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第1节知能演练轻巧夺冠.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5章第1节知能演练轻巧夺冠.doc(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应包括()A全部的食物链和食物网B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食物网C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D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解析:选D。地球上生态系统的类型很多,然而,各类生态系统却都是由两大部分、四种基本成分所组成。两大部分就是生物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态系统的结构既包括上述成分,还包括营养结构,即食物链和食物网。2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的是()A仅限于绿色植物B仅限于自养生物C全部植物及细菌和真菌D全部自养生物及部分异养生物解析:选B。生产者是指直接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的生物成分,同化类型应为自养型,而自养型生物除光合自养型的植物及光合细菌外,还应包
2、括各种化能合成作用的自养型生物,如硝化细菌、铁细菌、硫细菌等。题中A项仅指绿色植物,C项中细菌、真菌可能为异养生物,不应归为生产者,D项包含部分异养生物,因而不符合生产者的概念。3(2013湖北黄冈一中高二检测)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硝化细菌和蚯蚓属于()A生产者和消费者B生产者和分解者C消费者 D分解者解析:选B。硝化细菌是自养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生产者,蚯蚓以腐烂的植物为食,属于分解者。4(2013江苏苏州高二检测)关于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叙述,正确的是()A专门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也不一定是分解者,而有可能是生产者和消费者B分解者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可以供硝化细菌再利用C
3、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释放出来的能量,可供绿色植物同化作用再利用D微生物不一定都是分解者,分解者一定是微生物解析:选B。细菌不一定是分解者,而有可能是生产者(如硝化细菌)和消费者(如寄生细菌),而专门营腐生生活的细菌是分解者;分解者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可以供生产者(如绿色植物、硝化细菌等)再利用;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释放出来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不能供绿色植物同化作用再利用;微生物不一定都是分解者(如硝化细菌、光合细菌是生产者),分解者也不一定是微生物,如营腐生生活的动物(蜣螂、秃鹫、蚯蚓等)。5某生态系统中含有鹿、蛇、猫头鹰、草、兔、鼠等生物,能使猫头鹰增多的因子是
4、()A蛇增多、鹿增多、草减少B鹿减少、蛇增多、鼠减少C兔减少、草减少、鼠减少D蛇减少、草增多、鹿减少解析:选D。猫头鹰数量增多的条件是流入猫头鹰体内的能量要增加。食物网中蛇减少,减少了与猫头鹰的竞争,对增加猫头鹰的数量是有利的。鹿少了,草就多了,草多了鼠和兔的数量也增加,这对猫头鹰数量的增加是有利的。草的增加对猫头鹰数量的增加也是有利的。6如图是处于平衡状态的简单淡水生态系统的部分成分,请回答:(1)此生态系统中共有_条食物链。(2)此生态系统中属于第三营养级的动物是_,淡水虾与小鱼的关系是_,大鱼与小鱼的关系是_。(3)若所有水鸟迁徙到别处,则短时间内大鱼数目_,水藻数目_,淡水虾数目_。(
5、4)若此生态系统中的水绵大量减少,随之会发生的现象是_。A水藻大量增多B小鱼的数目增多C水鸟的数目减少 D甲壳类的数目增加(5)此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总和,在生态学上称为_。(6)生态系统的4种成分中,图中未体现的两种成分是_、_。解析:食物链的计数是先从生产者算起,此题有两个生产者,应有两个起点,到达最高营养级有几条路径就有几条食物链,共三条;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依次类推,可得出水鸟、小鱼、淡水虾处在第三营养级;一个处于平衡状态的生态系统,若所有水鸟迁徙到别处,则甲壳类和大鱼因失去天敌而在短时间内增多,水藻因甲壳类生物的增多而减少,淡水虾因大鱼的捕食而减少;若生态系统中水绵大量减少,则水鸟主
