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在微点2020高考历史总复习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导学案.docx
《赢在微点2020高考历史总复习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赢在微点2020高考历史总复习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导学案.docx(2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导学案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汉代政治1地方管理(1)问题:汉初郡县、封国并存,导致出现王国问题。(2)措施: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颁布“推恩令”,中央集权得到加强。2加强君权(1)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2)汉武帝时让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削弱相权。3选官制度实行察举制,令天下郡国每年举荐人才,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4政治特点“汉承秦制”,汉朝基本继承了秦朝的政治制度,但是,也有自己独特一面,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政治制度或者政治环境。布衣将相是指西汉开国诸臣中,绝大多数“起自布衣”,这些人大都没有贵族头衔,称之为“布衣将相”。
2、这既是对秦末农民起义结果的承认,也是削弱贵族势力的必然产物重视母族亲属关系汉代皇室的母族势力受到了充分的重视,西汉出现了吕后暴政和窦太后的专权,东汉出现了外戚干政的局面,这些都是母族势力强大的表现儒士受到重用汉初,重视“黄老之学”,但并不排挤儒学。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士受到了重用,几乎垄断了汉代官僚体系地方势力强大汉初,王国是中央集权的主要威胁。王国问题解决后,豪强地主逐渐成为威胁中央集权的主要力量,最终导致了东汉的灭亡和魏晋南北朝的分裂局面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1中央官制:出现三省体制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后有中书省和门下省,逐步形成三省体制。2门阀政治的形成(1)含义:门阀
3、士族是以宗族为纽带所形成的封建贵族特权的集团,形成于魏晋之际,鼎盛于东晋,从东晋末至南朝逐渐衰落,士族享有特权,把持政权,世代为官,等级严格,标榜门第,构成了强大的社会政治势力。门阀政治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特征。而门阀之外的地主阶层通称庶族,他们政治社会地位低下,只能任低级小官,被排挤在士族上层社会之外。东晋末至南朝,门阀士族衰落,庶族兴起,逐步执掌军政大权。(2)门阀政治的形成与发展:原因(1)历史根源:东汉以来的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2)政治原因:魏晋政权统治基础是士族,皇帝依赖于士族的支持(3)政治保障: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的政治保障(成为世家大族培植私家势力,维护政治特权的工具)特点
4、(1)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2)经济上: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3)社会生活: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4)文化上:崇尚清谈,占据高级文官职位评价门阀政治虽在一定的时期内有利于统治的稳定,但这种制度具有很大消极因素。首先门阀士族长期把持朝廷要职,缩小了选官的范围,出现了“上车不落则著作,体中何如则秘书”的怪现象,降低了统治集团的素质;其次,门阀士族争高官、抢要职,以致出现“因人设官”的现象,造成大量的冗员3.选官制度采取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依靠门第步入仕途,朝廷要职多由世家大族担任。三、隋唐政治1.地方制度:唐朝中期设节度使,“安
5、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2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1)措施:推行三省六部制,中央设置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尚书省下设六部,分工具体。(2)特点:相权三分中书省起草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这样既能互相制衡,也能分工合作,从而提高行政效率职权分明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一切政令从起草(中书省)、审核(门下省)至执行(尚书省),都经由三省处理加强皇权分散了宰相及中央机构的权力,互相牵制;同时,将尚书省权分六部,既限制了地方割据势力的产生和发展,又推动部门牵制与机构运转续表节制君权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君权,可弥补君主才干的不足(3)评价
