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doc(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口算乘法(例1)贾玉兰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口算的能力。重点难点 1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2培养学生养成认真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课时安排: 一课时教学过程一、 热课 1、你们想知道一些交通工具的运行速度吗?(出示六种交通工具的时速的图片) 2、你还知道其他交通工具的速度吗?二、尝试达标 1、出示例1 人骑自行车小时约行千米。 特快列车小时约行千米。(1)人骑自行车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提问:计算这道题时怎样想?怎样列式?如何计算?学生自由计算三.导学达标小组交流讨论。小组汇报问:30小时行多少千米?练一练: 184= 243=
2、252= 146=( 2) 特快列车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怎么列式提问:计算这道题时怎样想?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组织学生汇报交流。比较两种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简便?练习:1305= 2380= 1506=713= 4602=口算乘法的方法是什么?师生归纳总结口算方法;一位数与几百几十相乘,先乘0前面的数,再在乘积的后面添上一个0板书课题:口算乘法四、目标测评1、练习六第1题将得数写在树叶旁边。2、练习六第1题和第2题应用乘法口算解决实际问题。3、练习六第4题和第5题口算练习五、总结今天你学会了什么?口算乘法教学反思贾玉兰计算教学是很枯燥的教学内容,计算能帮助人们解决问题,是小学生学习数学必须掌握的
3、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所以我抱着试一试的态度上了这堂公开课。本节课的教学是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第一课时。我围绕“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讨论解决问题选择最优计算方法实际找出规律”的主线设计了这堂课。从整单元分析,它是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整单元的情景图主要从交通工具入手,要引入到常见数量关系-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关系的教学。本节课的例题意在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那么,如何避免单调重复,又让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计算教学的学习中?交通工具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交通工具,并让他们说说这些交通工具的运行速度,亲切自然,满足
4、了学生的心理求知欲望,也调动了整个课堂的气氛,为能主动探究新知打下基础。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我力求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培养学生迁移类推能力。特别是在教学口算方法中,我让学生用自己的知识经验独立口算,在交流反馈中,引出学生不同的口算方法,意在通过学生对比不同算法的特点,让他们选择合适的算法来运用。热烈有序地课堂,使我非常满意。可是,在学生练习时,我发现,三分之一的学生并不是运用所谓的从高位算起的口算方法,而是仍然停留在从个位算起的笔算方法。这样的课堂生成,使我产生了矛盾,在反馈中是否应该扭转学生的这种情况,还是任由他们自己选择喜欢的方法去口算呢?最终,我还是在犹豫中结束了这节课的教学。课后,带着我
5、的疑惑和同年级的老师交流,我们都在猜测,在学生的心目中,从个位算起的口算方法是他们所熟悉的,能熟练地掌握并且会正确计算的一种方法,犹如他们与生俱来的本领那样根深蒂固了。这是否就是问题的症结呢?而且对他们来说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意在引导学生从高位算起,这是否是高能力的体现呢?这与我们的学生思维是否存在一定的差距呢?这些是我们所思考的,也是我们终究找不出合适的解决方法。四年级上册口算乘法说课稿贾玉兰一、教材分析教学内容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45、46页的口算乘法,学生在三年级已经学会了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或整十数)和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或两位数),本课的内容就是在此基础上学习的。教材首先通过
6、几种交通工具的运行速度,让学生初步理解用复合名数表示的数学术语“速度”的含义,为以后理解关系式“速度乘时间等于路程”做好铺垫。再以物体的运动为背景,选择两个来自生活实际又具有特殊数值的两道算式163、1603作为引导学生口算的范例,使学生通过对比,自主得出一位数和两位数(或几百几十的数)相乘的简便算法。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用一位数乘两位数(积在100以内)或几百几十的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2、使学生通过对比,自主得出一位数和两位数(或几百几十的数)相乘的简便算法。3、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重难点:重点是掌握口算方法,难点是正确进行计算。三、教学法主要是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索,讨论比较中学会一
7、位数乘两位数和几百几十的数乘一位数的简便算法。四、教学过程第一,出示各种交通工具图片,从找数学信息中,让学生理解速度的含义。第二,创设问题情境“人骑自行车每小时约行16千米,3小时可行多少千米?”列出算式163,探索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在对比中优化算法。第三,创设问题情境“特快列车每小时约行160千米,3小时可行多少千米?”列出算式1603,让学生通过和163的口算方法的比较之下,自主得出几百几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第四,师生一起小结算法揭题,并质疑拓展,使学生举一反三中得到知识的迁移第五,完成课本第47页1、2、3题第六,全堂总结,谈收获。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评课稿贾玉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8、:“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方老师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着重培养了学生通过剪、拼、摆等动手操作活动来让学生主动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掌握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并能解决实际问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方老师始终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思考,自己找到最好的解决办法,这样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到探索新知识的教学过程中。从中我获得了一些鲜活的经验和有益的启示,具体概括以下几点:一、教学思路清晰,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因材施教地制定了教学思路。这节课以“复习引入合作