6、要以甲壳类生物为食,水藻的数量因甲壳类生物的减少而增多。图中所示的生态系统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是捕食食物链,没有体现出分解者与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答案:(1)三(2)水鸟、小鱼、淡水虾竞争捕食(3)增多减少减少(4)A(5)群落(6)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记忆卡片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2生产者都是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3分解者能将动植物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主要是细菌和真菌,也包括一些腐生动物,比如蚯蚓、蜣螂等。4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5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 知识点题号
7、做题心得生态系统的概念1、4生态系统的成分2、3、5、6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7、8、9、10、11、12综合提升13、14、151.以下可称为生态系统的是()A一个湖泊中的浮游生物和所有分解者B烧杯中取自池塘的水、泥土和浮游生物C一个池塘中的所有水蚤和分解者D一个鱼缸中的所有金鱼和水草解析:选B。生态系统是指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生态系统的成分是按照它们的营养功能来区分的,一般包括四种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其中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相当于生态系统概念中的无机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总和是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只要具备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就可以
8、看成一个生态系统来研究对待。由此可见A、C、D三个选项中所描述的内容,与生态系统的概念都不相符。2下图为生态系统结构的关系图,a代表的成分是()A生产者B消费者C分解者 D.不能确定解析:选B。生态系统包括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生物群落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从箭头的方向上分析,a的能量和物质来自b,并可传递给c,所以a是消费者。3连接生物界和无机自然界的两个重要环节是()A生产者和非生物成分B消费者和非生物成分C生产者和消费者D生产者和分解者解析:选D。从生态系统的三类生物成分的作用考虑,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只有通过生产者才能进入生物群落;而构成生物体的各种矿质元素除通过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
9、作用归还到无机环境外,最重要的是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它能将动植物遗体残骸分解成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解答此题重在理解生产者、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它们与无机环境的重要联系。4(2013江苏南京金陵中学高二检测)森林中一棵树死了,倒在地上,苔藓、藻类、蘑菇、白蚁、蠕虫、蜘蛛和老鼠均以这棵朽木为生,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A种群 B群落C生态系统 D生物圈 解析:选C。种群是指一定空间和时间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群落是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不同种生物种群的总和;生态系统是指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生态系统与群落的包容关系是显而易见的。该题
10、中既包含苔藓、藻类等植物,又包括白蚁、蠕虫、蜘蛛、老鼠等动物,还包括它们共同生存的环境:朽木、阳光、温度、水分、土壤、空气等,故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由生物群落及其无机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整体,即一个生态系统。5下列关于生态系统成分内生物部分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产者中有真核生物,也有原核生物,但都是自养型B消费者全是异养型真核生物C分解者只包括腐生细菌和真菌D消费者可有可无,在生态系统中不起作用解析:选A。生产者大多数是光能自养型的真核生物绿色植物,但也有化能自养型的原核生物硝化细菌。消费者都是异养型生物,但并不都是真核生物,比如根瘤菌,它以活的生物体豆科植物制造的有机物为食,属于消费者,但
