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生物教学中激趣设问的形式与方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谈生物教学中激趣设问的形式与方法.doc(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谈生物教学中激趣设问的形式与方法宝鸡市斗鸡中学 宁军峰摘 要:在问题教学法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注重问题设置的准确性、具体性、启发性、趣味性及问题的难度、跨度、梯度、密度,科学地设计好每一个问题,使问题真正起到牵线、搭桥和引路的作用,激发学生兴趣,使其积极思维,这样就可大大提高的教学效果。关键词:问题设置、激发兴趣、引导思维随着课程中 “强调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改变”的理念逐渐被人们接受,问题教学法已成为课堂教学中一种常见的教学方式,它是以问题的设计和解决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在生物教学中,课堂提问是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其目的是使学生产生疑问,对学习产生更大的兴趣
2、,积极思维。但要取得有效的思维成果,就必须给学生思维的动力,充实思维的材料,且要善于引导、疏通思路,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提高驾驭知识的能力,为学生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铺路架桥。使学生的思维活动能积极开展,有赖于教师的正确引导。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依据教材的内在联系和因果关系,科学地设置问题情境,有计划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按一定的思路去分析、判断和推理,且及时地回收学生的反馈信息,了解学生学习困难的关键,立即反思,对症下药,改进教学。如何才能科学地设置问题情境,正确地运用问题材料,以利于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开展呢?一、在教学各阶段的问题设计 作为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应是教学过程的策划者、组织者
3、,同时又是学生学习的向导和指导者,学习质量的管理者,在教学中要把教学主角位置让给学生,所以只有有效地创造问题情境,才能引起认知心理失衡,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1、课前问题设计 课前问题设计是教师为新内容做的一项准备,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1)贴近生活,激发兴趣。在学习无氧呼吸时,我讲了一个故事:“小华到东北老家过年,一天他正准备到地窖里面玩耍,被他爷爷大声叫住,说这地窖里面闹鬼,曾经害死了小华的奶奶和邻居家的一个孩子”。讲完后,我发问:“你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吗?”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在学生怀着浓厚兴趣听完讲解后,我又发问:“怎样才能预防类
4、似不幸事件发生呢?”通过较现实的生活现象,提出问题更能吸引学生关注这些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广泛涉及。参与性强。比如:在学生学习无氧呼吸时,因为地窖中二氧化碳过多导致人窒息而死,有的学生就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一氧化碳中毒会使动物死亡,而二氧化碳会使动物窒息死亡,同样是死有什么区别?”对此,我认真参与进行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对学生提出更高要求,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进行探索性研究,像这种问题设计,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创造力,想象力,提高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使学生自主参与课堂教学过程中。 2、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设计好一些问题,另一方面要准备
5、接受学生的问题。教师除有一般问题设计外,还应设计一些能引起学生设问的问题,从而给学生机会,激发学生思维,师生一起讨论一起商量,以进行共同的民主课堂教学。比如在学“光合作用光反应”这一知识点时,可针对学生了解光合作用能释放氧气这一实际情况让其自学,再提出问题:光合作用释放氧气,那么这氧气来自哪呢?从而引出问题: (1) 水是怎么被分解释放氧气?它的动力是什么? (2) 稳定叶绿素怎么会变成活化叶绿素? (3) 放出电子到哪儿去了? (4) 电子在传递中又发生了什么? 这样循序渐进提出问题,形成一条问题链,一环紧扣一环,更使学生爱听,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最终达到教学效果。又比如在“输血和血型”
6、学习中,我是这样创设学习情境的:(1)什么是血型?什么是ABO血型系统?(2)血型是如何判断的?你父母血型是什么?你能推算一下你是什么血型吗?(3)请你设计一个验血方案,具体检测一下你的血型是否与推算相符?(4)为什么O型血的人被称为万能输血者?(5)病人是A型血,输什么血最好?(6)医生在输血前为什么要做交叉配血实验?以上这些问题提出,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充分体现了教学相长,教与学紧密结合。 3、课后的问题设计 现代教学注重实践性、综合性、开放性。教师除布置一般作业外,还应教好设计有关学生的课后问题。 (1) 实践性。在讲到遗传学有关遗传病的问题时,可讲一个故事:“约翰(男孩)和珍妮(女
7、孩)的母亲都在核电厂工作,现发现约翰患有血友病,珍妮患有抗维生素D佝偻病,而约翰和珍妮父母、祖父母、和外祖父母都正常,约翰和珍妮父母怀疑孩子的疾病与核电厂核辐射有关,于是向法院起诉,要求核电厂给予赔偿。”最后向学生提出问题:“你认为谁胜诉的可能性大?为什么?”这样的问题情境,比单纯的要求学生对遗传病方式进行判断,要新颖得多,其教学效果当然不言而喻了。 (2) 综合性。例如,克隆技术尤其是克隆人技术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为了引导学生去客观评价克隆技术,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假如你是一名克隆人,面对世人的目光,你会产生怎样的心理活动?站在所谓父母面前,你将如何处理与他们的关系?这一问题提出,使学生