9、探究 直观展示、深层理解拓展延伸”为线索,整个教学过程思路清晰。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以及长方形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实际,教师根据课标理念,确立了三个教学目标:教师所设置的目标具体、明确、全面、可操作性强,关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节课,王老师突出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究的训练,通过剪、拼等活动来加深对面积计算的理解,有机利用了转化的教学策略,让学生深层次地认识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含义,突出了教学重难点,整个教学做到详略得当,重、难点把握准确。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培养了学生的
10、学习能力。二、教学过程亮点多多,新的理念无处不在1、师生地位得到很好体现整个课堂营造了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方老师始终以一个指导者、参与者、组织者的形象置身于学生之中,教师极具亲合力的语言,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回答,让学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压力,一直把教师作为合作的伙伴,在师生的交流互动中不时擦出智慧的火花,为有效完成教学任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悬念设置,巧妙激发学生求知欲望首先出示没有标明长宽的长方形让学生求面积,一开始就抛出一个超出常规的问题,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然后出示平行四边形,让学生和长方形进行比较求起面积,让学生很自然地步入探讨本课教学重点内容的轨道,更加激发了学生想探究到底的
11、欲望;最后通过拉动平行四边形激发学生探究面积是否变化的欲望。每一个悬念的设置都独具匠心,既给学生摆出了难题,又为学生创设了展示的机会,探究欲望油然而生。3、重视操作探究,发挥了学生主体作用王老师能创造机会,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让学生获得丰富感性认识,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你用什么方法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能不能剪一剪、移一移、拼一拼,很自然地过度到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上来了。整个教学过程层次分明,通过剪、移、拼,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不是为操作而操作,而是把操作、理解概念、表述数理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看自己剪拼的图来说数理,降低了数理表述的难
12、度。通过操作,让学生既学得高兴又充分理解知识,形象直观地推导了平行四边形的公式概念,培养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也很自然地将“学数学”转化成了“做数学”。3、真正的小组合作探究得到较好体现。4、注重数学方法和思想的渗透。在数学课堂渗透科学的数学方法和思想是一项很重要的任务,关系到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逻辑性等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本节课冉老师让学生利用图形割补这一数学方法转化为规则图形长方形,从中再让学生猜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到验证并得出结论,让学生尝试了从猜想到验证这样一种科学的探究规律的方法,学生通过这样的摸索探究,科学方法深入学生的思维。再如老师还很重视平行四边
13、形面积计算探究中的转化思想以及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底和高对应关系寻找,数学中很重要的几种思想学生得到了很好培养,为今后学生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分数的初步认识认识几分之一评课稿今天听了李老师讲的认识这节课时,老师对新课程理念的领会是深刻的,教学方法把握得当,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 尊重学生的知识体验,找准学生新知的“最近发展区”。二、 分数对于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如何将这一全新的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找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是重要的,它是促使学生从“实际发展水平”向“潜在发展水平”的桥梁,学生的思维从
14、已知世界自然而然滑向未知领域。数学学习是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的一种自主建构过程。教学时,注重从学生的这一数学现实出发,从学生熟悉的“一半”入手,明确一半是怎么分的,从而引入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所有事物的“一半”。创设具体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知识体验,促进他们有效地开展建构活动。三、 挖掘生活素材,巧妙整合课程资源。新课程实施的一个突出变化,就是教材不再是教学的唯一依据,不再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而是提倡教师依据自己所追求的,想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组合、再造,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体现的是用教材,而不是拘泥于教材。如把生活中的“国旗”和一些生活中的图片等搬入认识分数
15、的课堂,可以说这些都是生活中的一些“细枝末节”,放置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场景中简直不值得一提,但我们惊喜地发现,正是这些微不足道的生活事物,成为学生应用数学知识、感悟数学价值的有效载体。学生从这些生活画面中,不仅联想到了1/2、1/3等分数,更重要的是结合具体表象辩证地体会到了其中的数学算理。这样的设计更贴近生活,而且将知识化静为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在“生活”与“数学”的一拍即合之下,才生成了如此经典的课堂。 三、注重开展自主学习,提供充分的探索空间。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老师摒弃了“师生问答”的传统教学模式,组织、引导、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折一折,画一画,说一说,并让学生上台展示。尊重了学生的意见,发扬了学生的个性,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实现了由单一被动式接受学习向自主探究式学习的转变,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群体的积极性。当然,每一节课都很难做到“踏雪无痕”,多多少少会留下一些遗憾。李老师自己个人的各方面素质都非常不错,不管是语言的表述还是板书的书写都显得那么干脆、漂亮!
限制150内