11、它是原核生物。分解者除了有腐生细菌和真菌外,还有腐生动物,如蚯蚓、蜣螂等。消费者通过自身的新陈代谢,能将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此外,还能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6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凡是细菌、真菌都是分解者凡是自养型生物都是生产者植物都是生产者动物都是消费者异养型生物都是消费者A BC D解析:选A。生产者是自养型生物,而有些植物如菟丝子等一些寄生植物,营养方式为异养,在生态系统中应属于消费者。绿色植物是生产者,除了绿色植物以外,一些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细菌,如硝化细菌、硫细菌、铁细菌等,以及含有菌绿素的光合细菌,如紫硫细菌、绿硫细菌等,还有蓝藻,它
12、们都是自养型生物,所以也是生产者。消费者是异养类型中的捕食或寄生类型,不包括腐生类型。如以上所述的菟丝子等一些寄生植物,还有营寄生生活的细菌或真菌,如大肠杆菌、炭疽杆菌等,都属于消费者。分解者是异养型中的腐生类型,除了营腐生生活的各种细菌、真菌外,还有以枯木、粪便等腐败物质为食的甲虫、白蚁、金龟子、蚯蚓、蜣螂及软体动物等。秃鹰以腐肉为食,撕咬后的食物碎屑也便于分解者分解,所以,人们也将它归入分解者的行列。7(2013福建福州模拟)如下图是我国北方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食物网简图,据图判断说法正确的是()图中所有生物构成了生物群落图中共有4条食物链蛇处于不同营养级青蛙和蜘蛛的关系不只是捕食 A B
13、 C D解析:选B。生物群落是指生活在同一地区所有生物之和,该图并没有包括所有的生物,因此图中所有生物不构成该地区的生物群落;图中共有4条食物链,分别是大麦蝗虫青蛙蛇,大麦蝗虫蜘蛛青蛙蛇,狗尾草蝗虫青蛙蛇,狗尾草蝗虫蜘蛛青蛙蛇,蛇分别属于第四、第五营养级;青蛙和蜘蛛不只是捕食关系,还有竞争关系。8如果一个生态系统中有四种生物,并构成一条食物链。在某一时间分别测得这四种生物(甲、乙、丙、丁)所含有机物的总量,如下图所示。在一段时间内,如果乙的种群数量增加,则会引起()A甲、丁的种群数量增加,丙的种群数量下降B甲、丙、丁的种群数量增加C甲、丁的种群数量下降,丙的种群数量增加D甲的种群数量下降,丙、
14、丁的种群数量增加解析:选D。在该生态系统中,这四种生物之间形成的食物链是:丙甲乙丁。如果乙的种群数量增加,则甲的种群数量下降,丙、丁的种群数量增加。9.(2013山西太原高二检测)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的生态瓶中只有一条食物链,共含有三个营养级。若每个营养级每日每小时的耗氧量如图中曲线所示,则曲线a、b、c所反映的营养级依次是()A第三营养级、第二营养级、第一营养级B第三营养级、第一营养级、第二营养级C第二营养级、第三营养级、第一营养级D第一营养级、第二营养级、第三营养级解析:选D。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第一营养级)的数量最多,但是生产者只有在黑暗处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时,才单纯耗氧,如果有光照就可
15、以进行光合作用而产生氧。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的数量要大于次级消费者(第三营养级)的数量。在耗氧方面,显然第二营养级的生物要大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所以根据曲线可以判定a是生产者、b是初级消费者、c是次级消费者。10由绿色植物、兔、鼠、蛇、鹰构成下图所示的食物网,关于该食物网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如图所示的食物网中共有3条食物链B初级消费者是鼠和兔,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竞争关系,鹰和蛇只是捕食关系C若食物网中蛇的数量下降,有可能是食物鼠的数量下降和鹰的数量上升所致D环境中的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积累,鹰的积累量最大解析:选B。鹰和蛇同时捕食鼠,二者构成竞争关系,鹰又捕食蛇,二者又构成捕食关系。11组成
16、食物链的环节一般不超过5个,其原因是()A环境资源有限B被捕食者不能以捕食者为食C在每一个环节上都有大量的能量流失DA、B、C三项均是解析:选C。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时逐级递减,食物链越长,环节越多,消耗能量就越多,所以一条食物链的营养级一般不会超过5个。12(2013安徽安庆模拟)某水塘内有一条由三种不同生物形成的食物链:硅藻虾小鱼。图中的曲线分别表示该食物链中各生物在水塘中不同深度的分布状况。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A物种C表示小鱼,该种群营养级最高,所含能量最少B硅藻、虾、小鱼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C物种B的数量突增,短时间内C的数量会增加D物种A、B、C之间一定存在生殖隔离解析:选B。根据三
17、种生物的特点以及图中所显示的数量关系可知,物种A、B、C分别表示硅藻、虾、小鱼。小鱼所处的营养级最高,含能量最少。虾的数量增加,小鱼的数量也会随之增加。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生物群落除以上三种生物外,还包括微生物等其他生物。13(2013陕西西安高二检测)如图为一生态系统示意图,请据图回答:(1)从生态学观点看,图中的光、CO2、H2O、N2和各种生物共同构成_。(2)图中有_条捕食食物链。(3)细菌在生态系统中属于_,其主要作用是_。(4)蛇属于第_营养级。(5)次级消费者是_。解析:(1)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图中光、CO2、H2O、N2属于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2)食物链
