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ppt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pptx(1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1 1)丞相主管全国户籍工作,各级地方政府也均有专门人员主管户籍。)丞相主管全国户籍工作,各级地方政府也均有专门人员主管户籍。(2 2)户是政府征派赋役的单位。百姓编户入籍后,便成了封建国家的)户是政府征派赋役的单位。百姓编户入籍后,便成了封建国家的“编户齐编户齐民民”。(3 3)政府为掌握人口数,定期进行人口调查。)政府为掌握人口数,定期进行人口调查。3.3.西汉西汉史料阅读:史料阅读: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萧)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汉王所以具知天下阸塞,户
2、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史记萧相国世家对封建国家而言,赋役是国家财政的根本,而户籍是赋役征发的依据。对封建国家而言,赋役是国家财政的根本,而户籍是赋役征发的依据。1.1.战国战国一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历代户籍制度演变国家开始大规模国家开始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编排民户,制定户籍。2.2.秦朝秦朝秦朝形势图秦朝形势图户籍实行户籍实行分类登记分类登记制度,除一般百姓的户籍外,制度,除一般百姓的户籍外,还有宗亲贵族的宗室籍、官吏的宦籍、商贾的还有宗亲贵族的宗室籍、官吏的宦籍、商贾的市籍等。市籍等。为户籍相伍。 秦献公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 商君
3、书东汉末年,战事频繁,人口流动加剧,东汉末年,战事频繁,人口流动加剧,豪强豪强地主地主与国家与国家争夺人口争夺人口,户籍散乱户籍散乱。4.4.东汉东汉东汉时期,通过各种方式豪强地主都占有了大量土地,通常又采取田庄式的生产经营方式。在当时的田庄中,有农、林、牧、渔各业,具有极强的自给自足性质。(田庄仅仅靠几个人是无法耕种大片土地的,因此豪强地主还需要足够的人,比如地主需要足够多的工作人员(佃户)来耕种土地,同时又需要足够的管理人员(宗族成员)来管理佃户)后期豪强地主也随着庄园经济的发展而改变,最终形成了门阀、士族。他们长期盘踞中央政府的要职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1 1)西晋短
4、暂统一中国,重建户籍,以黄纸登记户)西晋短暂统一中国,重建户籍,以黄纸登记户主姓名、年龄、家庭情况,装订成册,称为主姓名、年龄、家庭情况,装订成册,称为“黄籍黄籍”。(2 2)东晋政府对南方土著居民仍然以黄籍进行登记,)东晋政府对南方土著居民仍然以黄籍进行登记,对从北方南渡而来侨居的州、郡、县人口以对从北方南渡而来侨居的州、郡、县人口以“白籍白籍”进行登记,不征收赋役。进行登记,不征收赋役。(3 3)东晋后期和南朝,政府为增加赋役,不时将侨)东晋后期和南朝,政府为增加赋役,不时将侨居糊口编入所居郡县户籍,称作居糊口编入所居郡县户籍,称作“土断土断”,使白籍人,使白籍人口土著化,承担赋役。口土著
5、化,承担赋役。5.5.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P99 P99 历史纵横)历史纵横)1、社会动乱和人口流动打破了原有的户籍管理制度,封建政府无法掌握人口、田亩等信息。2、土地兼并,导致部分人口失去土地成为地主阶级的依附阶层,无法承担赋役。3、为保障政府的赋役征发,封建政府不得不重新制定新型户籍分类标准。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隋朝建立后,命州县官隋朝建立后,命州县官 “ “大索貌阅大索貌阅”,将人口体貌与户籍登记相比较,重新核定,将人口体貌与户籍登记相比较,重新核定户籍,严防不实。户籍,严防不实。6.6.隋朝隋朝隋文帝于开皇三年(583年)下令州县官吏“大索貌阅”,即
6、按户籍上登记的年龄和本人体貌进行核对,检查是否谎报年龄,诈老诈小。通过检查,大量隐漏户口被查出,增加了政府控制的人口和赋税收入。 输籍定样又称“输籍法”,是中国隋朝制定各户等级和纳税标准的办法。政府利用这一手段搜括隐藏户口,以防止人民逃税和抑制士族、豪强占有劳动人口,从而确保政府收入,加强中央集权。 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唐承隋制,管理更严,唐承隋制,管理更严,户籍三年一造户籍三年一造。政府会通过。政府会通过人口核查将逃避登记的人口搜查出来,称为人口核查将逃避登记的人口搜查出来,称为“刮刮户户”。6.6.唐朝唐朝材料 由于唐政权强力推行了籍账制度,从而借此检括出大批隐漏人口,
