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青少年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关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青少年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关系.doc(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浅析青少年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关系上海市同济初级中学 秦依依摘要: 青少年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既有共通点也存在差异,本文首先阐述两者的异同点;其次总结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关系的历史研究状况;最后探讨如何将青少年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进行有效的衔接,从而促进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共同发展。关键词:校外教育、校内教育 有效衔接 一、概念的界定1、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受教育学校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学校教育是按照教学计划,以班级授课制的方式,面向全体学生,完成课程标准标和教材规定的教学任务,特别是义务教育具有一定的统一性、强制性和公益性。2、校外
2、教育是指少年宫、青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青少年科技馆、少年之家等校外教育机构对学生进行的多种多样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二、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区别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在组织主体、组织程度、师资、师生关系、教育环境、教育内容、教育方式、评价工具这几方面存在着差异,具体体现在图1中。图1 学校教育校外教育组织主体中小学校少年宫、青少年宫、儿童中心等机构组织程度较强的组织化、制度化管理有一定的组织、制度,但相对较弱师资专业教师组织者:专业教师、非专业教师师生关系严格的师生等级关系组织者与学生平等的伙伴关系,共同学习进步,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活动去,不是仅仅处于接受的地位教育环境学校、课
3、堂环境校外活动场所,因地制宜,选择固定或暂时的学习场所教育内容有课程标准、以知识传授为重点,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采取阶梯式的课程结构;学生更多面对的是学科的“符号世界”开放式的、非标准化的课程体系,不一定采用阶梯式的课程结构;参与者更多是凭兴趣爱好参与活动,由组织者给以引导,强调学习成果的应用性;少年儿童面对的更多的是“经验世界”教育方式以教师的讲授为主组织者以发问引导的形式启发、引导学生,强调学习者的参与,评价工具考试或学习测验学习情况为主,考试为辅;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价值观等全面发展三、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共通点校内外教育尽管存在着差异,但两者在总的教育目标上是有一致性的
4、1、校内外教育的结合面是育人。校外教育是在学校时空之外,对未成年人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形态,是面向学生,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充满情趣的实践活动培养兴趣、爱好,促进个性发展,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学生自主选择、自愿参加自己需要的校外教育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发展自己的特长与个性,健康成长。2、校内外教育的结合点是未成年人的发展。在基础教育和义务教育阶段,校内外教育的对象是相同的,都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对未成年人进行的一般文化知识教育和特长知识与技能的教育都是基础的,这些决定了校内外教育结合的基点是未成年人。四、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关系的历史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前,有相当多
5、的学者认为,校外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这种延伸体现在:校外教育是学校教育时间与空间的延伸;校外教育是学校教育内容的进一步拓展;校外教育是学校个性化教学和因材施教的补充和延伸,上述三个方面的延伸,致使许多校外教育机构开始效仿学校教育的育人模式,于是校外教育的独特性开始在效仿中变得模糊不清。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后,随着校外教育实践的发展,理论上的探索也由此深入,一些学者开始转变观念。他们认为现代校外教育与和学校教育具有双重互补性,两者之间是一种教育资源的互补,理论与实践的互补,学校教学与活动教学的互补,知识教学与技能培养的互补,共性化与个性化的互补。“互补论”既是认识深化的反映,但同时也
6、导致了新的问题的产生,在一些学校中一度出现的“校内全面发展、校外个性发展”便是这一认识在实践中的反映。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校外教育的独特性再一次引起学者们的普遍关注,一些学者从现代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并重发展的角度,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重新界定,他们认为校外教育更能全面体现学习化社会和信息时代的要求,更注重人的价值的实现和人的主体性的发展。 五、校内外教育有效衔接的要求目前,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相比,发展相对滞后,还不能满足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需要。从校外教育角度,怎么使校内外教育有效衔接,发展壮大校外教育,形成整体化的育人环境,真正实现我国的大教育,是一直来困扰校外教育工作者的一道难题。据
7、此,笔者对校内外教育的有效衔接有如下粗浅认识。求同存异,达成共识校内外教育理念要趋同。校外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功能基本相同,都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两者同等重要,在青少年教育中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校内外教育在教育主体、内容、方式、方法上各有优势,只有双方教育齐头并进,有效衔接,青少年的发展才是健康的积极的。为此,校外教育工作者要用发展的角度,带着思考主动走进学校,通过学习、观摩、听课、座谈、探讨、交流等有效形式亲身体验,更直接深入地认知新课改在学校教育中的深化程度和实施情况,了解学校新课改的目的、意义和重点,吸收校内教育营养成分,补充校外教育的不足,然后结合校外教育的理念,
