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的度量杨梅.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角的度量杨梅.doc(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说课稿 角的度量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角的度量。一、说教材(首先我对学情与教材进行简单的分析)学生已经在二年级上册的时候初步认识了角,知道了角是由哪几个部分组成,也已经初步感知角的大小跟角的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跟角的边长的长短无关。但是第一学段的学习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进行感知,而四年级的学生正是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转折点,所以本单元主要学习的是抽象出来角的各个特征。同时在这个单元的第一课时,学生也学习了直线、射线、知道了角是有两条射线组成的。这节课是学生在此基础上认识量角器,进一步学习角的测量,会用度数来表示角的大小,更进
2、一步体会角的大小跟角的边长的长短无关,跟角的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同时这节课的学习是学生下节课学习画精确的角的基础,也是学生进行角的分类以及四年级下册学习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基础。因此,本节课的内容掌握对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二、说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的理解以及课标的要求,我在这节课中制定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让学生在操作探究中认识量角器和角的计量单位,会用量角器正确度量角的度数.(2)能力目标:通过认真观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抽象能力,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3)情感目标: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3、,体会到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进而形成勇于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以上三点教学目标的确定较好体现新课标的对知识与技能,学习方法与过程,情感与态度的三者有机结合的具体全面要求。三、说重点、难点:根据教材的内容编排,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我制定本课时的教学重点: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进行测量角的大小,会正确读出角的度数。教学难点:自主归纳出测量角的度数的方法,以及内外圈刻度线的认识。四、说教法和学法新课标指出,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教学时要激活学生的先前经验,激发学习热情,让学生在经历、体验和运用中真正感悟知识,因此我力图在结构上有所突破,改变了惯有的教师问,学生答,教师
4、讲,学生听,学生被动接受学习的局面,采用直观演示法、情境教学法,活动体验法,操作发现法,来组织学生开展探索性的活动,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学习新知,亲历探索,获得知识。教师不单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在本节课中我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为观察发现法,动手操作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主动获取知识,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自主学习的能力,动手操作的技能和创新意识。五、教学程序(以下是我的教学设计)边一、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顶点1. 复习角的各部分名称边1)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角提问: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这个角的各部分名称? (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5、2. 创设情境:1)今天我们就进角的王国看看。(让学生欣赏各个美丽的角组成的图片)。可这一会,角的王国里有两个角发生了口角,角2对角1说:“我的角比你大,你应该叫我老大,你看我的边比你长多了。”而角2不服气地说:“才不是呢,我的角比你大多了。”两个人在争论不休。2) 提问:同学们,你们说是哪个角大呢?【学情预设:大部分学生都会说是角2大,因为角2两边叉开的要比角1大。同时学生也会说角的大小跟两边长短无关。让学生初步回顾了第一段所学的知识。】3)课件演示,那到底角2比角1要大多少呢?【学情预设:由于角的度数对于多数学生还没接触到,还不知道角的计量单位,因此不能说出准确的度数来。此时,激发了学生的
6、求知欲,到底是大多少呢?】3. 揭示课题同学们,角也是有大小之分的。就跟我们人一样,有高低之分,跟线段一样有长短之区别。角也是可以度量的,这节课我们就学习“角的度量”。(板书:角的度量)【设计意图】让学生回顾角的各部分名称,有利于为下面角的测量提到中心点要与顶点对齐作铺垫。再引出两个角的大小比较,既复习了角的大小跟两边叉开有关,又自然引出了新课教学。这样的创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让学生快速地进入学习的情境,为学习新课做好准备。二、探究新知、展开讨论1. 认识量角器。这一步我采用让学生自主学习来认识量角器,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再学生汇报时,教师辅助进行讲解,完善学生的知识。首先让学生自
7、学课本P37页,出示自学提示:A.量角的大小要用哪个工具?B.观察量角器,量角器上有什么?C.角的计量单位是什么?接下来同桌相互介绍量角器。并指名学生进行汇报。课件出示量角器,辅助学生讲解。在学生充分表达了自己的见解后,指出量角器就像一个“ 大迷宫”,里面有“四座大城堡”:分别是中心点、零刻度线、内刻度和外刻度。并进一步细化知识,让学生知道角的计量单位是“度”,用符号“ ”表示。然后课件演示将半圆分成180等份的过程,每一份所对的角的大小是1度,记作1。在多媒体课件生动活泼的演示中,让学生充分感受到1度角的大小,形成正确的表象。2. 尝试量角,归纳方法。为了让学生能准确的量角,突出重点,突破难
8、点,我有意识把量角的过程分为8个层次来进行:1、 在量角器上出示20角,问学生这是多少度的角,为什么?(在量角器上画出20的角,其中每一个刻度都用虚线标出,便 于学生讲出为什么20的道理,)4.摆角(每人提供两根牙签) (1)在自己的量角器上用牙签摆角: 摆一个1度的角。指名演示,同桌说说怎么摆的? 摆一个直角。 摆30度、45度、60度、120度的角,同桌互评。 教师多媒体演示对比,注意与直角形成对比。 (2)在桌面上摆一个50度左右的角。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在量角器上摆1度的角、90度的角,帮助学生建立特殊角的表象,再摆30度、45度、60度、120度的角,有利于学生正确判断所摆的角的度数
