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我们缺在哪里.doc
《数学教学我们缺在哪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教学我们缺在哪里.doc(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数学教学,我们缺在哪里俞正强 新课程实施已十多年了,说好的人很多,说不好的人也很多,但更多的是困惑。知道教学需要改革,但应该在哪里改革,又不甚明了。于是便陷于困惑之中。 一、关于隐性知识 新课程是带着对“高分低能”的教育现实的批判而来的。一般人都以为,“高分低能”的对面应该是“高分高能”,因为“低分高能”显然是不可以的,所以就有了“高质量轻负担”之说了。但现实是“能未高,分却低了”,“负担未轻,质量却先下来了”。为什么?因为我们是在用前一个时代的生产力建设后一个时代的生产关系。 因此,功夫应该花在“生产力”的改善之上。 2000年左右,曾有一个“知识的冰山模型”广为流传。这个模型很好地诠释了显
2、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存在。它告诉大家教师传授的知识既包含显性知识,也包含隐性知识。但到底哪些才是隐性知识?它们如何实现课堂中的传递? 举一个例子,比如小学数学“生活中的负数”,它的显性知识比较明了:负数的意义、读法、写法、大小比较、用负数来表示。这些显性知识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双基”:基本知识(意义、读法、写法)和基本技能(用负数来表示)。问题是:与之相应的隐性知识是什么呢?或者是什么数学思想?抑或数学观念? 回顾新课程的进展历程:当一位教师需要知道具体一节课的隐性知识时,由于我们缺乏研究而未能告之。但是,我们告知了一种关于“隐性知识”的传递方式,即合作、讨论、探究等。 于是合作、讨论、探究成为
3、新课程的形象外衣。课堂开始热闹起来:原来教师有40分钟不断重复加强学生关于意义、读写、表示的知识,现在要拿出十来分钟进行讨论,探究,自然占用了原来的40分钟。时间减少的结果是知识技能的熟练水平下降。学生两极分化的程度加强。 这样的结果,当然不是我们想要的。 二、先让我们想明白 我们从两个方向上来想明白: (1)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分别是什么? (2)两种知识分别以什么样的方式让学生接受? 现在先来分析“生活中的负数”的隐性知识。 作为一种数,从思想层面思考,当然体现了数学的符号化思想。但这是不够的,负数中蕴含的符号化思想与分数中蕴含的符号化思想一样吗?有差别吗?如果我们从这个层面来定义它的隐性知
4、识,虽然是对的,却无法落实。 作为一种数,要从数感的层面来思考,就这节课而言,区别于这之前的关于数的认识的差别是巨大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方面:在这节课之前,数对于学生而言,是对应着一个物体或物群的。学生的数是以对物的感知为支撑的。比如5,是与生活中的5件、5样、5个对应的,O是与“没有”对应的。但到了“负数”这节课,5不再是对应着5样东西,而是对应着穿两件衣服这样一种天气状态了。O不再是对应着“没有”,而是水结冰时候的有些“冷”的状态了。我们把这种种状态,称之为“象”。因此,对小学生而言,负数这节课绝不仅仅是数的意义、读写、表示这样简单,而是支撑着他们对数的理解的后面那个东西发生变化
5、了:从由“物”支撑的数发展到由“象”支撑的数。 第二方面:数是数学的语言方式。数与物对应的时候,它体现了数的绝对性,这种绝对性表现为多少。当数与“象”对应的时候,它体现了数的相对性,这种相对性表现为高低、大小或多少。 基于以上认识,“生活中的负数”这一课时的知识分析如下: 当我们完成以上知识模型的分析后,接着要思考不同知识类型的不同传递方法,或者从学生的角度思考不同知识的可接受的合适方法,这样就进入了下一个问题的思考: 显性知识因为有具体的知识点,学生可以通过阅读,老师可以通过讲解来完成。完成的效果如何可以通过习题来检测。 问题是隐性知识没有明确的知识点,学生不能阅读,教师也不能跟学生讲“从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数学 教学 我们 哪里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