8、最终达成校内外教育理念的一致。在学习同时,更要发现校内教育的不足和教育盲点,只有这样才能找准校内外教育的结合点,校外教育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有效弥补学校教育的缺失,才能不断促进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共同发展。发挥优势,凸显互动1、发挥培训优势。校外教育集聚了各个门类大量的教育资源,积累了培训、活动、研究、指导等的丰富经验,通过资源共享,一方面培训指导本区域学校的老师,提高校内老师的活动素养,提高学校独立开展活动的能力;另一方面,主动衔接学校教育,校外教育工作者可以协助学校在青少年中有效开展特色教育活动。同时,还要发挥校外教育文化、艺术、科技等专业研究优势,培养校内教师自主开发教育活动的能力。2、发挥
9、场所优势。校外教育应发挥场所、地域、实施器材和人才优势,吸引学校或青少年来校外教育阵地开展教育活动,满足青少年的学习成才需求。为了让青少年接受全面的教育,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质,各级教育领导部门要制定切实有效的校内外教育结合的机制,更重要的是校内外教育要根据各自的教育特点,找到结合点,将学生的业余时间更多地安排在校外教育阵地,让学生业余时间到校外教育阵地成为一种习惯。这样,一是可以有效解决校外教育场所“五日空”的问题,也能很好的实施意见所要求的学生平均每周有半天时间参加校外活动,实现校外活动的经常化和制度化的要求。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培养了青少年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青少年能自觉抵制不良
10、社会风气和诸如网络游戏、异教等的诱惑,进一步巩固了青少年思想阵地建设,这对青少年的健康成才意义重大。3、发挥网络优势。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充斥着社会的每个角落,它带给人类便捷、开阔人们的视野,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给青少年带来了很大的危害,网络既消耗了青少年的很多精力,又会让不良的网络信息毒害青少年。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校外教育要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利用青少年喜欢网络的特点,与学校教育结合,开展 “网上少年宫”、“空中少年宫”、“网上学校”、“天天网络工作室”等网络教育活动,用我们丰富、生动、有益的校内外教育资源占据青少年的网络阵地,吸引青少年参与网络学习、互动,培养青少年文明上网的习惯,最
11、大限度地拓展校外教育空间,延长校外教育手臂。4、发挥组织优势。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校外教育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校外教育在本系统内培养了一批策划、组织、开展教育活动的专家。校外教育在本阵地有效开展大量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教育活动之外,还要发挥我们的人才资源优势,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相互联动,资源共享,形成合力,在学校内组织开展与学校教育相适应的教育活动,进一步提高校内教育的趣味性,促进学校教育的协调发展。校外教育还要将教育活动带到社区,有效整合社区资源,指导开展青少年教育活动,提高社区青少年教育活动的档次,真正做到全方位服务青少年。主动适应,拓展创新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不断发展,校外教育在青少
12、年社会实践、艺术教育等领域都取得了不菲的成绩,创设了很多优秀的教育活动品牌。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青少年新的教育现象不断涌现,随之而来的青少年的教育要求也日渐提高,难度也越来越大。青少年教育的社会化、系统化、整体化的要求相当迫切。因此,青少年的教育仅靠学校教育根本无法胜任,校外教育要适应形势发展,必须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结合学校教育,主动创设教育活动品牌,如开设心理辅导、边缘青少年教育辅导、生存教育、团队意识等新兴教育活动,做精品项目,起教育示范的目的,并总结、提炼、推广,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成才服务。坚持公益,体现公平校外教育始终要强调公益性,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体现公益性
13、,必然要体现和实现教育公平。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校外教育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在各地各有关部门的积极努力下,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目前,全国有青少年宫、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科技馆等校外活动场所多个,“十五”期间利用彩票公益金建设的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多个,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国大中城市及部分县区的校外活动场所网络。各类校外教育机构在青少年的教育实践活动、锤炼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养成、创新精神培养和实践能力提升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校外教育无论是在数量、布局上,还是在管理、服务上,都不能适应形势发展和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因此,校外教育要在坚持公益性的前提下,兼顾教育公平,充分发挥教育辐射作用。一是充分发挥校外教育培训中心的作用,对贫困地区、教育资源匮乏地区的学校教师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有力地推动这些学校校外教育活动的开展,促进当地校外教育活动的均衡发展。二是广泛开展“流动少年宫”、“科技大篷车”、“流动艺术团”等形式送教下乡、下校,支援贫困地区开展校外教育活动,丰富当地青少年的教育文化生活,让贫困地区的青少年尽可能多的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拓宽他们的视角。三是针对城市留守青少年、困难家庭子女和外来民工子女,与学校特别是民工子弟学校结合,开展各类形式的公益性教育活动,提倡“和谐教育”,体现教育公平,最大限度地满足弱势群体的教育需求,从教育方面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