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23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含.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23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含.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23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含.doc(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课后限时集训(二十三)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建议用时:40分钟)一、选择题1(2019肇庆检测)钱穆在中国文化导论中提出:大体在孔子以前,那时的书籍,后世称之为“经书”;在孔子以后的书籍,后世称之为“子书”。这一变化反映了 ()A传统礼乐制度逐渐没落B新兴儒学对经学的冲击C学术向平民阶层转移 D城市商品经济的兴起C“经书”就是儒家经典,孔子后称“子书”,反映出经书经过了孔子创办的私学的传播,体现了春秋时期由学在官府到走向民间的状况,故C项正确;材料中提及的书籍与礼乐制度无关,A项错误;“经书”本身就是儒家经典,B项错误;材料中的变化与商品经济的发展无关,D项错误。2(201
2、8九江二模)先秦儒家学派主张将“学”“思”和“行”相结合,“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形成了“养心、养气”之说,即所谓“求放心”“有心养心”“养浩然之气”等等。这说明了先秦儒家学派()A强调仁礼重要性 B注重主体自觉性C突出教化功能性 D主张格物致知论B题干强调的是“养心”“养气”,而没有强调仁礼的重要性,故A项错误;形成“养心、养气”意在强调人的自觉性,故B项正确;题干强调的是人的自觉性,并不是突出教化外在的影响,故C项错误;格物致知是理学的认识论,不是先秦儒家学派的主张,故D项错误。3(2018衡水中学一调)道家崇尚自然,有辩证法因素和无神论倾向。它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
3、提倡道法自然,无所不容,自然无为,与自然和谐相处。由此可见,道家 ()A反对掠夺,拯民疾苦 B追求平等,无为而治C避世出尘,提倡包容 D遵循规律,和谐处世D材料没有体现“反对掠夺,拯民疾苦”,A项与题意不符;“无为而治”是道家的主张,但“追求平等”则不是,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避世出尘”,故C项错误;“道法自然”体现了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与自然和谐相处”体现了和谐处世的理念,故D项符合题意。4(2018浙江高考)先秦有思想家认为:“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这体现了()A民贵君轻的主张 B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C克己复礼的思想 D追求精神自
4、由的倾向B材料信息“尚贤、尚同”“节用、节葬”,该观点符合墨家的思想主张。A项是儒家孟子的思想主张,故A项错误;墨子提出了尚贤、尚同、节葬、节用等一系列主张,这些主张都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故B项正确;C项是儒家孔子的思想主张,故C项错误;D项属于道家的思想主张,故D项错误。5(2019天成大联考)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先秦社会思潮的历史叙述。据此能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相关记载文献出处“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先罚而后赏”礼记表记“以天为尊,以德为本”庄子天下“昊天不惠”“昊天不平”“浩浩昊天,不骏其德”诗经“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左传A周礼文化与儒家思想决定
5、社会习俗B先秦王权专制的倾向在不断加强C神权政治式微,世俗政治不断加强D先秦重礼轻法中央集权逐步形成C材料反映了最先强调“神”“天”的作用,后来又变为重视民的作用,这体现的是世俗政治不断加强,但需要注意的是先秦时期儒家思想尚未独尊,还不能决定社会习俗,先秦时中央权力尚未集中,王权专制尚未出现,中央集权也未逐步形成,所以C项符合题意。6有学者认为,汉代儒学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其试图努力去把儒家从讲起来很好听的比较迂阔的理论变为可以运作的东西。这说明汉代儒学()A继承了先秦儒学的神学思想B吸收佛道思想而阐释儒学C充满了主观唯心主义的色彩D契合时代要求而重新整合D汉代儒学
6、吸收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改造儒家思想,先秦儒学不含神学思想,故A项错误;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是宋明理学,故B项错误;主观唯心主义是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形式之一,汉代儒学没有哲学化倾向,充满了主观唯心主义色彩的是陆王心学,故C项错误;汉代改造儒学,想要把儒家的“理论变为可以运作的东西”,目的是为了满足时代的要求,故D项正确。7(2018枣庄期末)“天地之物有不常之变者,谓之异;小者谓之灾。灾常先至而异乃随之。灾者,天之谴也;异者,天之威也。谴之而不知,乃畏以威。”汉代出现的这一思想()A维护了君主统治 B解决了王国问题C背离了儒家思想 D完善了监察制度A题干材料体现的是董仲舒的“天人感
7、应”“天人合一”的思想,其提出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君权,维护君主的统治,故A项正确;汉武帝时期通过“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解决了王国问题,故B项错误;董仲舒的新儒学是对儒学的继承与发展,而不是背离,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天人感应”,而不涉及监察制度的完善,汉武帝时期监察制度的完善体现为建立了刺史制度,故D项错误。8(2018石家庄二模)西汉官方孝德教育呈现出神秘化的倾向,“孝”从政治伦理范畴中提升出来,发展为宇宙间无所不在的最高准则。为引导人们崇尚孝德,统治者()A推动了儒释道融合 B革新了选官制度C提出家国一体观念 D设刺史以察民情B释指佛教,佛教传入中国是在西汉末年,故A项错误;西汉时期,
8、为推崇儒家的伦理思想,任用儒学家当官,故B项正确;家国一体观念出现在西周时期,不是汉代统治者为推崇孝德采取的措施,故C项错误;设刺史是为了加强中央管理地方,加强中央集权,故D项错误。9(2018衡水中学二调)汉代君主尊儒习经后,诏书中征引儒经之风渐盛,据粗略统计,汉书诸帝纪保存西汉诏书约180篇,这些诏书共征引经文35次;后汉书诸帝纪保存东汉诏书约120篇,共征引经文约50次。这说明汉代 ()A儒家治国之道与君主政治相结合B君主的政治举措皆发自经典本义C君主施政拘泥于儒学的基本原则 D儒学对专制皇权形成了制衡机制A材料中“汉代君主尊儒习经后,诏书中征引儒经之风渐盛”,即通过儒学巩固君主专制,说
9、明汉代儒家治国之道与君主政治相结合,故选A项;B项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C、D两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10西汉武帝建元五年,增置五经博士,元朔五年开始创办太学,为五经博士置弟子员50人。宣帝时,五经博士增至12人。弟子员也代有增加,到东汉质帝时,太学生已多至30 000人。太学生大量扩充的社会根源是()A中央集权制度最终完善B儒家思想得到广泛传播C儒家政治势力日益膨胀D儒学教育取得发展进步C汉武帝设立太学,用儒家经典教育太学生,并把读书和做官联系起来,对成绩优异者授予官职,故太学生大量扩充是儒家政治势力日益膨胀的体现,C项正确。11(2019邢台质检)汉武帝时期,儒家士大夫据春秋之经义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0 高考 历史 一轮 复习 课后 限时 集训 23 春秋 战国时期 百家争鸣 汉代 思想 大一统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