18、的起点是生产者,终点是最高级消费者,细菌不参与食物链的组成,不占据营养级。(3)细菌多数属于分解者,主要作用是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4)蛇在此食物链中属于第五营养级。(5)初级消费者为植食性动物,次级消费者为小型肉食性动物。答案:(1)生态系统(2)一(3)分解者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4)五(5)螳螂14(2012高考江苏卷)江苏某小型天然湖泊原有少量鱼类,后改造为人工鱼塘,投饵养殖植食性鱼类和肉食性鱼类,两类鱼均无滤食浮游生物的能力。养殖前后生态调查的数据见下表,请回答下列问题:生物类群、物种数和生物量调查结果2007年(养殖前)2010年(养殖后)水生高等植物物种数135生物量(湿重 k
19、g/1 000 m2)56020浮游藻类物种数1120生物量(干重 g/m3)210鱼类物种数158生物量(湿重 kg/1 000 m2)30750虾、贝等小型动物物种数258生物量(湿重 kg/1 000 m2)5513(1)改为人工鱼塘后,该湖泊生物群落的_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2)从种间关系的角度分析,水生高等植物明显减少的直接原因是_、_。(3)从表中可以推测,与2007年相比,2010年湖水中生物体内所含的总能量显著增加,其主要原因是_。(4)虾、贝等小型动物能摄食鱼饵料。如果肉食性鱼类只摄食虾、贝等小型动物,可以推测在相同饲养条件下2010年肉食性鱼类的总量将会_,植食性鱼类的总量
20、将会_。(5)若对该湖泊进行生态修复,除停止养鱼外,还需恢复水生高等植物,以抑制浮游藻类生长。在这一过程中水生高等植物的直接作用是_、_。解析:(1)紧扣“投饵养殖植食性鱼类和肉食性鱼类,两类鱼均无滤食浮游生物的能力”这一解题的关键信息进行分析。该小型天然湖泊改造为人工鱼塘后,从表中数据分析可知,有的生物类群种数增加,有的减少,这是由于捕食关系发生变化引起的,因而湖泊生物群落中的生产者与消费者构成的食物链发生了显著变化。(2)从种间关系的角度分析,水生高等植物明显减少的原因有以下两点:一是鱼类的生物量由30增加到750,其中包括水生高等植物的捕食者植食性鱼类,且增加的鱼类均不捕食浮游藻类,增加
21、了高等水生植物的被捕食压力;二是两种鱼类不捕食浮游藻类,降低了浮游藻类的被捕食压力,导致藻类大量繁殖,增加了水生高等植物的竞争压力。(3)分析表格调查结果的数据可知,2010年湖水中生物体内总能量增加,是因为投入饵料输入大量能量,使得养殖的鱼类的生物量明显增加。(4)若肉食性鱼类只摄食虾、贝等小型动物,而2010年虾、贝等小型动物生物量减少,故推测在同样条件下肉食性鱼类的总量将减少,而植食性鱼类会因食物更丰富而总量增加。(5)人工鱼塘由于饵料的投放等易引起水体富营养化,在生态修复的过程中,恢复水生高等植物能大量吸收水体中的N、P等元素,也能起到与藻类竞争阳光,从而起到抑制藻类繁殖的作用。答案:
22、(1)食物链(2)捕食者(植食性鱼类)增加竞争者(浮游藻类)大量繁殖(3)投饵输入大量能量(4)减少增加(5)吸收营养物质竞争光照15请回答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问题:(1)某生物小组为验证生态系统各种成分的重要性和不可缺少性,进行了如下实验设计:取同样形状、同样体积的锥形瓶三个,分别标记为1、2、3号,均加等量的水,3号加少许河泥,再在1、2、3中加入同样的金鱼,2、3号加入等量的金鱼藻,均用橡皮塞塞紧,然后放在阳光下。记录结果如下表所示:瓶号1号2号3号瓶中金鱼生存的时间(周)311252号和3号锥形瓶相比较,2号锥形瓶中的金鱼存活的时间较短,主要说明_是生态系统成分中不可缺少的。_两个锥形瓶
23、的实验结果相比较,说明生产者是生态系统成分中不可缺少的。该实验的无关变量为(最少答出两项)_ _。(2)请继续设计实验探究阳光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方法步骤:第一步,取同样形状、同样体积的4号锥形瓶,4号锥形瓶的设计处理应该与_号锥形瓶作对照。第二步:_。第三步:观察记录瓶中金鱼生存的时间。推测最可能的实验结果:_。解析:2号和3号锥形瓶相比较,2号锥形瓶中缺少泥沙提供的分解者,说明分解者是生态系统成分中不可缺少的成分。1号和2号锥形瓶相比较,1号缺少金鱼藻,说明生产者是生态系统成分中不可缺少的。温度、金鱼的数目、金鱼藻的数目等为无关变量。探究阳光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应加4号锥形瓶与3号对照,3号、4号锥形瓶中都有水、河泥、金鱼藻,3号有光照,4号无光照,观察记录瓶中金鱼生存的时间,3号锥形瓶的金鱼藻能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4号锥形瓶的金鱼藻无光照,不能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生存的时间短。答案:(1)分解者1号和2号温度、金鱼的数目、金鱼藻的数目等(2)第一步:3第二步:4号锥形瓶作遮光处理4号锥形瓶中金鱼生存的时间比3号锥形瓶中金鱼生存的时间短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