答案】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矛盾双方具有斗争性,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中华文化需要秉持民族特色;矛盾双方具有同一性,中华文化与世界其他民族的文
16、化相互依赖、相互贯通,中华文化需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题中观点强调了矛盾双方的差异性,肯定了中华文化的独特价值,但忽略了本民族文化与世界其他文化之间的同一性。【解析】本题属于评析类试题,知识限定为矛盾基本属性,要求考生能运用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做出综合评价。要从斗争性的角度阐释题中观点的合理性,要从同一性的角度阐释题中观点的不合理之处。【点睛】本题考查矛盾基本属性的知识,属于观点评析类试题。认真分析设问中的观点,由“唯有才能”句式可初步断定该观点是片面的。结合教材中矛盾基本属性的知识即矛盾的斗争性与同一性是统一的,进一步分析可知,本题观点只看到了中外文化的差异,即矛盾的斗争性,认为发展中华文化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 年高 政治 解题 方法 专项 突破 专题 10 评析 试题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