7、复核出人丁的实际年龄,大大防止了虚报年岁以规避税役的弊端,达到了维护社会秩序、最大限度搜刮租调征发力役的目的。周秀女从敦煌户籍残卷看唐代籍账制度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户籍分主户与客户。户籍分主户与客户。主户主户:指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指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客户客户:没有土地的佃户。没有土地的佃户。7.7.宋朝宋朝北宋初,客户占总人口的40%,到1072年,客户所占比例下降到30%,为国家承担赋役的主户人口所占比例上升。导致宋朝户籍制度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原因:宋代“不立田制”商品经济发展,土地兼并严重,按人头纳税易致赋税不均,故纳税根据土地来算,相应的户籍制度与土地
8、融合,适应了土地私有的社会发展要求。宋代按有无田产的原则,将户籍分为主户和客户,主户拥有田产,客户靠租种主户土地为生。以下相关史实和结论对应准确的是()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元朝的户口类型比较复杂,按元朝的户口类型比较复杂,按职业职业可以分为军可以分为军户、民户、匠户、僧道户、儒户、灶户、渔户户、民户、匠户、僧道户、儒户、灶户、渔户等,统称为等,统称为“诸色户计诸色户计”,一旦定籍,就得,一旦定籍,就得“各安生理各安生理”,世代相袭,不得变动。,世代相袭,不得变动。8.8.元朝元朝元至元年间湖元至元年间湖州路户籍文书,州路户籍文书,登载了登载了322322叶叶900900户的
9、人口事户的人口事产营生产营生信。信。9.9.明朝明朝(1 1)明朝继承了元朝以职业定户籍的做法,)明朝继承了元朝以职业定户籍的做法,户籍分民籍、军籍、匠籍等。户籍分民籍、军籍、匠籍等。(2 2)明朝户籍册称)明朝户籍册称“黄册黄册”,以里甲制为基,以里甲制为基础,每里一册,详列各户人口、田土、房屋础,每里一册,详列各户人口、田土、房屋黄册。黄册。徽州府祁门县汪寄佛户徽州府祁门县汪寄佛户帖帖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命全国调查户口,推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命全国调查户口,推行户帖制度。这张行户帖制度。这张13711371年颁发的户帖除刷年颁发的户帖除刷印了朱元璋的白话圣旨之外,还登记了汪印了朱元璋的白话圣旨
10、之外,还登记了汪寄佛一家的人口、田地、房屋等项。寄佛一家的人口、田地、房屋等项。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1)(1)清朝普通户籍基本沿袭明制,但管理相对松弛。清朝普通户籍基本沿袭明制,但管理相对松弛。(2)(2)到清前期赋役实行固定丁银、摊丁入亩,户籍的作用大为削弱。到清前期赋役实行固定丁银、摊丁入亩,户籍的作用大为削弱。(3)(3)乾隆年间,朝廷谕令户籍永停编审,此后政府只是按照一定的组织制度登记乾隆年间,朝廷谕令户籍永停编审,此后政府只是按照一定的组织制度登记人口数量。人口数量。10.10.清朝清朝“滋生人丁,永不加赋”:1712年,康熙帝规定以前一年的丁银作为定额,不再增
11、加;“摊丁入亩”:雍正帝即位后,将这笔丁银分摊到田亩中,从此,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2000多年的人头税彻底废除,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课堂探究: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作用与特点户口漏于国版,夫家脱于联伍,避役者有之,弃捐者有之,浮食者有之,于是奸心竟生,伪端并作矣。小则盗窃,大则攻劫,严刑峻法不能救也。 汉代徐干中论民数篇中国古代户籍制度,从来就不是单纯的户口数量的调查统计,也并非只有人口调查管理与社会治安功能。中国封建社会统治集团,对人民进行控制和剥削的主要形式中,土地与人民的封建依附关系的结合是最基本的。甲兵与税赋,自然就是由被束缚于一定的土地上的人民负担了。而所有这一切都是建立在户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历史精品资料 新高考历史精品专题 统编版高中历史资料 高中历史课件 高中历史学案 高中历史设计 高中历史试卷 高考历史指导 高中历史练习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taowenge.com/p-26846413.html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