6、:三省六部制是一套较为完备严密的封建官僚体系,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防止个人权力过分膨胀,加强了中央统治力量。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使封建中央集权制度更加完善,为此后历代王朝沿用。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恶性的发展或朝政腐败,权力失去制约和平衡,三省六部制也就失去了维护封建统治的积极作用。3唐代中期门阀政治衰落的原因经济上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削弱了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松弛了宗族的血缘纽带,聚族而居走向分户析产,宗族成员不断迁徙,这使得士族经济不再像以前那样相对稳定文化上文化的发展和普及使士族失去了以往的文化优势,在一定程度
7、上缩小了士族与平民之间的差距政治上隋唐时期用科举制取代了九品中正制,将选人、用人大权收归中央,剥夺了门阀士族垄断官吏选举的政治特权4.选官制度:科举制 (1)内容:隋文帝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2)影响:四、宋元政治(一)中央1宋朝 (1)二府三司制形成:宋初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2)唐宋时期中央行政体制变迁:唐前期:沿用三省六部制,在三省制下,尚书省成为最高行政机构。三省长官共议国政,执宰相之职。三省议政场所叫政事堂。唐太宗时期:常以品位较低的官员同三省长官共
8、议国政,加以“参知政事”“参预朝政”“参议得失”等名号,执行相职。唐玄宗后:中书门下体制逐渐取代三省体制,成为新的中枢体制。中书门下体制建立后,使职差遣体制逐渐定型,形成了不同于三省六部制的使职差遣体制。宋代:唐中期以来形成的中书门下体制逐渐形成中书门下与枢密院对掌文武的二府体制,在二府体制下,户部、盐铁、度支在唐代财政使职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发展。(3)宋代文官政治的形成:两宋时期,科举制度在考试内容、考试方法上都与唐代有了很大不同,是中国科举考试制度史上承上启下、完备定型的阶段。两宋时期,文臣群体的政治地位不断提高,以科举出身为主体的文官队伍成为政治的中坚力量,独具特色的文臣士大夫政治体制得
9、以确立。原因:经济上封建土地私有制得以迅速发展,租佃契约关系日益普遍,社会流动性空前加强,为宋代士大夫阶层登上政治舞台准备了条件政策上吸取前代武人拥兵自重而皇权式微的教训,确定了以文治国的方针选官上科举制度得到了较大发展,削弱了门第血统在科举中的作用,增加了寒门士人入仕的机会,使科举考试向整个社会敞开了大门教育上宋代教育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官学、私学的数量和规模都超过了前代,这既提高了社会整体文化水平,也为文官政治的确立奠定了基础表现:宋初最高统治者将兵权、行政权、财权集于中央,各路监司、各州的长官,大多重用文人,并以文人掌兵权,根除藩镇跋扈之祸。同时,宋初统治者又提倡文教,复兴儒学,扭
10、转五代颓风,激励士大夫的忠义节气,养好士风。“兴文教,抑武事”,崇尚文治,奖励儒术是宋代基本国策。评价:积极性宋代文官制度使传统的“贵族政治、武人政治从此基本上退出了封建中国的历史舞台”;宋代文官制度使权力收纵自如,无尾大不掉之虞;宋代文官制度使书院兴起,学者辈出,经学、史学、文学、科学技术等均甚发达局限性政出多门,效率低下;冗费增多,财政拮据;容易形成党争;头重尾轻,地方凋敝2.元朝 (1)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的长官行使宰相职权。(2)后期宰相权势扩大,有时甚至左右皇位继承。(二)地方1宋朝(1)问题:唐朝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2)措施:军事:主要将领的兵
11、权收归中央,充实中央禁军。行政: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财政:中央掌控地方大部分财政。(3)特点及影响:特点影响重文轻武、文人治国有效地巩固了统一,但是却造成军队的战斗力低下分割权力,相互制约,皇权高度集中有利于巩固政权,但却导致行政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强干弱枝,守内虚外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但边防空虚,成为北宋在民族斗争中屡败的重要原因2.元朝:行省制度(1)内容:除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中书省,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中央节制。(2)区划原则:“犬牙交错”。表现