8、能切身体验到克隆人所可能出现的社会、家庭中的心理、伦理问题,同时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及其综合能力。 (3) 开放性。教学过程中不同的见解,能引发学生之间的“矛盾、冲突”和激烈的辩论,实践证明这是一种事半功倍的教学方法。例如,吃基因补基因这种说法对吗?学生提出了完全对立的结论,以此发问,可以推动学生深入思辩。 二、设置问题的“四性”准确性教师提出的问题要用词准确,语言清楚,切忌颠三倒四,含糊不清,不合逻辑,使学生无法领会教师给出的学习信息,给学生的思维设置不必要的障碍。例如,在讲述艾滋病时,提出“艾滋病是什么病毒引起的?”“该病毒破坏了人体的什么细胞?” “艾滋病通过什么途径传播,如何预防?”这样
9、易于学生把握。具体性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具体,不可模棱两可,容纳的概念太多。例如,“细胞膜是怎样的?”这类的提问,使学生不知从何着手。应将问题具体化,可提问“细胞膜的结构、化学成分、功能是怎样的?”等。启发性教师提出的问题应是要求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分析、判断和推理才能回答的问题。通过对免疫的过程的学习,可提出“体液免役和细胞免疫过程有什么区别和联系?”“体液免役和细胞免疫是如何共同发挥免役作用的?”这样设问符合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规律,不仅能使学生认识教材内容组成间的联系,并且通过分析和综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趣味性问题的设置应注意角度新颖,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有趣,才能使学生对教师
10、提出的问题产生兴致,才能使学生觉得教师提出的问题内容精湛,值得品味,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教学目的的实现。如在讲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一节时提出:“放久了的黄瓜为什么会变软、变轻?而放入清水里又为什么会变硬、变重呢?”“家庭做凉拌萝卜丝的菜时,只放入食盐并未倒水,过一会盘中为什么有许多水出现。水是从哪里来的?”这样富有情趣、耐人寻味的提问,最易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求欲,促进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开展。三、设置问题的“四度”难度教师设置的问题应具有一定的难度,即需要学生通过认真思考,而又是力所能及的问题。这样才有利于学生自发地产生探索问题、寻求答案的内心需要。“难而偏”的提问会挫伤学生自信心和积极
11、性。 “浅而易”的提问常常不能促使学生积极思维。跨度教师设置的问题能抓住关键,扣准重点,问题之间应有内在联系和因果关系,使之环环相扣,学生的思维才能通畅如流。如在讲述“细胞呼吸一节时,我先通过提问,复习光合作用的实质和意义。在提问后,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出:光合作用的实质是把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并把光能转化为化学能,贮藏在有机物中。这些能量是生命活动所必需的,那么这些能量是怎样释放出来而用于生命活动的呢?于是顺理成章引入“细胞呼吸”这一课题。梯度教师设置的问题要应由易到难、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由已知到未知,步步推进,层层深入,逐渐接近问题的本质。难度呈梯度增加,学生每做对一步都为解答
12、下一步打下了基础,每做对一步都会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起钻研和探索新知识的欲望,同时也教给学生一种解决复杂问题的思考方法。这样才能使学生进入角色,去寻求知识真谛。如在讲免疫一节时,先通过学生对乙肝患病情况的分析,初步了解抗原、抗体的含义后。然后设计出一系列问题 “抗原都是病原体吗?抗原都是异物吗?”“抗体是由什么细胞产生的?其化学成分是什么?存在于什么位置,有什么功能?”“抗体是如何与抗体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作用的”这就是把大问题分解为小问题,然后通过对这些知识的重新综合,就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抗原和抗体的概念及体液免疫的过程。这样层层设问,环环相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培养了学生
13、的思维能力。密度教师设置的问题应疏密有间,在紧张的高潮之后要有小的停顿。同时,在每一个问题提出后,要有一定的停顿时间,以符合学生的思维规律和心理特点,让大多数学生参与思考,也使学生对问题考虑得更全面。同时,让学生对输入的信息有时间去梳理,以利于对原有知识的调用和对新知识的有效储存。如果一堂课都充满了问题,就会使学生“消化不良”,教师问得越多,学生学得越糊涂。例如在指导学生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光和叶绿体”的实验时,可利用操作的间隙,根据实验技能训练要求向学生提出以下一些问题“在实验前,为什么要给植物遮光天?”“在做光合作用产生淀粉的实验时,为什么要把摘下的叶片放在酒精里隔水加热?“以前曾学过用什么方法鉴定种子内贮藏有淀粉?”这类提问不仅可以使学生明确每项操作的目的,而且可以活跃学习气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动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若能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地设置问题设计好每一个问题,使问题真正起到牵线、搭桥和引路的作用,刺激学生积极思维,这样就可大大提高的教学效果。参考文献:1.中学生物教学陕西师大出版社.2. 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3.中学生物教学建模贺建主编,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