9、是读内圈,还是外圈,从而解决量角时读数的难点。最后让学生脱离量角器,在桌子上摆角,培养学生对角度大小的初步估量2、在量角器上出示60、120角让学生读出角的度数。和学生一起讨论为什么同一个刻度,一个表示 60,另一个却表示120?从而让学生谈谈在量角器上读角时要注意什么?突破读内外圈刻度易错这一难点。让学生明确角的开口方向不同,测量的方向也不同。从而理解量角器上两排刻度的用处:角的边与量角器左边的零刻度线重合时,应读外刻度;角的边与量角器右边的零刻度线重合时,应读内刻度。4.学生自主探索角的测量方法。1)老师已经把角的王国里的角1与角2请到了我们的作业纸上了。你们要做裁判,到底角2比角1大多少
10、?要准确测量出他们的大小,好让他们不要继续争吵下去。(角1是20,角2是50)2)小组进行讨论:怎样测量这两个角的度数?(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3)组内交流,得出角的测量方法。4)小组派代表汇报并进行演示5.小结:测量角的度数的过程与方法:一是把量角器的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点重合),二是把角的一边与0刻度线对齐(边重合),三是读出另一条边所对准的刻度线表示的度数(读准度数)。6、利用课件出示一个摆放错误的量角器让学生认读,结合课件修正错误的角的摆放。再次强调量角的方法。7、学生独立量角完成教材37页内容。由学生独立量角,再集体校对,在交流时要强调由于角的开口不同,要注意使用内外刻度的方法。
11、8、完成例1用量角器量下面的两组角,比较一下他们的大小,在学生完成练习后再说一说,通过量你有什么发现?使学生体验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只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系,张开得越大,角越大。这样的设计,注重“由扶到放”,由“看图读数看图对比总结方法看图纠错拓展知识点”,层层递进,实现了新知与练习的完美结合,体现了“在玩中学、在做中学、边练边学”的特点。所有知识点,都是基于学生的探索活动与发现自然生成的,学生“吃”得毫不费力又津津有味。这一环节我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学习量角器的测量方法,突出了教学的重点。同时通过小组派代表汇报,集体评价,学生能自主归纳出测量的
12、过程与方法,突破了教学的难点。不但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角的度量方法的理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一举两得。四、应用拓展、提升能力三、动手操作、巩固内化1、先估计三角板的角度,然后再进行测量。2、量一量,下面的角各是几度。(P38做一做第2小题)3、集体进行校对,同时请两位学生进行演示,怎么测量的。【设计意图】先从学生熟悉的三角板上进行估计,这角大概是多少?然后动手操作测量。最后到测量队旗跟五角星的度数。这个练习的设计是让学生多次操作测量,巩固内化。要求每一位学生会测量角的度数。落实教学目标。四、应用拓展、提升能力1、用量角器量下面的两组角。你发现了什么?(P38例1)2、猜猜
13、看,你能猜出这几个角的度数吗?并说明原因。 【设计意图】通过第一题的练习,学生测量出这两组角的精确值,让学生更进一步体会到角的大小跟两边叉开有关,跟边长的长短无关。第二题:通过猜角的度数,让学生明白,线边重合在不同的位置(重合在量角器的做左半部分和重合在右半部分)时,应区分内、外刻度的读法。习题新颖,拓展思维并突破难点。五、课堂小结【板书预设】(3)尝试量角,归纳方法。让学生学会使用量角器正确度量角的度数,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呢?根据我对新课标的理解,我在这一环节大胆地作出了这样的尝试:先让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发现,交流量角的一般步骤;然后集体交流,汇报总结,归纳量角
14、的正确方法。在学生汇报完毕后,我提议他们试用自己的话概括角的度量方法,这样不但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角的度量方法的理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一举两得。同时这个环节也是学生将新知内化的一个过程。在学生自主归纳方法的基础上,我通过课件将角的度量方法完整地演示出来,使学生对角的度量方法有更直观、更深刻的认识。至此,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完成了对角的度量方法的发现和总结。3、 分层练习,巩固提高。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解决实际问题,学以致用。而练习则是让学生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为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学有所得,获取成功的体验,本节课我设计了三种层次鲜明的发展性练习。
15、基本练习:内容是课本第38页“做一做”的三道题目,目的在于巩固学生量角的方法,积累一些常见角的大小的表象,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 创新练习: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这个练习中,我充分挖掘角度与生活的内在联系,创设了“掷铅球”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这是同一个人在力度相同的情况下三次掷出铅球的过程,到底哪个角度掷出的铅球才是最远的呢?将数学问题的研究置身于生活之中,让学生在猜测探究中拓展视野,体验解决生活问题的乐趣。通过形式多样的分层练习,不但有助于学生巩固知识,提高数学应用能力;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感受数学学习带来的快乐。4、质疑反馈,总结评价。有总结才有收获。积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这种总结既有知识性的总结,又有学习方法的总结。例如:“同学们,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你觉得自己学得怎么样?”“有什么地方值得表扬或需要改进呢?”这种做法,对整节课的教学内容起到梳理概括、画龙点睛的作用,有利于学生将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去,提高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5、拓展延伸,课外实践。在本节课的课外实践作业中,我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设计了一个“趣味脑筋急转弯”的拓展练习:在放大镜下,一个30度的角是多少度呢?通过这样的延伸练习,让学生在思维火花剧烈碰撞的同时,巩固新知,提升自我,回味无穷。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