12、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削弱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作用使行省长官失去了扼险而守、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朝廷就比较容易控制了。这种利用山川形势制约地方形势的方法不仅加强了中央集权,客观上也促进了各族人民之间在经济、政治与文化方面的交流评价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1(2019淄博模拟)汉代的监察机关人员少而且官阶低,御史台的主管御史中丞官阶尚不及九卿,实行“位卑权重”的原则。这种做法( )A有利于皇帝对官员的控制B阻碍了监察职能的发挥C有效杜绝官僚
13、机构的腐败D防止了地方割据势力膨胀解析据材料汉代的监察机关人员“位卑权重”的原则,这样做有利于皇帝对官员的控制,故A项正确;材料只是说监察官员地位低但权力很大,并不妨碍他们行使监察职能,故B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提及汉代的监察制度的效果,故C项错误;材料说的是汉代的监察制度,监察制度并不能起到防止地方割据势力膨胀的作用,故D项错误。答案A2(2019凉山模拟)孝廉和秀才的察举,在魏晋时都采用了考试之法,郡举孝廉考试经术,州举秀才考试策论。梁武帝向寒微人士开放了策试之途,还允许自学者申请考试。据此可知( )A当时已建立了考试选官制度B这对科举制产生了影响C察举成为儒家宣传的主要工具D寒门人士成了入
14、仕主流解析科举制创立了考试选官制度,故A项错误;魏晋时期部分采用考试选拔人才的方式对科举制的产生有积极作用,故B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儒家宣传的主要工具而是选拔人才的方式,故C项错误;魏晋采用考试方法选拔人才只是为寒门人士入仕提供了条件,故D项错误。答案B3(2019湖南模拟)在唐代,政务裁决机制出现了由以奏抄为主向以奏状为主的转变。政务多由宰相汇总以中书门下的名义直接向皇帝申奏,门下省属官给事中的职掌也随之从以审读奏抄为主转变为以封还制敕为主。这一转变( )A导致了三省合作体制名存实亡B有利于避免政务决策严重失误C强化了谏官纠正宰相过失能力D助长了权臣专政乱政贪腐风险解析材料中门下省具有封还制
15、敕之权,仍体现三省合作体制,故A项错误;材料中政务裁决由奏抄为主向奏状为主转变,门下省具有封还制敕的权力,这样可以防止政务决策失误,故B项正确;门下省封还制敕主要是防止皇帝决策失误,并非纠正宰相过失,故C项错误;材料与权臣专政乱政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B4(2019龙岩调研)唐代有“出将入相”的惯例,人们认定“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宋代民间则流行“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的俗语,宋人认为“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逐强敌于穷漠,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矣”。这表明( )A唐朝的大多数官员来源于武将B宋代文化相对于唐代更为发达C社会观念与政治环境关系密切D科举制度提高了文人社
16、会地位解析唐代的官员大多来源于武将没有史实依据,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宋代重文轻武,不能表明宋代文化比唐代发达,故B项错误;唐代在边疆设立节度使,故社会上对武将更重视,而宋代加强中央集权制度,重文轻武,导致社会上文臣地位高于武将的现象,故C项正确;隋唐开始实行科举制,故D项不是导致材料现象的原因,故D项错误。答案C5(2019临汾质检)元代推行行省制,设河南行省统辖黄河以南和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但在黄河下游则以沂蒙山南麓为界与中书省直辖区“腹里”相邻;将江西、广东合为江西行省,治所在南昌;将湘、鄂、桂并入湖广行省,治所设于武昌。这一规划和设置( )A体现了“山河形便”的习惯做法B有助于加强中
17、央对地方的控制C保障了蒙古族贵族的统治特权D是对南宋统治区实施的特殊政策解析根据材料“河南行省统辖黄河以南和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打破了依据山河等自然因素划分行政区的做法,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元代设置行省作为中央的派出机构,极大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B项正确;材料不涉及蒙汉等信息,故C项错误;行省制度是元朝在地方行政制度上的创新,目的在于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故D项错误。答案B命题点一从汉至元地方行政管理体制的创新史料实证史料一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淮南王刘安谋反,“国除为九江郡”;衡山
18、王刘赐谋反,“国除为郡”。又颁布律令,规定王国官员地位低于一般官员,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从此,王国与汉郡无异。邱树森、陈振江主编新编中国通史解读:抓核心语句是解读史料的关键。史料一“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国除为郡”“颁布律令”反映了汉武帝为解决王国问题采取的措施;“与汉郡无异”表明其意义。史料二通判建隆四年(963年),诏知府公事并须长吏、通判签议连书,方许行下。职掌倅贰郡政,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宋史解读:史料二中“诏知府公事并须长吏、通判签议连书,方许行下”说明知府虽然总理郡政,但受通判牵制,重要公文必须由通判联署才有效。史料三无论行政、
19、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解读:史料三中“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反映了元朝推行行省制度对中央集权的作用。【探究1】依据史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并分析其意义。试答:措施:颁布推恩令分割王国封地;剥夺犯法诸侯王封地、改为郡县;颁布律令加强对诸侯的防范。意义: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20、,巩固了国家统一。【探究2】史料二反映出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什么特点?试答:特点:通判监督知府,知府与通判互相牵制,反映出宋代通过地方分权强化中央集权。【探究3】依据史料三,指出元朝行省制度在权力运行方面的特征。试答:特征:行省拥有部分权力,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节制。历史理解1元朝的行省与郡县制的区别(1)郡县是地方机构,郡县长官是地方官员。中央政令直达郡县,直线行政,有利于民族国家的统一。(2)行省是中央政府的派出机构,行省长官是中央官员。元设中书省,即中央政府,职责是总理全国政务,管理“腹里”地区(河北、山西、山东、内蒙古南部以及河南北部等)。其余地方设行省,是分区统治,不是直线统治。2中国
21、古代地方行政机构演变的规律性认识(1)中央集权是推动地方行政层级变化的主因。王朝建立初期,一般都要强化对地方的控制,对地方机构进行改革;王朝的后期,中央集权制受到破坏,对地方的控制也随之减弱。(2)分权是地方行政机构改革的基本方法。比如宋代设置通判监督知州,设置转运使削弱地方财政权;明代设置三司分掌地方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等,但分权易导致效率降低的局面出现。(3)沿袭变革是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主线。中国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一条主要线路是对前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基本沿袭和改进,沿袭为主,变革为辅。(4)下稳上动是地方行政层级结构变化的特征。纵观中国2 000多年的封建史,县作为地方行政层级的基
22、层政区,是相对稳定的,而县之上的州、府、省则变化很大。素养提升立足时空观念,谨防“颠倒错乱”练习1(2019长沙调研)秦代只设置郡县两级地方行政机构,郡县长官权力较大。宋代设置路(府)州县等地方机构,地方事权分化。这种变化反映了( )A中央集权的强化B君主专制的加强C地方实权的扩大D中央消除了地方的威胁解析材料反映了从秦到宋地方行政区划和地方长官权力的变化,变化的趋势是分级更细,地方长官权力分化,这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地方管理制度的变化,与君主专制无关,故排除B项;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贯穿整个封建社会,D项错误。答案A【思维升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特点随着
23、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古代中央对地方的管理逐步加强,秦汉以后的各代虽然在地方设置的机构有所不同,但出发点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保障中央对地方的绝对权威,把握中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特点是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1)中央强化对地方的领导、监督、制约,地方则要求独立的自主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始终存在。(2)多层次管理,在分权基础上加强对官吏的任免、考核,地方权力逐渐被分割、削弱,集权于中央。(3)地方行政制度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中书省制)。命题点二从汉至元中枢机构的演变史料实证史料一(汉)武帝以雄才大略独揽事权,于是重用内朝尚书,夺宰相权。晚年又用中书。(曹)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0 高考 历史 复习 至元 政治制度 演变 导学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